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多国的孔子学院数目在减少,

另一个少为人知的中国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正在进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马来西亚尊崇鲁班先师的建造业者

人数庞大,百年来一直是建国大业的

一大主力军;这回能否为民族振兴事业

趁势培育更多素质拔萃的队伍?

风起云涌海丝路,实战智慧谁清楚?

铁木砼核心技艺,新人辈出重抖擞。

(21.09.2023 更新)


Photo By 沙巴文化攝影家、沙巴海絲會理事、可樂達人劉富威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4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yesterday

林遠澤*哲學:為建立臺灣做為未來華人世界的新雅典而努力

當代新儒家徐復觀與牟宗三都曾任教於東海大學,因而當我在上個世紀八○年代晚期就讀東海大學哲學系時,基本上即沉浸在新儒家的學術氛圍中。新儒家致力於中華文化的復興,而在方法論上則強調中西哲學的會通。這對我的學術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從那時開始,我無日不思考的問題,即在於應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以及如何能為中國在現代的挫敗,找到未來文化發展的出路。經歷三十年多來曲曲折折的探索,直到現在,對於這些問題,我才慢慢能將我的看法表達出來。這次能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獎勵,我因而首先必須感謝在這一路上護持我成長的師友,以及學界對我目前尚嫌微薄之研究成果的肯定。

在學術的分工領域裡,我一向沒有被歸類為中國哲學的專業研究者,而我的確也不具備那樣的資格。之所以心嚮往之,但力不能至,主要是因為我一直認為,如果我尚未能 「一口吸盡西江水」 的話,那麼我如何能找出中國哲學有別於西方哲學的核心內涵與思維特色所在。是以當我在大學時代通讀唐 (君毅)、牟、徐等新儒家諸先生的大作,並從中獲得很大的精神感召與思想啟發之後,我還是隨即就轉向西方哲學的研究。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康德、羅爾斯、現象學,自此一頭栽進西方哲學二千多年的浩瀚汪洋中,一去不返。我在研究所碩士班階段,就讀的是第一年新成立的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當時我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 「黑格爾的社會存有論」(在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這個論文題目與我大學親炙的授業老師蔣年豐教授的博士論文完全一樣,雖則他談的是黑格爾的法哲學,而我談的是精神現象學。蔣師英年早逝,此後未有機會再求教論學,遺憾長留)。

在臺灣,我在西方哲學方面的興趣,受當時師長的影響,主要在於德國觀念論與現象學。但當我在1999年獲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助,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後,我卻發現德國學界的哲學研究興趣,已經有相當大的轉移。特別在哲學的語言轉向後,如何透過語言溝通取代以意識為主體的哲學典範,成為當時學界主要的思考議題。我在柏林自由大學躬逢其盛,因而在德國留學期間,主要研究以德國哲學家阿佩爾與哈伯瑪斯為代表的語用學─溝通行動理論。

取得學位回臺後,我先後任教於南華大學哲學系、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與政治大學哲學系。期間致力於擴展與拓深有關溝通理性與責任倫理的研究。特別是近年來,我一方面上溯溝通行動理論在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傳統中的理論根源,另一方面則下探溝通行動理論與對話倫理學在當代社會中的具體應用。最後再與中國哲學進行比較,以闡發儒家哲學的現代性向度。其具體的研究成果,結集成我最近接連出版的三本專著:《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這三本專書分別代表我在 「應用倫理學」、「中國哲學」 與 「德國古典語言哲學」 三方面的研究成果。

以我研究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所闡發的溝通共同體理念為基礎,日後我將在一方面,進一步撰寫一部以溝通理性為基礎的實踐哲學專書,書名暫定為 「哲學做為民主的溝通與團結─當代實踐哲學的對話理論定向」。這部專著將梳理從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倫理學到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承認理論之間的發展,以回應有關康德的 「道德性」 與黑格爾的 「倫理性」 之間的爭議。若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有關儒家內聖外王的理論體系,就有重新建構的理論基礎。對此我將接著在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 一書探討儒家倫理學的觀點之後,進一步以《儒家禮治國原則》 的專著,來探討儒家的政治哲學觀點;在另一方面,我在 《從赫德到米德》 一書的附錄中,已經開始展開我對於漢語與漢字之語言世界觀的探索,假我以數年,我希望能從 「漢字思維與文字學的哲學」 的向度,對中國文化的符號形式基礎,進行再深一層的探究。

當然,說來好笑,有時我自己也不禁莞爾,孫悟空似乎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我現在正在撰寫 「哲學做為民主的溝通與團結」 這一本書,在這本書中我又回到我在碩士論文中所探討的黑格爾社會存有論。繞了地球一大圈,年亦過半百之後,我的研究終究又回到最初接觸哲學時,透過新儒家拋給我的,關於內聖外王這些最基本的儒學問題。我只能啞然失笑,顯然我終究還是大一那個狂簡地不知所以裁之的小子!

學術應是一種生命,而不僅是一種工作。研究應是一種使命,而不僅是一種興趣。學術研究的問題,至少就哲學來說,絕非只是如何選定研究議題、撰寫專題研究計畫之類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深切關注哪些人類或民族文化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思索解決之道。如此的研究的成果,才會是真正有意義的貢獻。當前雖然很遺憾的,哲學研究愈趨門前冷落車馬稀。但一個國家,若不能找到一批人,能為文化的根源問題,進行深入的哲學思考,那麼一個沒有文化靈魂的共同體,就既缺乏內部凝聚的力量,也對未來的發展盲目。但相對地,今日的哲學研究也應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們的哲學研究,真的不能再只滿足於引介西方學說,或在所謂的國際化中,被整合到西方的學術體系中,只談在別人界定下的哲學問題,或只研究在別人的社會文化中產生出來的議題。而應勇於思考自己的歷史文化與生活世界所產生的問題,以免真的被社會邊緣化成為無關緊要的、聊備一格的 「基礎研究」。哲學不應冷門,哲學在今日應致力於攜手臺灣的民主與科學,為建立臺灣做為未來華人世界的新雅典而努力。我們能以此自期,臺灣的哲學研究風氣才會再有復興的展望。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20卷3期.108年6月)

愛墾評註:未来華人的世界,空間在那裏?南海東籬就在那裏。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25, 2024 at 6:36pm

陳明發·獨中董事會優勢:每間獨中的董事會都是獨立自主操作的機構。學校在2020年3月因為全球疫情而停學,董事會這份主動能力顯現了它特殊的行政優勢。根據董總當時所公佈的數字顯示,借助線上學習,全國85%的獨中做到了「停學不停課」,學生們不至於因為外在局勢變動而荒廢課業。

有關數字也顯示,百分之六十的學校早有豐富的網絡教學內容,導入新教學途徑也就相對順利。

獨中多年來強調新一代的電腦與網路能力,以面對日益人工智能化的世界。部分獨中過去努力與中國、臺灣與韓國等高等學府建立聯系,給學生開闊學習視野與謀求更大的深造機會,除了考察、游學期間的接觸,互聯網自然成了平時最便捷的方法。(參考:楊微屏〈獨中疫情影響幾裡路〉星洲日報 2020-04-19)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24, 2024 at 10:56am

2020年4月:後疫情時代線上經濟的機遇與挑戰1.中國互聯網普及率61.2%;網民規模9.54億;2.連中石化等傳統行業的巨頭也橫跨賽道加入賣菜行列;3.2003年SARS變相推動了互聯網商品與人的連接;4.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互聯網解決了禁足市民買藥、買菜與看病等大事;5.消費往網絡模式轉變, 打通娛樂、辦公、醫療、生鮮、教育等領域;6、遠程復工復學後,數億臺手機、電腦設備同時在線,1億多學生集體線上聽課,2億人線上同期辦公;7、各種App在疫情後正在想方設法鞏固中。http://www.cinic.org.cn)

2003年的SARS而帶起了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這一輪,會把5G網絡生活提早10年,形勢所逼下,網上教育與辦公等變成新需要。有些國際組織已經預測這可能是百年一見的“新契機”(雖然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像,西方許多大學都要宣布破產了,連800年歷史的劍橋也已經決定,在未來一年要在線上上課。真的是很多新空間。

年輕的學生們不再那麽衝動動。一開始他們認為在線授課是對教育的妥協和降級,這一認識在他們開始網課時得到改變。年輕的教授在上課或與學生視頻交流時,而無人看管的孩子卻在身邊尖叫和哭鬧。一頭是工作,一頭是生活,學生們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感動,他們察覺原來私人生活和職業生活的界限曾經太過涇渭分明。現在,已不像是象牙塔那样的不着邊際。


每个行业都‘在綫更新’一遍,发展潜力将充分释放。也许再过10年看,会冒出一批新的行业领袖来。”

2020年4:月疫情初期的美國小鎮—
1、美國康州紐黑文縣,對于紐約長島日常生活除了應遵循“居家令”,還須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離”;2、樂齡擧措: “Stop & Shop”超市,自新冠肺炎在美國暴發以來,多家超市在第一時間制定了一項特殊政策:在早晨正式對外開門營業前提供一個特殊時段,專門為60歲以上和身體羸弱的人群服務;3、在海外華人圈方面,鄰鎮華人組織了一批批捐贈給各級醫護人員手中。https://zhuanlan.zhihu.com)


延續閱讀: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疫情文創

愛墾網特寫·新冠肺炎:人文景觀

陳明發《2019新冠肺炎 觀察紀事》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23, 2024 at 4:42pm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吳晟詩人有首詩〈我不和你談論〉,這麽寫道——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
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
請離開書房

我不和你談論人生
不和你談論那些深奧玄妙的思潮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
去看看遍處的幼苗 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
去撫觸清涼的河水 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我不想和你談論社會
不和你談論那些痛徹心肺的爭奪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
去探望一羣一羣的農人 如何沉默地揮汗耕作

你久居鬧熱滾滾的都城
詩藝呀!人生呀!社會呀 已爭辯了很多
這是急於播種的春日 而你難得來鄉間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領略領略春風
如何溫柔地吹拂著大地


對鄉產學(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ELP)研究来說,這首後来還譜成曲唱成歌的詩意義深遠。

經濟步伐不是在在繼續放緩嗎?

失業、裁員、減薪、通貨膨脹.......的負面影響繼續衝擊我們?

苦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有機會?

我們每日上網遊走在社群媒體,進出無數內容,可曾看見新的空間?

可曾看見自己和周遭人群、事物的關聯,並將之轉化成新的可能,以減低甚至超越逼人的負面影響,好好過生活?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太豐富了, 網路內容工作者為何不深入去了解? 不去呈獻出來?

延續閱讀:


延續閱讀:

海絲大典

古達華小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藝頻道》電影達人

愛墾慕課·絲路篇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31, 2024 at 9:10am

上海:两所新大学,来了!

中国结合德国联办科技教育;结合英国联办文创教育,强强相乘,结果不只更高素质的文、理教育,而可能是打造有关领域完全前端的新典范。真正的教育,就是领先塑造新视野,创造新技能。就像智能手机彻底取代了传统通讯方式;相机;手表;时尚观;学习途径;影视娱乐;阅读习惯.......。(31.3.2024)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9, 2024 at 10:09pm


黎羨:發現北根清代古墓

近来,彭亨王城北根的马来居民诺哈泽丽娜(Nur Hazelina Abd Rahman)在家中庭院除草时发掘了一批石墓碑,此发现成为近期媒体竞相报导的对象,同时也引起彭亨官方及国家文化遗产局的关注。

发掘该墓碑时,略知是华人的墓碑,屋主女儿在询问马六甲历史学家友人的同时,也托亲友前往市镇,请华族友人过去查看。碰巧屋主亲友找上笔者的大舅母,因此机缘巧合下,笔者有幸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

从母亲发来的照片上查看,惊觉这批墓碑深具历史价值,因此决定将这些资料整理成文,带读者一窥北根近期这一重大发现。

在进入这批石墓碑资料以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北根这古老的华人市镇。北根从早年的彭亨王国至今都是彭亨州的王城,位在彭亨河出海口,于19世纪以前曾是彭亨最重要的贸易港,许多商船在此停靠,从事贸易和物资交换。

据长辈口述,至今唯一以华人命名的街道邓贵街曾是直通港口的主要道路,也是当时华人聚集经商贸易之地。然而在19世纪初以后,整个马来半岛的中心逐渐转移至西海岸,加上彭亨州行政中心于1889年从北根迁移到瓜拉立卑;北根从此持续没落,以致被大部分马来西亚人所遗忘。

北根镇全景(照片提供者:北根COLEST LEE,摄于2018)

发掘地的前身

此次古墓的地点是在北根镇上的Lorong Tengku Talha,北根人也将这一带称作「老北根」(Pekan Lama),本地老一辈华人也称此地为「老坡」,即「老市镇」之意。

屋主声称,这间高脚屋过去曾是第九任彭亨州州务大臣Dato' Sri Mohamad Bin Jusoh(1912——1985)之故居,他于1974年至1978年间任职,不过我们未能确认实际居住的起始年份。

对于老坡,我们目前所知讯息还不够完整,但其为北根最早的华人聚落所在,仍可得知过去本地华人信仰中心—列圣宫旧址以及华人义山都坐落于此。

根据傅吾康、陈铁凡所编的《马来西亚华人华文铭刻萃编》以及现有墓碑资料的记录,老坡一带也有名为「公司园」以及「郑厝园」的地方。

本次发掘其中一块墓碑的墓主甲必丹郑昌俊夫妇,在资料上便显示是「葬于【口房】哼老坡公司院内坐西北向东南」,所以能在这一区挖掘出古墓碑,其实并不稀奇。(编按:以下碑文均保留正体字,不改为简化字)

这次发掘的古墓碑共有9块,其中有一块刻着「福神」,那并非一般墓碑,而是类似个人墓地范围当中的后土;剩余8块皆是一般墓碑。按墓碑的形式来看,其中有6块属于合葬墓,2块为单人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墓碑的墓主当中,有3位具有甲必丹的身份。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9, 2024 at 10:09pm

此外,这批墓碑挖掘时,并非如一般墓碑直立摆放,均是刻面朝上平躺,并且如同走道般呈「L」字型的方式排列,横式两块、直式7块,相当令人不解。

据屋主所述,该地曾是英殖民时期以及日据时代的政府办事处,当地人也相信这很有可能是日本人所为,但实际情形如何?尚需等到更多资料方能解答。

古墓发掘现场(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5)

图1.1:甲必丹黄学科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在这些古墓当中,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图1.1的甲必丹黄学科与夫人的合葬墓,即「清 考甲大学科黄公·妣孺人顺贵施氏 之墓」。墓石上所刻的「清」可意指为「大清子民」;「考」指男性,「妣」则指女性;「甲大」是「甲必丹大」的简称;「学科」为名,姓氏刻于名之后,为「黄」,故全名为:「黄学科」;而其夫人姓名为施顺贵。

笔者根据线上辞海的解释,古代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期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会封为「孺人」,而「孺人」也通用为妇人的尊称。

据《中国报》报导,列圣宫主席郑德隆指出,列圣宫里虽安置了甲必丹黄学科的神主牌,但其牌位乃后人聘请专人临摹复刻而成,并非原物。可惜的是,该神主牌除了姓名与职称之外,并未刻有年代以及祖籍资讯。

而此次出土的黄学科墓,上面刻有「清道光五年潮州府揭阳县梅岗都」。 因此出土墓碑解答了甲必丹黄学科的卒年与籍贯身份,他是潮州籍华人,且卒于西元1825年,距今195年。由此可知他是北根现有记录中,最早的甲必丹。而这块墓碑也是目前现有文献资料中,继瓜拉登嘉楼以外,大马东海岸最早的华人墓碑。

图1.2:甲必丹郑昌俊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接着是图1.2,甲必丹郑昌俊之墓碑。该墓碑上的铭刻为「考特授呷咇丹昌俊郑公·妣诰命京姨人玉玑戴氏·妣特授京姨人香舌林氏 墓」。与其合葬的大房为戴玉玑;二房为林香舌。

笔者查阅《马来西亚华人华文铭刻萃编》(傅吾康,陈铁凡,1985):甲必丹终于1894,距今有126年。特授甲必丹为名誉甲必丹之意根据线上教育百科的解释,「诰命」指受过封号的妇女。

古时朝廷颁赐爵位的诏令,例如明制为一品至六品皆授以诰命,清制则为一品至五品授以诰命。目前笔者从新纪元大学学院白伟权博士的叙述中获知「姨人」亦是一种封号,而也有书写为「宜人」的其他例子。

目前所知,甲必丹黄学科与甲必丹郑昌俊的名字早已收录在《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傅吾康,陈铁凡;1985:499~500页)之中。此次出土的石墓碑为甲必丹黄学科的资料补上了祖籍地,而甲必丹郑昌俊则是寻获其原墓碑。

图1.3:甲必丹林癞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最后一位甲必丹为图1.3的 「考吉昭甲必丹癞林公 墓」。 此墓主乃甲必丹林癞;卒于「同治丙寅年」,即西元1866年,距今154年。墓碑上刻着「日」的抬头以及「吉昭」尚未知其用意。另外,这位甲必丹尚未被记载于碑铭集与其他现有资料之中,可算是新出土的甲必丹,有关甲必丹林癞的事迹,则有待更多史料的出炉了。

祖籍地与墓主名并列的古墓

接下来要介绍的2块墓碑相当特殊,是采取祖籍地与墓主名字并列,据考这是潮州墓的特色之一。第一块是图2.1,曾镇贤夫妇的墓碑,铭刻着「考金砂寨镇贤曾公·妣东郊乡妙富谢氏 墓位·同治十三年甲戌二月 仙游」墓位。

我们所能解读到的资料为墓主卒于同治十三年甲戌,即西元年1874年。曾镇贤公来自潮州的金砂寨,其夫人谢妙富则来自东郊乡。(下續)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8, 2024 at 8:23am


图2.1:曾镇贤夫妇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第二块为图2.2的林期𪢲公之墓。铭刻资料为“寶隴期𪢲林公·大鑑賽珍陳氏·華美淑姬周氏·墓·清 光緒卅二年 丙午五月廿六日”。 我们从中能得知墓主林期𪢲来自潮州的宝陇(今潮安),卒于西元1906年;有两位夫人。大房为陈赛珍,二房周淑姬,至于他们名字前“大鑑”和“華美”的具体地点则不详。


圖2.2: 林期𪢲公之墓(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無年份標示的古墓

再來這三塊石墓碑上的年份尚待確認。第一個銘刻資料為「清 考運德林公·妣御容莊氏·妣賽娥陳氏 墓」(圖3.1)。能解讀到的資料是墓主名為林運德,有兩位夫人。大房名為莊御容;二房名為陳賽娥。

第二塊的銘刻資料為「清 永興鄭公·諱雞鄭公·諱桂鄭公 墓」(圖3.2)。我們雖不知曉年份,但該墓碑較為特別是三名男性的合葬墓,他們分別是:鄭永興、鄭雞、鄭桂。他們三者關係為何,尚無法知曉,但由於都同樣姓鄭,因此相信他們來自同一宗族。

最後一塊銘刻資料為「清 妣孺人曾母蜜娘林氏 墓」(圖3.3)。我們從中能得知墓主名為林蜜娘,是一名為人母的婦女,夫家姓曾;家中有子女。

再來這三塊石墓碑上的年份尚待確認。第一個銘刻資料為「清 考運德林公·妣御容莊氏·妣賽娥陳氏 墓」(圖3.1)。能解讀到的資料是墓主名為林運德,有兩位夫人。大房名為莊御容;二房名為陳賽娥。


第二塊的銘刻資料為「清 永興鄭公·諱雞鄭公·諱桂鄭公 墓」(圖3.2)。我們雖不知曉年份,但該墓碑較為特別是三名男性的合葬墓,他們分別是:鄭永興、鄭雞、鄭桂。他們三者關係為何,尚無法知曉,但由於都同樣姓鄭,因此相信他們來自同一宗族。



圖3.1:林運德夫婦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圖3.2:鄭姓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圖3.3:林氏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8, 2024 at 8:22am

根據上述墓碑所得自資料做出小總結,從甲必丹黃學科來自潮州府、曾鎮賢公來自金砂寨以及林期𪢲來自寶隴的線索,結合《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的文獻資料來看,早年北根的華人居民大部分的祖籍地都是潮州。

這些石墓碑大多是夫妻合葬墓,與一般論述的早年本地社會男多女少的情況有所不同,或許這群人有著一定的社會經濟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很難在一個小市鎮同時發現這麼多甲必丹的墓碑,且年份涵蓋蘇丹王權統治直到殖民時期。結合新出土的資料,以下是目前已知的北根甲必丹卒年排序:


黃學科:1825年終、林癩:1866年終、林子廉:1868年終、某甲必丹:1875年終、陳公:1882年終、鄭昌俊:1894年終。


綜上所述,雖然已有初步的資料,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挖掘。首先是有關這些石墓碑為什麼被這麼擺放、是否尚有其他還未被發掘的墓碑?而為什麼只有幾個墓主的神主牌位被特別安置在列聖宮?這幾位甲必丹後續的故事為何?都有待研究者繼續一探究竟。


即使人在遠方,依舊心系家鄉


我是北根華人,童年在北根長大;如今在台求學過程中,發現台灣人相當重視本土各個地方的歷史發展和研究,每一個縣市、城市甚至於地名都有許多研究探討的成果。


閱讀台灣在地研究的文章和介紹,讓我產生想要更了解自己生長地的念頭。故目前修研碩士欲探討有關家族的故事和歷史,並從年前開始著手於蒐集北根的歷史資料。所以這批石墓碑出土後,個人最大的感觸源於自身「近距離」接觸到歷史。


從前覺得歷史與生活的距離很遙遠;不曾想與之如此靠近。第一次覺察自己就生活在歷史之中,只不過因為我們習以為常而忽略了值得探索的蛛絲馬跡。我雖身在台灣,與北根相距2,957 公里;然而心裡始終牽掛家鄉的一切。


這些資料對於彭亨乃至馬來西亞華人發展的歷史都很重要,藉由這次的發現能讓我們對於自己的「根本」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馬蟻嘛嘛檔與新紀元大學學院「茶室開講」為墓碑發現舉辦了線上講座。筆者有幸和白偉權(新紀元大學學院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莫家浩(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對談,有興趣者可參看視頻。)


傅吾康,陳鐵凡,1985,《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版部。

劉崇漢,1992,〈獨立前北根華人簡史〉,《彭亨華族史料匯編》。關丹:彭亨華團聯合會

W. Linehan .1936.A History Of Pahang.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14, No. 2 (125), pp. 1-257

Tunku Tan Ssi Dato' Shahriman bin Tunku Sulaiman . 2003.The Pahang Capital.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Vol. 76, No.2 (285) (2003), pp. 87-92

電子報章:

10清代古墓彭出土·證明華裔先賢250年前落腳北根。(2020年11月16日)星洲日報

北根馬來高腳屋驚現清末墓碑。(2020年11月16日)中國報

Nisan China Kuno Di Laman Rumah.(2020/11/15)Sahih Jirat Dinasti Qing ditemukan di rumah bekas MB.(2020/11/18)My Metro

其他:Portal Rasmi Kerajaan Negeri Pahang Darul Makmur

(本文作者:黎羨,北根人,畢業於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現為台灣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生。原題:發現北根清代古墓;原載:當今大馬 malaysiakini.com)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February 14, 2024 at 7:03pm

    Bridging Past and Present: Refreshing History, Adding Legacy

    Reviving Heritage, Building Legacies

    Renewing Tradition, Enriching Legacy

    Where History Meets Legacy, Stories Renewed

    Refreshing Narratives, Enriching Heritage

    Legacy Renewed, History Reimagined

    Rediscovering History, Amplifying Legacy

    A New Chapter in History, A Lasting Legacy

    Revitalizing the Past, Enriching the Future

    History Revived, Legacy Thrived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