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2016, A year dedicated to MOOCs Service for partners along Silk Road
Photo Credit: DANTESQUE CIRCLE by Toni Infante
上一堂體驗帶動課
團康帶動法 》》
》觸電
》蘿蔔蹲
》一比呀呀
》HAND CLAP SKIT
》SNAKES
》Bus Stop
》Yurt Circle》
》Ladder Game
》Caterpillar Game
》如何推廣社團
Tags:
Albums: 愛墾MOOCs課堂
Comment
有笑聲的領導術
第一個將英文單詞“Humour”譯成中文的是王國維,翻譯為“歐穆亞”。此後,“humour”出現多種譯法,李青崖意譯為“語妙”,陳望道譯為“油滑”,易培基譯為“優罵”,唐桐侯譯為“諧稽”,林語堂譯為“幽默”。最終是林的譯法普及開來,林也被稱作“幽默大師”。
在上海,林語堂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雜誌,提倡幽默文學。他說:“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林語堂(1895-1976年)認為,中國人除了正經話只有笑話,所以,他提倡:“在高談學理的書中或是大主筆的社論中,不妨夾些不關緊要的玩意兒的話,以免生活太乾燥無聊。”
林語堂說:“幽默也有雅俗不同,愈幽而愈雅,愈露而愈俗。幽默固不必皆幽雋典雅,然以藝術論,自是幽雋較顯露者為佳。”
林語堂在《一夕話》中寫道:“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幹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
林語堂的幽默感大概來源於父親。林父是個牧師,一次下午佈道,教堂裏的男人困得打瞌睡,女人則在聊天,無人聽講。林父在講壇上向前彎著身子說:“諸位姊妹如果說話的聲音不這麼大,這邊的弟兄們可以睡得更安穩一點兒了。”
童年時,林語堂和二姐看了林紓翻譯的小說,便一起口編長篇小說,講述一位法國偵探“庫爾摩斯”的故事,騙母親取樂。等母親發覺孩子們在逗她,才喊道:“根本沒有這種事,你們說來逗我樂的。”到廈門上學後,林語堂則和哥哥一起捉弄母親。一次,他們從廈門回家時,打算由一個人扮成乞丐,到門口向母親討水喝,其他人則從背後撲到她身上,嚇她一跳。
林語堂在杭州玉泉買一銅雀瓦,付款後對攤主說這是假的。攤主嚴詞詰問:“你為什麼要買假古董?”林回答:“我就是專門收藏假古董的。”
法國的公園或街上,常有男女熱情擁吻。林語堂見了,便笑嘻嘻地用法語大聲叫喊:“1、2、3、4、5、6……”數他們親吻的時間能維持多久。
一次,林語堂赴美國紐約夜總會,因著長袍、銜煙鬥,某美國紳士誤以為他是唐人街洗衣店的老板,故問他開什麼店。林怒答:“我是林語堂。”然而對方追問:“那麼,做點什麼買賣?”林幽默答道:“我出賣《吾國與吾民》。”
二戰期間,面對法西斯的威脅,林語堂竟異想天開,想以幽默來防止戰爭。他說:“派遣五六個世界上最優秀的幽默家,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給予他們全權代表的權力,那麼世界便有救了。”
辜鴻銘論男子多妻,曾以一個茶壺可配四個茶杯作比。林語堂以《金瓶梅》中潘金蓮之語:“哪有一隻碗裏放了兩把羹匙還不沖撞的麼”加以反駁,可謂旗鼓相當。
林語堂有時發刻薄之言:“不管怎樣,無論怎樣混法,能混過這上下五千年,總是了不起的,說明我們的生命力很頑強。”
林語堂又言:“文人不敢罵武人,所以自相罵以出氣,這與向來妓女罵妓女,因為不敢罵嫖客一樣道理。”
站起來,我們來做個遊戲
1970年代未來學/趨勢學名著《第三次浪潮》作者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年10月8日-2016年6月27日),本來對戲劇並無特別興趣。可是,在談體驗業時,提到了謝克納那時候還剛剛開始的環境戲劇實驗,並將之作為體驗業的一種象征。他很欣賞一位劇評家所做的比較:
當《69年的狄奧尼索斯》(Dionysus in 69,下圖)在紐約演出的時候,一位評論家用這樣的話,總結了該劇的編導理查·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的理論:
“傳統的戲劇總是這樣對觀眾說:‘坐下,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可不可以同時還這樣說:‘站起來,我們來做個遊戲。’”
謝克納的戲正是這樣做的。在這個從歐里匹得斯那兒得到靈感的戲里,觀眾真的被邀請參加舞蹈,一起來慶祝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儀式。
這樣的對比也許會使人覺得,在傳統的戲劇中觀眾就是被動的接受者,事實並非如此。譬如當年的《白毛女》完全是用傳統形式演的,並沒有任何觀眾參與的特別設計,那些看完之後立刻報名參軍的青年農民看戲時肯定非常衝動,然而還是坐在那兒看完了至少大半場戲。
布萊希特和迪倫馬特的戲劇也讓人安靜地坐在那里看故事,但卻用奇特的故事逼著他們動腦筋想問題。和傳統的看戲方式相比,迪斯尼式的遊樂讓人在身體上活動起來,腦子卻大大“減負”了;而參與式的環境戲劇,則叫人在身體和頭腦兩個方面都充分第挖掘潛能。(孫惠柱:看戲、遊樂與托夫勒的“體驗業” 2008-05-29 《爱思想平台》)
體驗設計·延續閱讀 》
《叙事行動公共藝術》觀察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玩得哥和妹
文化旅遊
DESIGN-DRIVEN 設計力創新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許地山·民族英雄
每日都聽見你在說某某是民族英雄,某某也有資格做民族英雄,好像這是一個官銜,凡曾與外人打過一兩場仗,或有過一二分勛勞的都有資格受這個徽號。我想你對於“民族英雄”的觀念是錯誤的。曾被人一度稱為民族英雄的某某,現在在此地擁著做“英雄”的時期所榨取於民眾和兵士的錢財,做了資本家,開了一間工廠,驅使著許多為他的享樂而流汗的工奴。曾自詡為民族英雄的某某,在此地吸鴉片、賭輪盤、玩舞女和做種種墮落的勾當。此外,在你所推許的人物中間,還有許多是平時趾高氣揚,臨事一籌莫展的“民族英雄”。所以說,蒼蠅也具有蜜蜂的模樣,不仔細分辨不成。
魏冰叔先生說:“以天地生民為心,而濟以剛明通達沈深之才,方算得第一流人物。”凡是夠得上做英雄的,必是第一流人物,試問亙古以來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許地山《危巢墜簡》 給樾人)
陳明發《投訴部》
這裏是投訴部;它的功能是被投訴。(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34)
身為人力資源發展咨詢顧問多年,看過好些組織的“怪象”,有的企業人力資源部有專人負責輔導與投訴事務,偏偏這個部門是最先要被批評的單位,叫老闆好生尷尬。
陳明發《疫後振興文化:矢量概念》
科學講究測量。踏進一間房子,覺得熱或冷,它有度量,是溫度測量的結果。24度就是24度,28度就是28度,在既定的一點上,它是沒有方向的零維的量。
假如我們覺得24度不夠冷,可調節冷氣機,它牽涉到了電流,這是一種有一維方向的量。電流無論多複雜,它的方向也只有兩種:順時鐘或逆時鐘;向內或向外;從A點到B點,從B點回A點。可以用正負來表示,屬於標量。想像射箭運動中的箭靶,比較好理解。但是,如力量(F)這種二維以上維度有方向的量,其方向存在無數種可能,無法簡單用數字表示。稱為矢量,可想像為射箭運動的那把箭,可能的過程與結果具有一時難以分辨的可能方向,因爲它涉及力矩、線速度、角速度、位移、加速度、動量、沖量、角動量、場強與速度等變數。
這是我們面對疫後振興工作可參考的概念框架。(參考《百度》)
陳明發博士《快樂語言:聰明的轉折》
人生苦短,却苦多;很矛盾,不是?
在大部分人眼裏,人生絕少精彩絕倫的事。
如果不覺得起床、工作、下班、跟家人或朋友吃飯,是一快樂的事,快樂恐怕會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要找到高職,人人肯定,有寬裕的金錢、完美的婚姻,或是到東歐旅行才快樂,這樣的心境,要時時快樂恐怕是艱難的事。
如果能自我培養一份感受“美”的‘自身生存技術’,那麼,一部書、一個午間小歇、一頓簡單的下午茶、院裏風鈴木落得一地的鮮花、商業街一位街頭藝人的美好街舞......都會是常常使我們快樂的好夥伴。
上篇:陳明發博士《明確的語言模式》
美學‘自身的技術’:通過對古希臘羅馬時代,具有生存美學意義的‘自身的技術’的重建,通過對基督教之後的‘自身的技術’的批判,建構和實施由我們自身依據審美愉悅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美學。
Dokusō-tekina 《停尸間》
想到有些社团正經八百的搞“腦力激荡”活動,我就狂笑不已。
領導一臉嚴肅像是在主持自己公司董事會。
參與者誠惶誠恐害怕分分鐘踩到地雷。
就算天才的創想偶爾經過,探個頭進來,也以為自己來到了停尸間,落荒而逃。
有夢的組織,就像真的發夢那樣,在游戲的歡愉中找答案。
(June 12, 2012)
陳明發《為友誼一起活動》
今天聽了一位小夥子一番話,覺得現在新一代可比上一輩人精明多了。
他說,對於群體活動,新一代和老一代的人之間不同的是:
上一代人為一個使命而活動;新一代卻是為了友誼而有所為。
Source:https://www.signupgenius.com
意思是說,老一代的人為了一個“共同的使命”,可能本著“大局為貴”的精神,而“忍氣吞聲”、“忍辱負重”去參與某項活動。
現在的年輕人可不這麼想,他要是看不出某人有令人真誠喜歡的地方,他是不會和那人一道“打拼”的。
不管那所謂的“使命”有多偉大。
不過,喜歡也只是一個開始。
假如有人“假假的”地要和年輕人friend,企圖套他/她的想法假公濟私,或借花獻佛,第一次没看出其真面目,而讓此人討了便宜,起初可能會覺得無所謂,當著是學了一次乖就是了。
以後,可不會再這麼天真了,作賤了自己還被懵在鼓裏。
(June 27, 2012 )
重點推薦 》
愛墾雲端藝廊: 小時代趣味主題館
愛墾雲端藝廊: 中藥故事館
愛墾雲端藝廊: 藝·攝影館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情詩館
愛墾雲端藝廊: 族群和解主題館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愛墾雲端藝廊:花卉攝影館
愛墾雲端藝廊:美食主題館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愛墾雲端藝廊: 藝·攝影館
(Feature Photo: Woman's Reborn by Valentina Eleonora Costa, www.facebook.com/pages/Valentina-Eleonora-Costa-Photography/1442858...)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