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1 hour ago

愛墾APP:從 TikTok/抖音,借鏡、改良和提升短視頻呈現藝術~~ TikTok、抖音的短視頻內容成功地抓住了碎片化注意力,並創造了高參與度、高留存率的傳播方式。結合柳敬亭的評話藝術,我們可以借鏡、改良、提升短視頻的呈現藝術,使其更具沉浸感、互動性、可傳播性。

1. 借鏡:短視頻的五大吸引力核心

(1) 開頭3秒定生死 —— 「懸念鉤子」:短視頻的黃金法則是前三秒必須吸引觀眾,否則就會被滑走。TikTok的頂級創作者擅長用懸念、誇張開場、問題式引導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改良提升 —— 柳敬亭的「留白懸念」:柳敬亭說書常用「未盡之意」讓觀眾期待,比如:「這事兒要從三天前說起……不過,這裡面有個關鍵的轉折……」(故意停頓,吊胃口)現代短視頻可以在開頭用留白、懸念制造期待,例如:

開頭不講答案:「你猜,古代最厲害的戰術是什麼?(停頓3秒)其實是……」
設置矛盾:「你一定以為XX是對的,其實完全相反!」
反轉法:「一個窮小子進京趕考,結果……他竟然成了皇帝!」

(2) 視覺沖擊與角色切換 —— 「多層敘事」:TikTok 的內容強調畫面快速切換,不同角色交替,讓信息傳遞更具層次。

改良提升 —— 「一人千面」演繹方式:柳敬亭擅長單口多角色轉換,他可以在不換服裝、不加道具的情況下,僅憑聲音、表情、語調就區分人物。現代短視頻可以模仿這種「快節奏角色切換」,如:

單人分飾多角(模仿對話)

老師(低沉慢語):「你知道古人是怎麼做生意的嗎?」
學生(快語調):「不會是擺地攤吧?」
老師:「錯!他們早就會玩『會員制』了!」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yesterday

視角變化:通過快速剪輯切換「旁白—主觀視角—特寫」,模仿柳敬亭「說書如畫」的技巧。

(3) 情境構建 —— 「沉浸感的講述」:TikTok 的成功在於讓用戶「感覺自己在故事裡」,這種沉浸感通常通過ASMR(沉浸式聲音)、音效、畫面細節來實現。

改良提升 —— 「評書如畫」+ 現代影像技術:柳敬亭善用語言創造畫面感,短視頻可以結合畫外音+字幕+動態視覺來增強沉浸感:講述「水滸傳」時,不只是說「武松打虎」,而是:

畫面:深夜森林,黑影晃動
音效:夜風呼嘯,老虎的低吼聲
旁白(低沉緩慢):「夜幕降臨,武松緩緩走上景陽岡……忽然,一陣腥風撲面而來!」
鏡頭+配音結合:關鍵時刻放慢鏡頭,加特寫,讓觀眾感受情緒變化。

(4) 強互動性 —— 讓觀眾參與劇情,TikTok 之所以粘性高,關鍵在於「用戶互動」:

互動問答(你覺得結局如何?)
投票選擇(你想知道哪種歷史真相?)
續集引導(想聽更多?下一集告訴你!)

改良提升 —— 「說書+直播」融合:柳敬亭善於觀察觀眾的情緒反應,隨時調整。現代短視頻可以結合互動評論、投票、直播問答,讓觀眾決定劇情走向。示例:
懸疑短視頻:「康熙皇帝真的賜死了鰲拜嗎?你猜,留言告訴我!」
劇情投票:「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用什麼計策?A.火攻 B.埋伏 C.詐降」

(5) 「短+連續」打造爆款系列,TikTok 讓用戶上癮的秘訣之一就是「系列化運營」,一集不夠看,就會忍不住繼續刷。

改良提升 —— 評書「連載」+ 分集短視頻。柳敬亭的評書從不一次講完,而是制造連續性:「且聽下回分解!」短視頻可以采用連續劇模式: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上集)」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中集)」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下集)」

這樣能大幅提高觀眾的停留時間和復看率,甚至會讓觀眾「蹲點等更新」!

2. 未來創新:短視頻如何提升「評書式傳播」?

(1) 「AI+短視頻」:生成個性化評書內容, 未來可以利用 AI 生成個性化的評書內容,讓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單」聽書。

(2) 「沉浸式說書」:虛擬現實+互動劇情, 利用 VR/AR,讓觀眾「走進」評書世界,親自體驗故事場景。

(3) 「短視頻+線下評書」:打造文化體驗IP, 結合短視頻流量,打造「評書劇場」,在線上線下形成互動傳播。

結論:短視頻 × 柳敬亭評書藝術 = 未來傳播新趨勢!

借鏡 TikTok/抖音的核心技巧:

✔ 懸念開頭(抓住前三秒)
✔ 快節奏多角敘事(角色切換,層次分明)
✔ 沉浸感情境(配合音效和視覺)
✔ 互動驅動(讓觀眾成為內容一部分)
✔ 系列化運營(制造連續性)

改良提升:結合柳敬亭的評書藝術,通過懸念+節奏+留白+互動的方式,讓短視頻內容更具文化深度、情感溫度和傳播力度!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anuary 13, 2025 at 11:32pm

愛上脱口秀:近年來,脫口秀成為都市青年的社交新方式、打卡新去處、減壓新手段。在北京,走進酒吧、咖啡吧,看看開放麥(脫口秀演員實驗段子的免費或低價演出),你會在這裡與各行各業的年輕人相遇。名校學霸、快餐店品牌大使、核酸采樣員、全職奶爸……他們有人是下班後來「吐吐槽」,也有人致力於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

當下,脫口秀是年輕人情緒的共振場,也成為他們的職業新賽道。青年人為什麼愛上了開放麥?北京青年報記者帶你走進線下開放麥與新人演員的故事。

開放麥表演:觀眾花費不到30元,就可近距離欣賞表演

入夜了,高大的寫字樓陷入黑暗,咖啡吧的橘色燈牌在大廈一角獨自明亮。屋內昏暗靜謐,微弱的暖白光盞中,兩位工作人員低聲指引著來客。窄小的旋轉樓梯蜿蜒向下,燈光照亮沿途橙色牆壁,通向隱秘的熱情與活力。

「假期第二天,約不到男朋友就約女朋友來看脫口秀是吧?」棒球帽、小卷髮、金屬項鏈配綠毛衣的男孩蹦跳著上台,看著台下三十來位青年男女,女孩佔了約三分之二,他不禁如此調侃。隨後,他提醒觀眾:「演出過程中,如果好笑就笑,不好笑就鼓掌。」這是北京某著名脫口秀的開放麥現場。新老演員在此實驗段子,觀眾花不到30元就可以近距離欣賞一場表演。

綽號「船長」的21歲男孩收獲了當晚最多的笑聲。他是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專業學霸,讓觀眾意想不到的是,光環之下也有許多苦惱:同學「卷」到在廁所背單詞、用教高數的方式追女生卻遭拒絕。

他的表演常常伴隨著豐富、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角色反串。講到喜歡的女孩與別的男孩親密喂食,他微微仰頭張嘴,模仿女孩的可愛表情和聲音。而另一邊,作為旁觀者,他剖析了自己的心境:不屑、嫉妒、羨慕。

演出的「炸場」效果還與一個意外有關。演出前的互動中,一位觀眾自稱在「北京末流985」就讀,並兩次強調「是985唉」,引起全場觀眾大笑。演出後半段,一個完全無關的場景中,演員再次巧妙地提到該觀眾就讀學校,這次call back(脫口秀經典表演技巧)讓全場氣氛達到高潮。

當晚的演出效果不錯,幾乎每位演員都成功逗笑了觀眾。但有時候,演員和觀眾都不得不面對另一種境況——冷場。

9月下旬,南鑼鼓巷一家酒吧,一位在法律行業工作的女孩第一次登台講脫口秀。她講述了年輕人的職場困境,辛苦完成的工作被領導親信搶佔功勞,她因此自閉、自殘。她原本想笑著調侃,卻講著講著就哽咽了。

10月上旬,美術館附近的文創園區,一位相對成熟的演員也出現突發狀況。說到「家庭教育讓我特別不自信」時,她突然躬身道歉:「唉,謝謝大家,對不起對不起。」隨後,她匆匆下場,簾後傳來號啕大哭。

在這兩個時刻,台下響起了鼓勵的掌聲。

開放麥就像一個試驗場,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用一位觀眾的話形容,觀看開放麥就像體驗和參與脫口秀這個果實成熟的過程,幫助演員們鍛造真金。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anuary 13, 2025 at 5:16pm

(續上)脫口秀演員·不願做不溫不火的工作,學霸稱要在這行「搏一搏」~~學歷是脫口秀行業的眾多人設標簽之一,觀眾熟知的不少演員都畢業於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呼蘭、北京大學的李雪琴和鳥鳥、北京科技大學的徐志勝、上海交通大學的龐博、吉林大學的趙曉卉和周奇墨……

主持人車洪君是復旦大學大四學生,當他的同學們出國、保研時,他選擇更換賽道,參與喜劇表演。他戲稱自己——「在職大學生,全職脫口秀演員」。

車洪君說,他發現自己從小就具備某種喜劇天賦,其中一個典型特征是——上課喜歡接話茬。他善於快速從對方的表達中找到漏洞,這恰好符合喜劇的反邏輯特徵。另一個天賦的發掘在於,英語課上,他在10分鐘的課堂展示中吐槽室友引起同學哄堂大笑,老師對他說:「你身上有美式喜劇演員的氣質。」

7月,家在山西、學在上海的他來到北京,靠著「硬闖」進入了脫口秀行業,在網絡平台購票,通過票務詢問開放麥機會,現場試講。從愛好者到新人再到簽約演員,常人通常需要花半年、一年甚至兩三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他用兩個月就做到了。車洪君把這歸結為運氣——在兩場接近「炸場」的演出中,恰巧碰到了俱樂部老板。

或許更重要的是積累和學習。作為社科專業學生,車洪君對脫口秀有基本的底層邏輯理解:一門解構的藝術,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意義。落實到行動上,他把知名演員們的表演聽了上百遍,熟知他們的人設風格、精彩段子,聊天時對周奇墨、邱瑞等人的表演信手拈來。

當他模仿完邱瑞講媽媽把秋褲縫在牛仔褲上這段,記者隨口一句「這是溫暖啊!」他卻立即反應道:「我是覺得離譜,但你這個角度還沒人講過。」一邊說著,一邊拿出手機記下了「代溝-溫暖」。在他微信文件傳輸助手的聊天框中,還有不少類似這樣的記錄。這就是他的日常,把素材收集、段子創作融入生活。

對於名校畢業生選擇成為脫口秀演員,他說,考慮到目前的經濟形勢和求職難度,與其做些不溫不火的工作,不如在脫口秀行業上升期裡搏一搏。「人的選擇是自由、多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正是學校給了我選擇的底氣,即使這條路走不通,我相信我也會有自己的路。」

脫口秀觀眾·從脫口秀中找到情緒共振,紓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無論線上綜藝節目,還是線下開放麥演出,脫口秀或許都是最能捕捉社會情緒的地方之一。《脫口秀大會》引領的社會熱點討論包括:996、內卷、催婚、副業、朋克養生、容貌焦慮等等。

北青報記者在開放麥現場則聽到了身邊的「熱點」:身處女性為主的護士職業群體中,護理專業的男孩吐槽自己一再被小朋友稱呼「護士姐姐」;滿臉痘痘的男孩把自己的臉比喻成餅干「趣多多」;職場打工人說髮際線後退,為疾病所困……

據《脫口秀營銷白皮書》所言,脫口秀的用戶群體多為一二線城市精英人群或新中產,年齡在25歲以上,65%以上擁有本科學歷。他們有較高的生活、工作、社交壓力,需要宣洩的出口,且需要尋求社會認同和自我實現的支點。

喜歡看脫口秀的張女士在北京工作10多年了,工作、照顧孩子、運動,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在快節奏生活中,有時覺得自己需要釋放一下情緒。」她起初聽相聲,後來開始看《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有時連續刷上幾天。早幾年,她偶然觀看過線下演出,現在則集中在線上觀看,時間成本是她的重要考量。線上演出經過篩選、排練展出了最精華的部分,還可以在不喜歡的部分快進。

25歲的思佳去年進入北京一家國企工作,身處大城市加之初入職場,看一場脫口秀就成了她排解情緒的方式。

今年「十一」假期,家在本地的朋友們各有安排,思佳無人陪伴,甚至在小紅書上瀏覽「95後誰出來玩」相關帖子,但最後還是決定獨自一人觀看脫口秀演出。

在咖啡吧不大的空間中,與其他觀眾坐在一起,時不時被台上的演員逗笑,這讓她感到一切值得。一個半小時的演出結束,工作帶來的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困擾自己的一些事情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加油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潮流檔案

騰訊視頻聯合笑果文化在9月推出的《脫口秀營銷白皮書》指出,2018年,全國脫口秀俱樂部數量不到10個,而截至今年5月,全國已有超過150家俱樂部。

如今在開放麥現場,你或許可以與各行各業的人相遇。名校學霸、快餐店品牌大使、核酸采樣員、全職奶爸、企業高管、創業公司老板……他們有人是下班後來吐吐槽,也有人致力於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

脫口秀也開始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職業新賽道。1990年出生的安子,在老家洛陽推銷過保險、做過直播,去年來到北京,白天做天貓超市客服、便利店售貨員,晚上就去開放麥試段子;1996年出生的研三學生小瑜,2019年曾在廣州試講過一次開放麥,冷場效果讓她時隔兩年才敢重新打開脫口秀綜藝,如今面臨秋招,她打算報名脫口秀訓練營試試看。(原題:青年人為什麼愛上脫口秀|北京青年報|2022-10-25作者:陳靜 林豔 張彬 http://m.cyol.com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16, 2024 at 9:00am

施晨露·趙亦婷:為老人代寫回憶錄,真是一門「好生意」嗎?

「銀髮力量」,這是上海《咬文嚼字》雜志評選出的2024年十大流行語之一。

「銀髮」借指老年人,「銀髮力量」指老年群體在社會各個領域產生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流行語條目中,編輯部寫道,「銀髮」族詞語不斷發展壯大,如「銀髮浪潮」「銀髮市場」「銀髮經濟」等。

《咬文嚼字》雜志社評選出的「2024十大流行語」,「銀髮力量」位列其中。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上海則是我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人口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記者發現,為老年人代寫回憶錄,正在一些社交媒體平台上成為垂直分類的熱搜。在上海部分社區,出現了教老年人寫回憶錄的培訓項目。

為老年人寫回憶錄,真的是「銀髮經濟」藍海中的一門「好生意」嗎?

普通人也值得書寫

「只工作不上班,我給老年人寫回憶錄月入兩萬。」

「寫了三本回憶錄,收入夠買一輛車。」

打開小紅書,以「代寫回憶錄」為關鍵詞搜索,記者發現,有近萬篇記錄寫作經歷或個人經驗的筆記,有些筆記的點贊量甚至上千。其中,為老年人代寫回憶錄的業務最為紅火。

翻看這些筆記,不少寫作者分享了從接觸一位老人到為其完成回憶錄寫作的具體過程與個人感受,字裡行間透出對這一行業前景的看好。

以「代寫回憶錄」為關鍵詞搜索,社交媒體上有不少分享。

從收集基礎信息到最終印刷裝訂回憶錄,一位全職寫作者可能需要花費3個月左右。至於收費,通常需要「私下溝通」,一些明碼標價的服務價格在2萬元至4萬元不等,依據文本字數與客戶要求而變化。部分「入行」較久的寫作者還提供技巧分享課程或私人指導服務,吸引更多人躍躍欲試。

「在最困難的時候,靠給老人寫傳記,賺了18萬」,這條收獲258點贊、353收藏的帖子是小紅書用戶「明微」熱度最高的筆記。在筆記中,她分享了7條為老人寫傳記的建議,包括要遵循的四項原則「真實、客觀、全面、生動」,寫作前要「廣收資料、梳理提綱」,可按時間線梳理,也可按重大事件梳理,寫作中要抓住人物特徵,如成長環境,外貌、性格、氣質、語言,還有「面對事物的心」。同時,人物傳記不是流水賬,需要「增加一定的人物故事性」,注重細節和真實感,「不要過度美化或貶低人物」,要多角度思考人物的經歷和行為。

這條筆記最後,明微表示,「想要人物寫作模板的,安排!」評論區120多條留言中,不少人表示「我也想寫,想要採訪提綱」;也有人詢問「想為家族寫一本傳記,如何收費」。

在明微的個人主頁,她介紹自己「採訪了100位名人,出版100萬字」,同時幫助「1000+女性通過寫作實現生命價值」。記者通過私信提出採訪,最先收到的也是一張寫作課程的海報。

如何走上為老人寫回憶錄這條「賽道」的?明微告訴記者,自己在傳統紙媒摸爬滾打了12年,創業失敗後,常年寫作人物專訪的她決定回歸「老本行」——靠寫人物傳記重新步上寫作事業的正軌。「說實話,我寫傳記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我還有其他寫作業務可以賺錢。」明微說,之所以願意為老人寫傳記,「通過全面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思維和生活狀況,真的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獲取很多能量」。她接觸過的想寫回憶錄的老人往往有所成就,想在年老之際寫下自己以及上幾輩的經歷,為後代留下家族的印記。「來找我寫回憶錄的老人基本在70歲到80歲之間,他們一方面自我意識比較強,另一方面,他們的經歷伴隨著新中國成立以及後來的發展,因此對國家的感情都很深,很有家國情懷。」(下續)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2:13am

(續上)在反覆採訪、整理材料的過程中,明微發現,每代人的故事都帶有很強的時代印記,家族的變遷也總是和歷史、文化的變化交織在一起,這讓她對過往一個世紀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讓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個五代軍人家庭。「可以看到一位曾經的軍長是如何影響整個家族的精神,這個家族的小輩目前仍然在海軍服役。當困難、波瀾來臨之際,這個家族是怎麼應對的?他們有著怎樣的精神態度?」在寫作回憶錄的過程中,明微常常反思自身,「有時,我會想象當時的畫面和情境,如果是我面對那樣的問題,應該肯定沒有辦法保持那麼好的精神品格,無法把問題處理得那麼周全。我在別人的經歷裡,好像重新審視了自己。」

雖然主動聯絡、希望留下回憶錄的老人往往不「普通」,但在明微看來,並非只有創造了一番事業的人才值得書寫,普通人的精神品質也值得在時代中留下印記。

不少年輕人主動在社交媒體上尋找寫手,希望為長輩留下一些回憶——一份回憶錄,成為「盡一點孝心」的方式。

生活在浙江溫州的湯小白成為自由撰稿人的8年間,已經寫作了近70本回憶錄,他感受到如今的年輕人越來越重視老人的精神需求。「每次我去採訪老人,他們講著講著就哭了,情緒很容易波動。很多老人的故事其實很豐富,但很少有人陪他們聊天。他們心裡是有這樣的需求在的,但孩子不主動和他們溝通,這個想法就在心裡埋沒了。現在,很多年輕人主動和家裡的老人溝通,這個事才能成。」

湯小白的小紅書主頁以「只有初中學歷卻月入5萬的自由撰稿人」為身份標簽,置頂了「幫老年人代寫回憶錄,年收入15萬以上」的筆記,這條分享帖獲得近萬點贊,七百多條評論。

「八九年前,我還在東莞一家工廠做流水線工人,學歷不高,只能做體力活,越來越感到身心俱疲,看不到發展前景。於是決定練習寫作,後來還開了淘寶寫作店鋪,代寫主持稿、演講稿、人物故事與商業軟文。」湯小白告訴記者,剛開始入行寫作時,將近一年沒有收入,後來「選對了正確的寫作類型」——商業文案和為老人寫回憶錄。

在11月的一條筆記中,湯小白分享了前一個月的營收,「10月接了兩本回憶錄,合作總金額為4.1萬元,預計在兩個月內完成」。

「找我寫傳記和回憶錄的客戶大部分是小老板、退休幹部這類人,在整個社會層面或許不算很有名,但在他們家族,都是了不起的人。」湯小白認為,比起寫作技巧、文筆,「找到這類客戶才更重要」。

為了尋找潛在客戶,除了線上運營社交媒體,湯小白還常去公園、養老院與老人聊天,不錯過任何「推銷」自己的機會。他的第一批回憶錄「客戶」就是由此而來。

剛開始寫作的第二年,有一位廣州的青年找到湯小白,希望他能給自己的父親寫一篇回憶錄。「我一開始以為他只是說說,後來,他不停給我打電話、發信息溝通情況,我覺得他好像是誠心的。」於是,湯小白買了機票去廣州,對他的父親與近親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採訪。「這位老人出身農村,在貧苦的環境長大,到了城市以後,勤勤懇懇工作,結婚生子,現在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聽起來很平淡,但對這位老人和他們的家庭來說,這些故事就是值得留給後輩的精神財富。」他還記得,將打印好的成品交出去時,老人感動得流淚了。「不是文字工作者出身的我,第一次因為寫作獲得這麼大的肯定。我沒想到這份回憶錄有這麼大的能量,真誠對待寫作,能給普通人帶來這麼大的鼓舞。」

AI寫回憶錄,可行嗎?

相比收費數萬元的人工代寫回憶錄服務,AI的興起,讓寫作門檻變得更低。採用AI工具,能讓更多人輕鬆擁有屬於自己的回憶錄嗎?

一位從業者告訴記者,AI寫作回憶錄往往只需數千至1萬元出頭,不到一個月就能完成撰寫。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多種AI編寫軟件,使用者只需戴上耳機回答問題,AI會根據使用者回答中的關鍵詞調整提問,從用戶提供的照片、文字和其他資料中提取信息。完成資料收集後,就進入了AI寫作階段,之後,通過人工編輯進行校稿審核,審核通過後,用戶可以查看,並繼續使用AI修改章節內容。「回憶錄的精髓在於經歷的記述。AI已經學習了很多人物傳記和回憶錄的寫作方式,只要信息足夠真實,它自然能夠生成不錯的文章。」一位使用了AI寫作平台的用戶反饋道。

更多寫作者對AI的介入表示懷疑。湯小白嘗試了AI生成文字後選擇放棄,「雖然有時候AI可以提供給你一個寫作框架或比較華麗的措辭,但真正的核心——故事的構思和結構還是要靠自己去創作。AI只能是輔助手段,我不太願意用。」

明微所在的團隊開發了自己的AI寫作平台,每個月可以量產4至5篇人物傳記,不過明微自己從來沒有使用過。「那樣的文章雖然第一眼看著不錯,但你看第二遍的時候就根本不想看了。因為它沒有情感,沒有人的影子,就是資料的堆疊。」她也擔心,當老人敘述時情緒激動或跑題時,AI是否有能力安撫老人的情緒,把敘述邏輯重新拉回正軌?

「回憶錄和傳記不同於別的文體,它是一個家族的生命故事,需要敘述者情感的注入,更需要寫作者精神的投入。」多位代寫回憶錄的寫作者告訴記者,回憶錄固然具有傳承意義,但在文字成品之外,晚輩、寫作者與老人閒聊時提供的情緒陪伴,或許才是銀髮群體更加需要的。「在這份陪伴的記憶上,AI大概無法替代人類。」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13, 2024 at 9:42pm

(續上)更多寫作者對AI的介入表示懷疑。湯小白嘗試了AI生成文字後選擇放棄,「雖然有時候AI可以提供給你一個寫作框架或比較華麗的措辭,但真正的核心——故事的構思和結構還是要靠自己去創作。AI只能是輔助手段,我不太願意用。」

明微所在的團隊開發了自己的AI寫作平台,每個月可以量產4至5篇人物傳記,不過明微自己從來沒有使用過。「那樣的文章雖然第一眼看著不錯,但你看第二遍的時候就根本不想看了。因為它沒有情感,沒有人的影子,就是資料的堆疊。」她也擔心,當老人敘述時情緒激動或跑題時,AI是否有能力安撫老人的情緒,把敘述邏輯重新拉回正軌?

回憶錄和傳記不同於別的文體,它是一個家族的生命故事,需要敘述者情感的注入,更需要寫作者精神的投入。」多位代寫回憶錄的寫作者告訴記者,回憶錄固然具有傳承意義,但在文字成品之外,晚輩、寫作者與老人閒聊時提供的情緒陪伴,或許才是銀髮群體更加需要的。「在這份陪伴的記憶上,AI大概無法替代人類。」

比起「生意」,更是「療愈」

「月入XX萬」「收入夠買一輛車」,社交平台上的「代寫回憶錄」經驗帖,常常傳遞出「輕鬆賺錢」的感覺。

一位在上海高校從事創意寫作教學的青年教師向記者表示,就像「很多開寫作課的人,本身並不靠寫作掙稿費」,在互聯網上宣傳「代寫回憶錄很賺錢」這件事,有點接近這個套路,「也許主要也是靠教別人如何賺錢來賺錢吧」。變現途徑包括但不限於培訓課程、寫作提綱,更有人已經開出「AI+回憶錄寫作訓練營」。

事實上,代寫回憶錄,由於價格和內容標准不清晰,同時週期難以把控,從商業邏輯上說,遠未成為一門「好生意」。

對老年人來說,寫一本回憶錄,價值或許不僅來自最終的文稿,更來自撰寫過程得到的耐心傾聽,甚至,老年人如果能夠自己加入寫作,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今年11月,配音演員童自榮出版了帶有自傳性質的新書《八十而已》。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辦的分享會上,記者聽到了童自榮分享這本書的緣起。「年初我生了一場莫名其妙的病,成天昏昏沉沉,像植物人一般,有時還會呆呆地想,張國榮從這麼高的樓飛下來,如此瀟灑——」童自榮對讀者如實坦白,「足有半年時間是這樣的狀態。女兒突發奇想,『一起來弄本書』,或許對病情有幫助。半年之後,書寫出來了,我漸漸恢復了。我要謝謝我的女兒。」

北京師范大學老年心理實驗室的研究提到,「人生回顧法」是一種重要的老年人心理治療方法,實施「人生回顧干預」的老人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能提高生活滿意度和自尊感。

寫回憶錄或出於回憶錄的目的,向他人回憶人生,某種程度上就是「人生回顧法」的實操。「有一年冬天我回老家,曾是文學青年的三舅姥爺正在寫家族史。他是60後,現在當保安。後來逐漸出現秀英奶奶、姜淑梅這樣的寫作者,她們的知識積累可能還不如我的三舅姥爺,是從學寫字開始學寫作。」上海大學創意寫作專業博士信世傑說,「三舅姥爺」們帶著豐富的故事資源,如何整合、表達出來,寫作的過程也是梳理的過程,帶有自我紓解的功能。

註冊在長寧區的民非公益組織「福智公益」從去年起開展「長者陪伴」系列活動——「人生回憶錄」項目,強調「敘事療愈的力量」。活動介紹中表示「通過6週的創意書寫,創造喜悅、充實的老年生活,成年子女也有機會通過自傳理解父母的生命歷程,增加彼此對話,從而相互理解,促進家庭和諧」。

這一活動去年5月首次在仙霞新村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開展,今年多次在仙霞路「鄰光MIX」定期舉辦。記者注意到,授課老師有多年應用心理學背景,課程內容不限於寫作,還包括通過繪畫、音樂等方式回顧人生。

「人生回憶錄」項目為老人「人生繪本」項目設計的問題。

「在整個活動中,我們會更傾向於關注長者們的喜好,對他們不願意分享的內容,不去涉及。陪老人寫回憶錄,需要耐心、細心和尊重,通過這一過程,不僅記錄下老人寶貴的回憶,也可以讓老人感受到自己的故事被珍視和尊重。」主辦方如此表示。在12月4日舉辦的今年最後一期「人生回憶錄」活動中,一位老人分享道,「在寫作中,原來我一直認為我寫不出那些漸行漸遠、塵封已久的往事,沒想到真動起筆來,那些往事如沉船浮起,裡面每一個房間、每一個物件,都清晰起來,我竟可以記起那麼多細枝末節。」

「不要讓老人覺得,只有付錢才有人願意聽他們講故事。」聽說網上流行「代寫回憶錄」並做了一番研究後,「00後」大學生小屏決定,「今年寒假回家,為家裡健在的長輩做一份輕量級的回憶錄。」(澎湃平台,原標題為《為老人代寫回憶錄,真是一門「好生意」嗎?》作者:施晨露 趙亦婷;原載:上觀新聞 2024-12-11)

延續閱讀:地方誌  紀念特刊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ly 6, 2024 at 8:52am

[紫堇]

……偶爾有一莖紫堇噘起藍色的小嘴,一任含在花盞中的香汁的重量把花莖壓彎。

[金盞花]

這裡的金盞花多得數不清……我從纖道上向它們伸出雙手,我還叫不全它們的名字,只覺得跟法國童話裡的王子們的名字一樣漂亮動聽;它們也許是幾百年前從亞洲遷來的,但早已在村子裡落戶定居……。

[水浮蓮]

起初,河裡先是長出幾株孤零零的水草,例如有那樣一支水浮蓮,水流從它的身邊流過,可憐它在水流中間,很少得到安寧;水流把它從這邊的岸沿沖到那邊的岸沿,它像一艘機動渡船一樣,無休無止地往返在兩岸之間。被推向岸邊的水浮蓮的株莖,舒展,伸長,繃緊,以至於達到張力的極限;飄到岸邊以後,水流又把它往回拉,綠色的株莖又開始收攏,把可憐的植物重新引回到姑且稱之為它出發的地點,可安生不了一秒鐘,它又得被反復地帶來帶去。……這使我想起某些神經質的人……他們年復一年地讓我們看到他們一成不變的古怪習慣,他們每次都聲稱要加以改變,但始終固守不爽。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pril 19, 2024 at 12:39pm


華夏文明之先秦時代植物寓言

自先秦時代,諸子哲理與歷史著作中,就已經有植物寓言的出現,而且題材豐富且形象多變,為植物寓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唐宋時期,古文家寓言和擬人傳體植物寓言,則開創了植物寓言的不同風格。 到了元明清時期,植物寓言更是推陳出新,百花齊放,可說是各體兼備,且成績斐然. 本章分三節,依次討論先秦,唐宋,元明清三大植物寓言的發展情形。

先秦兩漢時期

先秦兩漢的植物寓言,是中國古代植物寓言發展的雛形階段。這個時期的植物寓言大多並非獨立存在的單篇寓言,而是以用作舉例的故事形態存在,以輔助陳說諸子哲理或政治主張; 此外,植物寓言的寓言性質不甚強烈,比如藉助虛擬故事與角色以寓說言外之意的用意並不明確,常常還是被當作文章之中一個比喻性質的橋段運用,還沒有自覺性、成熟性的寓言創作。

然而先秦兩漢植物寓言的形製天然,語言淳樸,寓哲理智慧於簡單樸素的故事中,猶如璞玉未經雕琢,而美質蘊於內;篇幅多半簡短,情節也較單純,沒有絢麗的文采與繁複的典故,常常以最原始簡單的形式,在敘述故事之後,留給讀者尋思和意會的空間。

先秦植物寓言,多穿插於諸子典籍當中出現,其中包括了儒、道、法、雜的各家著作,也有少數篇章蘊涵在歷史著作之中。 在這些論理著作中出現植物寓言的有《晏子春秋》、《論語》、《孟子》、《莊子》、《韓非子》等,歷史著作中則以《戰國策》中的植物寓言最為突出。

初具雛形的植物寓言——

初具雛形的植物寓言應從《橘逾淮為枳》,《佛肸召》,《拔苗助長》三則故事說起,其情節生動轉折、形象逗趣逼真、可以說是眾所熟知的寓言名篇; 但其中的植物形象僅作為平面之寓意象徵,未有立體動態的植物角色,因此只能說是植物寓言發展中的雛型之作。 即使如此,這三篇植物寓言,還是能夠帶來深遠的影響,成為後世創作的典範。 其中的植物象徵,甚至成為人們瑯瑯上口,傳誦不絕的詞匯,《逾淮為枳》、《匏瓜徒懸》、《系而不食》、《拔苗助長》等,用語之精煉,意涵之警醒,都得力於植物意象之新穎與豐富。這 三篇傑作是中國古代植物寓言發展當中的重要里程碑。

《橘逾淮為枳》——為《晏子春秋》 內容,記述春秋時代齊國名相晏嬰的言論思想與事跡, 雖然為先秦晏嬰所著,其實是為戰國時人蒐集有關晏嬰事跡編輯而成。 情節生動、形象鮮明、語言個性化、富有傳說故事的文學色彩。23.5.2020 搜狐:华夏文明之先秦时代植物寓言)

延續閱讀:

韻文化:美、標致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pril 18, 2024 at 9:24pm

《橘逾淮為枳》在晏子機智敏銳的言論中,引用橘、枳的比喻,化解楚王的刁難; 其比喻象徵意涵深入人心,可說是植物寓言發展初期的重要作品:

晏子將至楚,楚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 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 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嬉也,寡人反取病焉」。

寓言中以枳橘為喻,若生長於淮南的是滋味香甜的橘,生長於淮北就成了臭苦不堪的枳,雖外觀相似,內涵實質則大不相同,以此作為比喻,來諷刺楚國水土環境不良而使民偷盜,無關乎齊國人的素質。 這一類的寓言以陳述人物言論的方式,引植物作比喻,以寄托寓意。 枳,橘的形象鮮明,給予後世很大的啟發,是最早運用果實成功形象地比喻來寄托的文章。

《佛肸召》——出自儒家典籍《論語》,由孔門弟子和再傳弟子匯集孔子言行而成。雖然是以語錄體思想類著作,卻有幾篇徵引故事的手法來暗喻事理,也被認為是具有寓言圍的雛形之作。《佛肸召》雖以人物對話為主,卻包含前因後果的簡要事件陳述,並且拿匏瓜這一植物的果實,當作人物剖白心跡時的重要比喻,從這裡可看出植物寓言的早期創作的簡單型態。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佛肸召》中的匏瓜比喻才無所用之人,也屬於以植物為喻的篇章。《論語》中一些寓言的萌芽,與比喻緊密聯繫在一起,如「割雞焉用牛刀?」和「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即是比喻又是寓言的萌芽,這些都能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佛肸召》所運用的匏瓜比喻,可以說是匏瓜寓言的萌芽,只是它以最原始簡單的型態呈現。

 

《拔苗助長》——由戰國之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軻)所作,以孔子之道,倡仁義,王道之說,標榜唐虞三代,後人封為亞聖。此文比喻生動有趣,輕快靈活,與寓言淵源深厚,《拔苗助長》在植物寓言的發展中有著關鍵地位,故事中因為栽植禾苗不得其法,急切強求,而導致禾苗枯槁,暴露自身愚昧無知的宋人典型,跨越文學領空,讓後代無數人自省反思,警惕藉鏡的深刻典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拔苗助長》可作多層面之引申,以宋人急切地培育禾苗,欲速則不達傷害了農作的題材,得出「欲求速成反致危害」的主旨,從植物的「栽植之道」出發,從而開展寓意,說明了一則成功的寓言作品,其寓意的寬廣性和多義性。

 

《莊子》植物寓言形象和思維的創新——

 

莊週(前369?—前295?),戰國傑出思想家,散文家。其學無所不窺,主張萬物齊一,虛靜無為,逍遙自得。莊子藉助寓言、重言、創作出意出言外、怪生筆端、謔弄諷嘲、機趣橫生的獨特散文風格。所作《莊子》一書實乃道家之經典,更是中國古代寓言的寶庫。其中,植物寓言亦為不少,開拓了植物形象的運用,寄寓深遠的哲理意義,將植物寓言的形象和意境,提昇至另一種高度,可謂形象和意境的飛躍與創新。因此,《莊子》的植物寓言,猶如一個明亮閃耀的寶石,在先秦植物寓言的沙河中,最為光彩奪人,價值非凡。其價值展現,分下列兩點說明:

 

(一)塑造多樣植物形象

 

《莊子》中的植物題材,以樹木居多,寫出了各式各樣的樹種,各有不同的意義,令人耳目一新。包括樗樹、櫟社、楸柏桑、與大木等。植物形象豐富鮮明、寓意深刻,在先秦植物寓言中,展現植物題材創作的豐富性和文學運用的想像力。

由於莊子對大自然觀察細密,體驗深刻,且又富有靈感,因而其筆下的動植物的形象就特別生動,多彩多姿。無論是鯤鵬雀鳩、龜蛇蚌鱉、大椿雁鵝、還是海鳥蝸牛、鵷雛腐鼠、魚猴蜩羊、櫟樹馬蹄、朝菌蟪蛄,無不新鮮有趣。莊子把大量植物作為寓言對象,為寓言的創作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這種現象,在先秦寓言中也是少有的,就是在國外的寓言創作上也很少見到。

《莊子》塑造寓言形象的文學功力高超,加上富有瑰奇浪漫的想像,因而天地之間各類各種五花八門之熱鬧景象,都能被化用於寓言當中,當作寄托哲理的對象。《莊子》開啟了嶄新的創作途徑,將無法言說,無法行動的靜態花木,賦予了蓬勃的生命力與奔放的熱情,引領出趣味盎然、新奇有趣的寓言形象。莊子於美學、文學為主;以天和天、大美而不言,力追自然,素樸,恬淡之美。因而,《莊子》中的植物寓言亦表現其散文之自然素樸的美感,結合奇幻新穎的寓言形象,創造出一種瑰奇又純樸之自然美。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