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理解詩性思維—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人們說話、做事、交往,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思維活動。一首詩詞的創作,也是一次思維活動,只是詩詞創作的思維,一般說來不是人們日常的思維方式,更多地是要運用詩性思維。
人的日常思維方式主要是邏輯思維,即人在認識過程中一般是借助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現實。前人說過的話、一些定性的判斷、結論等,往往又使人們形成一種定勢思維。邏輯思維、定勢思維都是不宜用於詩詞創作的。
“詩性”一詞源出於十八世紀意大利學者維柯的《新科學》。臺灣文藻外語學院應用華語文係教授林雪鈴根據維柯在《新科學》中的論證,對“詩性思維”作了這樣的闡釋:“詩性思維,又稱原始思維,意指人類兒童時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為主客不分,運用想像力將主觀情感過渡到到客觀事物上,使客觀事物成為主觀情感的載體,從而創造出一個心物合融的主體境界。”(林雪鈴《以“啟發詩性思維”為導向的新詩教學設計及其實作成果分析》)林教授是以詩性思維指導學生寫作新詩的,而格律詩詞的創作同樣離不開詩性思維,甚至可以說,詩性思維是格律詩詞創作的基本思維方式。
以上的闡述說明,詩性思維與日常思維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思維的悖常性即是它的第一特征。思維的悖常,是指在詩詞創作中,不受邏輯思維、定勢思維、職業思維等思維方式的束縛,變生新的思維角度、思維感觸和思維形象。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染秋霜。”(李白《秋浦歌·十五》)頭髮再長,即便女人,數尺而已,“白髮三千丈”,不可思議。但正是因為它悖離常情而變生出這個新的離譜至極的思維感觸和思維形象,才生動地表達了作者的憂愁之甚,以致成為千古名句。(劉慶霖《日常思維與詩性思維的轉換》2018-11-11中華詩教 / 作者單位: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郭沫若小品《路畔的薔薇》
清晨往松林裏去散步,我在林蔭路畔發見了一束被人遺棄了的薔薇。薔薇的花色還是鮮艷的,一朵紫紅,一朵嫩紅,一朵是病黃的象牙色中帶著幾分血暈。
我把薔薇拾在手裏了。
青翠的葉上已經凝集著細密的露珠,
這顯然是昨夜被人遺棄了的。這是可憐的少女受了薄幸的男子的欺紿? 還是不幸的青年受了輕狂的婦人的玩弄呢?
昨晚上甜蜜的私語,今朝的冷清的露珠……
我把薔薇拿到家裏來了,我想找個花瓶來供養它。
花瓶我沒有,我在一隻墻角上尋著了一個斷了頸子的盛酒的土瓶。
——薔薇喲,我雖然不能供養你以春酒,但我要供養你以清潔的流泉,清潔的素心。你在這破土瓶中雖然不免要淒淒寂寂地飄零,但比遺棄在路旁被人踐踏了的好吧?
郭沫若小品《夕暮》
我攜著三個孩子在屋後草場中嬉戲著的時候,夕陽正燒著海上的天壁,眉痕的新月已經出現在鮮紅的雲縫裏了。
草場中牧放著的幾條黃牛,不時曳著悠長的鳴聲,好像在叫它們的主人快來牽它們回去。
我們的兩匹母雞和幾隻雞雛,先先後後地從鄰寺的墓地裏跑回來了。
立在廚房門內的孩子們的母親向門外的沙地上撒了一握米粒出來。
母雞們咯咯咯地叫起來了,雞雛們也啁啁地爭食起來了。
——“今年的成績真好呢,竟養大了十隻。”
歡愉的音波,在金色的暮靄中游泳。
郭沫若小品《水墨畫》
天空一片灰暗,沒有絲毫的日光。
海水的藍色濃得驚人,舐岸的微波吐出群魚喋噏的聲韻。
這是暴風雨欲來時的先兆。
海中的島嶼和烏木的雕刻一樣靜凝著了。
我攜著中食的飯匣向沙岸上走來,在一隻泊系著的漁舟裏面坐著。
一種淡白無味的淒涼的情趣——我把飯匣打開,又閉上了。
回頭望見松原裏的一座孤寂的火葬場。紅磚砌成的高聳的煙囪口上,冒出了一筆灰白色的飄忽的輕煙……
郭沫若《山茶花》
昨晚從山上回來,采了幾串茨實、幾簇秋楂、幾枝蓓蕾著的山茶。
我把它們投插在一個鐵壺裏面,掛在壁間。
鮮紅的楂子和嫩黃的茨實襯著濃碧的山茶葉——這是怎麽也不能描畫出的一種風味。
黑色的鐵壺更和苔衣深厚的巖骨一樣了。
今早剛從熟睡裏醒來時,小小的一室裏漾著一種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氣。
這是從什麽地方吹來的呀?——
原來鐵壺中投插著的山茶,竟開了四朵白色的鮮花!
啊,清秋活在我壺裏了!
郭沫若《墓》
昨朝我一人在松林裏徘徊,在一株老松樹下戲築了一座砂丘。
我說,這便是我自己的墳墓了。
我便揀了一塊白石來寫上了我自己的名字,把來做了墓碑。
我在墓的兩旁還移種了兩株稚松把它伴守。
我今朝回想起來,又一人走來憑吊。
但我已經走遍了這莽莽的松原,我的墳墓究竟往哪兒去了呢?
啊,死了的我昨日的屍骸喲,哭墓的是你自己的靈魂,我的墳墓究竟往哪兒去了呢?
郭沫若《白髮》
許久儲蓄在心裏的詩料,今晨在理髮店裏又浮上了心來了。——
你年輕的,年輕的,遠隔河山的姑娘喲,你的名姓我不曾知道,你恕我只能這樣叫你了。
那回是春天的晚上吧? 你替我剪了髮,替我刮了面,替我盥洗了,又替我塗了香膏。
你最後替我分頭的時候,我在鏡中看見你替我拔去了一根白髮。
啊,你年輕的,年輕的,遠隔河山的姑娘喲,飄泊者自從那回離開你後又飄泊了三年,但是你的慧心替我把青春留住了。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日 (1926年上海現代書局《橄欖》)
郭沫若早期散文詩
賞析這六章小品,體現了郭沫若早期文學創作風格的另一面。郭沫若《女神》中的詩篇絕大多數都是激情澎湃,恢弘雄偉,具有一種驚雷駭電般的壯美氣勢。而這些小品卻含蓄蘊藉,清新俊逸,具有一種江風霽月般的雋秀風韻。這種清新雋秀的風格是怎樣形成的呢?
首先看它的題材。六則小品都沒有涉及重大的歷史事件、尖銳的矛盾鬥爭,而是選取了一些細小的事物(薔薇、山茶等)、淡雅的風景畫(夕暮的景色、雨前的景象等)及精微的生活片斷(理髮、築墓)等,這種題材本身就是纖巧的、輕倩的,它是一些優美的“詩料”,經過作者的精心釀製,很自然地成了詩意蔥蘢的佳作。
如《白髮》中寫了三年前在一家理髮店中年輕姑娘給他理發時,發現他頭上一莖白髮,立刻給他拔去的情景。這對於一般人來說,很可能看作是不屑一談的小事。可是作者出於詩人的慧眼,覺察到這是別有意趣的“詩料”,對它作了匠心獨運的藝術處理。年輕姑娘象征了愛情;拔掉白髮,象征了對青春的挽留。這樣,使作品反映出眷戀青春生活的情緒,成為一篇玲瓏剔透、耐人尋味的藝術珍品。
再看它的寫景狀物的簡潔傳神。作者善於抓住景物的形態特征,寥寥幾筆便勾畫出神采飛動的“水墨畫”,使作品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顯得格外晶瑩澄沏、灑脫飄逸。如《夕暮》寫自然景物時,先推出遠景:夕陽燒著海上的天壁,新月出現於雲縫;繼而又拉向中景:草場上的黃牛哞哞長鳴;最後寫近景:雞雛啁啁爭食。這樣由遠及近,由大及小,由靜到動,層次井然地勾畫了迷人的農村晚景圖、鄉居風情畫。另如《水墨畫》,把海邊雨前的景色真的描繪成了一幅“水墨畫”:天空灰暗,海水碧藍,微風舐岸,島嶼靜伏,鳥木呆立……作者準確地抓住了雨前自然景物的特征,只用了短短的四個句子,把一幅弈弈傳神的水墨畫呈現在讀者面前,這足可見出作者確有一副寫景狀物的大手筆。
再看這些小品的抒情方法。它輕捷靈活,富有變化。有的是即景抒情,如《夕暮》、《水墨畫》; 有的是因事抒情,如《墓》、《白髮》; 有的是托物抒情,如《路畔的薔薇》、《山茶花》。六章小品,幾乎運用了全套抒情手法。在寫景、敘事、狀物中融進了感情,自不待言。這裏需特別指出的是,作者善於運用古代詩文創作中常用的卒章顯志手法,於每篇小品之末,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形象而含蓄地掬示於讀者。
這些小品的語言洗煉優美,字字句句就如清晨的露珠,閃動著新鮮明凈的光彩。簡短輕捷的句子,分別單獨成行排列,顯示出語義的流轉與躍動。這些特點,使它與散文詩酷似。
文學的種類是一個“公共機構”
我們大抵承認這個作品是屬於什麽文類,但並不願意過多地去解釋什麽是詩?什麽是散文?什麽是小說?它們的定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就如詩的本質界定是可以解構的,不同時代,不同國度對詩的界定也不盡相同。
文學理論家勒內•韋勒克和奧斯汀•沃倫都認為文學類型就如同制度一樣,會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
“文學的種類是一個“公共機構”,正像教會、大學或國家都是公共機構一樣。它不像一個動物或甚至一所建築、小教堂、圖書館或一個州議會大廈那樣存在著,而是像一個公共機構一樣存在著。一個人可以在現存的公共機構中工作和表現自己,可以創立一些新的機構或盡可能與機構融洽相處,但不參加其政治組織或各種儀式;也可以加入某些機構,然後又去改造它們。”現代文學類型研究的趨勢並不限定可能有的文學種類的數目,也不輕易給創作製定規則。
新的理論研究發現傳統的種類可以被“混合”起來從而產生一個新的種類,例如悲喜劇、詩劇、詩體小說等。(張翼《歷史文體學視域中散文詩的文類歸屬與界說》28.8.2017 散文詩人)
半詩半文性質的賦,原来也是新文體
縱觀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有不少文體就是在包容其他文類的基礎上形成。賦是戰國末期萌生的一種具有半詩半文性質的新型文體。
劉勰認為:“‘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既有詩的整飭和聲韻之美,又有文的靈活和陳述之便。魏晉時期誕生的駢文雖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一種特殊文體,卻是散文辭賦化的產物,其間也受到“永明體”詩的影響。它和詩一樣講究聲韻節奏,追求對偶、藻飾之美,但駢中有散,講究長句和短句結合,運思行文不像詩歌那樣跳躍多變,而更接近於散文的流動暢達,開啟了散文詩化的先河。
魏晉時期,還才產生“筆記”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體。筆記兼及“散文”與“小說”的著述形式,陳平原教授指出:“筆記之龐雜,使得其幾乎無所不包。……這一開放的空間促成文學類型的雜交以及變異。對於散文和小說來說,借助筆記進行對話,更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是一個雙方都可以介入、有與之淵源甚深“‘中間地帶’”。
元代的曲在當初也是一種新文體,產生了大量優秀的散曲,還與戲曲結合形成雜劇,是古典詩歌繁榮的一種特殊方式,帶有某些“混合”或“雜交”的特征。可見,文類交叉互動而生成新文體的現象古已有之,正由於文學形式能隨世遞遷,不斷湧現新文體,詩劇、報告文學、電視劇本……才促成了藝術上佳構叠出,百花競放的繁榮景象。(張翼《歷史文體學視域中散文詩的文類歸屬與界說》28.8.2017 散文詩人)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