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台灣馬拉松長跑攝影家 蔡鎮鴻
攝影主題:2016/3/15,台南古都馬拉松

《愛墾哲學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8/5 stars.

Views: 4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April 25, 2021 at 11:43pm


柏格森:綿延地思、根據綿延思、在綿延中思,每一個存在都是發光的。

康德與柏格森在時間觀上的差異,從根本上體現了康德主義與柏格森主義哲學之間的區別。康德的哲學繼承了自柏拉圖以來的理智哲學傳統,這種哲學像崇尚光明一樣去推崇理性,認為確定的、不可懷疑的、真實的知識,必須依靠理性之光的照耀。

依據這種哲學,世界依照理性的秩序來確立,它一以貫之地遵從因果必然律的規定,自由的王國被嚴格劃定在邏各斯的秩序之外。然而,柏格森借由真正的綿延(時間)所引入的是流變的世界,它是一種區別於理智哲學體系的柏格森主義,它剝奪了只有太陽才能發光的特權; 理性能力的擁有者,在這個世界中不再具有立法者的地位。每一個存在都是發光的,因而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夠自己照亮自己。

在這種新的哲學中,近代以來笛卡爾—康德式的沈思已經失效,它需要的是新的沈思方式,即綿延地思、根據綿延思、在綿延中思。(劉松青摘 / 原題《邏各斯的退隱——柏格森對康德時間觀的批判》/ 作者單位: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 / 《哲學文摘》2014 年 02 期 / 原發期刊:《哲學分析》2013 年第 4 期 第 50-61 頁)

                                                                                            ( Britain Bake)

繼續·柏格森 》

https://iconada.tv/photo/3-5

https://iconada.tv/photo/8-1

https://iconada.tv/photo/12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3

https://iconada.tv/photo/kreativ024

https://iconada.tv/photo/3600580:Photo:1010278

https://iconada.tv/photo/iconmoocs008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42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April 23, 2021 at 11:14pm

趙毅衡,論坎普:艷俗的反諷性再生

坎普是一種特殊的風格,在各種藝術體裁中,尤其在廣告中,近年來使用越來越多。對坎普的研究卻越來越少。坎普經常被混同於常見的搞笑、幽默、諷刺。坎普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符號修辭方式,它是一種有意的過分艷俗,到如此一種程度,以至它不能再被當作艷俗,反而成為推翻艷俗的手法。因此它是一種非常細膩的反諷,一種口是心非的艷俗,用過分艷俗來推翻艷俗。這種手法要達到目的,分寸就必須拿捏的很準,對文化語境也要考慮周到,不然接收者會誤會。但是一旦用得恰到好處,效果可以非常出色。
趙毅衡,論坎普:艷俗的反諷性再生,2020,《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20年05期)
                           (A Very This-Season Guide to Susan Sontag’s Essay “Notes on Camp”)

Comment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6, 2021 at 9:17pm


尼哈馬斯·哲學家:理論體系與生活藝術

美國哲學家尼哈馬斯(Alexander Nehamas)把哲學家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理論哲學家”“體系哲學家”;另一種是“生活藝術的哲學家”,後者為具個人風格或個人獨特性的哲學家,這種哲學家他列舉的有:Montaigne、 Nietzsche、Foucault、Pascal、Schopenhauer、Kierkegaard、Emerson、Thoreau 等等。(Nehamas, 1998: 3ff.)

這些人當中有的一般不把他們歸類為哲學家,如 Montaigne, Pascal, Thoreau, 甚至傅柯能否算是哲學家都會有所爭議,有人把他當作史學家。不過這類問題在傅柯看來可能根本不存在,他不會安分於傳統的範疇或區分,越界創新是他的天性。
(黃瑞祺,2013,《傅柯的“主體性與真理”初探》,見黃瑞祺主編《理論的饗宴》,臺北碩亞,頁 117-1464 )

Barbara LichaWire sculpture/ drawings by Polish born Australian artist Barbara Licha. These figures are very much trapped and caged, but I love the spaces they create and inhabit, they seem to be dancing their frustrations out before us.)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14, 2021 at 6:22pm


彭凱平:把文化作為一種觀念


心理學研究文化的其中一種方法,是把文化作為一種觀念。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對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比較研究。個人主義是公認的西方文化的精髓,它強調個人的獨立、個人的意志、個人的追求,將人生的最高目標定義為自我的實現。

與之相反的一種觀念叫做集體主義。集體主義並不等同於無私,也不等同於社會主義,而是說在某種程度上,個人的行為是由集體的目標來決定的。這個集體的目標可能是家庭、社會、朋友,總而言之集體主義強調的不是個人。集體主義強調社會規範和責任、強調共同的信仰、強調一致性、強調合作、強調某種程度上犧牲自我的利益。(見《彭凱平:文化與心理:探索及意義》2)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3, 2021 at 11:15pm


(中國)陶東風教授《社會身份》


有福柯研究者指出:“對福柯而言,簡單明了的(如基於階級的)社會身份(social identity)這個觀念是難以接受的。他認為個體對其身份的理解是隨環境變化的。不同的因素——如性別、人種、民族和宗教信仰——可能在某一時間非常重要,而在另一時間變得無關緊要。我們都有許多潛在的身份,也屬於許多不同的群體。”[7]一個印尼的女子,可能同時是一個律師、是一個穆斯林、一個女兒,又是一個女性主義者等等。這些身份同時存在於一個人身上,有時會相互矛盾;其中的哪個身份獲得支配地位,要取決於具體的語境,不可能一概而論。

其實,這種多種身份理論,是基於福柯對人、自我、主體性等的反本質主義的理解。他認為,我們關於人的觀念、我們的自我和主體性,不是自然給予的,而是社會、文化、歷史的建構。人不具備固定不變的、單一的特性或本質。相反,“我們是一個話語、機構和關係網的產物,總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盡管我們認為自己是擁有某些不變特性的統一而具體的個體,事實上我們是許多不同的人:在家中的我們和上班的我們不完全相同,面對一個法律案件的我們,和與寵物或戀人共處的我們不同。我們在不同的地點和時間裏有什麼樣的主體,是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一個文化的法規、話語和思想。這些東西決定了我們可以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以及在一個歷史環境裏我們要怎麼樣生活。”那麼,一個人到底是誰?“哪個也不是,哪個又都是,這只能取決於這個人所處的環境。”[8]

註釋:

[7]【澳】J. 丹納赫等《理解福柯》,劉瑾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101頁。
[8]【澳】J.丹納赫等《理解福柯》,劉瑾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142頁。

見:陶東風 杜安:回到發生現場與本土文化研究的超越(愛墾網)

Comment by 蔡鎮鴻 on December 18, 2015 at 11:21pm

感謝愛墾納達採用我的照片:2016/3/15,台南古都馬拉松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