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西兰了解到,许多热爱大自然的人,珍惜、尊敬美好风景,只想欣赏,不愿破坏环境。

这事,世人都知道。

很多人也许忘記了,60年(1963-2023)的马来西亚,我们一起曾有过的年岁,也是那么从容、宽大与优雅。

还有机会吗,马来西亚?
有的,在南海另一岸,在砂拉越,在沙巴。

保留一方乐土,给这地球,继续可以慢游、悠游。(1.9.2023 更新)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Friday

愛墾主張·錯失的焦慮:FOMO如何吞噬我們的生活

在社交媒體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Fear of missing out」(FOMO,錯失恐懼症。當朋友們在 Instagram 打卡演唱會、展覽或旅行,而自己只能滑手機「隔岸觀火」時,心裡那種被排除在外的不安感,恐怕再熟悉不過。FOMO 不只是心理學上的小詞彙,它更是一種廣泛蔓延的時代病,甚至成為社會隱憂。

法國社會學者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有個著名的概念——「習態」(habitus)。簡單說,它是我們在特定社會環境裡長期養成的行為慣性與思維方式,表面上看是「自然的」個人選擇,實際上卻是社會結構長年塑造的結果。套用在今天的數位生活裡,FOMO 正好是一種新的「數位習態」:我們不由自主地打開手機,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因為這早已被內化為「正常」的生活姿態。

「錯過」為何這麼可怕?

表面上,FOMO 是怕錯過一場派對、一個展覽、一條消息。深層來看,它反映的是對「社會資本」的焦慮:若我沒跟上最新的演唱會,是否就少了一個和同事聊天的話題?若我錯過了最新的新聞熱點,會不會在朋友圈裡顯得「落伍」?這不是單純的娛樂問題,而是地位、歸屬感與身份認同的問題。

布赫迪厄提醒我們,社會資源除了金錢,還包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社交媒體恰好把這些資本數字化、量化:誰去過哪個餐廳、誰打卡哪場音樂祭,瞬間變成能見度與話語權。換句話說,FOMO 並不是怕錯過一個經驗,而是怕錯過「在場的資格」。

演算法助長的「象徵暴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交媒體的演算法正將這種焦慮推到極致。平台以「即時更新」和「熱門話題」挑動神經,不斷製造「你永遠落後一步」的感覺。點讚、分享、限時動態,這些看似中性的功能,其實在強化比較與競逐。久而久之,人們把「跟上更新」當成一種責任,甚至變成身份的證明。

布赫迪厄稱這種看不見的壓力為「象徵暴力」:我們以為自己是自願參與,實則早已被規則馴化。FOMO 就是一種新的象徵暴力,它讓人們甘心接受「不斷更新、不斷跟上」才算存在的邏輯。

FOMO 的代價

FOMO 帶來的代價不容忽視。它首先改變了我們的時間感——生活不再是慢慢展開,而是由一個又一個「瞬間」組成,必須立刻參與、即刻反應。這種加速感,直接導致「數位倦怠」。其次,它掏空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去演唱會不只是為了聽音樂,而是為了拍照上傳;旅行也不再是放鬆,而是完成「能在社交圈展示」的任務。當「能不能被分享」凌駕於體驗本身時,我們其實什麼都沒真正擁有。

更嚴重的是,FOMO 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能頻繁參加活動、消費最新潮流的人,多半擁有更多資源;而那些缺乏資本的人,則在社交比較中愈發被邊緣化。FOMO 於是成為社會分化的另一種隱形推手。

走出 FOMO 的可能

要擺脫 FOMO,並不是簡單地「少滑手機」就能解決。因為這不是個人意志的問題,而是整個數位社會的習態。我們需要的,是重新調整與資訊、社交的關係:不再以「是否被看見」來衡量存在價值,而是學會從未被展示的日常裡,尋回自我。

同時,平台與媒體也應該反思,是否必須用「即時」與「熱度」綁架用戶的注意力?若演算法只會強化焦慮,那麼這其實是社會責任的缺席。

FOMO 不只是個體的焦慮,它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的社會如何用「不斷更新」來控制人心。當我們意識到這點,或許就能開始問自己:我們真正害怕錯過的,是別人的眼光,還是自己的生活?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August 1, 2025 at 12:58pm

丹納《藝術的哲學》諸位先生,你們可以回顧一下走過的路程。我們對藝術一步一步地得到一個越來越完全,因此也越來越正確的觀念。最初我們以為藝術的目的在於模仿事物的外表。然後把物質的模仿與理性的模仿分開之下,我們發現藝術在事物的外表中所要模仿的是各個部分的關係。最後又注意到這些關係可能而且應該加以改變,才能使藝術登峰造極,我們便肯定,研究部分之間的關係是要使一個主要特徵在各個部分中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這些定義並非後者推翻前者,而是每個新的定義修正以前的定義,使它更明確。結合所有的定義,按照低級隸屬於高級的次序安排一下,那麼我們以上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個結論如下: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丹納《藝術的哲學》第一篇·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完美的塑像藝術的條件,他們完全能適應;眼晴沒有眼珠,臉上沒有表情;人物多半很安靜,或者只有一些細小的無關重要的動作;色調通常只有一種,不是青銅的就是雲石的,把絢爛奪目的美留給繪畫,把激動人心的效果留給文學;一方面受著素材的性質與領域狹窄的限制,一方面這些限制也增加塑像的莊嚴;不表現面部的變化、騷動的情緒、特別與反常的現象,以便顯出抽象與純粹的形體,使端莊和平的塑像在殿堂上放出靜穆的光輝,不愧為人類心目中的英雄與神明。結果雕塑成為希臘的中心藝術,一切別的藝術都以雕塑為主,或是陪襯雕塑,或者模仿雕塑。沒有一種藝術把民族生活表現得這樣充分,也沒有一種便藝術受到這樣的培養,流傳這樣普遍。(丹納《藝術的哲學》第一篇·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ly 1, 2025 at 11:06am

愛墾網APP:Village Stompers 的《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雖然是一首風格輕快的器樂曲,但它與 David Shire 日後的電影配樂工作之間,確實存在一些有趣而深刻的美學與技術上的連結,反映了他作曲風格的某些核心特質。

一、David Shire 電影配樂的特色回顧

David Shire(大衛·夏爾)在《華盛頓廣場》後成為極受肯定的電影配樂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包括:

《對話》(The Conversation, 1974)— 弦樂與鋼琴的內省式處理

《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 1978)— 電子音樂與節奏的強烈運用(與 Giorgio Moroder 並列)

《危機倒數》(The Taking of Pelham One Two Three, 1974)— 爵士與大編制銅管的動感風格

《再見,我愛你》(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 微妙、低調但張力十足的配樂


二、《華盛頓廣場》與 Shire 日後作品的關聯

雖然《華盛頓廣場》不是電影配樂,但作為 Shire 初期的創作之一,已展現以下與他未來配樂風格密切相關的要素:

  1. 旋律與節奏的簡練主導(Economy of Theme

在《華盛頓廣場》中,旋律簡潔但極富記憶點,節奏穩健又帶流動感。這種簡約而有效的旋律設計在他日後的作品中頻繁出現:在《對話》中,主題只用一台鋼琴就營造出疏離與懸疑的心理狀態。他擅長用短小音型創造大範圍的情感張力,這從《華盛頓廣場》的主題動機中已可見端倪。

  1. 美國城市感的聲音描寫(Urban Sonic Identity)

《華盛頓廣場》不只是樂曲標題,它的編曲充滿了濃厚的城市公共空間氛圍:喧囂又輕鬆、流動又懷舊。這種對城市場景的「聲音描述」在 Shire 的電影配樂中展現得更成熟:《危機倒數》中的紐約地鐵配樂,即以銅管爵士與不規則節奏描繪都市緊張節奏。

他擅長用節奏、調式與樂器選擇反映都市社會的複雜層次——這種技巧的萌芽,可在《華盛頓廣場》的民族樂器結構中見到。

  1. 多種風格的融合與戲劇化潛能

《華盛頓廣場》結合了 Dixieland、民謠與流行曲式,展現 Shire 對多元風格的駕馭能力。這樣的能力使他日後能根據不同影片需求切換音樂風格:他能從爵士切換到古典、再到電子音樂,毫不突兀。在《午夜快車》中使用電子合成器,在《對話》中使用孤寂的鋼琴旋律,皆源於他早期對「聲音語境」的敏感掌握。

  1. 強烈的敘事感與非語言表達力

儘管《華盛頓廣場》沒有歌詞,卻具強烈敘事性,就像一段未語先聲的城市故事。而這正是 Shire 在配樂領域的拿手絕活:他不需要過多旋律語言,就能讓觀眾感受到角色心理或場景氣氛。這種“無詞敘事”的能力,在他與導演如 Francis Ford Coppola 或 Alan J. Pakula 的合作中得到了極大發揮。                | 

面向   

《華盛頓廣場》的展現

未來電影配樂的延伸

旋律設計

簡潔有力、易記

主題簡短但深具表達力

城市感

描繪格林威治村文化空間

配樂捕捉都市節奏與張力

風格融合

Folk + Dixieland + Pop

Jazz、Classical、Electronic 融合

敘事感

無詞但具畫面感

映像音樂敘事的核心風格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29, 2025 at 9:39pm

愛墾APP:詩性輪廓Poetic Contour)~~從情感地理學(emotional/affective geography)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視角來看這句話:

「輪廓可以體現在物理、哲學與知識等不同層面」,可以被重新理解為:

情感與情動不只是個人內在的心理反應,而是與空間、身體、社會關係、歷史記憶等糾纏交織的多層次流動與表徵,這些流動在不同層面上畫出我們對世界與自我的「感知輪廓」。

一、輪廓(contour)在感情地理學中的重新意義:在情動轉折後,「輪廓」不再只是靜態的外形或知識結構,而是————

1.物理層面:空間與地景承載著情感記憶與社會實踐。例如,一座礦坑不只是地理空間,而是承載失落、壓迫與哀悼的情感地點(emotional site)。在Lebusa Monyooe的敘事詩集Poetic Contour(2014)中,像〈土耳其的悲劇〉這樣的作品,呈現的正是「地理—情感—社會」三者糾纏而生的空間輪廓。

2.哲學層面:從 affect theory 出發,情感不是主體內部的、可控制的情緒,而是與他人、環境之間的相互生成(becoming)。哲學上的輪廓,所以是關於「主體如何透過情動生成於關係之中」的思辨框架。輪廓就是情動作用的邊界,也是不斷變動的主體性與意義生成場域。

3.知識層面(intellectual):傳統知識體系往往忽視情感或將其邊緣化,但情動轉折強調:知識生產本身就是情感實踐。研究者的情感狀態、研究對象的情動歷史、語言本身的感性潛能,都是知識的一部分。

所謂「輪廓」就是知識如何因感情、位置與語境而展現出不同形狀與深度的方式。

二、詩意與情動輪廓:跨感知的連結:詩作如《詩意的輪廓》,本身就是一種 affective mapping——詩人透過詩歌,繪製那些無法用傳統語言描繪的感情地景與社會關係的變動輪廓。

這樣的輪廓不是平面地存在,而是一種情動在時間與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一種感覺與意義如何被感知、投射、記憶與再現的方式。

總結來說:「輪廓可以體現在物理、哲學與知識等不同層面」,在情動轉折視角下,可以理解為:

情動在空間(物理)、主體生成(哲學)、與知識建構(知識層面)中的流動與構形方式。詩意地繪製這些輪廓,就是情感地理學的寫作與政治實踐之一。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25, 2025 at 11:09am

顧愷之《神情詩》~《神情詩》是顧愷之(東晋,約348年—409年)的作品,也有一說是陶淵明所作,全詩二十字,描繪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展現了自然生機和精神,被認為是「詩中有畫」的典范。

《神情詩》全文如下: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四幅生動的畫面:

春天::描繪了春水盈滿池塘的景象,生機勃勃。
夏天::描繪了夏日多變的雲彩,形態各異,充滿活力。
秋天::描繪了秋月的光輝,清澈明亮。
冬天::描繪了冬日山嶺上傲然挺立的松樹,象征著堅韌不拔的精神。

整首詩以景抒情,通過對四季景色的描繪,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生命的熱愛。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ly 15, 2024 at 10:10am

[鴻篇鉅作]

最後,這種時間的觀念對我來說還有一種重要的價值,它是一根刺棒,它告訴我,如果我想達到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有時,在短促的瞬間,在蓋爾忙特家那邊,在我和德·維爾巴里西斯夫人坐車出去散步到時候產生過的、使我認為這日子還值得一過的感受的話,那麼現在該是開始的時候了。現在我覺得這種生活值得一過,因為我覺得有可能闡明它,闡明這種我們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斷遭到歪曲的生活,還它真實的本來面目,總之,實現在一部作品中!我想,但願能寫出這樣一部作品的人能得到幸福,他要做的工作是多麼艱巨啊!這裡且略示一斑,他必須做到使他的作品能與最高雅、最不同的藝術相媲美,況且,這位作家還將使各個特點都顯現出它各個相反的方面,以說明他的兼容並蓄,他必須條分縷析地醞釀他的作品,無休止地反復結集力量,仿佛展開一場攻堅戰,像忍受疲勞那樣忍受之,接受戒律那樣接受之,建造教堂那樣建造之,遵守規章那樣遵守之,克服障礙那樣克服之,贏取友情那樣贏取之,餵養幼兒那樣給予充分的營養,創造一個世界那樣創造它,絕不把那些可能只有在別的世界裡才能找到解釋的奧秘,我們預感在生活中、藝術中最能令人感動的奧秘放過一邊。而在這些鴻篇巨制裡,有些部分還只來得及擬出提綱,因為由於建築師計劃之宏大也許永遠都不可能完工,有多少大教堂仍處於未完成狀態啊!我們給這部作品以養料,加強它的薄弱部分,保護它,然而接下去卻應是它自己成長,它指定我們的墳墓,保護它免遭物議,有時也使它免被後人遺忘。不過回過頭來說我自己,我對自己的作品實在不敢抱任何奢望,要說考慮到將閱讀我這部作品的人們、我的讀者那更是言過其實。因為,我覺得,他們不是我的讀者,而是他們自己的讀者,我的書無非是像放大鏡一類的東西,貢布雷的眼鏡商遞給顧客的那種玻璃鏡片;因為有了我的書,我才能為讀者提供閱讀自我的方法。所以,我不要求他們給我贊譽或對我詆毀,只請他們告訴我事情是否就是這樣的,他們在自己身上所讀到的是否就是我寫下的那些話(再說,在這一方面可能出現的分歧也並不一定純然是由我的差錯引起的,有時還可能是由於讀者的眼睛還不適應於用我的書觀察自我)。……我不敢狂妄地說它像一座大教堂,只求它像一條連衣長裙。當我手頭沒有我所有的那些被弗朗索瓦絲稱作爛紙片兒的東西,當我缺少的正是我需要的東西時,弗朗索瓦絲能理解我的衝動,我總是說,如果沒有她需要的那號紗線和扣子,她是縫不成衣服的。

因為有了我的書,我才能為讀者提供閱讀自我的方法。所以,我不要求他們給我贊譽或對我詆毀,只請他們告訴我事情是否就是這樣的,他們在自己身上所讀到的是否就是我寫下的那些話。

——是的!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24, 2024 at 7:12am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出版是核心文創產業之一

它與攝影、繪畫、設計、互聯網等

其他核心文產也息息相關


而書籍已經成了醫療的一部分

大家在談「人機結合」的同時

閱讀自然成了醫藥科技與身心感知

跨界融合、互相支援的利器


世界沉溺於高科技、大數據

而忽略了人心最需要的

其實是高觸感、深體驗

更多相關內容:

英國Get into Reading:讀書修復腦損傷

Girl in the Bookshop by Raphaël Chenol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y 28, 2024 at 3:01pm

(波蘭)米沃什:禮 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霧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園里幹活

蜂鳥停在忍冬花上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佔有

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記

想到故我今我同為一人並不使我難為情

在我身上沒有痛苦

直起腰來,我望見藍色的大海和帆影

西川 譯


愛墾評註

波蘭詩人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是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讀了他這首詩,就覺得今天過得很實在。特別是這一句:

想到故我今我同為一人並不使我難為情

在我身上沒有痛苦

直起腰來,我望見藍色的大海和帆影

本網提倡「知本法」文創,在大敘事上「不忘初心」,顧全整體生態經營;在小敘事上,落實慢生活、慢創作,追求「返鄉」、詩性的居住。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y 20, 2024 at 10:35am

張子選的詩·偶爾

一向是草木光陰

偶爾會羊朝北去,而馬首向南

就如雲在青天,水在湖面

也是偶爾,我會驟然記起你來


這世上,其實該來的人都來了就好

你能來應該更好

只是,大家都在佛也在

而你沒來


偶爾,我會坐在事情的側面

看舊山坡上,滾下新的時間

直到草們隨著季節倒伏,斜出正午

我還是沒弄明白,似乎活著

一直是件大事,如果仔細想想

為何又沒那麼了不起

有時候,事物會有一個

可能不合我意的尺寸

其實愛情和命運也是

即便心裡的你,好過整個人類

紙的背面,摸上去

還像十一月的結尾


偶爾,一場雨夾風帶雪地過去

另一個我,無悲無喜地走來

天空下完全像是沒計劃地游牧

很原生態地走掉一個下午

仿佛一雙牛角或者一陣馬嘶

就能把日子扯得又老又長


地球還是圓的,我對此

感到比較滿意和放心

有時,地平線上甚至會

空餘下千人搬不動的一個靜

倘若此際,你從輪回中回過頭來

會看見,我在,其實我一直都在

但你始終沒有回頭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11, 2024 at 9:57am


說回来,還是綠皮火車親

在成都的一個寧靜的咖啡館裡,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木質地板上,營造出一種溫馨而舒適的氛圍。趙明,一個對火車充滿熱情的銀行職員,正和朋友熱烈討論著最近的一個話題——綠皮火車的回歸。

「你知道嗎?最近很多地方都在討論綠皮火車的回歸。」趙明的眼睛裡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仿佛這個話題對他來說有著無盡的魅力。


「綠皮火車?那不是很久以前的交通工具了嗎?」朋友有些不解地問道。


「沒錯,綠皮火車的確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情懷和記憶。」趙明解釋道,「而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綠皮火車的回歸也許正是一種新的趨勢。」


幾天後,趙明親自體驗了一次綠皮火車之旅。他早早地來到了成都火車站,等待著那趟熟悉而又陌生的綠皮火車的到來。當火車緩緩駛入站台時,趙明不禁感嘆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

車廂裡,趙明觀察和記錄下了旅客們的反應和火車的運行情況。他發現,雖然綠皮火車的速度不如高鐵快捷,但它卻有著獨特的魅力。旅客們在車廂裡聊天、打牌、看書,享受著旅途中的悠閒和愜意。而火車在鐵軌上緩緩行駛,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段歷史的故事。

通過這次實地考察,趙明對綠皮火車回歸現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認為,綠皮火車的回歸不僅僅是一種懷舊情懷的體現,更是對當前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積極響應。相比高鐵等現代交通工具,綠皮火車在能源消耗和成本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這符合當前社會對環保和經濟的雙重需求。

此外,綠皮火車還能夠到達一些高鐵無法覆蓋的偏遠地區,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加經濟實惠的交通選擇。這不僅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也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便捷的交通服務。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選擇綠皮火車作為出行方式,不僅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體驗慢生活的樂趣,還能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這種交通方式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提醒我們在追求快速便捷的同時,不要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和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

在未來,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類似綠皮火車這樣的環保和經濟兼顧的交通方式出現。它們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可能性和選擇,讓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在綠皮火車的轟鳴聲中,趙明結束了他的旅程。他站在站台上,目送著火車漸行漸遠,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希望。他知道,這個世界正在發生變化,而他和他的朋友們將繼續關注這些變化,並為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本文作者:常高俊;原題:高鐵將不再是首選?綠皮火車回歸大眾視野,聽聽內行人怎麼說;2024-04-05 搜狐

延續閱讀:

丹南怀旧火车之旅

北婆罗洲蒸汽火车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