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 2012 《上街去安慰空肚子》

我上街去安慰空肚子
攤販在吆賣現炒的口號
有的金漆寫在塑胶板上
有的仿金属嵌于合成物

我問道
保用期多長

大家说
只要東西能脱手
什麼都不是問題

我再問道
保用期多長

大家说
只要我們在這裡
什麼都不是問題

我再三問道
保用期多長

大家說
你不是来捣亂的
就是不懂得什麼是公義
(12.7.2012)

(Photo Affection:Piano Thing by Vincent Bourilhon, https://www.facebook.com/Bourilhon,
http://www.vincent-bourilhon.com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2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7 minutes ago

6.在照片中的畫布

一幅二維的圖像,在身體上成為立體的存在,而透過攝影,它又再度轉化為二維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活生生的畫布「以根本性的方式改變了原本繪畫圖像的語境詮釋」[56],照片亦然。除了身體彩繪之外,攝影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自我體驗,可與照鏡子的經驗相比。

「它讓我有機會從一個外部的角度看自己,而且不帶批判——這在照鏡子的時候很少發生。」(Lucy)

「我在照片裡,但不知為何又不像是我自己。」(Alisa)

由於缺乏相似性,人們更容易把照片當作作品來欣賞,而不會立刻聯想到自身,可以以一種抽離的角度來觀看。從過程來看,這是一種絕對的二元性:一方面身體是焦點,另一方面身體又以兩種方式被超越——為了成為「活的畫布」,模特兒必須忍受被彩繪的過程,這在情感和身體上都可能具有挑戰性;此外,模特兒也被轉化為某種全新的存在。彩繪「將穿戴者轉化為(一件暫時性的)藝術品」[57]。

雖然普通的攝影棚拍攝有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但由於身體彩繪的差異更大,這種感受通常更為明顯。尤其當被彩繪的模特兒呈現出非人或甚至抽象的形象時,這點尤其清楚。

「感覺我可以成為任何東西,真的任何東西。」(Leonie)

「當我看著那些照片時,我幾乎認不出自己的身體,但我又覺得和照片有很深的連結,因為其中承載著重要而鮮明的記憶。」(Laura)[57]

透過攝影,身體彩繪成為了一種第二層次的藝術作品:彩繪本身已是一種藝術,而透過攝影過程,它又再度成為另一種藝術。

幾乎所有模特兒都表示,將自己視為藝術品是一種令人振奮的體驗。攝影能夠將彩繪從原本的情境中抽離出來,並使其得以保存。

此外,最終成品的照片也隱藏了許多現場的事實:照片可能是在背景紙前拍攝,或在佈景中進行,可能還架設了燈光——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成品與拍攝當下的記憶並不完全相符。這本來就是因為人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從外部觀看自己,而這種差異又因為攝影結果來自於布景安排、甚至可能經過修圖而更加明顯。

透過這種方式,模特兒有機會融入彩繪與最終照片之中,暫時拋下自己的身體,去認同一個乍看之下與自己身體緊密相關、但實際上已將身體置於次要地位的事物。

她可以享受這件藝術作品,而不必一定將它與自己的身體劃上等號,而是理解它是她——包含身體與心理特質——與彩繪師以及攝影師之間的合作成果:身體作為畫布、作為影像、作為藝術。


愛墾譯自

The Body as Canvas as Picture: Body paint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Model by Maja Tabea Jerrentrup, Ajeenkya DY Patil University of Pune, Pune, India & University of Trier, Trier, Germany.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Art Studies (IJCAS) Vol. 04, No. 1, 2020 | 9 – 23

[56] E. K. Katic, “The Living Canvas: Bodies that Serve and Simulate art,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vol. 25, no. 1/2, pp. 77-101,2009, 77.


[57] M. DeMello, Inked. Tattoos and Body Art around the World. Volume 1: A-L. Santa Barbara, Denver and Oxford: ABC-CLIO, 2014, 63.

延續閱讀:人體彩繪红系列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11 hours ago

愛墾學術:人體彩繪攝影展策略伙伴

這項活動建立在感性哲學/情動美學的學術基礎上,且以詩性導覽詞構築觀展體驗,所以
屬於跨域型策展,需要不同領域的合作夥伴共同支撐,才能在藝術性、公共性與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

下面整理出建議的策略與合作夥伴類型,並附上為何要與他們合作:


藝術與文化機構(核心策展支持)

當代藝術館 / 攝影美術館 / 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展覽空間、燈光與展示硬體

既有藝術專業社群與觀眾網絡,提升展覽公信力與能見度

文化基金會、藝術駐村空間

能提供經費贊助、策展顧問、駐地創作機會

可協助延伸展覽影響力(如巡展或出版)

為什麼重要藝術機構能賦予展覽正當性(legitimacy),同時確保策展與製作資源的品質。


藝術家與專業創作團隊(內容製作核心)

人體彩繪藝術家、化妝與造型團隊

負責作品視覺創作,確保專業與安全性

攝影師與影像後製團隊

製作高品質攝影影像,呈現作品細節與氛圍

聲音設計 / 詩人 / 文學創作人

協助導覽詞、聲音導覽、現場氛圍營造

為什麼重要藝術品質直接決定展覽能否打動人心,是策展敘事的基礎。


學術與研究機構(理論與評鑑支持)

藝術與設計學院(視覺藝術、劇場、媒體藝術)

美學、哲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相關系所

為什麼重要提供理論框架(感性分配、美學政治、情動理論),提升展覽的學術深度,並吸引研究者、學界觀眾參與。


公共與非營利組織(資源與社會連結)

政府文化部門 / 藝術推廣單位

提供補助、媒體資源、行政支援

社會議題組織(身體自主、性別平權、身體多樣性倡議)

擴展觀眾層面,連結公共教育性與社會參與價值

為什麼重要爭取公共性支持,有助於平衡展覽可能面對的社會爭議或誤解。


企業與品牌合作(贊助與推廣)

藝術相關品牌(顏料、攝影器材、時尚美妝)

產品贊助與聯名曝光

生活風格品牌(文創、設計、飲品)

提供展場氛圍支持與聯名活動合作

為什麼重要企業贊助可提供資金與媒體管道,也能讓展覽觸及更廣泛的年輕族群。


媒體與公關(觀眾觸及與擴散)

藝術文化媒體 / 攝影與設計雜誌 / 創意生活平台

提供專題報導、專訪、社群宣傳

社群媒體行銷團隊

操作影像化宣傳與情境內容,擴大討論熱度

為什麼重要詩性與情動美學雖具魅力,但需要有力的敘事與行銷策略才能引起大眾共鳴。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17, 2025 at 8:04am

愛墾APP:丹納《藝術哲學》三要素根據丹納(Hippolyte Taine)在《藝術的哲學》Philosophie de l’art後半篇章中對“三要素”的闡述,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把先前討論的「文明過度導致形象弱化」的批判與他對藝術作品評判標準相結合:

一、特徵的重要程度(le degré de l’importance du caractère~解釋:丹納認為藝術應該聚焦於對象中最本質、最穩定、最關鍵的特徵──那種可區分於其他事物的核心属性,且能夠經得起歷史考驗 (Artspace)呼應意見壓制形象的批判:當現代文明將世界削減為符號和分類時,藝術的任務不應是模仿符號,而應替代現實,強調並放大那些文化與感官體驗中最重要的形象。例如,一幅畫不僅再現某個場景,而是讓那場景中最本質的「視覺形象特徵」被強化,讓直覺體驗得以回歸。

二、特徵的有益程度(le degré de l’utilité du caractère~解釋:丹納認為藝術不僅要表現特徵,還應具有對個體與社會的「有益性」,包括道德啓發、認知增進等層面 。延伸感性與理性的融合:這不只是符號操作,也不是純粹審美,而是透過形象觸動感性,再引向更深的思考或情感共鳴。對抗「文明過度」所造成的心靈乾涸,藝術通過「有益的形象」恢復心靈連結,激發同理或文化認同。

三、效果的集中程度(le degré de la concentration de l’effet~解釋:丹納強調,藝術作品應當「集中」地處理核心特徵,用誇張、概括、提純的方式,使形象比現實更鮮明、生動 。回應文明稀薄化的挑戰:在日常體驗被公式化和抽象化之際,藝術的價值在於集中、放大感官印象,抵抗心靈的麻木。通過集中效果,形象進入觀者精神的核心區域,而不是在符號格子中匆匆一瞥。

四、三要素與文明批判的結盟:形象回歸之路~丹納這三要素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評鑑體系,也正對應到你引用段落所指出的問題:

三要素

功能

與批判文明過度的連結

特徵重要

選擇本質形象

抵抗抽象符號的泛濫

特徵有益

形象服務情感與認知

超越符號操作,回歸有意義的感受

效果集中

放大小我感受

讓形象不被意識遮蔽,進入深層靈魂區域


這是丹納的“藝術道路”:先辨識重要形象,再強化其社會/道德價值,最後以高度集中方式表現出來。通過這樣的藝術鍛鍊,我們既不被符號洪流淹沒,也能找回心底的形象震撼,重新訓練「意志去記住形體」。

五、具體展現:繪畫/雕塑中的實例~丹納在其他章節中多以古希臘雕塑、文藝復興繪畫、荷蘭風景畫等為例,說明藝術如何實踐這三要素:希臘雕塑:以理性與身體的平衡展現,「純粹而突出」的解剖特徵,符合特徵重要;對美、比例、神性的再現具有精神啟示意義,符合有益;形式簡潔、集中,力道十足,符合集中 。文藝復興/尼德蘭:藝術家從種族、時代、環境中抽取象徵化形象,既忠實,又超越現實,用高度集中效果重新喚起人的感官與內省。

結語與反思

丹納的藝術評判標準並非僅僅鑑賞工具,更是「形象回歸」的途徑:唯有當藝術聚焦本質特徵、賦予感官有益性、以高度集中方式表現出來時,它才能對抗現代文明的空洞化傾向,重新帶領我們進入“形象的記憶”與真正的「理解」──那種不是符號操控,而是心靈與世界對話的全息體驗。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12, 2025 at 12:49pm

愛墾·APP: 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T.S.艾略特的〈傳統與個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1917)一文,向來被視為英美現代主義詩學重要宣言之一。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角度來評議,可發現其意義不僅在於詩學觀點,也涉及現代感知論、主體性與文化生成觀的深刻辯證。

一、從「情動轉折」視角的切入點~~情動轉折的核心問題是:「主體如何感受?感受如何成形?感受是否就是知識的原材料?」而艾略特提出的這種「詩歌的非個人性」、「自我犧牲」、「如鉑金絲般中性」,正可被視為早期對於「感知與情感如何轉化為文化作品」這問題前驅思考。

二、情動理論三個關鍵觀點對照

1.
詩人作為感知“中性媒介” ≈ 情動之流「導體」~~“詩人的思維就是這樣一條鉑金絲” 艾略特認為,詩人不應強調個人的情感投射,而應如催化劑般讓情緒與感官經驗在其內部轉化、結合,生成詩歌。這與Brian Massumi(情動轉折重要人物)所說的「感知流」(affective flow)觀點相通。主體非中心,而是情動流通的接收站與轉化場。評議:艾略特的詩學觀超越了浪漫主義「情感自我抒發」的理念,更接近現代「非主體中心的情動過程」。詩人是「通道(conduit)」,而非「源頭(origin)」。

2.
情緒與感覺的組合 ≈ 情動場中的複合構形(composition)~~“那些接觸催化劑而改變的元素有兩種:情緒和感覺” 這一段落正揭示「affect」(未分化的情動能量)如何轉化為具體的「emotion」(已命名的情緒)與「sensation」(感官知覺)的複合交織。與Sara Ahmed所言「情動是物與人之間作用的痕跡」相呼應。詩歌就是這種「感受之痕」的美學結晶。同時也呼應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觀點:詩語言就是將「前符號性」的情感衝動轉化為語言形構的空間。

評議:艾略特並未否定情緒,而是主張將「情緒」升華成「複合情動組構」(affective composition),這正是文學創作的精髓。

「消解自我」 ≈ 主體的去中心與再生~~“藝術家的成長之旅,就是一段持續地犧牲自我,持續地消解自己個性的旅途”。情動轉折理論強調,主體性不是固定不變,而是在情動的流中形成和變動的。艾略特對「個性的消解」的強調,並非完全否定主體性,而是將其視為生成性的過程——這與德勒茲的生成主體(becoming-subject)觀十分接近。「消解」不是毀滅,而是「卸下」個人化遮蔽,以進入更深層的共感結構。評議:這不是古典意義的自我否定,而是「自我-非自我之間的詩性游移」,正是當代情動理論關注的「主體生成中的裂縫與感知變異」。

三、從“情藝興喚”的角度補充解釋

若從陳明發博士的「情-藝-興-喚」系統來看,艾略特的詩學觀恰可被重新理解為:

概念

艾略特詩學中的對應

(Affect)

詩人感知世界的情緒與感官素材

(Art)

詩人的中性思維(鉑金絲)將素材進行再組合

(Emergence)

多重感受在詩語言中生成獨特詩意

(Evocation)

詩歌喚起讀者的共感與再感知,進入詩歌的“非個人性靈光”場域

 

四、結語:艾略特的詩學,是情動轉折的“現代前奏”

艾略特所主張的「非個人詩學」、「詩人作為催化劑」、「情感與感覺的轉化」,雖然語言仍屬現代主義風格,但核心已隱含了「情動-感知-詩意生成」的非中心化、網絡式的哲學精神。他為情動理論鋪路,尤其在這些面向:

感知的非主體性

語言中的情動組構

經驗的轉化而非投射

詩作為感官與情感的生成場

這些觀點與後來情動轉折的關鍵思潮可形成跨世代的呼應與對話。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10, 2025 at 10:48pm

愛墾APP:德勒兹藝術情動~~

藝術與感受性(sensation):藝術不是一種裝潢或風格,不是為了使素材變得更加好看或者更便於消費。藝術或許也有意義或者信息,但是使其成為藝術的,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的感受性、它的可感性力量或風格。

對應文本:《The Logic of Sensation》(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 使某物成為藝術作品的,不是形式或再現內容,而是感覺。

德勒茲在這本書中將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感覺(sensation)」的生產,而非形象的表現或美的裝飾。他明確指出:Material(素材);Form(形式);Sensation(感覺)。藝術不是關於再現,而是關於創造一種感覺力量。 

補充:《A Thousand Plateaus》(Mille Plateaux),第七章〈Becoming-Animal〉中也說:“ Art is not the imitation of nature, nor the invention of forms, but the capture of forces.” 藝術不是模仿自然,也不是發明形式,而是捕捉力量。

這直接呼应了「不是為了美化素材或更便於消費,而是透過可感性力量來發生」 

關於電影、敘事與風格:如果我們僅僅是想知道故事或者道德方面的信息,那麼為何我們還要花兩個小時去看電影?

對應文本:《Cinema 1: The Movement-Image》/《Cinema 2: The Time-Image》~德勒茲在電影書中明確區分「敘事內容」(narration)與「影像的力量」(force of the image)。他強調電影並不是「講一個故事」這麼簡單,而是透過光影、節奏、運動與時間來傳遞感受與思維模式。❝ It is through the image that thought makes itself felt.

不是透過劇情,而是透過影像本身來讓思想得以感受。這段反問「那為什麼還要看電影」就是德勒茲的核心問題之一:觀看電影是進入感知與思維運動的空間,而非只是接收訊息或寓意。
 

生成 vs. 存在者/目的性:我們經常將生成思考為某種存在者所做的或經歷的事情。德勒茲顛倒了這種關係。先有生成,例如動作、知覺、變量等……真正的生成並沒有外在其自身的目的。」

對應文本:《A Thousand Plateaus》,第七章〈Becoming-Animal〉~德勒茲與瓜塔里在這章說明:「生成」(becoming)不是模仿,也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它是一種無目的、開放式的過程。❝ Becoming has no end, no goal, no subject. ❞ 生成沒有終點、沒有目的,也沒有主體。他們強調:生成是一種關係的構成、一種強度的位移,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人類或倫理目標。這裏所討論的「生成—動物並不意味著為了變得非人,或像動物那樣而去行動」正好回應這一段:真正的生成不是「做某件事」而是進入某種變化的場域。

文獻對照整理(英文版引文)

筆記主題

對應德勒茲著作

英文引文

關鍵概念

藝術不是裝飾,而是感受性力量

The Logic of Sensation

“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Sensation, Force

藝術與敘事功能無關

Cinema 1 & 2

“It is through the image that thought makes itself felt.”

Image as Thought

生成無目的

A Thousand Plateaus, ch. 7

“Becoming has no end, no goal, no subject.”

Becoming, Non-teleology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0, 2025 at 10:13am

愛墾APP:意識形態與權力:不再是壓抑,而是生成

在傳統觀點中,意識形態是對個體慾望的壓抑。我們為了某種「更高目的」——比如國家、宗教、道德——放棄了自身的渴望。德勒茲認為,這是一種對權力的負面理解。

他挑戰這個看法,提出:真正的權力來自於慾望本身的生產力。不是某種外部權力壓抑我們的慾望,而是慾望自身產生了被誤解為「應當服從」的權力結構。也就是說,我們往往將慾望創造出來的規則,錯誤地當作是外在的約束。

這種顛覆性的思考讓我們重新理解「革命」的意義:革命的起點不是對抗壓迫,而是重新構思慾望與權力之間的積極關係。不是為了消除權力,而是為了理解權力也是一種慾望的生成形式。

連結中的共同體:社會不是壓迫機器,而是生成網絡

德勒茲對「社會」的看法,也跳脫了傳統理論所建構的框架。大多數政治與社會理論都認為社會是一種對個體的壓抑:我們必須服從於法律、規範與制度。然而德勒茲指出,真正的社會是慾望之間的連接與增強

當身體與其他身體連接,當慾望與其他慾望碰撞與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生成性的社會整體。這不再是服從於某種大寫的「國家」、「權威」或「意識形態」的社會,而是一種以生成、差異與力量為本質的共同體。

這種觀點,讓我們對政治行動、社會改革與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視野:不是去征服權力,而是去擴張慾望;不是去毀壞體制,而是去創造新的連接、新的形式、新的生命樣態。

思想的實踐力

在德勒茲的思想中,無論是哲學、藝術或科學,真正的價值在於它們能否推動我們去重新創造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不是「怎麼知道」,而是「怎麼活出差異」。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感受的擴張」。不是「秩序的服從」,而是「慾望的生成」。

這種思想,並非僅僅存在於學術殿堂,而是每一個人、每一種生活、每一種創作都能實踐的力量。思想不只是用來解釋世界,更是用來創造世界的工具。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創造世界的潛能。(延續閱讀 1 延續閱讀 2)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29, 2025 at 11:50am

感知上升,理念介入——卞之琳《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1910-)江蘇海門人,三十年代的著名詩人,有詩集多本,他和何其芳都是新月派(以徐志摩為代表)後期詩人,最後卻走上現代派的道路。他受過西洋詩學的熏陶,但國學的基礎深厚,在創作上努力擺脫西式的約束,使作品有濃厚的中國色彩。他善於觀察人世間一切事物和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用比喻的手法把這種關係表現出來,但並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而是把自己的強烈感覺滲透於其中,使讀者不經不覺地把詩的感情分量全盤接受過來。由於他繼承現代派的風格,所以詩的意象跳躍現象十分普遍,有的句與句之間驟然看來是斷裂的,但仔細讀來,思維之中自然出現連接的橋樑。卞之琳的出現,標示著現代詩的完全成熟。

《斷章》只有四句淺白的句子,但完成了絕妙的詩境效果,它是卞之琳代表作之一,也是現代漢詩的代表作之一。

現代詩還有一種特別的功能,就是把詩人的感知(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上升為理念,再以感性的文字表現出來,而理念的介入,是要讀者經過思考之後才發現的,《斷章》就是這一類詩作。

現代詩中的「你」,有時是單一的你,有時是另有所指;《斷章》中的「你」,可以是單數,也可以是複數,一詞兩義。詩所描寫的是「你」與橋上、橋上、窗子、風景、明月、別人的夢之間的妙微關係。這種關係不是現實的一般關係,而是詩人感知中的關係,由於理念的不顯露介入,所以文字是感性的,但其含義充滿哲理。你在橋上看風景,心無旁鶩,悠然自得,萬萬想不到樓上看風景的人看你,使你成為風景的一部分,而樓上看風景的人又何嘗不是你看風景的一部分呢?當你站在窗前(樓上的)向外望時,明月剛好掛在窗前,裝飾了你的窗子,月下窗前的你,又成為別人觀看的對象,也可能成為幻想的對象。現代詩的「夢」,不應看作是一般的夢,而是幻想、理想的代用詞。這首詩體現了物與人或人與人之間的互相觀照,就是主體與客體交融,物我兩忘,消除一切約束,達到恬靜自然的境界,有佛道兩家的思想基礎。(原見:澳門虛擬圖書館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18, 2024 at 10:56am

量子叙事学·赏析陈明发的〈蜻蜓〉

陈明发〈蜻蜓〉

蜻蜓点水的轻薄

早叫世世代代嘲笑

让我再给蜻蜓写首诗

那对翅膀占据我全部的

眼光;不看它的飞翔

全部的诗情涨潮于

四张像是滑浪板的网

逮住风挺得浪胜越

一座海洋,童年时

谁不是这么想?

日影和月光都轻轻荡

在那薄薄的挂床上


[见:For Your Eyes Only 0.4 人兒]


陈明发的〈蜻蜓〉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感性表达与抽象意象,可以从量子叙事学和罗曼·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两方面来赏析。

量子叙事学的分析

量子叙事学强调非线性、多重维度、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下几点在这首诗中可以体现出这些特质:

非线性时间与回忆的叠加

诗中既有对“蜻蜓点水”这种代代相传的轻薄动作的批评,又有一种对童年时光的回忆(“童年时/谁不是这么想?”)。这种将过去的时间与现在的反思并置,打破了线性叙事结构,使时间在诗中似乎是多层重叠的。


这种多重时间的共存,类似于量子叙事中的叠加态,即不同时间与经验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空间与物质的多维感受

诗中的“蜻蜓”不仅是简单的物象,而是一种感官和情感的投射。翅膀不仅占据视觉,还引发了整个“诗情”的“涨潮”,这种感知不仅限于视觉,还渗透到诗的情感结构中。


诗中“滑浪板的网”“挂床”这些形象化的描写,模糊了物体的具象边界,将蜻蜓的轻薄翅膀与海浪、风、挂床等景象叠加,仿佛处于多个维度的交错之中。这种模糊的意象组合,类似量子叙事中对空间多维性的表达。

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诗句“不看牠的飞翔 / 全部的诗情漲潮於 / 四张像是滑浪板的网”,这里的描写将蜻蜓与自然力量交织在一起,让读者难以明确分辨蜻蜓、诗情和自然之间的具体关联。这种不确定性与量子世界中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相呼应。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18, 2024 at 10:55am

符合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

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强调语言自身的结构和音韵,语言在诗中的自足性,以及其形式的美感高于实用功能。陈明发这首诗符合以下方面:

语言的音乐性

诗中多次运用了柔和的、轻盈的语言,如“蜻蜓点水的轻薄”、“日影和月光都轻轻荡”,通过重复的“轻”字,营造了一种柔和的韵律感,呼应了蜻蜓翅膀的轻盈。这种对音韵的强调,突出了语言的诗性功能,语言本身的形式美感被凸显出来。

意象的重构

诗中的“蜻蜓点水”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作为一种世世代代的被嘲笑对象,它的轻薄表面下却隐藏着丰富的诗情。这种重新诠释意象的方式,符合雅各布森所提到的诗性功能中语言的陌生化与创造性。诗句中的意象并不只是直接描述,而是通过语言的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联想和意义。

视觉与感知的强调

“那对翅膀占据我全部的眼光”,这句诗将语言转化为一种视觉的体验,甚至使读者感到一种全景式的感知。这种感知不仅仅局限于蜻蜓的形象,而是通过语言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全感官的体验空间。雅各布森强调的语言的表现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陈明发的〈蜻蜓〉无论在量子叙事学的角度,还是从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来看,都具有显著的关联:

1. 量子叙事学中体现了非线性、多维空间、不确定性的特质,通过回忆与当下、蜻蜓与自然的叠加,展现了一种多重层次的情感与时间。

2. 诗性功能得到了强调,语言的形式美、音韵的轻柔与意象的创新使得这首诗不仅仅传递信息,而是通过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创造出独特的感官体验。

这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符合量子叙事和雅各布森的诗性要求,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9:33pm

爱垦網评注:访陈明发博士谈感性文創与体验文创的区别

陈明发博士1997年开始投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与推广。在无数已经发表过的文章里,他一再强调“感性”与“体验”对文创的重要。近年,在人文科学学术上,他进一步区分了二者。分享如下——

在文创领域中,“感性”(affectivity)与“体验”(experience,陳博士近年藉狄尔泰对“经历”与“体验”的分别,做了更深的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在理论深度和应用层面, 有着极关键的区别。

感性是个更深层次的概念,涉及的是情感、身体和心理的多重反应。它关注个体在文化产品或创意活动中的直觉、情感触动和潜意识层面的情绪反应。感性不仅仅是表层的体验,而是深入探讨人们与文化作品互动时的内在情感动态,探究那些不完全被语言或意识控制的情感力量。陈明发博士从維柯、克里斯蒂瓦诸哲学家有关“诗性”的钻研得到很大的启示。

它源于哲学、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等理论,尤其是在现象学、情感地理学等学科中,感性被视为一种对世界的情感感知和身体反应,强调人与环境、文化或作品之间的复杂情感互动。它关注的是那些非理性、非语言化的情感流动,探讨“情感”如何形塑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例如,感性可以包含一部电影中的微妙气氛、声音对身体的无意识影响,或者某个创意产品引发的内心共鸣。

在文创研究中,它贴近情感哲学和文化批判,揭示的是情感在深层次如何作用于文化理解。包括探索文化产品如何通过深刻的情感共鸣影响受众,不仅是提供愉悦的体验,而是引发内在的情感转化和反思。

例子一,一个文学作品或电影通过激发感性的深层共鸣,可以使观众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社会关系或文化身份。感性着重的是深刻的情感影响力,注重长远的情感记忆和思考。

例子二,一部关于故乡的电影可以通过场景、音乐、叙事方式触发观众的怀旧情感、孤独感甚至人生反思。观众与这部电影的关系不仅仅是短暂的“体验”,而是通过电影中的感性元素——气氛、人物情感、隐喻——让观众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反应,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体验,特别是在当前文创领域中,往往更多指的是受众在消费某种文化产品、参与某种活动时的直接感受和反应。它通常与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和客户满意度相关,重视的是受众在特定情境下的外显反应和参与程度。(這点,不能忽略英国文创領域近年的反思)

体验在文创领域更多与商业、市场调研、用户反馈等相关,强调的是受众在某种文化消费中的具体行为反应,比如通过互动装置、主题乐园或沉浸式体验,吸引用户参与并获得外在愉悦或震撼的感受。体验设计的核心是让用户能够“享受”或“参与”到文化产品中。注重即刻、短期、符合期望的感受反馈。

例子,一个沉浸式艺术展览可能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互动装置等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体验通常是即时的、短期的,目的是让观众感到新奇、有趣和震撼。


面对人文科学领域的文创研究,如果我们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深刻的情感共鸣、象征和文化符号触动观众的内心,甚至影响其世界观和自我认知,那么我们是在研究感性如何运作。如果分析的是如何通过设计互动机制、增强沉浸感或提升用户参与度来满足市场需求,那么更多是在讨论体验设计。

感性关乎情感深层次的、潜意识的反应,是人文科学探讨的核心,强调情感的复杂性与持久性,所以,更可能引发持久的情感反应和个人反思。

体验则是市场导向的、表层的感受,注重如何通过设计创造即时互动时的愉悦感受,属于是外显的、行为化的。感性侧重于深层次的情感、心理和潜意识反应,感性是隐含的、情感流动的。

文创领域的研究可以通过结合这两者,既理解文化产品如何通过感性引发深刻的情感影响,也能分析如何通过体验设计满足市场需求。

陈博士多年来都朝这个方向努力。当然,他最早的着眼点,是在2006Web 2.0元年,对部落客文创方向所做的教育推广。(爱垦网内部探讨整理/记录)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1》:誰不會上網挖料?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2》:靈感夢裏求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3》:木頭說故事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4》:情趣的現場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5》: 熱情博熱情

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的人文科学角度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