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陳明發《開門造句 3》
1. 錯過不是過錯,知道錯過已經很不錯;是過錯不知過錯,才是大錯。
2. 很多人的詩文,都是尋人啟事,找尋那個錯過的自己。
3. 最美好的感覺,是有人張貼尋人啟事,找的竟然是我,還說她很抱歉錯過了我;這麼白日夢一次,就覺得自己少一分過錯。
4. 妳走過來,算是你錯;我走過去,當我有錯,約好在中途相聚,曾有過的不再是“有過”,而會是一直的不錯。問題是,我們什麼也沒做,盡在家裡坐。
5. 做過的做錯,沒做也是錯,然後彼此數來寶似的數對方的過,數對方的錯;千錯萬錯就是自己不會錯。
6. 過錯不是錯過;什麼也不再做,那才是大過錯,會是永遠的錯過。(26.2.2017 週日)
陳明發《開門造句 2》
1 文字創作最小的單位是句子;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物以類聚,招來其他好句。
2 已經有人在實驗“一行詩”的創作。
3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見過?為求方便形容與流傳,絕大部分都用四字成語總結。四字成語於是成了我們最慣用的句子;最有安全感的思考方式。
4 習慣所及,許多人面對最講究新句奇法的詩作,也往往是四字連連,節奏單調不說,思維脈動也虛弱。
5 四字成語,偶爾為之只求畫龍點睛之效;頻密用之,像餐餐吃罐頭食物。
6 反之,慣語改裝,往往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把創想推向不一般的維度。例如,我曾嘗試把“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改裝成“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2017年2月24日)
陳明發《開門造句 1》
1 人說現象,我想意象。
2 造句簿是釀酒的壇子,日常所見現象,所感意象,都儲進去,過些時日出土,自有純淨轉化的善緣。
3 距離,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心境。“我們”,指的是我和造句簿裡的言語。起初,是我要寫,開罈時,字句倘若還是要言說,是它們本身要寫了,我們就促膝深敘吧。
4 慣語常言,“我手寫我口”,實際情況是,一般人尚且珍惜慎言之美,讀書人下筆散文,豈可張口就來,死而後已?(2017年2月25日)
陳明發詩想《關於註解的註解》
我不反對你"反對"
我無例外地都接受你的“例外”
關鍵在於
你對於每一次“反對”、“例外”的
註解
你每一次的“註解”
都“例外”地“反對”自己從前的“反對”
“反對”的,都是自己從前的“例外”
反反復復,看似悠悠忽忽
實際上被忽悠的
是從無例外不反對的人們
那不叫“註解”;可能也不是
“曲解、“誤解”或“不解”
根本就是“無解”的“亂解”
2017年8月5日
(原題《造句簿》14)
陳楨的詩《苦笑》
橘子色的海灣
飛鳥依然在覓食
看不見烤红的落日
很快和牠的雄心背道而陸沉
詩人看得清矛盾
却找不到平衡點挺住
墜下一點都不有趣
一點都作假不得
任何好詞都来不及尋找
更不適宜臨時實驗新手法
来炫耀自己僵固的苦笑
(12.5.2007)
陳明發詩想《喻體》
“怎麼老是這麼一顆圖?” 整個夜裏,只有這夢像:岩岸。半夜起來上洗手間,再躺下睡去,還是不言不語的岩岸。我的視角,是從海的那頭看過來的。那地方的色澤、觸感與味道,讓我想起是放大版的北鄉北古達岬角。我以為那是一幅靜止的照片,留意了一下,發現岩隙間的水是流動的,上頭泛亮的天光也在移動。是實時的“時間—影像”敘事呢。就像很多採用單一攝錄機拍的獨立電影,三腳架在固定的地方一擺,一開機就是15分鐘一鏡到底。而呈獻出來的,也就是那不剪輯的15分鐘。謝絕添加任何其他動作、畫面、旁述或特效。“怎麼老是這麼一顆圖 ?”我好奇的是,夢裏的我,為何用了“一顆”這量詞?莫非,這一幕,是顆星球?像個完整自足的喻體?我回到我在北婆羅洲海角的位置。那光線,應該是從西岸照過來的,是落日啊。斜暉照身後,照理會拍到我的影子。然而,我是沒看見,或許是夢善意回避了。(11.1.2020 臉書)
陳明發詩想《斜坡》
寫詩?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便有過這樣的經驗。走到山崗,坐在一片厚紙皮上,然後沿著長滿草的斜坡,歡呼着滑下。然後,一次又一次地,提著紙皮走上山崗,直到疲倦為止。許多年後,去了敦煌,看見人們乘坐滑橇,從鳴沙山上溜下來。我問同行夥伴說:“你們玩過這種大型、長距離的溜溜板嗎?”他們不寫詩,但懂得我在作比喻,想把某種體驗形容好、表達好。說回來,這麼點玩意兒,跟寫詩有何關係?許多人寫東西,其實也只是順著斜坡而下。既成的字句或言語,是他們粗糙的硬紙皮或花俏的滑橇意象,順著既成的套路就發生了。下午聽見小孩子練琴,正在抓摸琴鍵位置,一粒一粒音符地按。我聽見了“都。來。迷。發。燒。拉。喜。荳”。那“喜荳”是什麼東西?怎麼個拉法能讓人發燒?我知道,是自己刻意把童年的硬紙皮藏起來了。自我挑釁,會不會是一種盼望中的飛行器,讓人更發燒,更不懂疲憊?(6.1.2020)
陳明發詩想《形狀》
整件事,是從一個夢開始的。這夢,發生於午寐時。我很確定,它不是我原有之物。不是那種可以向全世界宣告,提高道德勇氣的東西。就因爲它本來就不是我的私產,嘶喊得越大聲,越覺得自己理虧。講重點,這夢有關一個圓形。怎麼形容呢,一個可以是任何形狀的圓形。說來很難說清楚,我的意思不是我首先看見一個圓形,然後它開始變成方形、菱形、三角形;像很多公眾人物那樣,一會兒塊狀一會兒錐狀;一會兒是單角旋轉的長方樣。瞬间,又成了翻筋斗的不等邊立體態。它不是在時間裏或早或遲或先或後發生。那麼,最早的那個“圓形”說法,究竟是怎麼浮現的?它是以準確的名詞浮現在我的意識裏,或只是一個迷迷糊糊的感覺?說不清。總之,我懂得就是了。然而,我真正懂得多少?這未名不明莫名難明的“物體”,在午寢後的時光,折磨著我的唾液腺。我一直嘗試開口向誰說清楚這件事,終是開不了口。(4.9.2020 臉書)
陳明發詩想《單調》
(原題《詩評 7》)
好,我知道這不是濫調,但很單調囉。我是欣賞單純的,但也不好每一回都純成同一個樣子。預料得到的樣子。(2019年2月12日臉書 )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62 Promotions
Added by 譚志國 0 Comments 91 Promotions
Added by Morioka 1 Comment 8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0 Comments 14 Promotions
Posted by Covid-19 Narrative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22 Comments 40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4 Comments 4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11 Comments 2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0 Comments 18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1 Comment 4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4 Comments 45 Promotions
Posted by moooi on August 20, 2013 at 6:00pm 45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September 16, 2010 at 9:30pm 13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0, 2015 at 4:30pm 99 Comments 47 Promotions
© 2021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