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is Greenfield:40 Years Of Dance 哲學問題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8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4 hours ago

89.It may also be said that God as Architect satisfies in all respects God as Lawgiver, and thus that sins must bear their penalty with them, through the order of nature, and even in virtue of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of things; and similarly that noble actions will attain their rewards by ways which, on the bodily side, are mechanical, although this cannot and ought not always to happen immediately.

還可以得出,作為建築師的上帝在一切方面都滿足作為立法者的上帝,因而罪惡必通過自然的秩序、乃至事物的機械結構而受到懲罰;同樣,高尚的行為在形體方面也通過機械的方式獲得獎勵,盡管這不可能也不應該經常立刻發生。

解釋:自然的物理領域和神恩的道德領域之間的前定和諧意味著,上帝並不需要去行使超自然的奇跡來懲惡揚善,神恩總是通過自然的方式表現出來,否則,上帝就成了個糟糕的鐘表匠。

90 Finally, under this perfect government no good action would be unrewarded and no bad one unpunished, and all should issue in the well-being of the good, that is to say, of those who are not malcontents in this great state, but who trust in Providence, after having done their duty, and who love and imitate, as is meet, the Author of all good, finding pleasure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His perfections, as is the way of genuine 『pure love,』 which takes pleasure in the happiness of the beloved. This it is which leads wise and virtuous people to devote their energies to everything which appears in harmony with the presumptive or antecedent will of God, and yet makes them content with what God actually brings to pass by His secret, consequent and positive [decisive] will, recognizing that if we could sufficiently understand the order of the universe, we should find that it exceeds all the desires of the wisest men, an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it better than it is, not only as a whole and in general but also for ourselves in particular, if we are attached, as we ought to be, to the Author of all, not only as to the architect and efficient cause of our being, but as to our master and to the final cause, which ought to be the whole aim of our will, and which can alone make our happiness. (Theod. Pref. 134,ad fin., 278.)

最後,在這一完美的統治下,沒有任何善的行為不會被獎勵,沒有任何惡的行為不會被懲罰,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善人的幸福,也就是說,為了那些在這一偉大國度毫無怨言、盡職責而信天命的人,那些如其所應該的那樣去熱愛並仿效那所有善的創造者、在對他的完滿性的沉思中找到快樂的人,這種從所愛對象的幸福中獲得快樂乃是真正的「純愛」之道。正是因此,賢明之士致力於與上帝的假定的、在先的意志相一致的任何事情,而滿足於上帝通過他的隱秘的、結果的和決定的意志所實際帶來的事情,他們認識到,如果人們能夠充分理解宇宙的秩序,就會發現它超出了最聰慧的人的所有期望,無論就整體一般而言,還是就我們個別而言,都不可能使它變得比現在更好,只要我們能夠如我們所應該的那樣歸附萬物的創造者,不僅歸附作為我們存在的建築師和動力因的上帝,而且歸附作為我們的主宰和目的因的上帝,他應該成為我們意志的全部目的,僅僅是他就足以使我們幸福。(參見《神正論》,前言,第134節,正文,第278節)

解釋:萊布尼茨引用了經院哲學的兩個重要術語,即上帝的假定的、在先的意志(presumptive or antecedent will)和上帝的結果的和決定(consequent and positive will)的意志。上帝的假定的、在先的意志是指上帝主觀上希望人類在各方面都得到最大的幸福;上帝的結果的和決定的意志是指由於世界和人的局限性,以及個體與個體之間、整體和部分之間還有過去、現在與將來之間必須相協調的極端複雜性,上帝在客觀上只能給予人類在現實條件制約之下的盡可能多的幸福。上帝的結果的和決定的意志不是人類的有限的理智所能夠認識和預料的,因此,賢明之士盡人事而聽天命,在行動時遵循上帝的假定的、在先的意志,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努力,無論其結果如何都欣然接受,因為這是上帝的結果的和決定的意志的體現。

萊布尼茨認為,最高的德性在於愛上帝。在他看來,愛是非功利性的,是「從所愛對象的幸福中獲得快樂」,而上帝作為最完善、最幸福的存在,最值得人去愛,也最能給人帶來幸福。愛上帝意味著我們認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最完善的,他所創造的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莱布尼兹《單子論》,桑靖宇翻譯/註釋( 2008年初);The Monadology (1714)by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English edition translated by Robert Latta (1898);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原見:百度文庫)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21, 2025 at 9:08am

愛墾APP:法國哲學家特里斯坦·加西亞(Tristan Garcia)說過,(大意)人現在被好多情感情緒操弄,好intense,但可以嘗試擺脫它;這些情感本身雖具摧毀性,但如果懂得轉化,可以成為一種倫理道德力量。佛洛伊德也講過「力必多」政治。

可是,在剝削自己的壓抑與消費的沉溺以外,文創人可如何疏導(channel)生自語言前的情動,以及已經被名目化、外在化的情緒,使它們成為文創的感情衝力?

2008年以来,觀察本土政治分崩離析現象的結果,文創研究者陳明發博士已經體會到,這個“情感普遍被綁架”的問題非常關鍵。

2014年寫的短詩〈綁匪〉(筆名:陳楨),是陳氏這個時期的一個記錄。如何從情感的操弄與消費性沉溺中擺脫,進而將情動(affect)轉化為一種倫理道德力量,甚至是文化創意的動能,成了陳明發多年来文創學術努力的重要方向。現從幾個層面給這問題做個階段性的小結——

1. 由「被情感操弄」到「管理情動」 首先,加西亞(特別是在2016年出版的《The Life Intense—A Modern Obsession》中)指出,現代社會讓我們的情感變得極度強烈(intense),這種強烈可能是一種操弄,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的興奮、憤怒、焦慮、痛苦或快感之中。然而,他並不是要我們拒絕情感,而是要我們理解並學會駕馭情動的力量,避免成為它的奴隸。 這與佛洛伊德的「力必多」(Libidinal Politics)相呼應。

佛洛伊德認為,個體的能量不只是純粹的生理衝動(libido),而是被社會、文化所規訓,使我們內在壓抑,或者反過來成為消費文化的囚徒。

從壓抑與消費,到「情動轉化」

大多數人對情緒的處理,主要是兩種極端方式:

壓抑自己(Repression)— 壓抑、克制、理性化,甚至冷漠地否定情緒。但這會導致內部焦慮,甚至精神創傷。

沉溺於消費性情感(Addictive Consumption of Emotions)— 透過消費(電影、遊戲、社交媒體、娛樂、短視頻、)來麻醉自己,以為這就是「表達情緒」。但這其實是被動的,不是真正的情感轉化。

例子:社交媒體的「情動投機」

社交媒體利用人類的情動機制,製造「快樂—焦慮—憤怒」循環,使我們情感被操控,而不是我們主動管理情動。這是一種情動的剝削,使我們成為被動的消費者,而非創造者。

更好的方法是「情動轉化」(Affective Transmutation,或譯嬗变、蜕變)

這裡,Garcia 和佛洛伊德的觀點可以與德勒茲(Deleuze)與瓜塔里(Guattari)的「慾望流動」(Desiring-Production)結合。我們的情動能量並不應該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應該主動地蜕轉成創造性動能。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如何channel這些情動,使之成為文化創意的驅動力?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20, 2025 at 11:32am

3. 如何將「情動」變成「文化創意的驅動力」?

愛墾網16年来的公益分享說明,我們可以透過三個步驟來「channel」弱小個體的情動,使之變成文化創意的動力:

(1)察覺:從「被情動控制」,到「察覺情動流動」

•問題:我們經常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但其實我們的情感經常被外界觸發,例如社群媒體的憤怒、廣告的刺激、新聞的恐慌。

•解法:學會「meta-awareness」(超覺察),即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反思:「我現在的情緒來自哪裡?是我的內在需求,還是外部操弄?」

例子:村上春樹的寫作

村上春樹提到,他的許多作品來自個人的情感狀態,但他不會被動地讓情緒淹沒自己,而是「觀察」它們,然後用文字來進行轉化。例如,他透過跑步來管理自己的情動,讓身體的律動轉化為寫作的節奏。

文創應用:這種方法適用於音樂、詩歌、電影、設計等領域。當你察覺到自己被某種情緒影響時,不要急著壓抑或沉溺,而是去「體驗」它,然後用藝術形式來表達它。

陳明發博士-愛墾網對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作品所作的剖析與推介,也是往這個情動-文創感情生命衝力的方向推進。

(2)轉化:將「情感」變成「象徵性創作」

•問題:大多數人的情感表達是直接性的,例如生氣就發火,悲傷就哭泣,但這些都是即時釋放,並沒有經過創造性的轉化。

•解法:用「象徵」來轉化情動。

例子:草的「波點宇宙」

草間彌生(Kusama Yayoi,1929年)的作品充滿重複的波點(polka dots),這其實是她個人對焦慮和精神分裂症的回應。她透過視覺符號來將自己的情動外化,而非讓自己被痛苦吞噬。

文創應用:當你有強烈的情緒時,嘗試找一種符號、物件或模式來轉化它。例如,若你對於「被操控」感到憤怒,可以透過拼貼藝術來拆解廣告,或者用劇場表演來重構「操弄與抵抗」的情境。

愛墾網在曲藝、說唱、脱口秀、演說会带動等舞台文創的推廣,也是嘗試讓文化創意真正實現其“文化+經濟”交融的整體社會意義。

(3)能動:透過「情動參與」創造共鳴

• 問題:個人的情感可以很強烈,但如果不能與他人共鳴,就很難轉化為文化影響力。

•解法:將個人的情動轉化為集體的感受,讓它成為一種文化運動。

例子:「沉浸式文創」的力量

•「反烏托邦小說」(如《1984》)將焦慮轉化為警世預言,讓讀者參與其中。

•「心理劇場」(如波赫士的詩歌)用像徵手法,把個體情緒帶入群體情感的共振。(克里斯蒂瓦的“個人符號-社會像徵”,是個極重要的情動理論基礎。)

•「互動式博物館」(如體驗戰爭的VR裝置)讓觀者透過身心投入,進入另一種情動體驗。

文創應用:如果你的創作能夠讓觀眾「情動參與」,那麼你的作品就不再只是個人的情緒宣洩,而是一種陳明發博士一直在強調共同的文化記憶(com-emory)

4. 結論:讓情動成為倫理與文創的「流動能量」

情感的確可以是摧毀性的,但它也可以是建設性的,只要我們懂得駕馭它,而非被它駕馭。

Channel your affect,transform it into creative energy. 從被操控的情緒,到創造性的情動管理。

文創建議:「Com-emory」與地方文化的情動詮釋

陳明發博士-愛墾網素來提倡的「Com-emory」概念,正好可以結合列維納斯的面容倫理與情動參與。如何讓地方文創不只是「產品」,而是一種引發記憶與情感共振的文化行動?如果我們的文化創意能夠轉化人們的情動,使他們在地方感(sense of place)中重新找回情感的根源,那麼文創就不僅是商品,而是一種詩意的倫理實踐。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3, 2025 at 11:51pm

丹納·藝術哲學:希臘的雕塑~~濫用戰艦和軍隊,揮霍從美洲掠取得來的金銀,虛擲最優秀的子弟的熱血,攸關國家性命的熱血,消耗在窮兵黷武,一次又一次的十字軍上面;那種固執,那種風魔,使西班牙在一個半世紀以後民窮財盡,倒在歐羅巴腳下。

但是那股熱誠,那種不可一世的聲威,那種舉國狂熱的熱情,使西班牙的臣民醉心於君主政體,為之而集中他們的精力,醉心國家的事業,為之而鞠躬盡瘁。他們一心一意用服從來發揚宗教與王權,只想把信徒、戰士、崇拜者,團結在教會與王座的周圍。異教裁判所的法官和十字軍的戰士,都保存著中世紀的騎士思想,神秘氣息,陰沉激烈的脾氣,殘暴與偏狹的性格。

藝術家不是孤立的人。我們隔了幾世紀只聽到藝術家的聲音;但在傳到我們耳邊來的響亮聲音之下,還能辨別出群眾的複雜而無窮無盡的歌聲,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聲一樣,在藝術家四周齊聲歌唱。只因為有了這一片和聲,藝術家才能成其為偉大。 在各人特有的差別中始終保持同一家族的面貌。

和魯本斯一樣,他們喜歡表現壯健的人體,生命的豐滿與顫動,血液充沛,感覺靈敏,在人身上充分透露出來的充血的軟肉,現實的,往往還是粗野的人物,活潑放肆的動作,鋪繡盤花,光豔照人的衣料,綢緞與紅布的反光,或是飄蕩或是團皺的帳帷簾幔。到了今日,他們同時代的大宗師的榮名似乎把他們湮沒了,你們可以看到同樣暴烈與可怕的人物,同樣的凶殺和離奇的結局,同樣突如其來和放縱的情慾,同樣混亂,奇特,過火而又輝煌的問題,同樣對田野與風景抱著詩意濃郁的感情,同樣寫一半敏感而愛情深厚的婦女。
引自:第一章)

我們現在把這個原則應用於人,先應用在人的精神生活方面,以及以精神生活為對象的藝術,戲劇音樂、小說、戲劇、史詩和一般的文學。在這里,特徵的重要的次序是怎樣的呢?怎樣確定各種變化的程度呢?——歷史給我們一個很可靠很簡單的方法;因為外界的事故影響到人,使他一層一層的思想感情發生各種程度的變化。

時間在我們身上刮、刨、挖掘,像楸子刨地似的,暴露出我們精神上的地質形態。在時間侵蝕之下,我們重重疊疊的地層一層一層剝落,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容易開墾的土質好比松軟的沖積層,完全堆在浮面,只消鏟幾下就去掉了;接著是粘合比較牢固的石灰和更厚的砂土,需要多費點兒勁才能鏟除。

往下去是青石、雲石、一層一層的片形石,非常結實,抵抗力很強;需要連續幾代的工作,挖著極深的坑道,三番四復的爆炸,才能掘掉。再往下去是太古時代的花崗石,埋在地下不知有多少深,那是全部結構的支柱,千百年的攻擊的力量無論如何猛烈,也不能把那個岩層完全去掉。 浮在人的表面上的是持續三四年的一些生活習慣與思想感情;這是流行的風氣,暫時的東西。

一個人到美洲或中國去游歷回來,發現巴黎和他離開的時候大不相同。他覺得自己變了內地人,樣樣都茫無頭緒;說笑打趣的方式改變了;俱樂部和小戲院中的詞匯不同了;時髦朋友所講究的不是從前那種漂亮了,在人前誇耀的是另外一批背心,另外一批領帶了;他的胡鬧與駭人聽聞的行為也轉向另一方面;時髦人物的名稱也是新興的;我們前前後後有過「小爺」、「不可思議」,「俏哥兒」、「花花公子」、「獅子」、「根特佬」,「小白臉」、「小浪蕩」。

不消幾年,時行的名稱和東西都可一掃而空,全部換新;時裝的變化正好衡量這種精神狀態的變化;在人的一切特徵中,這是最浮淺最不穩固的。——下面是一層略為堅固一些的特徵,可以持續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大概有半個歷史時期。我們最近正看到這樣的一層消滅:中心是一八三〇年前後。......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 2025 at 10:13am

納博科夫·夢境的現成背景~~普通人是多麽不注意蝴蝶,真是令人吃驚。為了讓我那對這一點表示懷疑的同伴明白,我故意問帆布背包里裝著加繆作品的健壯的瑞士徒步旅行者,他在沿小路下山的時候有沒有看見蝴蝶。“沒有,”他平靜地回答道。而大群的蝴蝶剛剛才在那里讓你我開心不已。可是,下面的情況也是真的,當我回憶有關一九〇六年前的一個夏季——也就是說,在我的第一份地點標簽上的日期之前——的一條細節記得清清楚楚、以後再也沒有去過的小路的形象的時候,卻連一隻翅膀、翅膀的一次扇動、一道天藍色的閃光、一朵亮閃閃的點綴著飛蛾的花都沒有能夠看得出來,就好像有人在亞德里亞海岸上施行了一種邪惡的妖術,使那里所有的“鱗翅們”(如我們中間愛用俚語的人所說)都隱了形。

一個昆蟲學家有朝一日在一位興高采烈、已經摘下了防護帽的植物學家旁邊,跋涉在一顆類似的行星上的令人驚駭的植物群中,眼前卻連一隻昆蟲也看不見的時候,可能就會有這種同樣的感覺;就這樣(奇特地證明了一個奇特的事實:只要可能,一個人幼年時的景象,會被一個具有經濟頭腦的制片人,用做我們成年後夢境的現成背景),我的某個反覆出現的噩夢里的那座海邊的山頂上——我曾在清醒時把一張可折疊的網偷偷弄到了那里去——長滿了生機勃勃的百里香和草木犀,但是卻不可思議地缺乏那兒應該具有的任何蝴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3, 2024 at 2:12pm

﹝美﹞段義孚(1930-2022):冰雕

「害羞的人,不愛交際的人,或者像我這樣被古怪的追求抑制了社交需要的人,或許更應該投身於大自然。不容易適應環境的人容易把情感寄託於動植物身上,因為動植物不會對人有成見。但即使是動植物也不是絕對可靠的,因為生物也會形成群體:許多動植物都有社會性,它們在自己的世界裡也會有歧視、包容和排斥的現象。最後,可能只有待在無機物的環境中,例如沙漠、冰山裡,人們才能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我喜歡大自然嗎?在我們這個道德標準經常變化的後現代社會裡,唯一不變的信條,即最無可爭議的道德準則,就是『你應該熱愛大自然』。我承認,如果大家都像很多年輕的環保人士那樣,用『生命』這個詞來指代大自然的話,那麼我不算熱愛大自然,甚至不太喜歡大自然。對於有機體為了繁衍生息而迸發出的奮進和狡黠,我懷有一種矛盾的態度。反而,宇宙中擁有這麼多毫無生機的『礦物』,這讓我感到安慰而不是沮喪。持這種態度的絕不只是我一個人。然而,我們的數量是很小的,因為如果物種要繁殖、生物要進化,就不能容許有太多我們這樣的個體存在。


我對礦物的偏愛一定很深,因為它銘刻在我最早的記憶中。我當時大約3歲,住在天津,冬天很冷,池塘裡都結冰了。我每天下午要睡午覺,剛醒來的時候脾氣就很不好──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樣,我也有『起床氣』。你可能還記得,母親預料到我弟弟會發脾氣,就畫了一輛汽車。為了安撫我,我的奶媽做了一件更富有想像力的事。她在煙灰缸裡裝滿了水,放在窗外的窗臺上,讓它暴露在寒冷的天氣裡。她見我快要醒過來,便拿來煙灰缸,在我床邊的桌子上翻過來,用刀柄輕輕敲了一下,然後──哎呀!看哪!──一個閃閃發光的冰雕掉了出來。在我一個小孩子的眼裡,這簡直就是魔法。」
── 志丞、劉蘇(譯):〈我的個性:從父母到岩土〉,《我是誰?:段義孚自傳》(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23年8月),頁87-88。圖片出處:https://reurl.cc/V0zNYn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9, 2024 at 11:22pm

愛墾APP: 《情感的文化政治》

Sara Ahmed2004 年的著作《情感的文化政治》(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中,提出了關於情感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核心作用的獨特觀點。她的論點集中在情感如何在社會關係、身份建構和權力結構中發揮作用,情感不僅是個人的內部體驗,還參與了更廣泛的社會和文化過程:

情感的社會建構: Ahmed強調,情感並非僅僅是個體內在的心理狀態,而是通過社會建構形成的。她認為情感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中產生的,並通過社會關係和權力結構在社會中流動和傳播。情感不僅塑造個體的感知和行為,還影響集體的身份建構和社會結構。

情感與權力的交織:認為情感與權力關係密切相關,尤其是權力如何通過情感在社會中傳播。她分析了恐懼、愛、恨、羞恥等情感,探討這些情感如何被動員以維持或挑戰現存的社會秩序。例如,恐懼常被用於邊界劃分,將某些群體描繪為「外來者」或「威脅」,從而鞏固社會中的排斥機制;而愛則被用來維系特定的群體認同和集體歸屬感。

情感的「附著性」與「指向性」:Ahmed 介紹了情感的附著性(stickiness)概念,指的是情感如何依附於特定的對象或人群,並賦予它們特定的意義。情感通過附著某些符號、身體或事物來塑造我們對這些對象的感知。例如,「恐怖分子」這一概念往往與恐懼情感相聯系,進而強化對某些族群的負面刻板印象。

此外,她還討論了情感的指向性(intentionality)。情感不是漂浮的,而是有其特定的指向,它們通過與特定對象、情境或他人相關聯而獲得意義。這種指向性揭示了情感如何構成並維系社會邊界和群體區分。

情感與集體身份建構:Ahmed 認為情感在群體身份的形成和維護中起著關鍵作用。她分析了情感如何幫助建構和維持國家、種族、性別和性取向等集體身份。例如,民族主義可以通過「愛國」情感來構建對國家的忠誠感和歸屬感,同時通過恐懼和仇恨情感對外界進行排斥和其他化。情感成為了集體認同的核心工具,它通過規范哪些情感應該被表達,哪些情感應該被抑制,來維持社會規范。

情感的政治與文化效應:她強調情感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她提出,情感的流動不僅是在個體之間的互動中發生,也在政治、文化和社會運動中起著作用。例如,在移民、種族和性別問題上,情感被用於政治動員、群體邊界的塑造以及對權力結構的維護或顛覆。她尤其關注恐懼政治,探討恐懼情感如何在國家政策和公眾話語中被操控,用於塑造對他者(如移民、少數族裔)的排斥和壓迫。

情感的分布與不平等:Ahmed 還分析了情感在社會中的不平等分佈。不同群體對特定情感的體驗、表達和獲得認同的方式是不同的。例如,某些群體的憤怒可能被視為「正當的」,而另一些群體的憤怒則可能被貶低為「非理性的」或「危險的」。這種情感的社會不平等反映了權力關係的運作,情感的分配方式有助於維持現有的社會等級結構。

情感的反抗潛力:盡管情感常被用於維持權力關係,Ahmed 也指出,情感具有反抗的潛力。情感能夠成為對抗壓迫、挑戰不公和構建新社會關係的工具。例如,羞恥可以被用於社會控制,但也可以被轉化為憤怒,從而激發個體或群體的反抗行動。Ahmed 認為通過重新認識和使用情感,邊緣化群體可以在文化和政治中重新奪回話語權。

Sara Ahmed 的《情感的文化政治》通過細致的理論分析,展示了情感不僅是個人內在的體驗,更是複雜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力量。她強調情感的社會建構性以及它們如何被用於構建社會邊界、維持或挑戰權力結構。Ahmed 通過對情感流動、附著性和指向性的分析,揭示了情感在身份認同、政治動員和社會互動中的核心作用。

這本書在文化研究、性別研究、後殖民理論以及情感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促使學者重新思考情感在社會和政治中的位置,並為研究情感如何與權力、身份和文化生產相互交織提供了一個關鍵的理論框架。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2, 2024 at 11:05pm

愛墾APP: 德勒兹對話意念科學

以下「意念科學」中常見的論點,與德勒茲的「平面」、「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和「皺褶」(Fold)等核心概念可能聯系起來。下面將逐一分析這些概念與德勒茲哲學的關係:

「宇宙有一種無所不在的能量,稱之為『生命體能量』」:德勒茲的「平面」(Plane of Immanence)恰好可以解釋這種無所不在的能量概念。在德勒茲的哲學中,平面指的是一種存在的統一場域,所有的生命和物質都在這個平面上共存、相互作用,不存在等級劃分。這與「生命體能量」遍佈宇宙、連接萬物的觀點相符,所有的事物都在同一個平面上運作,並且能量是這種運作的基礎。

「從外在刺激抽身、向內專注,慈悲心讓腦部躍升到一種充滿能量的高度感官覺」: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概念可以幫助解釋這點。無器官身體是指去掉了功能性或固定用途的身體,能夠超越原有的局限性,進入一種潛能無限的狀態。通過抽離外界干擾,專注內在,個體的身體和意識不再受到原有結構的限制,從而進入一個更高感官覺知狀態,這與德勒茲所描述的超越固定身體形態、激發無窮潛能的無器官身體極為吻合。

「意念能給無生物『充滿』能量」:這個論點可以通過德勒茲的「皺褶」(Fold)概念來理解。皺褶的概念打破了傳統的內外二分法,表明意識與物質之間沒有固定的界限,它們可以相互折疊、相互滲透。意念可以通過皺褶影響無生物,把自身的能量傳遞到物質世界中。這種意識對物質的影響體現了德勒茲關於意識與物質的動態交互和轉化。

「對抗別人的負面意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唸正教的禱告文」:從德勒茲的角度來看,禱文作為語言的實踐,可以被視作一種重新構造「無器官身體」的方式。通過言語(禱文)的重覆和儀式化,個體可以在平面上重新組織自我,構建出不同的能量狀態,從而抵御外界負面影響。這與德勒茲對語言的生成力量和身體的去功能化過程相呼應。

「宇宙所有物質都與零點能量場互動」:這個觀點可以與德勒茲的「平面」概念直接相關。德勒茲認為,所有事物都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作用,並且沒有一個獨立的、分離的存在。零點能量場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統一的場域,萬物都參與其中,不斷交換能量。這與德勒茲的平面理論的核心思想相符,即所有的生命和物質都在一個統一的場域中運作。

「量子粒子被認為是憑空蹦出來的,導致毫無原因的能量擺動」:這個論點與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覆」概念相關。德勒茲認為,差異是世界運作的核心,所有的存在都是差異性的表現,而這些差異性的重覆則不斷產生新的變動。量子粒子的隨機出現與消失可以看作是差異的生成與消解,隨機擺動本身是對差異不斷生成的表現。

「意識是一種不受我們身體局限的物質,是一條理分明的能量,有能力改變物質事件」:這個觀點可以通過「無器官身體」來理解。無器官身體指的是一個超越傳統器官功能的存在,意識不再受限於身體的物理結構,而是一種自由流動的能量,具有重塑物質和事件的潛力。德勒茲認為,意識是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它可以通過復雜的折疊(fold)作用,影響和改變物質世界。

「以心控物」能力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德勒茲的「皺褶」理論可以解釋這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能力。在皺褶的結構中,內外的邊界是模糊的,時間和空間本身也是流動的,能夠被折疊和重新塑造。通過意識的「皺褶」作用,個體能夠跨越物質世界的物理限制,達到與物質直接互動的效果。這種互動可以超越傳統時間與空間的觀念,正如意念科學中的「以心控物」所描述的那樣。


意念科學中常見的論點,如宇宙能量、意識超越物質、禱文的作用等,都可以通過德勒茲的「平面」、「無器官身體」和「皺褶」等核心概念找到哲學上的呼應。德勒茲的哲學強調的是一種流動性、生成性和無界限的存在狀態,與意念科學中的能量和意識的動態互動高度契合。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30, 2024 at 11:46pm

愛墾APP:取徑维雅克生成詩性文創

維柯雅各布森克里斯蒂瓦的「詩性」概念融入爱垦APP新階段系列所討論的內容,可以通過以下幾步展開。每位思想家的「詩性」理論都為文化創意的理解文化創意的理解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將它們結合到新文創-在地智慧-宇宙文創的框架中,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更為深刻的文化教育和創作模式。

維柯的「詩性智慧」與生成性的文化創意

維柯的「詩性智慧」強調的是原始人類面對自然、社會和自我時的「顫栗」感受,這種感受構成了語言、神話、儀式等文化形式的生成過程。維柯認為詩性智慧是人類創造力的根本源泉,它是一種面對世界時的情感驅動,具有直接的、形象化的特質。在新文創與在地智慧的結合中,維柯的詩性智慧可以為文化創作提供一個情感驅動的起點:

情感驅動的文化創作:我們可以鼓勵創作者通過情感經驗和地方智慧的直接感受,去產生新的文化表達。例如,將婆羅洲的自然景觀、當地的儀式和神話重新形象化,並通過當代的視覺藝術、音樂或舞台表演呈現出來。這種創作不僅是對傳統的重復,還在情感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例如:通過感受婆羅洲熱帶雨林的威嚴和神秘,將當地土著的自然崇拜儀式與現代生態保護相結合,創造出一系列關於自然與人類共存的多媒體藝術作品。這種作品不僅展現了文化的當代性,也喚起了人類面對大自然時的「顫栗」情感。

生成性與文化再造:維柯的「生成性」強調文化不是固化的,而是通過情感、經驗和智慧不斷再生的過程。結合在地智慧,文化創意應當是一種不斷變化和重構的實踐。可以設計靈活的創意平台,讓地方智慧在實踐中得到更新和再造。例如:可以通過社區參與設計文化節日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結合維柯的詩性智慧,讓傳統的祭祀儀式與現代音樂、舞蹈和數字技術結合,生成一個新的「節慶體驗」,賦予古老習俗新的當代意義。

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與文化表達的結構

羅曼·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理論認為語言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更是一種自指的、具有審美特質的表達系統。他強調語言中的詩性功能,即語言的形式和結構可以在意義的傳遞中佔據主導地位。結合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理論,新文創可以通過對語言、符號、文化形式的精細設計來創造新的文化產品:

符號與形式的創新:在新文創的框架中,我們可以通過對符號和語言形式的精細設計,重構文化表達。結合在地智慧,這意味著對地方語言、符號、圖案等文化元素進行重新組織,創造出具有現代美學特質的新形式。例如,將傳統的婆羅洲雕刻藝術的幾何圖形符號與現代數字設計結合,形成具有新詩性特質的文化產品。例如:設計一系列以婆羅洲傳統圖騰為基礎的現代化平面設計作品,通過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將這些傳統符號重新排列組合,使它們在新的語境中產生新的文化意義。這可以是時尚設計、標識符號甚至是建築裝飾的一部分。

敘事與多重文本的建構:雅各布森的詩性理論也可以指導我們如何在文化敘事中使用多重意義的層次。結合在地智慧,我們可以通過敘事設計來傳遞多層次的文化信息。例如,設計互動式展覽或文化體驗,讓觀眾通過不同層次的文本和符號解讀,感受文化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例如:可以設計一個基於華人宗祠歷史的多媒體展覽,通過不同的音頻、影像、互動符號,讓觀眾參與到宗祠的歷史故事中,感受其多重意義和文化層次。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30, 2024 at 11:45pm

克里斯蒂瓦的「詩性語言」與文化創造的潛力

朱莉婭·克里斯蒂瓦的詩性語言理論強調語言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它本身具有一種突破固有意義結構的潛力,能夠解放新的可能性。她認為,詩性語言可以挑戰傳統的符號系統,揭示潛藏在背後的無意識和情感力量。克里斯蒂瓦的這一思想可以在新文創中為文化創新提供新的視角,尤其是當結合在地智慧時:

無意識與文化符號的重構:在地智慧中常常蘊含著集體無意識和深層的文化符號,克里斯蒂瓦的詩性語言理論可以幫助我們通過重新解讀這些符號,挖掘它們背後的情感和潛在意義。在新文創項目中,可以設計具象與抽象結合的文化產品,通過符號的解構與重構,揭示傳統文化中的深層情感。例如:在設計基於婆羅洲神話的當代藝術裝置時,可以通過解構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和符號,挖掘其背後隱藏的無意識情感(如對自然的畏懼與敬畏),並通過現代藝術語言將其重新表現出來。

情感力量的解放:克里斯蒂瓦認為詩性語言具有解放情感力量的潛能。在新文創教育中,這種觀點可以啟發創作者通過解放情感、突破傳統符號結構,來創造具有情感沖擊力的文化作品。例如,鼓勵學生用非傳統的方式表達對地方文化的理解,打破固定的文化模式,創造出具有強烈情感張力的新形式。例如:讓學生通過個人化的創作(如繪畫、視頻、表演等),結合在地智慧中的儀式和情感體驗,打破既有的文化形式,創造出個人化與地方文化融合的新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非線性敘事的,通過情感的直接傳達來打破傳統結構。

「詩性共創」與「Com-emory」概念的融合

結合我們之前討論過的「Com-emory」概念,即共同創造彼此共享的經驗與記憶,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詩性理論可以進一步賦予「新文創」以更加情感化、符號化和創新性的意義。

集體詩性智慧的共創:維柯的詩性智慧是集體的創造,通過集體情感體驗生成新的文化意義。在新文創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集體的文化活動或合作項目,激發這種共創的詩性智慧,讓社區與創作者一起參與文化創作,形成集體的「Com-emory」例如:通過社區文化節或藝術節,邀請社區成員、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一起參與,在地方智慧的基礎上共創藝術作品。這種共創不僅僅是為了展示傳統文化,更是為了通過集體情感體驗生成新的文化形式。

符號與記憶的互動:結合雅各布森的符號學與克里斯蒂瓦的詩性語言,「Com-emory」可以通過符號的重新配置與情感力量的釋放,實現文化記憶的再造。例如,在設計文化活動或教育項目時,可以通過不同符號系統的互動(如文字、圖像、聲音等),讓參與者在體驗中共同創造出新的文化記憶。例如:通過設計一個互動式的文化教育平台,利用新媒體技術讓學生通過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的方式,參與到地方文化的記憶中,形成一種多維度的、詩性化的文化體驗。

通過結合維柯的「詩性智慧」、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和克里斯蒂瓦的「詩性語言」,新文創可以在情感驅動、符號創新和文化再造的基礎上,生成出具有深度、情感共鳴和現代性的文化產品和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能有效結合在地智慧,還能通過陳明發博士提出的「Com-emory」模式實現文化的共創與共享,使文化創意教育成為一條連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動態生成性路徑。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