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媒體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559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12, 2022 at 11:17pm

陳明發〈回應〉

細心的《愛墾網》讀者會發現,我們在臉書有些舊帖子即使發佈了許多年,在留言欄裏還是有新的回應。要特別註明,那是一些有意義關聯的回應,形成一種有效的、可以延續刺激對話的關聯。人的思想于是恢復到流動的、有能力轉向、位移的狀態,讓新創思的生成變得可能,變得可持續。不是那種一發表就準備讓人刪去的東西。文化累積在手機社群媒體年代變得格外艱難。
(8.11.2021)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6, 2022 at 4:23pm

Mediated Contents

We can’t live without internet for even a day.

We need internet to check our emails. We do works using the cloud technology, which is enabled by internet.

More often than not, we search for the information/knowledge we need for our works or learning. It may be a piece of writing, some images or audio-visual recordings.

Youtube has become our online classrooms. And, Facebook and/or Plurk our meeting place for exchanging views.

The only trouble we are facing is time; we spend too much   

only possible The internet world is entering a new era. We need to make a decision between confused abundance and meaningful selection. Every time I type the keywords "Malaysian Fashion", what appeared in the first two pages of Google search are mostly those material written by some bloggers, who may be interested in this subject. Of course, as usual, Google will proudly tell you how effective it is; within 0.1 second, it has located more than half a million entries of the things bearing the keywords of "Malaysian fashion". The contents ranging from a retailing shop selling cheap handbags imported from China, to a blogger who has just visited a night market and took a picture of a pair of funny slipper. After a few second, you come to a conclusion, abundance is not something you need, what you do look for are pieces of knowledge that are properly organized and edited. It is less in terms of number of entries but reliable and time saving. This is what www.iconada.tv can do for the fashion community.

Don’t wait for the traditional media people to come to our company to interview us for our story, and end up with only 3 paragraphs of irrelevant points.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interviewees are not knowledgeable enough to understand our unique industries, so they can only interpret our stor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ey find interesting.

We have responsibilities to tell our own stories, be it products launch, brand proposition, experiential formula or organizational points of view. To avoid being left out in the public attention, we have to present ourselves in conversation that we have a stake in. Web as a mediated content collection and display platform is just the concept we business people looking for. 

There are many fashion magazines published in Malaysia. Unfortunately, periodicals do not last. You have new printed publications almost every day; you usually don't have the time to go through all the contents. So you keep the things aside and say you will read them one day. But, more often than not, when you think of something you have read somewhere, you always can't locate them. Information is useful when it is timely; you find the things you want at the right time. Electronic publication help overcome that. The mediated contents recommend by www.iconada.tv, I think can also serve as an inspiration for us to trigger our creativity in artistic field and make a note @ this comment box.(Expressed by Moooi in 2012)

Comment by Suyuu on June 19, 2022 at 11:50pm

陳明發《互動式數字叙事》

正當大家關注中國科技既能把人送到外太空,也能把淘寶的貨物網購到家門口,多少人有留意到,在中國2035文化強國方針下,他們的科技早也已經一步步,將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史與眼下現況結合進虛擬網絡?

正當我們熱衷於轉發中美之間的政治與商貿競爭誰贏誰敗,是否也留意到中美的頂尖大學在合作給中國歷朝歷代名人整理傳記?而數字工藝能把我們帶到他們面前了解其生平敘事,只是這數字人文趨向的第一步。

這是一項互動式、多媒體內容、跨領域的網絡工程。

在同一個平臺上,不但給各界提供了最大可能的知識含量,還可能做各種的比較演算,例如根據需要自動給你做出圖表、語音、視頻、照片或現況google map等媒體內容,讓人多感官接觸,有個總體的體驗。

這張冰山一角的截圖就顯示了歷朝歷代官員原籍、出身、朝代與專業資格(科舉)、官職等,裏頭的數據隨時可調動組成研究需要的各種比較的格式圖表或其他多媒體內容。

數字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把中華民族的好故事說得更好。

本地單位團體要迎頭趕上,基本功還是先整理好本身基本史料才行,要不連手工劳作做個Power-point都成問題,更說不上AI玩法。

各領域有了這樣的資料庫支援,行行業業的研究人員、開發人員就可省下很多時間做需要真正洞見、智慧的思考。一個社會的文化進展會去到另一個層次。

經典無窮盡;對經典的可能理解更是無窮盡。

來到準6G的虛擬世界,#數字人文/數字記憶 Digital Humanity / Digital Memory成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最前沿。有的國家如芬蘭已經在著手這一塊工作;北京、上海等則在他們大都會的層面上從事這工作。若是成功,那會是真正的智慧國家/城市。(見: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12.6.2022)

虛擬現實——陰影之河·無盡的現實


PDF :毛軍京:特色數字人文研究環境的構建與探索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

Comment by Suyuu on June 15, 2022 at 10:23am


知識創造與記憶構建
——從當前狀態看,面向人文學術的數字人文項目和面向個體、群體記憶的數字記憶項目在資源呈現方面有多種差異:前者的使命主要是知識組織、發現與創造,後者更突出通過記憶構建喚起情感共鳴或身份認同;前者側重以文本為主的各類資源的數據驅動,後者除利用各類可移動、不可移動資源之外,也吸收調查與創作資源,兼有數據驅動和事實闡釋驅動;前者以遠讀為主要資源分析方法,後者則兼用遠讀和細讀——為追求記憶接近真實,對某些資源的細讀及文化分析必不可少;前者多采用量化研究,借助算法進行文本分析,後者要兼用質性研究,到相關情境中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通過與對象互動來理解和解釋其行為,梳理事實線索;前者追求結論、邏輯嚴密嚴謹,其可視化多為計算結果的映射,後者浸入當下意識和情感,融入意義感,可視化中含有源於歷史、體現當下認知的創作型表達;前者的公眾參與形式多為眾包任務,後者更加重視眾籌資源;前者的成果主要是數據庫和學術結論,主界面注重提供多途徑查詢入口,後者除資源庫、移動端、網站之外,還會有多種表達記憶敘事的數字產品,如動畫、3D建模、互動遊戲、口述、視頻等,主界面注重向用戶提供直觀、便於理解的資源分類體系或專題列表等導覽系統。總之,人類記憶的場景性、情節性、時空性等特質對於數字記憶的敘事性表達需求,使之在呈現界面采用了較多非計算方法,轉而利用多樣的數字方法,以感性和理性的交織,兼及知識(事實)傳播與情感呼喚,形成飽滿的再現力和感染力,這樣一來,便與大多數面向學術的數字人文項目有了不同的形象性格和方法應用。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Comment by Suyuu on June 13, 2022 at 11:20pm


愛墾評:數字記憶為文創議題提供基本建設

數字記憶大多以記憶主體為核心,圍繞個體或社會群體,涉及大量與人文學術及社會文化現象相關的議題,這就使得二者在所涉範疇上有了重合基礎。例如,在全球頗有影響的“威尼斯時光機”項目,旨在利用千年歷史檔案呈現自公元900年至2000年城市建築與文化的宏大發展史,“這些龐大的歷史資料可能涵蓋了100億個事件”“詳細記錄了歷史上威尼斯城市生活的所有細節”,包括政治、經濟、金融、貿易、醫療、稅務、地理、建築、航海、市民居住網絡與生活等。項目主持人弗雷德里克·卡普蘭(Frederic Kaplan)形象地稱“威尼斯時光機”將打造一個“中世紀威尼斯Facebook”和“歷史倒帶紐”。顯然,這個典型的數字人文項目大大超出了人文學科範疇,立足“人文”的寬厚之意,同時帶有顯著的記憶建構性質。與此同時,不少以記憶命名的項目直觸人文學科內容,包括地理區劃、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場景等相關典籍資料的匯聚和分析,如“中國記憶”“佛羅里達記憶”“北京城門”“孔廟”“燕南園”“老舍”等。而每一個記憶項目都飽含人文意象,因為記憶主體都是個體或群體的人,記憶內容都是以人為中心和原點的多方面知識。

無論是數字人文還是數字記憶項目,基礎都是資源的數字化匯聚,大多數成果形式為一個庫。數字人文項目比較多地圍繞主題內容、資源類型展開,比如“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主要收集中國歷史人物的傳記資料,“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旨在匯總地點和行政區劃的空間數據,“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歷代墓誌數據庫”“中國家譜數據庫”“中國地方歷史文獻數據庫”“中國數字方誌庫”等都有特定的學術內容和資源種類。根據項目性質的不同,有些數字人文項目的資源比較廣泛,仍以“威尼斯時光機”為例,其資源來自威尼斯檔案館所藏豐富的檔案,包括手稿、專著、畫作、信函、文件、海量地圖等,內容涉及出生和死亡記錄、醫療記錄、納稅記錄、公正記錄、專利登記簿、地圖、建築設計圖、城市規劃方案、旅遊導覽圖及和平條約等。不少數字人文學者認為,從人文計算到數字人文,“進化”的誘因和特征之一就是超越文本的單一性,接受包括網頁、影像在內的多種媒介資源的並存與互補。事實上,隨著數字環境的復雜化、數字技術和數字信息生產能力的提升,數字人文項目的資源不斷趨向多樣化和復合化。而數字記憶項目歷來需要以來源廣泛、媒介多樣的資源作為記憶的基礎素材和支撐,如“中國記憶”“新加坡記憶”“北京記憶”“記憶四川”等,均為圖文聲像並用,形式繁多。其中“中國記憶”項目實驗網站使用和存儲了來自文獻機構、民間、現場采集和專題制作的圖書、檔案、地圖、照片、口述、音頻、視頻等多種記憶資源,這種資源特點恰巧應和了數字人文資源的多元變化趨勢。(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27, 2022 at 9:40am


最激烈的理想主義者反倒很容易轉變為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为什麽?

美國喜劇演員,社會批評家George Carlin說過,“每個犬儒主義者的內心都有一個失望了的理想主義者。”( Inside every cynical person, there is a disappointed idealist." 希望越理想化,就越是容易失望和幻滅,從幻滅過渡到放棄所有的希望,這是很自然的轉變。因此,犬儒主義的對面不是理想主義,而是現實主義。美國著名記者Sydney J. Harris說過一句話很有道理的話:“理想主義者認為,眼前發生的事情是不重要的。犬儒主義者認為,長期以後發生的事情是不重要的。現實主義者認為,眼前做什麽或不做什麽決定著長期以後會發生什麽。”(An idealist believes the short run doesn't count. A cynic believes the long run doesn't matter. A realist believes that what is done or left undone in the short run determines the long run.)拒絕犬儒主義不等於回到天真的理想主義(所謂的“青春無悔”),而是要從失敗的浪漫理想主義汲取教訓,以務實的態度來對待未來的希望,既不放棄希望,也不盲目樂觀。(徐賁:當今中國犬儒社會文化的困境與出路[4])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26, 2022 at 11:57am

看看誰笑到最後:不管是鄙薄還是景仰,卡內蒂的觀測方向都是人性的某些細部,一旦把它們顯微放大,謙謙君子也成了猙獰怪物。他很早就決定以觀察人群為畢生事業,他的青年時代覆蓋了奧地利民主隨著魏瑪共和的動蕩而日趨衰落,最終被納粹帝國吞並的全過程,但在回憶錄里我們看不到多少現實政治關懷。他在乎的只是「人」。

1927年7月15日,那個改變了他一生的日子里,大批維也納工人為了兩名被一審處死的工人同胞舉行暴動,火燒司法大廈。卡內蒂看到了軍警的槍彈,看到呻吟倒下的人,後來還把混亂的氛圍寫進了《迷惘》,但他得出的結論無涉階級話語,他只關心「群眾運動」自身的客觀邏輯:「肯定有人率先喊出了『去司法大廈』。但知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並不重要,因為每一個聽到這呼聲的人都將它傳給了其他人,沒有遲疑,沒有顧慮,沒有考慮,沒有停留,沒有推延,每個人都將它向同一個方向傳遞。」如此解剖起來,所有集體運動都可以抽掉其政治、階級、種族、宗教背景,化約為一份標本。《群眾與權力》就是這樣一把解剖刀的產物。(雲也退:卡內蒂·我改不了我的不寬容)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25, 2022 at 9:41pm


新聞來源依賴症與宰制性話語


福柯說:「你以為自己在說話,其實是話在說你」。當新聞媒體與採訪對象在衝突與協作的基礎上實現「共謀」,乃有所謂的“新聞來源”,因而生產了宰制性話語。首先,掌控充足信息的各官方部門、主流團體或政治精英使媒體話語逐漸向權力中心靠攏。其次,傳媒不可能對發生的每件事都親自採訪。新聞來源,尤其是官方的新聞來源作為報道中的話語主體時,很容易就把傳媒拉到宣傳的陣營中。新聞來源還通過有效的新聞管理把自己的議題轉變成傳媒議題,並最終成為公眾議題。70%~90%的新聞內容都來源於新聞製造者們完全或基本控制的形勢。從傳媒角度看,貌似傳媒在根據新聞價值標準設置議程,但其實是當權的新聞來源在構建信息環境。可見,大眾傳媒就這樣巧妙地通過宰制性話語的新聞來源依賴,既確保了其自身利益不受到損害,又實現了對信息環境的建構。
(網摘参考材料)

媒體愛墾·https://iconada.tv/photo/link001
愛墾·媒體研究所 》https://iconada.tv/group/ma
新媒體·https://iconada.tv/photo/yun-wen-hua-qi-yun-shen-yun

Comment by Suyuu on November 28, 2021 at 1:52am


陳明發·婆羅洲《學生之光》雜誌


我和砂拉越最早的情緣,開始於初中筆友所推薦的一份學生雜誌,《學生之光》(原名《海豚》雜誌)。我後來不僅成了它的長期讀者,還成了校內代理與作者。說起來,我由中四起就在促進東西馬之間的互相認識,因為除了投稿散文與詩,我還提供了一些有關西馬地方與學校活動的報導。這份雜誌一般是以他們出版的書籍當稿費,計有詩集、小說以及文化論述等。其中有一本前砂拉越博物館館長、大英人類學家湯哈里遜所著的《砂勞越民族叢談》,一直是我的珍藏,它是最早打開我對砂拉越各族文化視野的書籍。人世間最奧妙的是,這份刊物的總編輯房漢佳,在十多年後,竟然與砂拉越的許多社群領導人,一起坐在我主持的課堂裏,共同經歷一系列領導培訓。(30.5.2021)

這是沙巴、砂拉越官方單位婆羅洲文化局所出版的一份中文刊物。


由政府出版的中文刊物,過去在西馬有一本《鬥士》月刊,是新聞部辦的。我1970年代杪在八打靈再也19區生活出版社上班時,其總編輯羅廣成常來公司做客。我對他印象深刻,一是因為不管任何時候遇上,他都是精神奕奕的模樣,聲音嘹亮而好聽;二是讀過他寫的一部書,記載他采訪東姑阿都拉曼與馬共領袖陳平在華玲會談的情況。攝記同事羅偉強定期給《鬥士》提供所需照片,他邀我給他的作品寫些詩句一起發表,讓我多了一個發表創作的版位。忘記了多少錢,印象中稿費還不錯。最可貴的是,在1982年以前,有的政府單位還是尊敬中文的,《鬥士》月刊是最好的例子。詩作配彩圖印行的作法,最早出現於生活出版社的新潮雜誌與新生活報。那是寫詩人幸福的年代,報刊多的可以寫詩的園地,而且可以掙點稿費。想到在買書時出手能闊些,還真有點夢幻。


Comment by Suyuu on November 23, 2021 at 1:12pm

黃春明〈現此時先生〉(1986小說)不斷提及「現此時」先生在偏遠山村奠定社會地位和聲望,乃是因為掌握了「邊緣」(農村)來自於「中心」(全國)的新聞資訊-「報紙」。因著掌握傳播媒介,人與社會的接觸面、生活方式與人際關係都增擴了,而在汲取資訊的時間上也極具效率。耐人尋味的是「現此時」先生並非是以知識菁英之姿而孚眾,再則他讀的是「舊報紙」,傳達的也是「舊新聞」,其間並經由「國語」轉譯為「閩南語」,然而村民卻唯「報紙說」是賴。小說除了以「現此時」包孕「那時候」的時間弔詭性,藉以傳達鄉土社會自身的「遲滯性時間」特徵,並無法同步於外界社會和時間制度外,也別有深意地揭現「報紙說」所扮演強力決定性角色,已漸次削弱並瓦解人們對生活方式和鄉土性祖先傳統的認同。 當村民隨著「現此時」先生讀報之助,而導致生活不斷受到「暗示性」與「重複性」的傳媒意識形態刺激時, 耳聞的世界意象與價值觀等等,已然逐漸固著與普及,甚至來自「遠方」與「那時候」的資訊霸權,也漸次取代

「當下」與「現此時」的原生情感。是以偶然發現「報紙說」假造「福谷村」(即部分山村人所居的「蚊仔坑」)「母牛生小象」的新聞時,荒謬突梯的是「報紙說」的力量,竟然巨大到可以使村民懷疑起自己對於本村在地事物的實存經驗與生活認知,而意欲爬上坑頂,一探究竟。山村居民儼然是「被媒介所中介的公眾」,意即他們雖散居偏遠山城,卻可經由閱讀同樣的報紙,而與多數其他人共享同一想法與同一感情,即使這種「共同想像」並非具有「同時性」,但對於村民而言,他們多數人並沒有清楚的自覺性。小說中金毛等人也曾懷疑過報紙刊載不實,而發出:「騙瘋子!蚊仔坑的母牛生小象?」可是終究屈服於「報紙說的啦!你們不信?!」

〈現此時先生〉一文或隱含有作者反思「現此時與那時候」、「傳統與現代」、「地方鄉土與全國傳媒」的一個現代性「時間表」,然而文中對於現代傳媒的批判,尤在於媒體並不直接影響接收者的意見,而是影響人們表達意見的可能性, 一如金毛等人最後只能選擇噤聲與接受。因此媒體時代來臨,引發諸多意義的失落,即在於傳媒間接變成了另一種「社會控制」。媒體資訊顯然已將人們架空到一個「超現實」的虛擬世界,人們反而不再認識或相信自己生活的真實世界了。(陳惠齡 2014《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作為「生產地方性」的新鄉土小說書寫現象》,《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 頁241-272,東海大學中文系,2014 年6 月,19-20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