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人就是故事人,故事想打動人,首先得對自身的故事感動。許多人以為,選擇文創,就從此無需再朝九晚五打卡敲鐘;才情與光熱,不再蒸發于公桌上。可是,電視廣播、云端出版、廣告行銷、作詞寫曲、影視製作、圖文作家、雕塑藝術、手創設計、作家經紀人、品牌設計……,行行業業充滿美夢,但各個領域的入門方式、發展現況、未來前景、職業特色、工作內容、專業能力、薪資待遇都是大學問。唯有事先做好功課的人,才有圓夢的權利。(Dancer by Julius Ise)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0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28, 2021 at 10:05pm


高宣揚·超越传统文化的後現代主義

依據高宣揚(1999:3-22)將後現代主義的特徵歸納為六大點:(超越传统文化的後現代主義)“不可通約性”和“不可翻譯性”是後現代主義形成和產生過程中,由傅柯(Foucault, M.)接受岡格彥(Canguilhem, G)的知識發展“斷裂性”和“中斷性”的概念,強調不同時代人類知識之間的不一
致性、不同結構性和非同質性,及庫恩(Kuhn, T.)、費阿本(Feyerabend, P.)的使用“不可通約性”和“不可翻譯性”的概念來說明不同時代、不同典範(paradigm)的科學知識間的根本區別(Kuhn,1962 ,1977;Feyerabend,1975,1987;引自高宣揚,1999:3-4),這些概念表達了其自身思想理論體系的基本特徵,顯示其自身同他者之間的絕對斷裂性。(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36am


福柯《歴史現象 vs 歷史事實》

懷特的研究與他所謂的敘事性(narrativity)密切相關,強調的是事件的連續性。在懷特看來,沒有敘事就沒有歷史。

為了更好地說明敘事文如何將事件組合成故事,懷特區分了歷史事件(historical event)和歷史事實(historical fact): 前者是實際發生過的孤立事件,後者則是經過作者篩選,並用壹種虛構的制式(fictional matrix)或概念裝置(conceptual apparatus)串聯起來的敘事對象。

懷特目的,在於說明歷史學家在編織歷史材料的過程中使用了修辭手段,這種區分同樣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文本,如文學、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文本。
(林慶新,歷史敘事與修辭———論海登·懷特的話語轉義學,國外文學(季刊) 2003 年第4 期(總第92 期)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14, 2020 at 10:50pm


更新的基本動力


布爾迪厄把象征性實踐看做是人類進行文化再生産的的基本活動,看做是社會結構和心態結構不斷運作和更新的基本動力。(高宣揚,2002)


高宣揚《文化:生活首位》

“幾乎整個西方各國社會科學界,都已經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隨著西方社會的變化,將研究的重點轉向文化再生産的問題。”(高宣揚,2002,29/30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