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这幅图展示的是爪哇岛古代钱币的拓印图谱,具有浓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图中钱币大多为方孔圆形,外缘与内壁之间刻有各式纹饰与人物、动植物图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生活风貌与工艺水平。不同的钱币不仅是流通工具,也是承载文化的媒介。例如,有的币面刻有神祇或仪式场景,反映了宗教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有的装饰则富含吉祥寓意,寄托人们对繁荣与安泰的期望。这些钱币的形制与中国古钱相似,显示出区域间的交流与影响。通过欣赏这些古币,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爪哇在古代海上贸易网络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多元文化在货币设计中的融合与体现。
Tags:
Albums: 南洋研究
Comment
(續上)隆慶元年(1567 年) 海禁開放以後 ,海澄縣月港成為國人出洋的主要口岸。每年從月港進出的遠洋大船多達 200 餘艘 ,漳州人由月港出洋謀生者數以萬計。海澄人“視波濤為阡陌 ,倚帆檣為耒耜 ,蓋富家以財 ,貧人以軀 ,輸中華之產 ,馳異域之邦。易其方物 ,利可十倍。故民樂經生 ,鼓樵相續。” 雲霄人“望海為田 ,民富則船多 ,民貧則船少 ,船多則富者日益以富 ,富者愈多而造船亦多 ,凡能入海而為盜者皆化為舵工水手矣。”泉州地區人民則從安平港出洋謀生。郡人何喬遠記載“安平一鎮盡海頭 ,經商行賈力於徽歙 ,入海而貿夷 ,差強貲用 ,而其地儉於田疇。”17 世紀末以後 ,中國海外貿易的發展和東南亞的開發誘發華人移民熱潮 ,華民成為中國商船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海禁初開後 ,深受海禁、遷界之苦的沿海人民紛紛相率出洋 ,施瑯在奏疏中描述這種出洋盛況“: 數省內地 ,積年貧窮 ,遊手奸究 ,實繁有徒 ,乘此開海 ,公行出入 ,恐至海外誘結黨類 ,蓄毒釀禍 ⋯⋯如今販洋貿易船只 ⋯⋯只數繁多 ,貲本有限 ,餉稅無幾 ,且藉公行私 ,多載人民 ,深有可慮。夫以臺灣難民尚荷皇上德意 ,移入內地安插 ,今內地之人反聽其相引而之外國 ,殊非善固邦本之法。” 華商船舶運載華民出國規模從雍正五年(1727 年) 閩浙總督高其倬奏折中可見一斑“: 查從前商船出洋之時 ,每船所報人數連舵、水、客商總計多者不過七、八十人 ,少者六、七十人 ,其實每船私載二、三百人。到彼之後 ,照外多出之人俱存留不歸。更有一種嗜利船戶 ,略載些須貨物 ,竟將遊手之人偷載四、五百之多。每人索銀八兩或十餘兩 ,載往彼地 ,即行留住。此等人大約閩省居十之六七 ,粵省與江浙等省居十之三四。” 運載和安置移民成為華商網絡規範經營的組成部分。新來者有人接待並協助尋找生計 ,遍佈各地的華人社區的甲必丹負有此項使命。18 世紀 90 年代在印尼三寶壟居住過的王大海記載了,三寶壟華人甲必丹陳豹卿如何安排新客的“: 吧中有大第一區 ,名三寶壟土庫。
唐帆初到 ,客有欲到三寶壟者 ,則居以土庫 ,並有船護送至壟。或通譜 ,或瓜葛 ,或薦舉 ,或投奔 ,悉皆收錄 ,因才委任 ,各得其宜。” 從 18 世紀初到 1739 年 ,中國帆船到巴達維亞去的空前增多 ,每年達 15 - 20 艘。附船而去的華人也很多 ,巴城華人數量增加很快。18 世紀 30 年代訪問巴城的陳倫[ 7 ]炯估計“: 中國人在彼(巴城) 經商耕種者甚多 , ⋯⋯人口浩盛 ,住此地何啻十餘萬。”
然而 ,中國移民規模擴大後 ,引起殖民者的忌諱。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多次屠殺華人 ,巴城荷蘭殖民者於 1740 年屠殺上萬巴城華人 ,臺灣荷蘭殖民者也於 1652 年對華人大開殺戒 ,是役殉難者上萬 ,即“郭懷一事件”。
歐人主導的世界貿易網絡的形成也使東亞、東南亞海外華商網絡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17 世紀以來 ,華商網絡已成為歐人主導的東西方貿易網絡的組成部分 ,兩者雖時有沖突 ,但更多時候是呈共生互動之勢。海外華商網絡由沿海向內陸擴展 ,由從事商品販運到組織商品生產 ,對華人勞力的需求大增 ,華人移民數量的增加又支持了海外華商網絡的擴大和產業經營的多元化。18 世紀的華商從貿易向生產領域的滲透和發展不但使自身經濟實力得到增強 ,而且獲得可靠的貨源供應 , 同時也帶動了東南亞華人移民社會的發展 ,而後者的發展又擴大了前者的市場。18 世紀中期後 , 西婆羅洲(今印尼加里曼丹) 發現金礦 ,華僑成為開采金礦的主要勞力。18 世紀末期到 19 世紀初 , 西婆羅洲每年華僑入口數在 3 000 人以上。19 世紀前期 ,全加里曼丹華僑總數約 15 萬人。這一時期海外華僑社會發展最快的是暹羅(今泰國) 。17 世紀初 ,暹羅華僑尚不上 3 000 名 ,但清代中暹關[ 8 ]係很友好 ,華僑享有“商業上合理的自由 ,歷代國王都友好相待” ,特別是 18 世紀後期 ,有中國人血統的鄭昭在暹羅取得統治權後 ,大力招誘中國人 ,因此華僑南渡絡繹於途。暹羅華人增加很快。
19 世紀初出使暹羅的英人柯羅福說“: 旅客是從中國到暹羅的最重要的輸入”“, 一隻戎克船一次送1 200 個中國人到曼谷”,每年到曼谷的中國人少說有7 000 人。據他估計 ,到了 1821 年 ,暹羅已有中國人 70 萬。 馬來半島、越南、柬埔寨等地華人數量也快速增長 ,馬來半島的柔佛、檳榔嶼、吉蘭丹、宋卡等 ,越南中圻和湄公河三角洲、緬甸仰光等地 ,都湧入相當數量的華人移民。
筆者估計 ,到鴉片戰爭前夕 ,東南亞華人已達 150 萬左右。(下續)
二、契約華工 :第二波移民浪潮 (19世紀中葉 - 20世紀初)
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第二個高潮 ,是 19 世紀 60 年代以後的大規模華工出國 ,也即臭名昭著的中國苦力貿易。鴉片戰爭以後至 20 世紀初 ,華工是出國華僑的主體。絕大部分華工以契約制出國 ,即以出國後的工資為抵押 ,換取出洋費用 ,時稱“契約華工”。契約出國形式由來已久 ,通常由華商“客頭”招引同鄉宗親出洋。早在 17 世紀前期 ,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開始掠運和拐賣華工到東南亞。 17 至 18 世紀東南亞各地的華工 ,大多以這種方式出國。大規模華工出國始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其外部原因是歐美各國於 19 世紀前期相繼廢除奴隸貿易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國內推力 ,則是乾嘉以來中國人口激增產生大量剩餘勞動力和朝廷被迫允許華工出洋。
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 - 1860 年) 中敗於英法聯軍 ,被迫簽署《中英北京條約》,允許華工出洋。其第五款規定“: 大清大皇帝允於即日降諭各省督撫大吏 ,以凡有華民情甘出口 ,或在英國所屬各處 ,或在外洋別地承工 ,俱準與英民立約為憑 ,無論單身或願攜帶家屬 ,一並赴通商各口 ,下英國船隻 ,毫無禁阻。該省大吏亦宜時與大英欽差大臣查明各口情形 ,會定章程 ,為保全前項華工之[ 12 ]隨後所訂《中法北京條約》第九款中 ,也有同樣條款。
其後各列強沿引北京條約 ,獲得在中國販運華工出洋權利。英法在華招工很快演變為大規模的拐販和綁架華工出洋。到 20 世紀前期 ,先後約 500 萬華工被販運出國。其中 ,約有 200 萬華工被送往東南亞 ,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亞的種植園和以錫礦為主的礦場。
錫礦為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所不可或缺的資源。西方資本企圖大量利用機械進行大規模采掘錫礦的計劃在 19 世紀期間幾乎完全失敗 ,馬來亞和印尼的邦加、勿里洞大規模的錫礦開采急需大量勞動力。能否招募足夠的吃苦耐勞的華工 ,成為錫礦業成敗的關鍵。因此 ,馬來亞各錫礦場和邦加、勿里洞錫礦業便不斷從中國南部地區招募苦力。由於契約華工源源不斷被販運到這些錫礦 ,馬來亞產的所謂海峽錫 ,在 19 世紀 70 年代很快地就增長到占世界錫產量的一半。 據統計 ,從 1881 - 1915 年 ,進入馬來亞半島的契約華工 ,總計超過 77 萬人。1884 - 1904 年 ,每年進入勿里洞的華工超過 5 000 人 ,1905 - 1922 年 ,每年超過萬人 ,最多年進入量超過 2 萬人。
19世紀 70 年代以後 ,東南亞的煙草、可可、蔗糖、肉豆蔻、橡膠、波蘿等種植園也正處於大發展過程中 ,也需要大量勞動力。從 1888 - 1908 年 ,僅從汕頭運往蘇門答臘日里的煙草種植園的華工就達 132 167 人。
東南亞華工所受壓迫和折磨之甚 ,與美國、古巴華工不遑多讓。據中山大學東南亞所和南洋研究院契約華工調研課題組 1963 年的華工訪問錄記載 ,1910 年賣身往日里煙草種植園的華工劉亞平回憶 ,他“初進園丘做新客 ,其苦難言 ,每天早上五時就上壩做工 ,直到十一點鐘; 下午一點做到五點半。如稍為遲到或早退 ,一定會受到工頭的辱罵、毒打。公司還規定 ,新客初去 ,上壩不得穿衣穿褲 ,只能在腰間圍一條浴巾 ,用來遮羞和沖涼。印尼天氣奇熱 ,在猛烈的太陽下做工 ,常常暈倒 ,我們的皮膚 ,都曬成炭黑 ,脫了一層皮又脫一層皮。公司為了讓我們適應南洋的氣候 ,便叫工頭仔強迫新客每天要沖兩次涼 ,風雨不改。早上三點半至四點 ,工頭仔便叫我們起床 ,像押犯人那樣押著去沖涼; 晚上八九點也照樣沖一次。當時我們都留著長辮子 ,沖完涼後 ,很久不能乾 ,所以晚上沖涼後 ,往往要到十一點鐘之後才能入睡 ,早上三點多沖涼後 ,便坐待到五點鐘出工了。新客由於在白天已做得半死 ,晚上得不到休息 ,每晚只能睡幾個小時 ,整天感到精疲力竭 ,度日如年 ,有些新客因為過不了這種生活 ,往往上吊 ,投河自盡。”
很多東南亞華人礦主和種植園主參與華工販運。尤其是馬來亞的錫礦 ,多是華人開采 ,其招募和管理華工者全為華人。東南亞華人礦場種植園主對華工的虐待 ,其程度不亞於歐洲人。充當東南亞華工招募者的客頭 , 通常是那些受種植園主、礦場主信任的“老客”, 派回原家鄉招募新華工。 管理契約華工的工頭 ,則普遍是華人 ,甚至是選自所青睞的華工。華人工頭的收益 ,取決於所管轄華工的產出。為獲取最大利益 ,工頭對華工的壓榨不遺餘力。
盡管華工的死亡率較高 ,但來自中國南方的華工輸入仍源源不斷。也有相當多華工契滿回國或成為自由勞動力而留在當地另謀生路。除了契約華工外 ,這一期間 ,仍有大量其它類中國移民進入東南亞 ,從事小商販、工匠、種植等行業。因此 ,東南亞華人總數仍有較大的增長。據 1902 年爪哇吧城華商稟清政府文 ,東南亞中國移民及其後裔約 400 萬計。
(續上)第二波到東南亞的新移民發生在 90 年代中期 ,延續至今 ,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主要目的地。這一波移民包括長住臺商及其眷屬。1994 年 ,臺灣當局推動“南向政策”,到 1999 年底 ,[ 34 ]臺灣投入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新加坡的資金累計 423. 25 億美元。 伴隨規模巨大的對外投資 ,數以萬計的臺商活躍於東南亞各地。據印尼移民機構估計 ,僅在印尼持短期居[ 35 ]留的臺灣人就達 3 萬人 ,在越南的臺商超過萬人。 甚至在外資流入甚少的柬埔寨 ,90 年代中期臺商最多時達 4 000 多人。在 90 年代後期 ,整個東南亞的臺商及與臺資企業相關臺籍人員達 10 萬[ 36 ]。90 年代以後 ,新加坡受囿於勞動力短缺和非華人人口迅速增長而產生的種族失衡問題 ,在 80 年代末就刻意引入各地華人移民 ,尤其是來自馬來西亞、香港和澳大利亞的華人。
90 年代中期以來 ,高素質大陸華人成為新加坡刻意引進的目標。新加坡吸引高素質的大陸移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從大陸吸引各類優秀學生 ,每年吸引數千大陸學生前往新加坡。根據新加坡政府規定 , 使用新加坡提供的獎學金 ,畢業之後要在新加坡服務 6 年。當前 ,在新加坡就讀的大陸學生從小學[ 37 ]到博士候選人 ,達 3 萬人以上。同時 ,在新加坡就讀的小留學生還帶動一個特殊移民群體 ,即“陪[ 38 ]讀媽媽”。2006 年“, 陪讀媽媽”數量約 6 000 人。 另一類高素質人才來自其他發達國家的大陸人。新加坡成功地從其它發達國家吸引數以萬計的原來自大陸的專門人才。
除了高素質移民外 ,90 年代中期以來 ,新加坡還引進大量大陸勞工。2002 年 , 中國對新加坡的勞務人員輸出已近 10 萬[ 39 ]人 ,絕大部分在建築行業。1990 年 9 月 ,馬來西亞政府廢除國民訪華禁令 ,但仍禁止大陸人前往馬來西亞。1994 年以後 ,馬來西亞政府為了促進旅遊業 ,逐漸開放大陸人訪問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對大陸人來訪開放伊始 ,即成為中國移民的目標。90 年代中期以後 ,大批大陸人利用旅遊簽證進入馬來西亞 ,然後滯留不歸 ,成為移民。福建僑辦的新移民調查資料表明 ,大部分在馬來西亞的福建新移民都是 1996 年以後前往馬來西亞的中國移民。 有如前往發達國家的新移民 ,婚姻成為一部分中國人移民馬來西亞的渠道之一。2003 年 ,通過婚姻移民馬來西亞已有 2 710 人。[ 42 ]到 2005 年底 ,嫁到馬來西亞的中國新娘已達 6 000 人。
1997 年 , 馬來西亞和中國簽訂教育交流協議 ,互換留學生是教育交流協議的主要內容。1997 - 2002 間 ,約 2 萬名大陸學生到馬來西亞留學。2003 年 ,有 10 884 名中國留學生在馬來西亞就學。 2002 年 ,馬來西亞政府為了吸引外國資金 ,啟動“第二家園”計劃 ,吸引富裕的外國退休人員定居馬來西亞。至 2006 年 ,有 1 779 名大陸老人到馬來西亞定居。 馬來西亞也進口中國勞務人員。至 2003 年底 , 經勞務公司合法輸出到馬來西亞的勞務人員有 5 582 人。 然而 ,不少未經授權的勞務公司也暗中輸出勞務人員。2004 年 4 月 ,馬來西亞移民局宣稱 ,有 18. 5 萬名中國人非法滯留在馬來西亞。 據中國駐馬大使館估計 ,在馬非法中國勞務人員約 2 - 4 萬名。
①2006 年 7 月 8 日 ,馬尼拉田野調查資料 ,被訪者(筆者表弟) 於 1984 年在菲律賓親友幫助下前往菲律賓 ,並在親友幫助下取得菲律賓國籍。被訪者認為 :在菲律賓購買身份證明並不難 ,最容易的辦法就是購買菲律賓偏遠地區已去世的菲籍人的身份證明。據他所知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前來菲律賓的晉江人 ,絕大部分都已經擁有菲律賓國籍。(下續)(莊國土,2008,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133期】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白垚學史,寫詩不忘詠史,60年代中期的〈紅塵〉一詩已見端倪,為日後投入創作歌劇《漢麗寶》與《寡婦山》埋下伏筆。〈紅塵〉有楔子有尾聲,楔子已有詞味(例如“問何人能超越得這暗轉的流年”句),本事寫妲己、西施、王昭君、楊貴妃等落入紅塵的“花的女兒”,頗有深意。出人意表的是,尾聲竟是一句借自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英文:“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現代詩人畢竟是現代詩人。詩人後來寫作歌劇《漢麗寶》與《寡婦山》,如前所述,似乎是不能忘情於歷史的表現。晚近華文作家多挖掘歷史記憶,書寫家族史國族史,構築個人的敘事世界。《漢麗寶》與《寡婦山》雖非小說,也可擺在這個書寫脈絡來看。但是詩人的歷史想像,卻是移民先人輾轉流亡、離散飄零的空間。不管野史正史或虛構真實,作者變奏出一個“浩蕩的天地”以負載“最美麗的傳說”,卻也彰顯了馬華作家鄉關無蹤的無奈或歷史吊詭,只能往想像的浩蕩天地間去尋尋覓覓。(下)(張錦忠博士《讀白垚詩,遙想馬華新詩再革命》, 見2000年六月9日《南洋文藝》/ 作者為臺灣高雄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
東南亞的中國新移民潮
中國與印尼建交後 ,印尼政府嚴防大陸人進入印尼的限制逐漸放鬆。蘇哈托統治後期 ,來自福建的中國移民在其富裕的印尼親友的幫助下 ,開始成批前往印尼。 前往印尼的福建人主要來自福州地區 ,少部分人來自泉州地區。根據福建省調查資料 ,到 2005 年 ,在印尼的福州籍新移民達 51311 人。在東南亞的臺商也高度集中在印尼。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夕 ,在印尼居住的臺商及其眷屬達 3 萬人左右。
第三波(編註:指新移民第三波 : 属于華裔歴史上第四次移民浪潮 [20 世紀 80 年代迄今] ) 到東南亞的新移民潮啟動於 21 世紀初年 ,主要前往緬甸北部、柬埔寨、老撾和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大陸地區 ,其數量之大遠非前兩波移民可比。其中 ,在緬甸的數量最多。第三波移民的主動力 ,是中國與中南半島的大規模經濟合作突飛猛進。2000 年以來 ,中國與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的雙邊貿易飛速增長 ,中國商品鋪天蓋地湧入這些地區 ,隨之而來的是大量中國商販。在中國政府鼓勵對外投資政策促動下 ,這些地區也成為中國企業家對外投資的熱點之地。
中國政府對這些國家的援建項目直接推動了中國移民前往這些地區。在緬甸、老撾和柬埔寨 , 中國援建的項目遍及全國各地。這些地區的華資企業也吸引了大批中國移民。據駐柬埔寨中國使館 2003 年資料 ,在柬埔寨的大陸、臺灣和香港投資的紡織行業 ,雇傭 7000 多名來自大陸的技術工人 ,只有 2000 多人是有合法工作準證的。
據柬埔寨中國商會 2005 年資料 ,在柬埔寨投資的中國企業已有 400 多家。每家企業所需中國技術和管理員工應有數十人。在越南 ,自 2000 年至 2006年 ,大陸在越南投資的較大企業有 400 多家。 僅 TCL 集團在越南的投資廠家 ,年產彩電 50 萬臺 ,所須中國技術和管理人員 ,當數以千計。迄 2007 年初 ,在越南的臺商企業已達 3000 家 ,分佈於南北越各地。長住越南的臺商及其眷屬約 2 萬人。中越邊貿的繁榮和中國近年來大量投資越南 ,是中國人移居越南的主要動力。更多的中國移民應當是從事邊貿的商販。(莊國土,2008,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133期】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東南亞的中國新移民潮
在中國第三波(編註:指新移民第三波 : 属于華裔歴史上第四次移民浪潮 [20 世紀 80 年代迄今] ) 前往東南亞的新移民潮中 ,較為引人矚目的 ,是中國人集體前往緬甸北部、老撾和柬埔寨從事種植行業。
根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 ,中國對東南亞農產品進口減稅直至免稅。同時 ,中國政府承諾幫助金三角地區發展種植業和加工業 ,以便取代鴉片種植。雲南邊境地區的市縣政府 ,均鼓勵企業家過境投資。因此 ,很多中國企業家在緬甸和老撾的邊境地區投資種植業 ,建立一批水果、橡膠、甘蔗園和加工廠。
中國投資者通常大量招募中國工人和技術人員前往其農場。在緬北的調研資料表明 ,較大的一個甘蔗種植園所雇傭的中國工人達 5 000 人。① 這些中國移民投資和經營的種植園的產品和加工品 ,再免稅或以極低稅率出口到中國。
在老撾山區 ,成千上萬的中國移民忙於生產用於出口的農產品。在柬埔寨 ,中國移民也開始進入邊遠地區從事農業開發。 2006 年 ,一位關注移民的西方觀察家認為 ,近年來湧入柬埔寨的中國移民在 5 - 30 萬人之 [ 55 ]間 ,散佈在柬埔寨各地 ,包括那些最難到達的偏遠地方 ,也可發現中國新移民的蹤跡。
①據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瞿建文副教授提供的緬甸調研資料 ,2006 年 12 月。
緬甸的中國新移民最多 ,但數量最難推估。長達 3 000 公里的中緬邊境 ,並非設幾處口岸所能完全控制。中緬兩國跨境民族常年幾乎自如出入邊境線 ,雙方邊民貿易管制也不嚴格。而且到達緬甸的中國新移民流動性大 ,相當比例再流向柬埔寨、老撾和泰國。2005 年 ,一位長駐印度孟加拉邦的獨立研究者 Sudha Ramachandran 提出: 在過去 10 年中 ,至少有 100 萬名以上的中國移民進入緬甸。數量龐大的中國移民已經改變了緬北地區的族群結構。
由於東南亞各國都未發佈有關中國人出入境和中國移民的數據 ,中國方面也無公開此項數據 , 因此 ,無法利用公開數據推估中國新移民數量。而且進入東南亞的中國新移民中 ,相當比例為無正式出入境手續者 ,更使相關各國也無法準確推估。由於研究所需 ,筆者據所掌握的資訊 ,仍試圖對東南亞的中國新移民規模作大體評估。(莊國土,2008,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133期】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到 20 世紀 20 年代 ,東南亞華人估計有 510 萬人。若以國別分野 ,泰國最多 ,達 250 萬人,幾近東南亞華人總數的一半。其次為新馬華人,再次為印尼華人。但泰國華人多為當地土生 ,混血兒居多。若以籍貫劃分 ,仍以集中居住在泰國的潮州籍移民及其後裔居多 ,其數量高達 180 萬人,約三分之二以上居住在泰國。其次為福建人(主要為閩南人) ,約 120 萬人 ,主要集中在印尼和新馬。20 世紀 20 年代東南亞華僑數量、分佈與籍貫[22]
一戰結束以後的 10 多年間 ,中國向東南亞移民達到高峰。1922 - 1939 年間 ,從廈門、汕頭、香[ 23 ]港出洋的移民就約 550 萬人,絕大部分前往東南亞。這些中國移民主要集中在 20 年代移出 ,在1918 - 1931 年間 ,僅從汕頭、香港兩地出境的移民 ,就達 380 萬人。[ 24 ] 據統計 ,1931 年時 ,新馬華僑中第一代者占 68. 8 %,1932 年 ,泰國第一代華僑占 45. 73 %。[ 26 ] 1930 年以後 ,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 ,東南亞經濟蕭條 ,華人企業景氣不再 ,華人謀生不易 ,甚至歸國者多於出國者。據廈門、汕頭、海口 3 口岸的華僑出入境顯示 ,1931 - 1934 年華僑歸國者多於出國者 35. 4 萬人。 1935 年後 ,東南亞經濟復蘇 ,中國人移民東南亞浪潮復起。1937 年 ,新馬入境中國人 402 563 人 ,泰國入境中國人60 000 人 ,為歷年最高中國人入境數字。[ 28 ] 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 ,東南亞華人至少在 700 萬人以上 , 分佈在數以千計的東南亞華人社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日軍入侵東南亞 ,多方打擊華人社會 ,大量華人逃回中國 ,中國人移民東南亞過程中斷。二戰結束初期 ,除免於戰禍的泰國外 ,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內亂頻繁 ,百業蕭條 ,華人企業受創尤甚。中國人移民東南亞過程雖然再續 ,但不復二戰前盛況。除入境泰國的中國移民較多外 ,一些國家的離境華人甚至多於入境華人。1947 - 1949 年 3 年間 ,離開新加坡的華人為 294 805 [ 29 ]人 ,入境華人為 248 617 人。 二戰以後 ,東南亞華人人口增長主要是自然增長率。
①“再中國化”的觀點為廖建裕教授(Leo Suryadinata) 提出 ,指那些已經同化或半同化於當地民族的華裔再度恢復華人的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的現象。參見 : Leo Suryadinata ,“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 Overseas Chinese , Chi2 nese Overseas or Southeast Asians ? ”In Leo Suryadinata ed. , 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 . Singapore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1997 ,p.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 70 年代後期 ,大規模的中國人海外移民活動基本停止 ,持續 300 餘年的中國人移民東南亞大潮中斷。一方面 ,中國政府嚴厲限制人民向海外遷徙 ,海外關係成為“汙點”,大部分華僑被視為需要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向東南亞移民在動機和實踐上均不可行。從 1955 年始 ,中國政府正式宣佈放棄雙重國籍法 ,承自清末的根據血統主義原則制定的國籍法不再施行。中國政府從號召華僑在政治上認同、經濟上協助新中國,轉變為鼓勵華僑加入當地國籍 ,文化上認同於當地 ,政治上效忠於當地政府(加入當地國籍者) 或不介入當地政治活動(保持中國國籍者) 。中國政府對華僑工作的方針“, 是為僑胞的長遠利益著想 ,鼓勵更多的華僑參加當地國籍 ,在當地生根。” ①
另一方面 ,獨立後的東南亞國家出於對“共產主義”國家的防範 ,也非常忌諱本國存在的大規模“外僑社會”,嚴厲禁止中國移民入境 ,並相繼對本國華僑社會采取或激進或和緩的同化政策。東南亞各國華僑或被動或主動融入當地社會 ,加入當地國籍 ,效忠於當地政府 ,成為當地國家民族的組成部分 ,絕大部分華僑完成了從“僑民”到當地華人的身份轉變 , 不復為中華民族的海外分支。從 20 世紀 50 年代到 80 年代 ,東南亞各國華人社會的“華人意識” (Chineseness) 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②在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柬埔寨和老撾 ,相當部分華人同化於當地社會。
因此 ,從 5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 ,除了 70 年代初期數千來自雲南的知青越境進入緬甸,和 70年代中期數千福建人潛入菲律賓外 ,東南亞華人社會基本上沒有來自中國的移民加入。由於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作用 ,東南亞華人人口仍有一定程度的增長。據估計 ,到 1990 年前後 ,東南亞華人約 2 000 萬人 ,其中 ,印度尼西亞約 546 萬人 ,馬來西亞約 525 萬人 ,泰國約 481 萬人 ,新加坡約 252 萬人 ,越南近 100 萬人 ,菲律賓約 85 萬人 ,柬埔寨和緬甸各約 50 萬人。③
(莊國土,2008,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133期】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廖承志在1957 年中僑委第二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上的講話。見《僑務政策匯編》第3 輯,南洋研究院院存資料。
在此使用的“華人意識”(Chineseness) , 指認為自己是華人的意識。構成華人意識的基礎, 一是華人血緣, 二是一定程度上認同和保持華人文化。王賡武教授則認為“, 華人意識”指“那些認為自己是華人的即是華人”。參見Wang Gungwu“, 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J . Cushman &Wang Gungwu ,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Two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 p. 16217.
此估計來自:Leo Suryadinata , Chinese and Nation·Building in Southeast Asia , Singapore : Singapore Society of Asian Studies , 1997 , p. 7. 雖然廖建裕教授說明, 其所列華人數量大部分是推估, 並非來自正式人口統計數據, 但筆者仍認為,所列印度尼西亞的華人人口數量顯然低估。
郁達夫·離亂雜詩十一首
9
飄零琴劍下巴東,未必蓬山有路通。
亂世桃源非樂土,炎荒草澤盡英雄。
牽情兒女風前燭,草檄書生夢裏功。
便欲揚帆從此去,長天渺渺一征鴻。
10
千里馳驅自覺癡,苦無靈藥慰相思。
歸來海角求凰日,卻似隆中抱膝時。
一死何難仇未復,百身可贖我奚辭。
會當立馬扶桑頂,掃穴犁庭再誓師。
11
草木風聲勢未安,孤舟惶恐再經灘。
地名末旦埋蹤易,楫指中流轉道難。
天意似將頒大任,微軀何厭忍饑寒。
長歌正氣重來讀,我比前賢路已寬。
郁達夫·離亂雜詩十一首
阿修羅箋註:
1:是詩作於一九四二年春。郁達夫被害後,這十一首詩是由胡愈之保存並帶回國來的,一九四六年隨<郁達夫的流亡和失蹤>一文同時發表。詩後,愈之先生附有說明,抄錄如下:”按:一九四二年春間,達夫避難保東村,日成一詩以自遣今豐者僅十一首。右詩一至七首為懷遠憶舊之作。達夫有女友,於新加坡陷前,撤退至爪哇,任聯軍廣播電臺廣播員;達夫在保東村,隔二三日必赴附近市鎮,聽巴城廣播,故有’卻喜長空播玉音’之句。第八,第九首留別保東居停主人陳君陳為閩金門人。第十首成於彭鶴嶺,則以言志。第十一首系去卜干魯途中口佔,末量為中途停舟處。達夫後居巴爺公務時,亦間有所作,作風復有不同,似意氣較豪放,惟已盡散佚,惜哉。”
2:名城,這裏指新加坡城。
3:潰南疆,指英軍在馬來亞的節節敗退。
4:王謝,這裏指當地政要。飛燕,這裏指老百姓。劉禹錫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5:石壕村與長生殿,杜甫的《石壕吏》,寫老嫗從吏夜應河陽役,和老翁分離的事。洪昇的《長生殿》,寫唐明皇思念楊貴妃事。故曰,一例釵分惹恨長
6:巴城,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部的巴東。當時郁達夫,胡愈之、王任叔是分批次撤退的。5月初,到達蘇門答臘西部高原小市鎮巴爺公務,以富商身份出現,先住廣東華僑開設的海天旅館,後租住一座小洋房。5月底,在巴爺公務僑長處,被日本憲後發現精通日語。6月初,被迫去武吉丁宜日本憲兵分隊任通譯。
7:亂離魚雁雙藏影:時郁達夫有女友李筱英,任英軍情報部門的廣播員。1941年12月底,李筱英隨英國情報人員撤退到爪哇。李筱英撤退到爪哇前,曾力說郁達夫也盡快撤退,並叫郁達夫托人把兒子郁飛送回國內。
7:河梁,橋梁。《列子·說符》:“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 晉陸雲《答兄平原》詩:“南津有絶濟,北渚無河梁。”
8:祖逖,祖逖,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人。西晉末年洛陽淪沒後,祖逖率領親族鄉黨數百家避亂南下,祖逖不甘故國傾覆,恒存振復之心,主動請纓。建興元年(313),祖逖帶領舊部數百人毅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9:專諸,吳國堂邑人。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光打算暗殺吳王僚,伍子胥推薦專諸作刺客。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春秋戰國人物補充。
10:夷光,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施夷光世居諸暨苧蘿山(亦名羅山)下苧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
11:誓記釵環當日語,香余繡被隔年薰:這寫的是李筱英。“隔年”,郁達夫寫這詩,已是李筱英撤退到爪哇後的第二年春。
12:月正圓時傷破鏡,雨淋鈴夜憶歸秦:這句寫的也是李筱英。
13: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殷羨作豫章郡太守。臨去﹐都下人因寄百計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
14:謝莊:《晉書》載,謝莊朝回,衣為雪所點,時人玩之,以為風韻。李商隱句“欲舞定隨曹植馬,有情應濕謝莊衣”
15:洛妃,傳說中的洛水女神宓妃。曹植的《洛神賦》:“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16:卻喜長空播玉音:見註1條。
17:陳蕃,見前註。
18:雲英,見前註。
19:兩戒,國家疆域的南北界限,借指兩戒之內的全境。這裏指國家一統。
19:金門,《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北齊書·文苑傳·樊遜》”人有譏其靖默不能趣時者,遜常服東方朔之言,陸沈世欲,避世金門,何必深山蒿蘆之下,遂借陸沈公子為主人,擬《客難》,製《客誨》以自廣。”
20:巴東,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部的巴東。
21:草檄,袁紹讓陳琳草檄,聲討曹操“卑侮王室,敗法亂紀;坐領三臺,專製朝政;爵賞由心,刑戮在口”;”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梁,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
22:隆中,諸多隱居處。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躬耕壟畝,好為《梁父吟》”裴松之註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每晨夕從容,常抱膝長嘯。”唐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詩:”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23:扶桑,神話中的靈地之一,傳說在東方的大海上,扶桑樹是由兩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樹組成。多指日本。
24:掃穴犁庭,掃蕩其居處,犁平其庭院。比喻徹底摧毀敵方。清魏源《聖武記》卷七:“且謂蕞爾土司,即掃穴犁庭,不足示武。”
25:草木風,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晉書·苻堅載記》:淝水之戰,苻堅看到東晉軍隊陣容嚴整,又遠望八公山,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十分恐懼。後用以比喻非常慌張,到了自驚自擾的地步。
26:孤舟惶恐再經灘:惶恐,惶恐灘,在江西省萬安縣,急流非常險惡,是贛江十八灘中的一個。文天祥句”惶恐灘頭話說惶恐,零丁洋裏慨嘆零丁”惶恐,是擔心國家會滅亡而惶恐。
27:末旦,未彰顯。
28:楫指中流,見前註。
29:天意似將頒大任:《孟子》“天欲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