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陳楨詩想《假想敵》
我和L不常見面,一碰面談的都是電影。從昨晚剛上映的新片,到半個世紀前的一部歐洲黑白戲。
我和N倒是常常在一起吃晚飯,說的是解夢的個人體味。我們新讀的有關書籍或網上材料並不多,卻越談越有興致,因而去到很冷僻的深處。
有一陣子,Q常常問我對一些時事的看法,慢慢的我發現他身邊的一些朋友看我,好像有異樣的感覺。
雖然我談時勢動態,和談電影或解夢一樣,都是在坦誠分享我的個人見解。說得準確些,在說我在自己的喜惡與期待,可是有些人卻因此拿我的話當著防範我、孤立我的資本。
生活在城裏,每個人都很可能成為另一些人的假想敵。他走近你,為的是弄清楚,你對他的“用處”。
只有在一些關心生命本體的議題上,好像透過解夢認識自己,我們才可能透徹深入而坦誠的交流;因為面對生命,我們才是真正平等而需要彼此關懷。
Tags:
Albums: The Light of City 城市之光
Location: Istanbul, Turkey 土耳其伊斯坦堡
Comment
(上續)這聽起來像某種天賦論的隱秘版本,同時還給學術霸權提供了合法性。但模型並不是能力,而是一套不斷在思考中和在語境遷移中改變的東西。我們甚至可以考慮,因為各個領域的愛好者在入門之前都會閱讀大致類似的材料,這些材料會造成類似的語境遷移,因此,真正產生入門與不入門之差異的,是在語境遷移導致模型暴露出它的問題時人們做了什麼。
要不然,人們會拒絕認為自己的模型在該語境中耗盡了自己,保持在某種中庸的狀態里;要不然,人們因為耗盡了模型而看到模型的剩餘物,借此開始了超越可能性的,朝向潛在的思考。這種思考當然不會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重新組合自己的模型,並在組合過程中將遷移中獲得的新東西納入其中的活動。這種納入嵌在了模型內,而非僅僅靠邏輯推論得出「如果現象學要求懸置,那麼它就得不出所有現象都具有現實性,沒有什麼是幻覺,因為懸置要求懸置邏輯推論。又或者懸置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總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它的模糊性在模型中是穩定的,因此在直覺上/經驗上是「可懂的」。這種模糊的模型的運用或許可以被稱作實踐理性,它是在潛在的虛擬思考和科學的外在語境化之間的一個不穩定過程,它的極限便是語境化的完成。
借此,它可以為語境化的科學帶來某種新鮮的東西。據悉,費曼在讀研究生的第二年還對各種物理學基本文獻一無所知,尤其不願意通讀狄拉克和玻爾的論文。他研究物理學問題的筆記本封面上寫著:「記錄我不知道的東西」。
我們甚至可以借此將模型的變換分成兩個狀態,其一是它洋溢在一種重組的激動時,比如從《時間到自由意志》轉到《物質與記憶》時,那個巨大圓錐刺入刺激-反應過程的場景,使得大量概念都鬆動了,各個組件要重新拼合在一起。重組的背景是一股沒有目標的,或者說自我指涉的情動。模型的各個部件只以對方為對象進行組織。它當然是不可能徹底化的,大量的模糊、殘餘和錯誤會繼續保留在這里。
接著,在自我指涉停止之後,我們進入漫長的修補、語境化過程中,比如說看了《柏格森主義》之後,可以把時間的質的領域和深度連接起來,如此等等。它是一個修修補補的過程,模型面對的是非其內部的模型或者零件。它的最終成果是一個幾乎不動的模型,此後任何概念進入他的腦海,他都會用該模型進行評判,而不會反過來修改模型。這一模型儼然成了某種道德,某種不可質疑也無需辯解的最終裁斷。此時,或者此模型的所有者遇到了自己的極限,繼而看到了自己的多餘,開始跳出這一模型進行艱難的探索:「康德如何保證人們會遵守道德呢?」又或者,他遭遇了其他人提供的哲學概念,那個創新的、無客體的、吸引人的概念。它作為事件直接插入語境化的模型中,或許會帶來一些動搖與曙光。
在這個意義上,重要的不是宣稱任何學科內部的模型不該擁有某種強權,比如說批判芝加哥學派的價值理論受到了太多人的關注,應該多看看哈耶克。這種批判立場對學科內部的模型根本不可能造成任何影響。重要的更不是堅持使用一個不進入任何學科內部模型的模型。這麼做當然是可能的,但那不是科學也不是哲學,而是藝術行為。
不得不說,最近看的很多民科論文都非常有詩意,而且也頗具啟發性。只是這大概並非他們想要的。可能的行動要不然是對既有語境的耗盡,要不然是以一種更新的姿態介入到語境中去。
在休謨的時代,反對神存在的設計論證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論證根本不是論證:這個世界這麼完美,很難不是誰設計的,那是誰呢,就是神。這其實是一個直覺,是一個在社會「學科」內部的模型。休謨沒有給出駁論,因為直覺是沒法反駁的,它只能被解釋掉。休謨的大致方案是:我們可以想像,我們這個宇宙的時間和空間是在很多個宇宙覆滅之後才出現的,之前的宇宙是從混沌之中長出來的,每次長出來它都比混沌的有秩序一些,直到我們這個宇宙達到了極高的自洽性。正因為時間也是被創造的,所以宇宙其實有無限的時間變得自洽。很多人稱這一觀點預示了進化論,但當時人們顯然不會接受這一通胡扯。
而在今天,說科學是趨向於真的,和提出科學只是對可感知經驗進行語境化,前者顯然更符合人們心中的那個模型。重要的因此絕非一套精彩絕倫的論證,而是一場讓人們陷入情動的、可能堅持到科學化的事件。它或許在20世紀初發生過,或許沒有。但相較於創造虛擬的哲學和插入現實的實踐理性,歷史實在是一個沒有任何說服力的理由。
重讀《虛擬的寓言》,更加清晰,集伯格森與德勒茲思想於一體,還有阿倫特《過去和未來之間》。世界處於相互聯系和作用之中,在場與不在場,過去和現在之共時同時的將來,無知覺的身體,感-動。感覺是潛能在感知身體內在場的模式。斯賓諾莎:泛神論,宇宙宗教主義情懷,上帝即自然。虛擬:一方從另一方中出現,又回到另一方中。我的聯想:人應該可以成為用於感受的個人機器,既是主體也是客體。關於電影截圖能稱為電影嗎?它懸置了影像運動的連續性。
嚴蓓雯《虛擬的寓言—運動,情感,感覺》(Parables of the Virtual by Brian Massumi 布萊恩·馬蘇米,2012)譯後記
丹納《藝術哲學》按照觀念改變實物~~藝術家對基本特徵先構成一個觀念,然後按照觀念改變實物。經過這樣改變的物就「與藝術家的觀念相符」,就是說成為「理想的」了。可見藝術家根據他的觀念把事物加以改變而再現出來,事物就從現實的變為理想的;他體會到並區別出事物的主要特徵,有系統的更動各個部分原有的關係,使特徵更顯著更居於主導地位;這就是藝術家按照自己的觀念改變事物。(引自第228頁)
自然界中千千萬萬的生物,不管結構如何,本能如何, 在世界上都有地位,在科學上都可以解釋;同樣,幻想的出品不管受什麼原 則鼓動,表現什麼傾向,在帶著批評意味的同情心中都有存在的根據,在藝術中都有地位。(引自第254頁)
藝術品的目的是使一個顯著的特徵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一件作品越接近這個目的越完善;換句話說,作品把我們提出的條件完成得越正確越完全,佔的地位就越高。(引自第258頁)
任何一種藝術,一朝放棄它所特有的引人入勝的方法,而借用別的藝術的方法,必然降低自己的價值。(引自第260頁)
雷蒙.格諾《風格練習 Exercices de style》13 精確 Précisions
中午十二點十七分,在一輛長十公尺、寬二點一公尺、高三點五公尺、距離出發點三點六公裏的S線公車上,當這輛車乘載著四十八人時,一個性別為男性、年齡為二十七歲三個月又八天、身高一百七十二公分、體重六十五公斤、頭上戴著十七公分高、帽身繞著一條三十五公分長的絲帶的帽子的人,用花了五秒鐘說完的、指稱了他十五到二十公釐的非自願位移的十四個字,叫住了一個四十八歲四個月又三天、身高一百六十八公分、體重七十七公斤的男人。他隨後坐到大約二點一公尺外的地方去。
獻身
“.........你們打算幹什麽?”
“凡是我們能夠幹的事,”溫斯頓說。
奧勃良坐在椅上略為側過身來,可以對著溫斯頓。他幾乎把裘莉亞撇開在一邊不顧了,大概是視為當然地認為,溫斯頓可以代表她說話。他的眼皮低垂了一下。他開始用沒有感情的聲音輕輕地提出他的問題,好像是例行公事一般,大多數問題的答案他心中早已有數了。
“你們準備獻出生命嗎?”
“是的。”
“你們準備殺人嗎?”
“是的。”
“你們準備從事破壞活動,可能造成千百個無辜百姓的死亡嗎?”
“是的。”
“你們準備把祖國出賣給外國嗎?”
“是的。”
“你們準備欺騙、偽造、訛詐、腐蝕兒童心靈、販賣成癮毒品、鼓勵賣淫、傳染花柳病——凡是能夠引起腐化墮落和削弱黨的力量的事都準備做嗎?”
“是的。”
“比如,如果把硝鏘水撒在一個孩子的臉上能夠促進我們的事業,你們準備這麽做嗎?”
“是的。”
“你們準備隱姓埋名,一輩子改行去做服務員或碼頭工人嗎?”
“是的。”
“如果我們要你們自殺,你們準備自殺嗎?”
“是的。”
“你們兩個人準備願意分手,從此不再見面嗎?”
“不!”裘莉亞插進來叫道。
溫斯頓覺得半晌說不出話來。他有一陣子仿佛連說話的功能也被剝奪了。他的舌頭在動,但是出不來聲,嘴型剛形成要發一個字的第一個音節,出來的卻是另外一個字的第一個音節,這樣反復了幾次。最後他說的話,他也不知道怎麽說出來的。他終於說,“不。”
“你這麽告訴我很好,”奧勃良說。“我們必須掌握一切。” (喬治·奧威爾《1984》(55)第二部 第8節)
今天聽了一位小伙子的一番話,覺得很有意思。
他說,對于群體活動,新一代和老一代的人之間不同的是:
上一代人為一個使命而活動;新一代卻是為了友誼而在一起活動。
意思是說,老一代的人為了一個“共同的使命”,可能“忍氣吞聲”、“忍辱負重”去參與某個活動。
現在的年輕人可不這麼想,他覺得某人很令人討厭,他是不會和那人一道工作的。
不管那所謂的“使命”有多偉大。
所以,有人“假假的”的和你friend,套你的想法去借花獻佛,第一次不知道他的真面目,
而讓他討了便宜無所謂,當着是學了一次乖就是了。
以後可別這麼天真了,別作賤自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