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創想與技藝的美好時光;安靜,美好的物和美好的情,正在誕生。沉浸在創想與技藝的美好時光;安靜,美好的物和美好的情,正在誕生。說故事,聽故事,也是這樣的一種心靈狀態;可是,故事是什麼?故事,究竟又是為了什麼?

Feature Photo: ... by Shoaib www.facebook.com/mirza.m.shoaib

Shoaib: Work as a flower breeder, do bit of photography and think very widely!! Life is wonderful!...have a great life!!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0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7 hours ago

愛墾APP:情動轉折强度與速度affective turn是20世紀末在文學、文化研究、哲學、人類學等學科中出現的一個理論轉向,強調「情動」(affect)——即先於語言、意識、表徵的身體感受與強度intensity的運作。在這一取向中,學者們往往參照德勒茲與瓜達里(Deleuze & Guattari)、布賴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等人的理論,來討論情動如何在主體形成、社會關係、政治現實中發揮作用。

強度(intensity)與速度(speed)的關聯

在「情動轉折」理論中,速度雖非始終被單獨抽出討論,但它與「強度」的概念密切相關,特別是在馬蘇米和德勒茲的思想中:

馬蘇米(Brian Massumi):速度與強度之間的動態~馬蘇米在《感覺的政治》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2002)中將「強度」視為未被意識捕捉的感受,是一種「純粹差異」的狀態。他指出:情動不是內容(content)或表徵(representation),而是跨越閾值、改變身體狀態的力量。

強度與變化的速度有關。快速變化的刺激更容易被「情動」地經驗,而非「情緒」(emotion)地命名。他強調:“Speed is a quality of intensity. Not in the sense that it causes intensity, but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the relational movement through which intensity is felt.”「速度是一種強度的質,不是導致強度的原因,而是強度被感受的關係運動。」——Brian Massumi,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德勒茲與瓜達里:速度作為生成的條件

德勒茲與瓜達里在《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中提到「速度」作為構成生成(becoming與逃逸線lines of flight的關鍵:在他們看來,速度不是物理移動的速度,而是一種存在的密度與強度的流動。在becoming的過程中,速度是一種超越表面形式、產生變化與創新的條件。

總結:速度在情動轉折中扮演的角色

概念

說明

速度作為感受的媒介

情動強度越高,其速度往往越快;快的變化不經認知,即刻作用於身體。

速度與強度的耦合

速度不只是物理量,而是強度流的表現方式(如一個場景瞬間激起的身體反應)。

速度與主體生成

在德勒茲式生成論中,速度是變化、逃逸與新型主體誕生的條件。

 

補充說明:在「情動轉折」脈絡中,「速度」是一種和感受強度並行的過渡transition)力量,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快慢,而是身體如何經驗一種變化的快慢,並是否能夠「及時」回應或轉化這種變化。它也是在語言化前的那一瞬身體「被觸動」的節奏性力量。接下来,可以進一步比較「速度」在神經科學或現象學中的意涵,與這裡的情動速度有何異同。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23, 2025 at 11:36am

APP: 恩斯特·馬赫馬赫《感覺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1886)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段落與名言,並附上英文與中文翻譯對照,幫助墾友更全面理解他的思想風格與概念。

「我」不是實體,而是感覺的集合

英文翻譯:"The ego is not a unity, but merely a bundle of memories, sensations, and movements."

中文翻譯:「我並非一個統一的實體,而只是記憶、感覺與運動的集合體。」

意涵:馬赫主張「自我」並非有獨立存在的本體,而是各種心理現象的暫時聯繫或整合。

2. 物體只是感覺的穩定聯繫

英文翻譯:"A thing is nothing but a combination of sensory elements."

中文翻譯:「一個物體,不過是感覺元素的組合而已。」

意涵:物質世界並非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而是我們對感覺的某種穩定、反覆經驗的歸納。

3. 物理與心理的區別是語言上的

英文翻譯:"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physical and psychical phenomena."

中文翻譯:「物理現象與心理現象之間沒有本質的差異。」

意涵:馬赫強調兩者的區分只是人為的分類,而非基於本體論的差異。

4. 科學的目的是經濟地整理經驗

德文原文:"Die Aufgabe der Wissenschaft ist es, ökonomisch zu denken."

英文翻譯:"The task of science is to think economically."

中文翻譯:「科學的任務是經濟地思考。」

意涵:馬赫認為科學不應追求終極實體或真理,而是尋求最有效率地組織經驗的方法。

5. 觀察者與所觀察的不可分

英文翻譯:"The world is not given without the ego, but neither is the ego given without the world."

中文翻譯:「世界的存在不能離開我,但我也不能離開世界而存在。」

意涵:這句話反映馬赫對主體與客體不可分離的看法,是他中立一元論(neutral monism)的哲學根據之一。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21, 2025 at 9:02pm

把哲學家請進企業董事會~~哲學和企業都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搞清楚人的滿足感從何而來,因而也都必須搞清楚人為什麼而活。

乍一看,哲學和企業似乎全無關係。企業關心的是,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實現一些明確的目標、實現收入最大化,以及以計謀打敗競爭對手。哲學關心的則是一些與生活意義有關的宏大而絲毫不切實際的問題,它不為自己設定任何目標,也不會產生任何現實結果。

事實上,企業和哲學有很大的關係。企業為追求利潤而不得不考慮的那個問題,正是如何讓客戶感到滿意——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而又複雜無比的主題。而在其悠久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哲學研究的恰恰就是幸福生活的各項要素,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eudaimonia」——這是一個希臘語單詞,翻譯過來就是「德性的繁榮」或「生命的圓滿」。哲學和企業都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搞清楚人的滿足感從何而來,因而也都必須搞清楚人為什麼而活。

在被要求對一家企業進行分析時,一位哲學家通常首先會問:企業的深層次目標是什麼?也就是說,企業關於提高客戶滿足感的承諾包含哪些部分。接下來,這位哲學家會研究這家企業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了這項承諾,然後才會從如何更緊密地貼合企業對客戶的隱含承諾出發,就應該推出何種新產品或新服務、如何改變品牌形象向企業提出建議。

假設有一家志向遠大的豪華酒店正努力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酒店往往會認為自己知道需要為其客戶做什麼,難題只在於如何做到。然而,人們往往未能仔細思索的一個問題是,完美酒店之夜究竟該如何定義。被單和迷你酒吧冰箱在完美酒店之夜中扮演何種角色?肥皂和房間服務又扮演何種角色?如果回歸原點、重新思考酒店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會有何發現?

有許多問題可能毀掉一個完美酒店之夜。以下是人們往往想不到的部分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太哲學化了):有的客人或許會感到焦慮或迷惑;有的或許會感到孤獨;有的或許剛剛與伴侶發生爭吵;還有的或許會覺得與周圍的文化格格不入。通常而言,酒店不認為這類問題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它們將關注的重點局限於為客人凖備怎樣的肥皂和床。換言之,它們忘記了自己對顧客做出的那項隱含的宏大承諾:你在這里會感到幸福。

一家非常重視客戶滿足感的酒店或許會從這一點出發,開發一系列新服務和新產品。與眾多企業一樣,酒店仍剛剛開始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因為它們對幸福的定義過於狹窄。

類似的問題也困擾著金融服務業。以財富管理企業為例,表面看來,這種企業對客戶的承諾是,讓他們的投資組合每年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但財富管理企業更深層次的隱含承諾是:「把錢交給我們,你會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很少有公司把這種豪言壯語當回事,這讓他們在面對競爭和財務業績下降時很容易受到沖擊。一家受到哲學理念指引的財富管理公司不僅會繼續按照常規方式管理客戶的財富,而且還會思考如何才能適當地利用金錢增進客戶的福祉。客戶的孩子們在金錢方面是否感到滿意?金錢對客戶的友誼有什麼影響?慈善活動的意義是什麼?客戶們一直以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把古怪的哲學家請進企業中並無不當。這樣做將有助於管理層更深入地思考一家企業應如何適當地改善客戶的生活。(阿蘭·德波頓,英國哲學家、作家,見:2014年01月27日 湖北日報))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April 28, 2025 at 4:04pm

陳明發〈生態〉

我靠兩樣東西長大
純母乳過後,純文字

童年和爸爸在咖啡店
吃白麵包塗煉奶
就像許久許久才一次
讀到全彩插圖的故事

電視中的超人是黑白的
牛仔也是,各族膚色差不多
店裏吃椰漿飯的馬來人
講客家話;常把尾音捲長
土調方言聽來真新鮮
像七彩大看板豎在戲院前

比話語更清澈的驚喜
是在伐木林鑽來鑽去
看見變色龍換裝
紅與綠與藍隨意急轉
老樹上,飛鼠玩滑翔
一伸爪即逮住獵物

濃蔭下打開午飯格
鹹蛋與米飯與新翻土
純凈的味,至今翻出來
依然能召喚
兒時唸過的文字
嚐過的乳香

(9.5.2022)

(Photo by Samuel Maglione)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pril 15, 2025 at 9:09pm

喚起性自我民族志:書寫人生,講述故事

這本綜合性的著作首次將「喚起性自我民族志」(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引入人文科學領域,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一種生活方式。世界知名學者、該方法的創始人阿瑟·博克納(Arthur Bochner)和卡羅琳·埃利斯(Carolyn Ellis)通過大量自身及他人研究的案例,強調如何在描繪生活經歷的挑戰性過程中,智性與情感並重地與讀者建立聯系。本書以行動型工作坊的故事形式撰寫,基於作者曾主持的多個類似研討會,融入了小組討論、常見問題和工作坊資料。

本書內容

- 介紹喚起性敘事(evocative storytelling)的歷史、發展與目的; 

- 提供成為故事作者及踐行「寫作人生」的詳細指導; 

- 探討基本的倫理問題、困境與責任; 

- 展示民族志(ethnography)與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的交叉方式; 

- 關注真相與記憶在喚起性自我民族志的作品和人生中的作用。


書系:《書寫人生——民族志敘事》 

#系列主編 

阿瑟·P·博克納(Arthur P. Bochner) & 卡羅琳·埃利斯(Carolyn Ellis) 
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書寫人生:民族志敘事》系列出版定性研究的敘事性表達作品。該系列的主編尋求模糊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邊界的手稿,鼓勵以新穎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表達具體的生活體驗,包括自我民族志、文學、詩歌、藝術、視覺、表演、批判性、多聲部、對話式和共同建構的敘事。 

我們關注那些: 

- 講述地方性故事的民族志敘事; 

- 采用文學化的場景設定、對話、人物塑造及情節展開模式; 

- 包含作者對研究和寫作過程的批判性反思,如研究倫理、另類探究與表達方式、反身性(reflexivity)以及喚起性敘事等。 

投稿與書稿請聯系: 

bochner@usf.edu 或 cellis@usf.edu 

這本書及其系列作品致力於推動民族志研究的文學化表達,為研究者提供方法論上的靈感與實踐指導。

This comprehensive text is the first to introduce 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 as a methodology and a way of life in the human sciences. Using numerous examples from their work and others, world-renowned scholars Arthur Bochner and Carolyn Ellis, originators of the method, emphasize how to connect intellectually and emotionally to the lives of readers throughout the challenging process of representing lived experiences. Written as the story of actional workshop, based on many similar sessions led by the authors, it incorporates group discussions, common questions, and workshop hand outs.

e book:

• describes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purposes of evocative storytelling;
• provides detailed instruction on becoming a story-writer and living a writing life;
• examines fundamental ethical issues, dilemmas, and responsibilities; illustrates ways ethnography intersects with autoethnography;
• calls attention to how truth and memory gure into the works and lives of evocative autoethnographers.

WRITING LIVES

Ethnographic Narratives Series Editors Arthur P. Bochner & Carolyn Elli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pril 14, 2025 at 11:06pm

Writing Lives: Ethnographic Narratives publishes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s. The series editors seek manuscripts that blur the boundaries betwee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e encourage novel and evocative forms of expressing concrete lived experience, including autoethnographic, literary, poetic, artistic, visual, performative, critical, multi-voiced, conversational, and co-constructed representations.

We are interested in ethnographic narratives that depict local stories; employ literary modes of scene setting, dialogue,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unfolding action; and include the author'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research and writing process, such as research ethics, alternative modes of inquiry and representation, reflexivity, and evocative storytelling.

Proposals and manuscripts should be directed tobochner@usf.edu or cellis@usf.edu. Volumes in this series:

本系列出版作品

《情慾指導:女性在大學中的轉變》——珍妮絲·霍克·拉欣Erotic Mentoring: Women’s Transformations in the University, Janice Hocker Rushing

《親密殖民主義:西非發展工作的頭腦、心靈與身體》——勞里·L·查爾斯 Intimate Colonialism: Head, Heart, and Body in West African Development Work, Laurie L. Charlé

《最後的書寫:寫給垂死朋友的日記》——勞雷爾·理查森Last Writes: A Daybook for a Dying Friend, Laurel Richardson

《身著學術外衣的搗蛋鬼:追尋學術生活的質量》——托馬斯·F·弗倫茨 A Trickster in Tweed: The Quest for Quality in a Faculty Life, Thomas F. Frentz

《圭亞那日記:跨越差異的女性生活》——金伯利·D·內特爾斯
Guyana Diaries: Women’s Lives Across Difference, Kimberly D. Nettles

《書寫定性探究:自我、故事與學術成功的新政治》——H. L. 古道爾 Writing Qualitative Inquiry: Selves, Stories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Academic Success, H. L. Goodall, Jr.

《偶然的民族志:對家庭秘密的探究》——克里斯托弗·N·普洛斯 Accidental Ethnography: An Inquiry into Family Secrecy, Christopher N. Poulos

《修訂:關於人生與工作的自我民族志反思》——卡羅琳·埃利斯(Carolyn Ellis)

Revision: Autoethnographic Reflections on Life and Work, Carolyn Ellis

《倚靠:個人關係的詩性探究》——羅納德·J·佩利亞斯Leaning: A Poetics of Personal Relations, Ronald J. Pelias

《走出壁櫥的敘述:同性吸引的自我民族志》
——托尼·E·亞當斯Narrating the Closet: An Autoethnography of Same-Sex Attraction, Tony E. Adams

《離開後的生活:婚姻虐待的殘存影響》——索菲·塔馬斯Life After Leaving: The Remains of Spousal Abuse, Sophie Tamas

《有目的的游戲:表演性社會科學的冒險》——瑪麗·M·格根 & 肯尼斯·J·格根 Playing with Purpose: Adventures in Performative Social Science, Mary M. Gergen and Kenneth J. Gergen

《批判性自我民族志:日常生活中交叉的文化身份》——羅賓·M·博伊洛恩 & 馬克·P·奧爾貝 Critical Autoethnography: Intersecting Cultural Identities in Everyday Life, Robyn M. Boylorn and Mark P. Orbe

《走向敘事:人文科學中范式變遷的個人史》——阿瑟·P·博克納Coming to Narrative: A Personal History of Paradigm Change in the Human Sciences, Arthur P. Bochner

《沉默的記錄:文化、關係與溝通》——克里斯廷·L·穆尼奧斯Transcribing Silence: Culture,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Kristine L. Muñoz

《凝視公園:詩性自我民族志探究》——簡·斯皮迪Staring at a Park: A Poetic Autoethnographic Inquiry, Jane Speedy

《喚起性自我民族志:書寫人生,講述故事》——阿瑟·P·博克納 & 卡羅琳·埃利斯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 Writing Lives and Telling Stories, Arthur P. Bochner and Carolyn Ellis

《被霸凌:折磨、身份與青少年故事》——基思·貝瑞Bullied: Tales of Torment, Identity, and Youth, Keith Berry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April 13, 2025 at 10:08am

紀昀·詩二首

千生心力坐銷磨,紙上煙雲過眼多。

擬築書倉今老矣,只應說鬼以東坡。

  

前因後果驗無差,瑣記搜羅鬼一車。

傳語洛閏門弟子,稗官原不入儒家。

[清]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rch 19, 2025 at 12:59pm

姣掌令

好「加」火,

前線喪我八員,

「加」賠戰犯,

人口淨增七人。

一曲高調,

壓倒撤資聲。

(19.03.2025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December 27, 2024 at 11:50am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在瓜達拉哈拉戰役(即瑪律羅小說的部分故事背景)結束後一個月,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四十三架德國空軍的亨克爾式轟炸機襲擊了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Guernica)。一架接一架的轟炸機在午後的陽光中飛臨小鎮上空,對這個古老而神聖之地毫無防禦的屋頂、教堂以及廣場進行掃射和轟炸。襲擊結束後,格爾尼卡的七千居民中有一千六百人遇害,七○%的城鎮被毀。這是一次令人震驚的暴行。在此之前,巴勃羅‧畢卡索已經接受了西班牙政府的委託,為將在一九三九年舉行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創作一幅油畫。在接受委託之後,他已經拖延了一段時間。

他憎恨佛朗哥,並且在當年年初創作了一首充滿暴力意象的詩〈佛朗哥的夢想與謊言〉(Dream and Lie of Franco),旨在譏諷佛朗哥,並在詩中將佛朗哥描述為一條可憎的、幾乎不成人形的多毛蛞蝓。經過數月的猶豫之後,格爾尼卡遭受的空襲終於刺激他投入創作。在空襲發生後幾星期內他便拿起了畫筆,憑著心中燃燒的怒火,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了這幅長二十五英尺、寬十一英尺的巨型油畫。畢卡索生平第一次允許觀眾觀摩他的創作過程。他的伴侶朵拉‧瑪爾(Dora Maar)一直在場,用相機記錄下這幅作品的進展;保羅‧艾呂雅也是這個觀摩小組的成員,他和克利斯蒂安‧澤爾沃斯(Christian Zervos)、安德烈‧瑪律羅、莫里斯‧雷納爾(Maurice Raynal)和讓‧卡蘇(Jean Cassou)一起,看著畢卡索卷起袖子創作,過程中他們時常談到哥雅(Goya),因為哥雅的作品曾記錄了拿破崙戰爭的恐怖。

這幅畫作是畢卡索四十年藝術生涯的集大成之作,充滿深刻的內省和個人感悟,同時具有更加廣闊的意義。它表現了一場黑白噩夢中一同受到驚嚇的女人、公牛和馬。小說家克勞德‧羅伊(Claude Roy)當時還是一名法律系學生,他在巴黎世博會觀賞完《格爾尼卡》後,認為它是「來自另一顆星球的資訊。它蘊含的暴力讓我目瞪口呆,以一種我從未體驗過的焦慮讓我啞口無言」。赫伯特‧里德說:「藝術界很長時間都沒有里程碑了。一個時代必須有一種榮耀感。藝術家必須對他的族人有信念,必須對他出身的文化有信心。這種心態在現代社會中已經絕跡了。即使有所謂的紀念碑,也只會是那些消極意義的紀念碑,也就是幻滅、絕望和毀滅的紀念碑。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也不可能脫離這個窠臼。畢卡索的巨作就是一幅毀滅的紀念碑,是他極高天賦創作出來的憤怒和恐懼的吶喊。」

《格爾尼卡》超越了畢卡索所有的作品。畫面中有瘋狂、尖叫的女人;有在痛苦中嘶鳴、眼球膨脹、痛苦不堪的馬;還有邪惡的公牛。所有的意象都支離破碎,被戰爭和喪親之痛扭曲了容貌。它們全都是黑白的,馬的軀幹上還帶著報紙的痕跡。懷著深深的絕望,畢卡索暗示著即使他的紀念碑也可能並不比一張報紙的壽命更長久。正如羅伯特‧休斯所寫道的,《格爾尼卡》是最後一幅偉大的歷史繪畫。它也是最後一幅重要的政治題材繪畫作品,「意在改變大多數人思考和感受權力的方式」。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戰爭畫家」的作用將因戰爭攝影的出現而遭到淘汰。在戰爭初期,一九四○年的秋天,畢卡索住在被德軍占領的巴黎,納粹調查了他的資產。他們搜查了他在銀行的保險櫃,將那裡存放的他的畫作清點造冊。然後他們搜查了他的公寓。一個軍官在一張桌子上發現了《格爾尼卡》的照片。他檢查了照片,說:「這是你幹的?」

「不,」畢卡索回答說,「是你們幹的。」


本文摘自《現代心靈:一部20世紀思想史,看懂人類思想脈絡如何形塑當今世界,未來又將去向何方》
作者:彼得.沃森(Peter Watson)
譯者:張鳳、楊陽
出版社:商業周刊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November 2, 2024 at 1:07pm

愛墾APP:後現象學如何影响敘事學~~後現象學對敘事學產生了影響,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面促成了敘事學的新發展:

具身化敘事:後現象學強調認知和感知活動的具身性,即個體通過身體與周圍環境互動,從而在具身體驗中生成意義。這種視角在敘事學中催生了「具身化敘事」理論,認為敘事不僅是抽象的語言建構,還源於身體對情境的真實體驗。這樣,敘事不再僅僅是言辭或文本,而是依賴講述者與聽眾的身體參與。比如,「具身化敘事」特別關注沉浸式體驗,如在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敘事中,故事通過技術讓讀者或觀眾親身體驗角色的視角。

技術中介與多層次敘事:後現象學家如唐·艾德(Don Ihde)提出了技術中介的概念,說明技術不僅改變了認知,也影響了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這種技術中介觀念擴展了敘事學的視野,使其可以包含各種多層次、多媒介的敘事結構。

敘事學在後現象學的啟發下,更加關注技術所帶來的多重敘事視角,例如在互動式敘事、電子游戲敘事或跨媒介敘事中,技術中介讓故事呈現出不同的路徑與結局,使讀者和觀眾能在多層次的情境中生成自己的意義。

敘事的非還原性:後現象學強調現象的非還原性,認為所有體驗都是獨特且不可還原的整體。同樣,敘事學在後現象學的影響下,發展出一種「不還原的敘事觀」,認為敘事無法被還原為單一視角或單一含義。

後現象學對非還原性的重視,啟發了敘事學更加關注複雜的敘事結構。例如,通過多重視角敘事、開放式結局等方式,後現象學視角下的敘事學鼓勵讀者在情節中自己建構含義,而非被動接受一個「唯一正確」的解讀。

情境化與「物-人」互動敘事:後現象學中的「物-人」關係研究影響了敘事學,尤其是在「物體敘事」或「事物性敘事」中有所體現。此類敘事方法關注物體在情境中的影響,研究人如何在物體的存在和功能下生成情感體驗和敘述方式。例如,科技設備在現代敘事中不僅是背景道具,更是敘事的主動元素,可能影響角色的決策與情感。後現象學的「物-人互動」觀念幫助敘事學深入探討角色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使得敘事更加情境化和動態化。

沉浸與生成敘事:後現象學強調技術和具身性的結合,這對沉浸式、生成式敘事的研究影響深遠。在這種敘事中,讀者或觀眾通過技術體驗成為敘事中的一部分,並以具身感知來探索故事情節。例如,人工智能與生成性文本技術的結合,能夠在文學和娛樂領域創造出即時互動、動態生成的敘事內容。

在這種敘事體驗中,後現象學的影響體現在技術如何增強或塑造體驗者的知覺,使得敘事情境的生成更加符合個體化需求和環境變化。


後現象學為敘事學帶來了技術與身體、情境互動等方面的研究視角,使敘事學在複雜敘事結構、沉浸體驗、多重視角等領域得到了全新發展。這種影響幫助敘事學從靜態文本敘述拓展到動態、具身、互動的敘事情境,形成了新型的敘事體驗模式。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