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marginal sea that is part of the Pacific Ocean, encompassing an area from the Singapore and Malacca Straits to the Strait of Taiwan of around 3,500,000 square kilometres (1,400,000 sq mi). The area's importance largely results from one-third of the world's shipping transiting through its waters, and that it is believed to hold huge oil and gas reserves beneath its seabed. 

It is located:

south of mainland China, including the island of Taiwan, in the east;
east of Vietnam and Cambodia;
west of the Philippines;
east of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Sumatra, up to the Strait of Malacca in the west; and
north of the Bangka–Belitung Islands and Borneo

The minut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collectively an archipelago, number in the hundreds. The sea and its mostly uninhabited islands are subject to competing claims of sovereignty by several countries. These claims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variety of names used for the islands and the sea.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5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家就在这里 on December 8, 2015 at 4:50am

 

解放軍強破第一島鏈方案震撼曝光:

 

張召忠教授

  我很欣賞張召忠教授的言談風格,常受益匪淺。但對網上瘋傳的張教授的一段話,“戰時中國能否通過第一島鏈,仍是個很大的問題。”的說法持不同看法。我的看法是,戰時中國完全有能力打破島鏈,走向世界。

  “戰時中國能否通過第一島鏈,仍是個很大的問題。”這種說法是普通婦人的一種思維,是被動挨打消極防禦的弱者思維,不是軍人的思維,不是敢亮劍的強者的思維,不符合戰爭規律,更不能反映中國軍隊的特點。戰爭中兵無常勢,形勢不是一成不變的,戰略要地屬於誰要看誰的拳頭硬。

  中國軍隊打仗從來不搞消極防禦,不倡導拼消耗打拉鋸戰。戰略上可以是被動的防禦,但戰術上一貫主張積極進攻,掌握戰爭主動權,善於調動敵人,創造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條件打仗,在劣勢時是這樣,在優勢時也是這樣,過去是這樣,今天也應是這樣。按這種思路考慮問題戰時中國通過第一島鏈,毫無懸念。

  美國搞島鏈圍困中國,中國自然有突破島鏈的預案。美國的如意算盤一貫不乍的,想得美妙後果嚴重是美國的常態。美國搞的戰略再平衡是小孩子玩過家的遊戲,平時對中國毫無意義,戰時不堪一擊,甚至會成絞殺美國自已的索鏈。

  美國戰略再平衡靠的是日本,菲律賓,臺灣等幾個所謂的盟友,而這幾個所謂的盟友不過是為各自利益互相利用,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並不是誌同道同心協力的盟友。菲律賓是一個連萬把人的反對派都搞不定的國家,所謂特警竟被民間武裝打得無還手之力,死傷慘重,這樣的軍隊,根本就不能叫軍隊,而應當叫軍事表演隊,沒辦法,美培訓的軍隊就是這個水平,這樣的盟友除能提供基地外,其它的可忽略不計。臺灣是中國領土,雖有少數臺獨分子,想拉全臺灣對抗大陸,做不到。即使想動也要考慮臺灣全在大陸火箭炮射程內可能產生的後果,出手幫美國的可能性不大。

  日本與美國雖是口頭盟友,實際不可能結成真的同盟,一個從未忘記被原子彈炸的仇恨,做夢都想稱霸世界的日本,一個不忘珍珠港事件國恥,正在稱霸世界的美國,能結成生死與共的盟友,鬼都不信。美日同盟僅是日本要利用美國支持修憲,擴軍備戰,重新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美國要利用日本作棋子圍堵中國,僅此而已。日本不可能出兵幫美國打中國,因為日本幫美國打中國得不到什麽好處,可能招至自身的毀滅。美國也不會幫日本打中國,歷史上美國諾盟出兵只有仁川登陸,卻招致慘敗,而背盟棄義是常態,如英國的紫石英號事件,臺海美艦護航事件,英阿馬島之爭,美國都是毫不猶豫地拒絕當時盟友英國臺灣的要求,背盟自保。

 

 第一第二島鏈示意圖

  美國好戰不假,因他可以隨時發動戰爭。美國慎戰也是事實,沒當年德國和日本那種瘋狂,專挑軟柿子捏,打得贏就打,打不贏識趣退場,他敢打伊拉克,阿富汗,但對伊朗,朝鮮卻恨而卻步。美國另一個特點是不善戰,常拿最先進武器打敗仗,是一支愚蠢的軍隊,美軍是這樣,美軍培訓的軍隊多是常敗軍隊。這幾個特點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

  中國人怕美國,是因為美國有最先進的武器。美國人更怕中國,是因為中國鬼神莫測的戰力,這種力量看不見摸不著,往往為大多數人所忽視,但實踐證明了具有難以可戰勝性。美國和中國正面較量慘敗,和中國側面較量同樣是失敗。美國打中國主要仗航空母艦,而中國的DF-21是美國的噩夢,幾個導彈就可能令上萬人上百架飛機灰飛煙滅,這樣不對稱的遊戲美國玩不起。美國有核武器,中國也有,美國不是光腳的,而是穿鞋的,還是穿高級皮鞋的,和中國拼劃不來。美國打中國可能性為零。

  正因為美國不真正想打中國,所以更會利用武器裝備技術的優勢強化對中國威脅力,竭盡全力地組織政治攻勢威脅中國,什麽頻海戰鬥艦呀,攻擊性核潛艇呀,驅逐艦加裝反艦導彈呀,這種強勢的攻勢的後面暴露其外強中幹的本質。對此我仰天大笑,笑美國無人,天天要圍堵中國,卻無人拿不出一點象樣的軍事進攻策略,搞來搞去無非是從拉登那學到的一點恐怖思維來嚇中國人,仗還沒打,就想搞恐怖襲擊,分散打遊擊,解放軍就是靠遊擊戰起家的,和我們玩這個,分明是找死嘛。

  再回頭來談島鏈,所謂島鏈的一部分,沖繩列島就在中國面前一字排開,這條鏈子平時就給中國人添堵,戰時那就是中國面前的一盤,想吃就吃,一通導彈攻擊就可把島上重要軍事設一掃而光。尤其是控制宮古海峽的先島諸島,離關島二千多公裏,離日本本土一千多公裏,離中國只有四百公裏,飛機相差半個小時的航程,艦艇相差半天的航程,在這個區域,中國擁有絕對優勢的制空制海權,要知道,在擁有精確制導炸彈,空氣炸彈,穿甲彈,的時代,沒有制空制海權的島嶼根本沒法守。先島諸島是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好戰場,控制了先島諸島就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轟6K戰略轟炸機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從四面包圍中打出來的鐵軍,對付包圍有成功經驗,這就是不管幾路來,我就是一路去。假如美國要聯合盟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中國可置其它於不顧,對除先島諸島外的沖繩列島攻而不占(即摧毀軍事目標而不占領),對先島諸島發動強攻,先出動殲20摧毀先島諸島上的雷達等信息設施,飛豹、轟6跟進摧毀軍事目標,飛機、水面艦艇掩護登陸艦搶灘登陸,拿下先島諸島後潛艇前出西太平洋待機,水面艦艇跟進掩護,東拒美國,威脅關島及美國本土,北斷日本南下運輸生命線。

Comment by 家就在这里 on December 8, 2015 at 4:49am

  日本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投降。另一個就是在這個沒有制空制海權的地方和中國決戰,中國可以很從容地調動導彈,飛機,艦艇以逸待勞地將來犯者消滅幹凈,沒有懸念。美國敢來,就打航母,打關島,只要花幾百個導彈打下一艘航母,美國恐怕就軍心瓦解,沒有戰心,難以組織再戰,要知道,美國打中國是無義之戰,無法動員傾國之力,所能動員的國力有限,即使再打下去美國也回天乏力,占不了便宜,必然失敗,因為美國離了制空制海權就不會打仗,而在先島諸島這塊美國不可能得到制空制海權。美國日本的結局如此,其它“盟友”不要說出兵,恐怕連屁也不敢出,包圍不攻自破。所謂島鏈根本不會給中國帶來很大障礙,完全是美國花大價錢打造的女人用的掛鏈裝飾品,供美國人孤芳自賞罷了。島鏈開戰後可然成為中國再展雄威的舞臺,前出太平洋走向世界的跳板。

  戰爭不是好東西,應當避免。假如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樣的戰爭,對中國或許不完全是壞事,也許出現一仗定乾坤,對解決臺灣,南海問題大有幫助。

  由於經濟發達、軍事強大,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必然增大,一超獨霸的地位雖然會受到多極化趨勢的影響,但不至於在十年的時間中化為烏有。如今看來,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美國在戰略上錯失良機,使自己陷入了一個又一個混亂的漩渦之中不能自拔。

  克林頓總統的科索沃戰爭打了78天,利利索索,沒有陷入泥潭。小布什總統的阿富汗戰爭打了10幾年仍然看不到結束的跡象。伊拉克戰爭將近8年,美軍仍未全面撤離。如果按照克林頓總統的戰爭觀念和軍事革命的構想發展下去,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以牙還牙,這種復仇式的戰爭屬於傳統戰爭模式,在現代條件下發動這樣的戰爭實在不應該。美國人被幾只馬蜂蜇傷了,要找到肇事的馬蜂並摧毀它的蜂巢,這種報仇雪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有必要把世界上所有的馬蜂窩捅掉嗎?

  失去巢穴的馬蜂變本加厲,滿世界蟄人,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麻煩。既然美國具備了精確打擊本拉登的能力,為什麽還要發動如此大規模的兩場戰爭呢?911事件中直接死難者不到3000人,兩場復仇戰爭中美國死去了人差不多有6000人,用更多人的生命作賭註這算是復仇了嗎?還有,在兩場戰爭中死去的無辜民眾多達數十萬人,流離失所的難民更是達數百萬人。

 

02.jpg 

911事件

  小醫治病,大醫治國。庸醫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肚子疼給個止疼片,長了瘤子就開刀,如果碰上癌細胞,一擴散,就會致人於死地。高明的醫生強調綜合治理,有系統和體系的概念,認為通則不痛,不通則痛!

  認真分析,科學檢查,找到病癥,分析根源,對癥下藥,要動手術就要確保割除毒瘤,防止擴散,否則,就要保守治療。美國作為一個世界超級大國,在十年的時間 內把反恐作為國家的最高戰略,把反恐戰爭作為自己的主要戰爭模式,把本拉登作為自己的主要敵人,天天鬥,時時鬥。

  更有甚者,小布什還把朝鮮、伊拉克、敘利亞和伊朗確定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屬於邪惡軸心國家,無賴國家,應該用戰爭的方式把這些國家一個一個除掉。這種以個人的好惡和非敵即友的簡單方式來確定國家戰略指導,很顯然出現了失誤。911事件前的2000年,美國GDP 10。3萬億美元,中國1。2萬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十分之一;2010年,美國GDP 14。8萬億美元,中國5。2萬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三分之一。

  2001年,美國軍費開支3160億美元,如今卻翻了一番,達到7080億美元!十年前,中國經濟總量排在第六位,上面分別是法國、英國、德國、日本,而現在,中國把他們甩在身後,進入了第二位。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6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世界第一位。

  美國岌岌可危,宣揚“中國威脅論”,聲稱絕不做老二,永遠做老大!風水輪流轉,當年的英國也不想當老二,結果還不是被美國超越?

  如今的英國早已不是什麽老二的問題,已經淪落到前五名以後去了。過去的十年,中國沒偷沒搶,和平發展,有什麽錯?美國自亂陣腳,不斷踢出烏龍球,這也能賴別人嗎?20世紀中期,我曾經兩次前往美國,外國人進入美國,機場的安檢非常簡單。在美國國內飛行,基本上沒有安檢,甚至連護照也沒有人檢查,就像乘坐公共汽車一個樣。經濟發達、社會穩定、軍事強大、國家安寧是我對美國當時的基本印象。

  911事件是美國永遠的痛,為什麽中國或者其他國家沒有這種事,單單美國出現如此恐怖的事情呢,真希望奧巴馬能好好想想十年前咬牙切齒的美國,經過十年反恐戰爭之後,有什麽感覺?更加安全了還是更加危險了?機場安檢標準不僅大幅提升,美國人還發明了按指紋和裸檢,在國外的美國使館就像是碉堡和軍營,防守嚴密,層層布防。(收藏自 《軍事頭條》網站 4-17-2015)

Comment by 家就在这里 on November 15, 2015 at 7:08pm

霹蘇丹:雖獲60國支持‧一帶一路憂慮南海爭議

(英國‧倫敦11日訊)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雖獲得60個國家參與及支持,但霹靂州蘇丹納茲林沙殿下直言,日漸升溫的南海主權爭議,或讓這項橫跨亞洲及歐洲的倡議,蒙上陰影。

他表示,任何在南海所發生的意外,特別是在中國及美國之間,都可產生不可預測的後果。

他點出,由於中國在南海的立場,已讓南海主權聲索國都增加國防預算,其中越南及菲律賓最勇於發聲,而美國和菲律賓及日本的軍事合作也增加。

讚一帶一路偉大倡議

殿下出席2015年世界華人經濟峰會晚宴時表示,讚賞“一帶一路”是項偉大的倡議,但同樣表達該概念可能面對各種挑戰的擔憂。

“如果中國能更敏銳及穩健地處理其和鄰國之間的領海爭議,及與其他崛起中國家如印度尋求共同利益,並持續使用經濟作為其外交政策工具而非軍事,則我有信心我們會看到亞洲新曙光,而世界其他國家都可以參與和分享。”

較早前,殿下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提及中國夢及亞太夢中,其中一個重要經濟層面元素。

這項橫跨亞歐的倡議獲得60個國家參與,這些國家總人口佔全球三分之二,而國內生產總值則約全球40%。

蘇西洛:亞歐合作可雙贏

較早前,同樣受邀出席的印尼前總統蘇西洛表示,現有的全球經濟走向和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不同,當年由美國次貸引起的市場動盪,導致部份先進國家經濟體深受打擊,而新興市場受影響程度較小。

“如今情況不同,剛好和之前相反,目前新興市場受影響程度較深。”
他表示,亞洲各國積極走出自己的路,而進一步強化亞洲及歐洲合作關係,是正確和可能的方向,也達成雙贏。

“如今是時候將概念化為行動和承諾,這是歐洲和亞洲的前途,中國在將夢想轉為現實中扮演重大的角色。(星洲日報/本報特派:盧慧菁)(收藏自 2015-11-12 星洲日報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24, 2015 at 6:40pm

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庭審實錄公布中方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應菲律賓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公布管轄權問題庭審實錄答記者問

問:應菲律賓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於近日公布了管轄權問題口頭聽證的庭審實錄,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中方對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一再表明不接受、不參與的立場。這一立場具有充分的國際法依據,不會改變。2014年12月7日,中國外交部受權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菲律賓共和國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指出應菲律賓請求建立的有關仲裁庭對仲裁案沒有管轄權,闡明中國政府不接受、不參與仲裁案的法理依據。

需要指出的是,中菲就通過磋商和談判解決兩國在南海的爭端早有共識。1995年8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菲律賓共和國關於南海問題和其他領域合作的磋商聯合聲明》指出,雙方“同意遵守”下列原則:“有關爭議應通過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的磋商和平友好地加以解決”;“雙方承諾循序漸進地進行合作,最終談判解決雙方爭議”;“爭議應由直接有關國家解決,不影響南海的航行自由”。1999年《中菲建立信任措施工作小組會議聯合公報》、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關於21世紀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2001年《中國-菲律賓第三次建立信任措施專家組會議聯合新聞聲明》、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聯合新聞公報》、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菲律賓共和國聯合聲明》等雙邊文件都確認中菲雙方將通過談判和磋商解決有關爭端。

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盟各國共同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宣言》第四條明確規定,“有關各方承諾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它們的領土和管轄權爭議”。


此外,中方已於2006年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條有關規定作出排除性聲明,將涉及海洋劃界、歷史性海灣或所有權、有關軍事活動以及執行主權權利和管轄權的執法活動排除在《公約》規定的強制爭端解決程序之外。

菲方違背與中方多次確認的共識和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的承諾,無視中菲南海爭議的核心是領土主權爭議和海洋權益重疊問題,單方面將有關爭議提交強制仲裁,違反國際法,濫用法律程序,嚴重侵犯中國作為主權國家和《公約》締約國應享有的合法權利。菲方單方面提起並執意推進仲裁,企圖否定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迫使中國在有關問題上妥協,不僅是不切實際的,不會有任何效果,還會損害《公約》的完整性,嚴重沖擊國際海洋法秩序。

中方敦促菲方尊重國際法賦予中方的選擇爭端解決方式的權利,回到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南海有關爭端的正確道路上來。(2015年08月24日中國外交部網站)

Comment by 家就在这里 on August 12, 2015 at 7:33pm

智庫論壇:一帶一路挑戰與機遇·東南亞重要

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辦的“一帶一路投資挑戰與機遇系列研討會之東南亞”今日在京舉行,以“東南亞”為主題,對企業等走出去主體在東南亞區域將遇到的風險和機會進行探討。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目前全球華僑華人總數超過6000萬,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東南亞各國,華人華僑就超過4000萬,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經貿往來最為頻繁,發展程度較高、華僑華人數量最多,改善基礎設施需求巨大,是“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重要路線。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國務院參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表示,東南亞是一帶一路的重心所在,因與中國的地理位置接近。此外,在東南亞地區有4000萬華人華僑,而且還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東南亞地區也是一帶一路的突破口,中國要與東盟進一步推動合作。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亞太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南亞問題專家張潔闡述了東南亞的重要性。東南亞比較重要,而南海問題不僅對“一路”重要,對整個戰略都很重要。一帶一路推行過程中面臨的政治風險中,南海問題具有全局性的挑戰。未來一帶一路的建設優於海上維權,沿線各國要進行海上合作。未來要加強中國與東盟的依賴程度,中國要發揮優勢,加強經濟緊密度,通過互利共贏,建立政治互信,為解決南海問題增加可能性。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新興經濟體研究室主任沈銘輝在發言中談到,最近一段時間美國改變方向,資金流發生了變化。從短期外匯風險、能源安全財政風險等來測算,最安全的是菲律賓,排除俄羅斯的話,其次是印尼,整體測算來看,東南亞較為安全。整體而言,東南亞國家和我們經濟關係比較穩定。東盟作為經濟一體化的意義只是一個層次,更多注重的是政治安全,而且東盟是各個國家的集合體,整體和個體的區別很大。

北京軍事科學院大校、研究員欒大龍表示,當前,中國必須在海上擴展島礁,完成聯合國賦予的使命。“島礁建設問題不是中國找事,而是聯合國邀請我們,而且中國對於聯合國的邀請非常謹慎。”80年代,中國提出,南海要“和平利用,共同開發”;90年代,南海發現大量油氣田,周圍國家搶占先機,因中國實力不足,錯失時機。2000年後,南海上,美工人開始騷擾中國,這是實力問題。但今天情況就不同了,中國實力變得強大。

欒大龍表示,這種背景下,中國要做的第一個就是島礁建設基地。此外,還有船舶建設;並為他人所需做好準備,幫助其他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中國企業還要尋求出去的機會,中國應讓高科技產能產品走向東南亞。

中國與全球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儲殷表示,最近調研結果顯示,東南亞經濟面臨的問題不大。主要態勢是中國在緬甸喪失主動權,空間被日本人占據。

儲殷認為,中小型工程對於中國仍有很大空間,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也存在很大問題。如何管理員工問題,在當地建設中如何遵守當地的規定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等。中國工程建設也面臨一些問題,包括中國員工的簽證、外匯管制等問題。此外,還有工期延誤問題,安全風險也很重要,企業要謹慎做安全評估。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王鵬認為,印尼或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最重視的國家。印尼和中國的合作有誠意,此外,東南亞相較於中亞而言可操作性更強。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龔婷指出,我們和東盟親疏關係有分類,從歷史傳統外交關係來看,柬埔寨和老撾和我們關係比較近;在政治互信層面,從NGO角度來看,本土NGO力量活動滲透到國家經濟活動和政治中,NGO在推進民主化、在社會層面,影響政府的公共決策。(中評社北京2015年6月23日電,記者王秀中 徐夢溪)

Comment by 家就在这里 on August 12, 2015 at 6:39pm

龍興春·印學者疑慮:解放軍借海上絲綢之路進印度洋?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很多國家都表示要參與,但對“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否順利實施有重大影響的印度一直沒有正式表態。一些學者認為印度政府的“正在研究”或“正在考慮”其實就是拒絕的意思,加上印度公開反對“一帶一路”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巴經濟走廊”;印度還提出了類似海上絲綢之路的“季風計劃”和“香料之路”等概念,印度有媒體認為印度想要對抗或反制“一帶一路”。但筆者以為,這並非印度的真實意圖,增加與中國合作談判時討價還價的籌碼,可能更為靠譜。

印度的合作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重大。作為印度洋地區最重要的國家,正處於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重點合作領域,印度都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和合作夥伴。印度的態度還將影響到印度洋沿岸其他國家,如斯裏蘭卡、馬爾代夫、毛裏求斯和塞舌爾等的態度。


印度是大國,應該受到特別重視。有印度學者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缺乏透明度,印度不知道中國究竟要做什麽,意圖是什麽?“海上絲綢之路”與現在的海上貿易運輸有什麽關系,是取代還是補充?中國在沿線投資建設港口等,必然有大量中國投資進入相關國家,這些投資必然需要保護,那麽中國軍隊會不會進入印度洋?這些都是印度最想了解的。一些印度學者還認為,中國應該給予印度更多的重視,多做解釋和說明,爭取印度的理解和參與。

中巴經濟走廊穿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政府堅持巴控克什米爾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出於原則立場,印度政府公開反對中巴經濟走廊並不奇怪,算是例行公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不久,印度就準備把原是文化項目的“季風計劃”升級為類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項目,一些印度媒體把“季風計劃”描述成是對中國的“對抗”或“反制”。事實上,印度並沒有能力實施這樣的計劃。單以基礎設施而言,印度自己的基礎設施還寄希望中國等外國投資的參與,要拿出大筆錢到外國建港口、公路和機場等幾乎不可能。不過,“季風計劃”客觀上卻可以成為印度對華討價還價的工具,中國提出“海上絲綢之路”可以和“季風計劃”對接,印度憑此分享主導權。

今年3月中國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後,雖然印度政府還是沒有表態,但印度學界普遍開始認真對待,積極的聲音逐漸增多。如果下一步能把“一帶一路”細化到具體的工程或者項目,相信印度人會做出利弊評估,只要有利,印度一定會參與其中。(作者是察哈爾學會研究員、西華師範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環球網 2015-07-15)

Comment by 家就在这里 on August 11, 2015 at 9:57pm

鄭丁賢‧小島爭議如是觀

幾個小島,加上漲潮就不見了的幾個礁石淺灘,中國人說:“這是我們的固有領土”;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人說:“這些島嶼離你們那麼遠,和我們這麼近,怎麼變成你的了?”

這應該是南海問題雙方的簡單邏輯。

南海課題,也讓這星期的東盟外長峰會,多了一些波浪。

東盟各國,加上美國,扛上了中國,對中國在南海的強勢行動,特別是填土造地,表達了“關注”;中國也不示弱,回應說――你們不也是在做同樣的事?

撇開東盟峰會的官方議論,我在雅加達出席東盟媒體論壇,也不免捲入南海話題。

菲律賓星報的總編輯阿娜瑪麗雅女士,可能是輕微感冒,聲音低沉得有點傷感,她訴說菲律賓在南海爭議受到的委屈,儘管該國已經一再讓步,對方還是咄咄逼人。

越南報章的總編,或是代表官方媒體的關係,談話時沒這麼感性,而是嚴肅的表達了越南政府的立場。

作為大馬的出席者,我說:“我們假裝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

大家都笑了,以為我鬧著玩兒。

笑歸笑,然而,這也真的是大馬的處理方式,視而不見,可以多低調,就那麼低調。

中國和馬來西亞的爭議,是南海末端的小島,中文叫曾母暗沙,英文叫James Shoal。

中國和台灣(中華民國)的中小學教科書上寫著,曾母暗沙是我國(中國)最南端的領土……;這是國民教育,把中國的地理範圍劃定了,也說明這是歷史事實;當然,這也是政治教育的一部份。

一旦產生爭議,就是民族課題;今天的中國,所有課題都可以成為民族問題,所有主義都是民族主義,沒有討論商量的空間,因為那是漢賊不兩立的立場;只要立場不同,那就是敵人。

從大馬的角度,James Shoal距離中國大陸最南岸1千800公里,距離砂拉越海岸只有80公里;大馬當然有話說。

但是,大馬不願意成為中國的敵人,處理方式也和菲律賓及越南不同,不爭執,不傷和氣;而這也是聰明的做法。否則,一吵起來,政治和經濟關係要搞砸,可能國內的種族關係也會被挑撥生變。

當然,這種處理方式,必須雙方配合才能做到,否則,即使一方當作沒事,另一方卻大張旗鼓,那就很難和平下去。兩國都有民族主義分子,也有民族主義,事端就會肇起。

不管怎樣,民間不必跟著南海問題起鬨,沒幾個人真正到過這些島嶼,對之瞭解其實有限;更何況,國際政治很複雜,有時是配合國內消費之用,又何須盲目的鬧著反華、反美、反菲、反越、反馬的。

正如阿娜瑪麗雅所說:“我是菲律賓人,但我身上也有華人血統,實際上,每個菲律賓人都可能有華人血統;我不同意中國的南海政策,但絕對不是反華。”

同樣的,中國人也可以如是觀,無須討厭越南人,瞧不起菲律賓人,憎恨日本人,排斥美國人。

南中國海,處理不好,可能會是驚濤駭浪;處理得好,也可以是和平之海。就看智者的選擇。(2015-08-09 星洲日報/星期天拿‧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Comment by 家就在这里 on August 10, 2015 at 5:04pm

蘇冠群·中國的南海戰略

南海問題是個難解的難題,由於位在國際重要航運路線,很難不引起各國介入或注意。中國在南海諸島主權上堅持不可退讓,但強調共同開發。南海周邊各國基於國家經濟發展,對南海資源的掠奪毫不手軟。南海至今仍未爆發軍事衝突的原因除了各國想積極發展經濟外,另一個原因是衝突先開火者勢必給對方還擊的正當理由與國際輿論操作空間,越、菲、中都盡量克制避免擦槍走火。

對中國現階段與未來如何處理南海問題,筆者提出中國解決南海問題的七大戰略手段。這些手段包含政治、外交、 經濟與軍事層面。有些是中國與他國互動中所獲得的經驗。有些是基於大環境形勢需要而採取的手段。有些手段備而不用,但卻積極準備等待使用時機。這七大戰略手段彼此之間緊密結合。中國採取海洋執法單位降低局勢升溫,但另一方面卻積極發展深海資源開採技術。筆者推斷,中國未來將打破南沙島嶼海域各國皆不開採資源的潛規則。中國優先開採,將逼使對方上談判桌或持續外交周旋,達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目的。如各國藉由外國石油公司開發南海深海石油,中國將使用海洋執法單位進行干預。如越、菲兩國因按耐不住擦槍走火,中國將獲得自衛反擊的名義,一舉收復南沙群島。因此這七大手段對於中國來說可能會有不同的結局,對中國來說都是利大於弊。

中國的七大南海戰略手段如下:

■ 明爭暗鬥,外交為先

兩手策略各國皆用,但最終仍是一場明爭暗鬥的外交戲碼。中國與南海諸國在南沙群島與黃岩島議題上互不相讓,且時常驅趕對方漁民與海洋調查船。不過每當爆發衝突與爭議時,雙方仍有密切的外交行為。如2011 年,雖然雙方雖然在南海爭議上表現的互不相讓,但確有積極的官方互動。雙方從2011 年4 月至2012 年4 月間共進行多達41 次官方互動。其中中國訪問東協多達20 次,東協國家訪問中國也有18 次。另外三次為國際會議、簽署聯合聲明與熱線接通。2011 年6 月份中越雙方還進行兩次軍方之間的交流,中越雙方在戴秉國訪問越南後很快簽署了聯合聲明並建立雙方熱線。2011 年在菲律賓總統阿奎諾訪問中國後,中菲將2012-2013年訂為中菲友好交往之年。雖然在2012 年爆發黃岩島事件,但菲律賓在無美國支持下,開始向中國示好。美國對南海立場態度的變化,顯示中美雙方可能在南海問題上有所共識。衝突期間中國三次召見菲律賓外事人員,菲律賓在事件緩和後也終於派遣自2011 年就空缺的菲律賓駐華大使。這次事件中,梁光烈親自談到中國目前處理周邊海洋爭議問題採用外交與海洋執法單位,證實了筆者的推論。

■ 海洋執法,嶄露頭角

軍事手段備而不用,海洋執法單位是中國從東海油田經驗中學習到的新手段。日本與中國在2004 年東海油田事件後,讓中國見識到使用軍艦處理海上爭議問題並不能獲得國際秩序的青睞。2004 年成為中國最後一次使用軍艦介入海洋爭議問題。中國開始重視海洋執法單位的建設,目前中國海洋執法單位分為海監、漁政、海事、海警與海關緝私五大單位。這些單位屬於國務院,並非軍方,因此可降低衝突的敏感度。海上爭議衝突主要由海監與漁政單位負責。這些海洋執法單位同時也執行外交任務,如海警目前與日本已進行6 次海上聯合救災演習。中國雖然開始注意到海洋執法單位的發展,且合計擁有1400 多艘執法船。但這些執法單位缺乏整合,是多頭馬車的方式進行,如海監與漁政的部分任務就有重疊之處。中國的海洋執法單位千噸級以上的船艦也不多,目前僅41 艘。中國海洋局南海分局長李立新就強調,中國未來建造30 多艘千噸級海監船,以追上日本50 艘的水準。中國使用海洋執法單位也必定成為南海諸國未來南海衝突中的趨勢。越南公安部戰略所前所長黎文剛少將就認為越南應該學習中國處理海上問題的方式,而非使用軍艦與中國海監船硬碰硬。菲律賓在2012 年的黃岩島事件中,也被中國外交部譴責使用軍艦。顯示中國在處理海洋爭議手段上學習國際秩序潛規則,這將有利於中國在處理海洋事務上的話語權。

■ 海軍外交,大國自信

軍艦互訪、聯合軍演是大國之間的政治工具,中國逐漸運用自如。隨著解放軍海軍現代化發展,解放軍海軍艦艇將能執行更多和平時期任務。海軍本為外交軍種,依據中國外交需要,解放軍海軍執行各種外交參訪。從1985 年第一次外交參訪開始至2000 年底止,解放軍共進行15 次外交參訪。2001 年至2012 年5 月,解放軍已執行多達40 次外交參訪。解放軍近年來執行的亞丁灣任務除顯示其更願意參與國際行動外,中國也藉由亞丁灣護航取代外交參訪。解放軍2003 年至2012 年5 月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進行多達22 次的海上聯合演習,中國與越南至今也舉行11 次北部灣聯合巡邏。此外根據筆者發現,解放軍在國家面臨種大危機時,會停止軍艦參訪,因此軍艦參訪也可視為判斷衝突嚴重性的依據。其中包括1989 年天安門事件、1999 年美國誤炸中國大使館事件、2004 年東海油田事件,解放軍在這幾年都未派出軍艦參訪。但在危機事件過後,中國習慣派出軍艦訪問當事國,顯示雙方破冰,交往回歸正軌。如中越在南海爭議的同時仍進行北部灣聯合巡邏,2012 年中國鄭和號訓練艦遠航也將訪問越南與馬來西亞。解放軍將領也擔任起外交任務,如中越兩軍之間仍有密切的軍事來往。2011 年4月郭伯雄訪問越南,5 月梁光烈訪問菲律賓,6 月吳勝利在訪問新加坡時也與馬來西亞與汶萊海軍人員進行會談。外交,已成為解放軍在和平時期主要任務之一。

■ 經濟交流,創造雙贏

東協10+3、超美貿易額、高鐵,中國要用經濟緊緊抓住東南亞。中國與東協在2003 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04 年又簽署貨物貿易協定,2005 年簽署服務貿易協定;2009 年簽署投資協議;2010 年實現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中國在此之下成立泛珠三角合作區域、泛北部灣合作區域、大湄公河次區域、南寧──新加坡走廊,顯示中國希望建立屬於自己在東亞的自由貿易體系。

中國在2007 年超越美國成為東協第三大貿易伙伴,東協也在2011 年超越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雙方在2011 年貿易額達到3628.5 億美金。雖然雙方貿易年年處在中國入超的狀況,但也顯示中國積極投資東南亞的野心。如2012 年中國就利用取消菲律賓芒果、香蕉訂單與觀光團行程,給予菲律賓經濟打擊。中國為加強與東協地區的貿易合作,也積極協助東協地區交通建設,包括湄公河的海運開發與著名的泛亞鐵路。藉由經濟手段使東協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秩序下的一環。

Comment by 家就在这里 on August 10, 2015 at 5:02pm

■ 深海開發,積存實力

石油、天然氣是短期利益,中國強化深海開採能力,著眼未來深海資源。中國為配合海洋法公約,積極建設海洋基線數據。同時透過國內立法,增強中國在法律上的依據。至今通過海洋策略相關18 項、海洋安全相關11項、海洋資源與保護26 項。此點有部分是針對美國在中國周邊海域不斷出現的海洋調查船。中國積極從國外學習海洋深海開發技術與經驗,顯示其不想依賴外國的心理。中國在各種科研上,都不斷強調國產,如軍事科技、國家基礎建設等。中國成立863 計畫與973 計畫,成功發展出蛟龍號深潛器與海洋石油981 深海鑽油平臺。中國的海洋資源開發不只著眼於原油與天然氣,天然氣水合物與多金屬結合物被中國視為未來大國必備的戰略資源。2012 年中國將測試蛟龍號深潛器7000 公尺的目標,2012 年5 月9 日海洋石油981 鑽油平臺在香港東南方320 公里處海域成功開鑽。中國的深海開採技術,將使中國在未來南海深海資源開採上具有主動權。

■ 南海衝突,時機未到

解放軍強調自衛反擊不開第一槍。如遭越南、菲律賓開火挑性,中國勢必反擊。解放軍的戰略文化強調積極防禦,這是一種防禦中帶有攻擊的防禦。由於戰略傳統強調後發制人、自衛反擊,解放軍在南海問題上一直避免首先使用武力。因此軍事手段不是不用,只是備而不用。解放軍近年來現代化成果驚人,但仍沒有達到信息化條件的水準,僅達機械化。中國藉由軍艦突穿第一島鏈與南下南海演習,檢驗各艦隊的信息化成果。解放軍海軍三大艦隊現代化雖然以東、南海艦隊為主,但北海艦隊仍有其功用所在。以亞丁灣護航為例,北海艦隊雖然在第11 次才正式參加,但主要原因是其缺乏遠航且又能搭載直升機的現代化軍艦,並非三大艦隊競爭所致。第11 次亞丁灣護航就是由南海艦隊與北海艦隊所組成。解放軍海軍各艦隊司令員,近年來調度也相當頻繁。原因就是要讓各艦隊之間能夠聯合作戰,強化聯合指揮人才。航空母艦與大型兩棲登陸艦在可能爆發的南海衝突中,也都將發揮各自的功用。雖然中國已在西沙建立機場,也擁有空中加油機的能力。但擁有一艘航空母艦仍可以讓解放軍在南沙獲得更多的制空能力。中國也積極發展海洋監視能力,這不只是應對未來南海衝突,也是針對美軍可能介入東亞的準備。包括仍未公開試射的東風21D 型反艦彈道飛彈都需要如監視衛星、超地平線雷達、電子作戰飛機、無人載具與C4ISR 的完整建設才有可能命中。當然這些監視裝備也可用於其他用途,如其他軍種的作戰使用。其中微波地波超地平線雷達的環境非常適合南海熱帶地區,且這種裝備越南也有裝備,南海非常有可能產生海戰史上少見的超地平線反艦作戰。總之,解放軍積極的現代化建設,實力不可小覷。

■ 地緣優勢,威震三亞

三亞的地理位置優於青島,在突破島鏈封鎖上增強中國第二波核打擊可信度。中國積極建設水文資料庫,除海洋開發用途外,另一用途就是軍事用途。近年來中國潛艇突穿島鏈報導主要集中在東海沖繩地區,這反而顯示東海的海底監聽能量優於其他地區。另外中國刻意藉由這些水下監聽設備來測試自己的水聲對抗能力。美國在東南亞的魚勾戰略難以執行,使解放軍能較輕易從巴士海峽突穿第一島鏈。同時南海又具備淺海、深海與熱帶地區的複雜水域,有利於潛艇的使用。在中國目前尚未獲得堡壘式的海基核打擊能力的前提下,三亞基地的建設不但可以增加美軍的反潛負擔,也增加中國彈道核潛艇突穿第一島鏈的機會。三亞基地同時可作為中國西進印度洋護航的主要港口,成為中國主要的戰略要點。

北京廿一世紀南海戰略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但解決問題的終點仍很遙遠。

■ 航潛鬥爭,證據不足

解放軍海軍軍隊建設採取平衡式發展,真正阻礙是大陸軍思想與預算。此點與南海問題並無直接關係,但卻是影響中國海軍未來發展的重要論點。此論點為筆者在2009 年提出,筆者不認同海軍司令員派系會影響解放軍海軍建軍發展的觀點。從筆者量化的數據顯示,解放軍海軍並無海潛派或海航派司令員(此為外界給予歸類)當政而影響其海軍建設方向。在石雲生時期中國照樣建造核子潛艇,在張定發時期中國照樣建造航空母艦。此外從2011 年出版的劉華清相關書籍顯示,影響航空母艦建造的阻力,主要在於預算與軍種競爭。近年來也有潛艇出身的高階將領公開力挺航空母艦建造。要發展一支平衡艦隊需要大量的建設金費,這也是中國未來必須抉擇的問題,因此高層的支持也就顯的更為重要。美國海軍也曾經面臨與空軍爭奪預算的考驗,最後敗在得不到領導者支持。蘇聯也是在古巴危機後理解水面艦的價值,在1970 年代決定發展反潛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艦。劉華清最後在鄧小平的支持下,成功將解放軍海軍帶入平衡艦隊發展。平衡艦隊讓中國能利用海軍在南海問題上進行更多元的任務。本論點最後引用鈕先鍾與劉華清的話作為收尾。

鈕先鍾:
「潛艇和水面艦並不構成二選一的問題。它們是各有其不同功能,而且彼此相互配合。當然每個國家由於受到其現實狀況、地理環境及歷史背景的影響,其海軍多少可能有不同的組織方式。但並不因此可以決定各種船艦的相對重要性。」

劉華清:
「1987 年3 月11 日,我向總部機關匯報了關於海軍裝備規劃中的兩大問題:一是航母,一是核潛艇。這兩個問題,涉及到海軍核心力量的建設,是關鍵性問題。……這兩項裝備不僅為了戰時,平時也是威懾力量。」


南海鹿死誰手?

中國能否在美國、日本、南海諸國中奪得先機?

洞悉中國,反思臺灣!

南海問題是從上個世紀延伸至今的區域性問題,目前大多數文獻都從海洋法公約或中國解放軍在亞太地區的威脅切入探討,但中國對南海的戰略是多元進行的,從單一角度無法釐清中國在南海的作為。本書特別從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面向,揭開中國面對南海問題的七大戰略手段!

本書特色:以詳細圖表嚴謹論證南海問題。

作者簡介:蘇冠群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畢業,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士畢業。

2006年開始在全球防衛雜誌上投稿撰寫軍事相關文章,領域偏向解放軍、俄羅斯與第三世界國家。發表文章請參閱全球防衛雜誌、國防大學等學術研討會、聯合報社論等。部分文章與觀點曾被香港鳳凰衛視、馬來西亞吉隆坡安全評論與大陸新華社轉載報導。除軍事著作外,善於繪製各類軍事國防相關圖表,是少數兼具國防與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

Comment by 家就在这里 on August 8, 2015 at 12:58am

中國評論社評:東盟會議談南海,中國應如何解困?

從4日開始,東盟外長會議,東盟10+1、10+3外長會、東亞峰會(10+8)外長會以及東盟地區論壇等一系列東盟會議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拉開帷幕。分析預測,南海問題將成為東盟系列會議的重要討論議題,中國將承受巨大壓力。面對嚴峻的南海形勢,中國該如何應對?

要解答這一問題,首先必須理清各方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從東盟國家來看,菲律賓無疑是鬧得最凶的國家,也數次主張在地區多邊會議,尤其是東盟會議中討論南海問題,力圖在地區框架內形成統一立場,共同向中國施加壓力。菲律賓《馬尼拉時報》2日援引菲軍方的聲明稱,“東盟立場一致或許能遏制中國”,如果東盟所有成員國和日本同意發表一份聯合聲明反對中國的海事活動,就有可能使中國停止在南海和其他海域的島礁建設活動。菲外長阿爾韋特•德爾羅薩里奧也表示將在東盟外長會議上提出南海問題。由於此次東盟系列會議,美日都會到場,因此菲美日會聯合起來在南海問題上興風作浪,責難中國。

不過,菲律賓的胡攪蠻纏難以在東盟產生示範效應,東盟其他國家也不應在會議上談論南海問題。首先,早前東盟峰會曾就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此後不久,中國主動宣布南海填海造島陸域填吹工程結束。這一立場表明中國已經注意到東盟成員國的共同擔憂,並採取適當措施來緩解其擔憂。在此背景下,東盟就算繼續就南海問題進行糾纏也難以得到好處。中國外交部長王毅3日在新加坡舉行記者會時也再次強調,多邊論壇不是討論具體爭議尤其是領土爭議的場所。

二則,東盟與中國的關係建立在經濟合作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東盟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正處於不斷發展的良好趨勢之中,讓南海問題阻礙東盟與中國經貿關係的深化不符合東盟的利益。王毅在3日的講話中也一再提醒東盟各國,要認清南海問題在中國-東盟關係中的地位。簡言之,經貿合作乃是中國-東盟合作的主線,雙方應該借助東盟系列會議加深經貿合作,而不是讓南海問題破壞合作的大局。

三則,儘管東盟感受到中國在南海建造島礁所帶來的威脅,但東盟並非要採取共同立場,直接對抗中國。作為實力弱小的一方,東盟也不可能承受直接對抗中國的代價。東盟邀請日韓印以及美國等參與東盟系列會議已經表明東盟更青睞軟平衡的方式來稀釋中國威脅。

除了東盟,美日對南海問題更為上心。對於美日而言,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中所展現出的深遠戰略意圖是其關注的焦點。因此,阻止中國在南海的進一步實際行動乃是其現實目的,而東盟系列會議則為美日借南海問題敲打中國提供了絕佳機會。

總體而言,在南海問題上,中國所承受的壓力將愈發凸顯。因此,中國需要改變防禦策略,主動提出具有吸引力的方案來解困南海局勢。王毅在3日的講話中再次闡述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他指出,中國將堅持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堅持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爭議,堅持通過規則機制管控好分歧,堅持維護南海的航行和飛越自由,堅持通過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五個堅持中只有機制管控分歧在目前具有可操作性,也應成為中國大力推動的方向。無論是《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高官會,還是“南海行為準則”磋商聯合工作組都應該加快進度,早日達成實質性成果。中評社香港2015年8月7日電,評論員彭念,2015-08-07)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