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sathre,25 Things I Learned From Opening a Bookstore:

Lesson 8. If you put free books outside, someone will walk in every week and ask if they're really free, no matter how many signs you put out.

Someone else will walk in and ask if everything in the store is free.

潔莎特(Jlsathre)是美國伊利諾州的一位退休律師,孩子長大後決定改行開一家舊書店,而領悟出25條人情世故:

法則8. 如果你在店外放了免費的圖書,每週都會有人進來問它們是否真的是免費的,不管你在旁邊放了多少醒目的標識。

還有一些人則會進來問,是否店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免費的。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1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Virunga 5 hours ago

文化強國的國際經驗借鑑

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美國的好萊塢、日本的動漫等耳熟能詳的國際文化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廣受喜愛,為本國聚合文化資源、調控世界文化資源提供了載體與平台。分析可以發現,法國和意大利是通過聚合文化資源、積累文化資源存量和傳承發展機制而成為文化強國;美國是利用其強大的統籌協調能力,發揮文化樞紐作用而成為世界文化中心;日本和韓國則是轉向海外市場,尋找文化發展的突破口。這些國家的文化發展路徑為我國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國際經驗。

積累異質文化資源存量:法國「法語優先」與「文化例外」政策。法國通過踐行「法語優先」和「文化例外」原則對現有文化資源本體進行保護,重視和保護異質文化資源成為法國文化維持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原因。「法語優先」原則體現為法國尤其重視法語在建設文化強國以及培育國民文化自信中的作用,為保護法語這一語言遺產,法國於1994年通過了《法語語言使用法》(又稱「杜蓬法」),確保了法語在日常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有效避免了「文化殖民」現象。同時,法國還計劃在歐盟力推語言「法語化」。馬克龍政府為保護法語文化,對法語的使用作出硬性規定,如企業在廣告中必須使用「amour」,禁止使用英文中的「love」等。采取相似政策的還有意大利,其執政黨提議立法規定在正式場合必須使用意大利語,任何違反行為將面臨最高10萬歐元的罰款,這一提案已得到了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的支持。[22]

「文化例外」原則體現了法國對本土文化強有力的保護態度。1993年10月,法語國家首腦會議上通過了有關「文化例外」的決議,提出「世界貿易談判中應當通過特別法案,將文化產品從其他工業產品和服務產品中區分開來,將精神文化產品置於世界貿易談判的范圍之外」。「文化例外」作為法國文化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法國堅決的文化保護態度,其本質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構建。

法國的文化管理模式既不像美國的「放養式」管理,也不同於英國的「一臂之距」機制,而是采取了政府「全權管理」的模式,主要表現為公共權力對文化發展的高度干預。政府通過發布強有力的文化政策,構建起了文化傳承、資金支持、法律支撐的文化保護網絡,增強了獨特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競爭力。因此,法國在博物館、視覺藝術、電影和視聽、書籍、音樂、表演藝術等文化領域擁有較完備的支持體系。以電影行業為例,法國國家電影中心於1959年設立了「電影產業資助賬戶」,同年,《電影資助法》誕生,該法律規定強制征收電影票特別附加稅(對每張售出的電影票強制征收10.72%的稅),這筆資金將納入電影產業資助基金賬戶,通過自動性資助和選擇性資助兩種方式資助法國本土電影發展,法國這一電影資助制度為法國電影的創作生產提供了制度和資金保障。[23]總體來看,法國文化政策基本遵循以下幾條主線:保護多元文化;平等享有文化和藝術教育的權利;國家改革和文化政策的權力下放;保護知識產權和藝術財產以及數字全球化背景下的作者權利。得益於對文化資源本體和文化生產傳承機制的強有力保護,法國的文化資源存量不斷擴大,並形成以「優雅」著稱的文化氛圍。

保護文化資源完整性和可持續性:意大利「文物憲兵」與「藝術補貼」政策。「文物憲兵」與「藝術補貼」這兩項文化保護政策共同發揮著聚合並累積文化資源的重要作用。1969年,意大利設立了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部隊(簡稱「文物憲兵」)這一執法機構,有效打擊了各種文物犯罪活動,使意大利眾多的文化遺產免於損害,在保障意大利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保護文化資源方面,不同於法國著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路徑的保護,意大利擁有數量龐大的文化遺產,更多側重於保護物質文化資源,通過文化政策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意大利國家文化遺產與文化活動部(MiBAC)作為意大利中央政府管理機構,主要負責文化事務管理,具體表現為MiBAC在各區設立監管局,並由地方政府負責各區的文化事務發展和管理。

意大利文化遺產保護經費除了直接從國家獲得財政補貼外,通過「千分之五」「藝術補貼」等稅收激勵政策獲取的資金也是其重要來源。經濟危機以來,意大利對文化遺產的財政投入逐年下降,在近幾年才略有提升,2016年國家對MiBAC財政方面投入為21.2億歐元(佔國家財政的0.26%)。[24]2006年1月20日,意大利頒布意大利會議總統令,發起「千分之五(5 per mille)」項目,即納稅人可指定自己所繳納個人所得稅的5‰用於支持非營利組織、大學、科研、醫療研究等公益事業。2014年7月29日,意大利出台了「藝術補貼(Art bonus)」政策,以「藝術補貼」為代表的稅收激勵政策為意大利文化發展提供了多元資金來源,緩解了文化遺產保護財政緊缺的問題,為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鮮動力。捐款人可以在「藝術補貼」網站上選擇意向的捐款項目,捐贈額的65%可用於稅收抵扣。不同於「千分之五」政策,「藝術補貼」政策中捐款人信息、捐款使用情況是公開的,這能發揮公眾監督的作用,因此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為了進一步激發民眾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並為保護文化遺產籌集資金,意大利還推出了文化彩票、鼓勵自由捐贈、出讓公共文化資產使用權等一系列措施,多元的資金來源不僅有利於文化保護,也強化了人們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下續)

Comment by Virunga 16 hours ago

調動個體主動性·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世界文化樞紐:美國通過競爭性保護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美國作為文化熔爐,融合匯聚了眾多國家文化。以「美式英語」為例,powwow(巫師)來自印第安語、cookie(甜點)來自荷蘭語、semester(學期)來自德語、tofu(豆腐)則由中國的詞語音譯而成。同時,美國也是文化輸出國家,如《老友記》《權力的游戲》等電視劇、《功夫熊貓》等好萊塢電影和聖誕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廣泛影響。除此之外,便捷營養的美式快餐、注重休閒感的美式穿搭等都作為美國的文化樞紐廣泛傳播。

一方面,美國通過調動個體主動性,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繼而推動了市場化的文化產業競爭,這在美國形成文化樞紐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法國不同,藝術在美國被視為一種私人責任,而非公共責任,國家主要是作為文化活動的監管者,通過鼓勵和支持發揮私人的主動性來推動文化發展。在美國,直接公共支出在文化發展資金中的權重相對較低,多是以對私人捐款提供稅收優惠進行間接支持。具體來說,美國文化政策模式的特點是相信市場,這使得私人主動性(特別是非營利部門)在文化活動的生產和資助方面佔據主導地位。[25]另一方面,美國文化樞紐的形成也離不開國家的文化保障政策。美國主要從資源供給、需求匹配、導向管理、成本抵扣這4個方面來保障文化機構發展、扶持美國文化產業,具體措施是利用稅收激勵提升資源供給、通過設置准入限制精准匹配資源、依靠財政資金實施導向管理、借助稅費減免緩解運營負擔。[26]美國的文化保障政策盤活了大量的社會資金,並使其緊密精准地運用於需要扶持的文化領域之中。

「文化出海」:日韓兩國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日本將文化發展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1996年7月,日本文化廳發布《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將「文化立國」戰略作為新的文化發展重要目標;21世紀第二個十年,日本政府在《日本再興戰略——JAPAN is BACK》文件中提出「酷日本(Cool Japan)」國家戰略,這一戰略主要包括五大產業:時尚、生活方式、招待服務業、地方傳統制品和內容產業(動漫、音樂、電影、電視、游戲等)。此外,日本還將「酷日本」理念用於文化外交,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酷日本」品牌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以拉動日本經濟增長、提高文化軟實力。

韓國也將文化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1990年,韓國政府正式發布了《文化發展十年規劃》,強調「文化要面向全體國民」;1998年,韓國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並確立21世紀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為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地位由此在韓國登上了新高度。此外,韓國陸續頒布了《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電影產業振興綜合計劃》《文化韓國21世紀設想》等計劃,發布了《設立文化地區特別法》《出版與印刷基本法》等法律保障政策。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產業關聯性強的特征,能夠推動提升國民素質、傳播國家文化形象,而出口高附加值文化創意產品則能夠提升文化樞紐的集聚效應。日本通過發展二次元動漫產業,將日本動漫文化和文化創意產品廣泛傳播至世界各地,動漫產業也因此成為日本的文化樞紐,發揮了巨大的集聚效應。據《動漫產業報告2022》顯示,2021年日本動漫國際市場收入比2020年增加了740億日元(106%),從1.24萬億日元增加至1.31萬億日元,這比2019年的1.2萬億日元增加了1130億日元(109.4%)。2021年,日本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簽訂了動漫產業有關合同292份,此外還分別與加拿大簽訂239份、與中國簽訂199份、與韓國簽訂186份。[27]日本的動漫產業還輻射到圖書音像制品、周邊衍生品、版權出口日用品等行業,與動漫相關的音樂、游戲等也被帶動起來,從而形成日本文化產業鏈條。[28]

不同於日本著力發展動漫產業,韓國致力於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影視文化產業和游戲產業。《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請回答1988》等韓國影視作品在國際上引發反響,韓國電影《寄生蟲》更是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據統計,2021年,韓國娛樂文化市場總值為161億5千7百萬美元,同比增長57.8%;音樂和影像知識產權出口額為94億530萬美元,同比增長40.3%。[29]除影視產業之外,韓國的游戲產業也擁有不可小覷的實力,韓國游戲出口額在2020年高達72.5億美元,佔文化產業出口額的66.9%。可見,「韓流」的文化影響力已經逐漸內化為其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Hilman-Chartrand和McCaughey認為國家在支持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表現為四種角色:調解人、贊助人、建築師、工程師。[30]美國通過鼓勵以放棄稅收的形式進行私人捐贈來促進藝術發展,體現了調解人國家的類型;英國的特點是依靠與政府「保持距離」的機構向文化部門分配公共資源,體現了贊助人國家的類型;法國和意大利體現了典型的建築師國家類型,具有文化高度官僚化的特征,關鍵決策由文化部集中作出;日本和韓國則扮演著工程師和建築師結合的角色,希望通過文化發展促進文化外交。這四種角色雖然在理論上相互排斥,但是在實踐中,大多數國家都將其中的一些或全部角色進行結合。我們可以看到,各國發展文化的方式、目的、手段、路徑不盡相同,國家在促進文化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政府對公共資金的分配方式、對文化的投入方向和投入程度等方面。中國可以有選擇性地借鑑其他國家的文化發展經驗,因地制宜地發展本國文化,走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強國之路。(下續)

Comment by Virunga yesterday

如何走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強國之路

擴大文化流量,創新推動文化可持續發展。當前,中國需要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存量,擴大文化流量,盤活文化資源,發揮樞紐作用,實現文化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著明顯優勢。根據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擁有57項世界遺產,位列世界第二。豐富的文化資源為中國建設文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法國的「法語優先」「文化例外」政策與意大利的「文物憲兵」「藝術補貼」制度都為中國提供了優化文化資源存量的經驗,即要聚集文化資源,尤其是異質文化資源,並發揮文化資源存量的規模效應和相互聯結效應。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文化存量會不斷被消耗,因此,不斷引進文化流量就成為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縱觀世界文化強國的發展之路可以發現,創意在文化流量擴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極具原創性與藝術性的法國設計、創意城市與音樂之都——意大利博洛尼亞、廠房變藝術聚集區鼻祖——美國紐約SOHO區、不斷推陳出新的日本動漫與韓國影視劇等無不展現出創意的力量。

創意是文化發展的源泉,中國可以不斷深化文化與創意的融合,加強傳播路徑的創新、文化與產業融合的創新、技術創新,以創意為文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盤活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世界文化樞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基礎文化資源,要更好利用特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中國文化的價值。

對此,文化經紀人充當著文化樞紐的角色。文化經紀人是指與文化市場相關的眾多行業的經紀人群體,如傳承人、經紀人、拍賣師、創客、藝術大師等,他們能夠聚集文化資源並將其加工成文化產品並投入市場運作,發揮著開發差異性的文化產品和促進文化傳播交流的作用。開發差異性的文化產品是指文化經紀人根據市場需求對文化內涵進行創新與特色挖掘,搭配旅游設施與服務實現文化牽引,促進旅游發展,從而最終發揮文化的市場價值。

促進文化傳播交流是指文化經紀人通過提升文化旅游的競爭力,從而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旅游者,並通過普及文明知識,使游客都能夠成為文化使者,共同傳承與發揚文化精神。同樣地,這一機制可以應用於國家文化的分配協調中,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配合政府部門建設文化強國,堅持文化生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共建共享。

除此之外,還要打造世界的文化樞紐,進一步發揮文化樞紐的集聚、引領和輻射作用,將中國建成世界文化要素調配中心;積極加入重要國際文化組織,提升國際文化話語權;因地制宜地制定產業目錄,開發特色文化產業,擴大文化影響力;建設國際文化交易中心,推動中國文化行業標准走向世界;創新文化生產,推出特色文化內容,完善收入分配和文化補貼制度;發掘文化市場,引領文化消費方式,進一步釋放文化消費新活力。

提質升級文化輸出,推動文化市場國際化發展。促進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贏得世界理解和尊重,提升中國國家形象。[31]對於國內而言,提質升級文化輸出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要,樹立人民文化自信。隨著中國數字文化貿易迅速發展,影視劇、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創意產品等在海外市場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中國對外文化貿易額於2021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38.7%。[32]

然而,文化產品輸出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領域,技術密集型產品輸出仍存在不足。因此,中國亟需補齊文化輸出的「短板」,充分挖掘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核,實施中華文化標志建設工程,融合文化創意,打造文化IP,統一文化價值與產業價值,提升文化市場的國際化新高度。

從宏觀層面應提出系統的文化強國評價指標體系,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方向和指引,並將文化強國指標評價體系與國際接軌。同時,還可以從中觀或微觀層面構建文化評價指標,將文化的分類、參與主體、文化活動的社會影響等因素納入考量,構建具有層次性和結構性的文化強國評價指標,適當增加飲食、服飾、電影等社會娛樂文化指標的佔比,讓文化指標體現國民文化偏好,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實現文化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轉變。

健全文化政策體系,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文物保護等出台了相關政策,有效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就文化政策領域而言,近幾年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文旅融合、國家文化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園等方面,人才培育、本土文化保護、文化出口、文創設計等領域的扶持政策相對較少。同時,文化政策效果有待增強,具體表現為財政補貼效果最顯著,其次是金融扶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以及人才支撐政策相對較不理想。針對以上問題,可以從積累文化資源存量和建設文化樞紐兩條路徑入手解決。

在積累文化資源存量方面,可以借鑑意大利「藝術補貼」「千分之五」政策經驗,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公民之間建立緊密聯系,調動個體參與文化保護的積極性;充分挖掘文化創意的潛力,擴大文化增量,健全文化創意生產制作、版權保護、產品銷售等支持政策,加大文化創意、文化出口、文化保護等文化政策支持力度。在建設文化樞紐方面,可發揮文化經紀人的引領作用,扶持優勢文化企業,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加大文化產品出口力度,進一步擴大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鄒統釺,文化強國的科學內涵與路徑探索; 原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11月下。)

Comment by Virunga on Friday

愛墾整理·“彼此契合”修煉

彼此契合首先立足一個社會過去的奮鬥實踐。然後,新思維與在地既有傳統文化之間,才談得上相遇相識、交織激蕩、相融相通的關係與演變。

要正確理解新思維同在地文化是如何相互契合的,就必須深入到二者契合的內容本身,即找准基本契合點。

我們著眼於新思維基本原理同社會具體實際、同傳統相結合的「化學反應」,把在地文化傳承發展與在地民族偉大復興聯系起來。

將優秀精華融入過去值得一書的實踐中,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讓經由「彼此契合」而形成的新文化。

「彼此契合」的重大意義,在于新思維和在地傳統雖然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這深刻揭示了邏輯的起點,應高度關注、深入領會。

各國學術界、思想界都對其社會傳統作過深淺不一的批判與反審。有的學者也敏銳意識到了新思維基本原理和在地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一致性。

進入新時代,我們對新思維同優秀文化之間關係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不斷深化對「彼此契合」的規律性認識。

新思維傳播,並最終扎根本土、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千年歷史文化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

新思維為「魂脈」;而優秀傳統為「根脈」。關鍵在那裏?

作為新思維永恆的價值追求,人文理想的本質自古就是努力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解放和幸福,實現「大同社會」的深沉追求。

強調的是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最終世界和平、天下大同。二者本質上都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設計和描繪,在價值目標、個體追求上存在高度契合之處。

在新思維理論中,人民群眾從來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新思維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

向有深厚的民本思想,既有強調「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又有強化德行修養、完善社會治理的政治智慧,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等,充分彰顯出民心至上的價值取向。

新思維群眾觀和古代民本思想都強調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在重視群眾的決定性作用、以人民利益分析和解決問題等角度上是高度一致的。

針對不可避免的社會矛盾,創新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回顧在地民族的歷史,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創造精神始終是在地文明的核心理念。「革故鼎新」追求的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代表的除舊布新、與時俱進精神;「自強不息」則強調天道運行不息,君子應效法天道、自立自強、始終奮進。

將新思維創造觀和在地傳統的復興精神相互比較,不難發現:二者為追求「新」事物或制度,必然要革除「舊」事物或制度的辯證、發展思維是相通的,在「求新」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奮鬥不止、昂揚進取的鬥爭精神也是高度一致的。提供了一內在的有機可能性。

Comment by Virunga on Friday

愛墾整理·在地復興迎機遇

講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實踐。
圍繞目標任務深入推進相關行動,發揮平台作用使在地復興迎來機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團結拼搏、奮發有為等實踐,生動展示了新思維共同繁榮的決心,為向世界講好共同體故事,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和范例,增進絲路國際社會理解與認同,新思維有助于促進民族關係。

講好各民族文化繁榮與相互影響的精彩故事。絲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基礎上形成的,是在增進共同性、尊重差異性中傳承發展的。絲路民族大家庭的每一個民族都對彼此文化有貢獻,從古代典籍到現代文學、從宏偉建築工程到歷史文化遺跡,無不彰顯了文化的豐富多樣與博大精深。要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關心民族史詩的保護傳承。啟動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古籍保護、語文翻譯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傳統體育運動會、文藝匯演以及好像火把節、潑水節、那達慕大會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品牌活動的文化感召力深入人心。各民族優秀文化在多元一體、和諧共生的格局下都得到大繁榮大發展。成為展示民族文化創新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與繁榮發展的重要載體。向世界講好這些實踐故事,有助於展現絲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與活力,體現各民族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從而向世界展示本區域民族共同體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增進國際社會的理解與認同。

構建系統化的敘事框架。立足絲路民族悠久歷史,沿歷史發展主軸鋪陳,巧妙融合各民族獨特文化、歷史淵源及攜手奮進的關鍵瞬間,編織成一張既體現多元性又彰顯統一性的文化網絡。內容編排上,注重層次分明、邏輯連貫,確保全球受眾能輕鬆追蹤故事脈絡,領悟其中深意。同時,針對國際傳播特性,提煉具象化標簽,如「多元一體」的民族結構、「民族共同體」的團結理念、「共同發展」的繁榮願景、「和諧共生」的社會狀態等。這些簡明而富有深意的表述,便於跨文化傳播,增進國際社會對共同體故事的理解與認同,從而在全球敘事中樹立起正面、立體的形象。

強化預評估與反饋循環機制。向世界講好共同體故事,還需注重精細策劃與實施。在內容籌備階段,進行深度的多維度風險評估,吸納文化顧問深入剖析潛在的文化誤解,咨詢國際關係專家確保信息的外交敏感性恰當處理,同時融合市場研究,識別不同區域、國別、文化背景及年齡段的目標受眾偏好。發布前,通過小范圍預測試收集初步反饋,及時調整以增強共鳴度。內容發布後,積極監測國際媒體、社交平台動態,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搜集受眾反饋,包括正面評價與批評建議,構建快速響應體系,根據市場反饋靈活調整傳播策略、優化敘事角度與媒介選擇,確保能夠跨越文化和國界,以更加貼近受眾心聲、尊重多樣性的面貌呈現,促進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鑑與民心相通。

培育國際傳播專業人才。需通過教育與實踐,培養出具備深厚民族文化洞察力和寬廣全球視野的傳播人才。他們要善於利用媒體工具和平台,用國際化語言和創新技巧講述絲路共同體故事,包括文化傳承、民族團結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等。構建的故事體系要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並引發共鳴。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研究傳統文化內涵外延及參與各類實踐活動來鎚煉能力。還要強化國際合作,與海外相關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項目,舉辦研討會等活動以拓寬人才視野、提升傳播能力,從而為故事打造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為增強國家文化影響力和塑造良好區域形象提供保障,有力推動故事的全球化傳播。

延續閱讀: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是新思維,就立足新時代

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在地復興迎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延續閱讀:唐軍旗;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全球化傳播;2024-06-21  學習時報)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ne 24, 2024 at 6:58am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出版是文創核心産業之一

它與攝影、繪畫、設計、互聯網等

其他核心文産也息息相關


而書籍已經成了醫療的一部分

大家在談「人機結合」的同時

閱讀自然成了醫藥科技與身心感知

跨界融合、互相支援的利器


世界沉溺于高科技、大數據

而忽略了人心最需要的

其實是高觸感、深體驗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18, 2021 at 12:39pm


英國Get into Reading:讀書修復腦損傷

英國影響力最大的閱讀公益組織之一是Get into Reading,它覆蓋了整個英格蘭。他們雄心勃勃要做一個康復試驗:閱讀是否能減輕心理、精神、身體上的痛苦。組員們認為答案很清楚:一旦走進書裏的世界,注意力就集中在發掘、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再只關心自己的問題。有組員說,讀書一段時間後他不再去看醫生,也減少了用藥量,和病友們談論疾病無濟於事,和書友討論生死、衰老這兩個永恒的文學主題則有巨大的收獲。


醫護人員也有發現。一位神經疾病患者在他的小組裏數月不開口講話,讀了英國17世紀玄學派詩聖喬治·赫伯特的詩歌《花》,竟然發表了10分鐘的獨白,最後他稱自己“覺得好多了”。一位腦損傷患者加入了讀書小組後,詞匯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在旁觀者看來,這樣的康復成果不值一提,對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而言,則是突破性的。
(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