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商家在大馬紮根超過3個世紀。

但在過去100年來才隨著國家經濟逐漸起飛。華商從早期的礦業涉足到近期的綠色科技領域,這無疑和國家經濟轉型息息相關。

在大馬十大富豪榜上,華商經常占據過半人數,首相拿督斯裏納吉也多次公開贊賞大馬華商在馬貢獻,也冀望華商能成為大馬經濟火車頭。

但是隨著時代的轉變,華商也必須與時並進,懂得知人善用,集思廣益才能使到企業發展歷久不衰,細水長流。

當今時期的華商企業已進入第二代或第三代,即所謂祖孫經營的時代,經商手法也越來越全球化及科技化,包括引進外國人才及投資在海外,這個情況與早期華人經商的傳統價值觀是大有不同。

許多華商企業也必須與時並進,因時制宜走出所謂的華人公司(China man Company)的形象(公司制度苛刻,員工福利微薄丶斤斤計較),才能留住人才,帶動企業與國家經濟永續發展。

新紀元學院中小型企業主任胡景耀博士指出,整個東南亞的企業環境如從前般依然采用家族式經營手法,但在日本就有不少知名企業放棄了類似保守的觀念去經營自身的家族企業。

“不管是豐田還是本田等企業,表面上都是知名的家族集團,但其實相當懂得重視人才丶吸納人才為己用,其中還包括招其為女婿,或直接點名由有能之士,打理整個集團。

“現今整個企業能夠與時並進,不落於人後主要在於掌舵人的現代化管理與企業文化所致。”

家族企業難過三代

在日本留學與任職當地企業顧問多年的他認為,倘若自己的子孫不爭氣就被沒必要由其繼承集團,一來可以避免集團沒落,二來也能表現重視人才的一面,集思廣益,達到整合創新的企業理念。

國際調查機構麥肯錫的一項關於家族企業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範圍內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約30%的家族企業可以傳到第二代,能夠傳到第三代的家族企業數量還不足總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業在三代以後,還能夠繼續為股東創造價值。

在日本,為防止嫡系子孫不孝導致家業衰敗,很多家族企業都收德才兼備的“外姓人”以繼承家業。豐田汽車第一任社長丶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傳位的對象都是養子。

日本安田財閥的創始人安田善次郎雖然有兒子,但是卻選擇了女婿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這完全是出於選賢的考慮。

日本著名百貨商伊勢丹的第二代創始人小菅丹治(原名野渡丹治)及其繼任者高橋儀平都是家族的養子。

胡景耀博士指出,本地著名華商已故陳六使與陸佑,在國家貢獻與經濟成就上顯赫,惟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前者只用家族成員,而後者則是因才任用。

“陳六使任用自身家族成員的結果,就招致自身企業在往後的發展上大不如前,而陸佑則匯集當時的人才,成就非凡的將來,為企業帶來穩健的發展。”

他表示,不少華裔商家應該學習陸佑的偉大胸襟,擁有容人的氣量,才能為企業增加更多競爭力與活力。(劉國偉報導,轉載自2012-06-08《東方日報》專題報導)

Views: 292

Replies to This Discussion

東方上電臺:回眸華商百年轉變 華企知人善用保基業 (二)

華裔先賢靠雙手創事業

商業發展和國家發展是息息相關,華商從早期的礦業丶金融業丶制造業到現在服務業,華商轉型及經營模式都不可同日而語。

華商一直以來對大馬經濟扮演非常重要角色,可以把它分為3個時期,即初期丶中期及當今時期,數個代表性的華商如陳六使丶陸佑或李延年及他們所涉足的行業,在那個年代都有助當時的國家經濟發展。

新紀元學院中小型企業主任胡景耀博士指出,居多華人當時都是透過賣豬仔的方式遠赴南洋,其中居多是來自廣東省的人士。“這些華人先賢主要是在勞動力密集的地方,從事不同的工作,在透過一雙手丶精明的頭腦與決心要出人頭地的沖勁去發展自己的事業。”

他指出,本地知名華商與慈善家陸佑自小父母雙亡,在16歲時賣豬仔到我國錫礦場當礦工。幾年後在新加坡經營小店“興隆號”(是興隆號及廣益銀行的前身),接著其回往我國開拓創業,承頂他人廢棄之“舊龍口”錫礦,使錫礦回復生機,並發展成頗具規模之大礦。

“後發展橡膠業丶椰子業丶咖啡業,集種植與制煉於一體,兼營水泥業等,成為馬來西亞有名的‘錫礦大王’和‘橡膠大王’。

“此外,著名華商陳六使早年與兄弟合資創設聯和橡膠公司,自創益和公司,自任總經理。大力發展樹膠生意,在十多年內,成為馬新樹膠界巨子,足證其取財有方,其在用財方面也有道,如倡議和創辦了南洋大學,成為現今華教新紀元學院的模範對象。”

企業要留人才需改變

新紀元學院中小型企業主任胡景耀博士表示,管人與用人成為許多企業頭痛的問題,但是要留住人才更是難上加難的事。“在日本企業多數會培養企業的歸屬感,以防止人才外流,而我國首要需要改變的是保守的企業文化與政府對於人才的待遇。”

在此,他也對陸佑的用人之法,任人取賢的做法極為贊同。其中陳秀連丶陸秋傑丶辛亞榮都曾經是陸佑商業王國旗下的人才。

許多後來成為二十世紀初至二戰前隆雪工 商界翹楚和華社領導人的人物,包括李星南丶張郁才丶陳行丶朱晴溪丶董賢丶羅海春丶朱嘉炳等,也都曾經為陸佑做事,或得到陸佑提攜過的。

“現今中國與印度已四處網絡人才,我國要避免人才外流就必須勇於提出改變,才能永續經營。

“至於隨著大型華商企業擴大在海外的投資,這個情況是否會引發第2波移民浪潮?(第一波為華人下南洋),胡景耀博士則笑稱因為現今的移民政策已經較從前更為嚴謹,所以相信不會引發類似的移民浪潮。

他表示,部分國家的移民政策的條例,還包括需要鑒定為有助於該國發展的專才,或在該國投資一定的數額才能獲得居留證。

專家補充:商會領袖掌握契機創新局

新紀元學院院長莫順宗表示,本地華人乃經濟移民,經濟掛帥,功利為重,社會價值以成功商人為尊,是必然趨勢。除此之外,華商之崇高地位也造就華商組成之商會,最好例子當然是由各州中華商會組成的全國聯合總機構,即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

“陸佑(1846-1917)丶李孝式(1901-1988)和李延年(1906-1983)這3位不同年代的隆雪中華總商會的領袖,具有代表性。”

“在於他們挑起領導重任的時期,恰逢國家與社會處於關鍵的轉變時期,而他們卻不負所托,分別在他們的時代,即二十世紀之初丶二十世紀四十與五十年代丶以及二十世紀七十與八十年代。

這幾個國家與社會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之際,成功掌握時代契機,引領潮流,開創新局。”

莫順宗說,陸佑是隆雪中華總商會創會會長,以陸佑的財力與地位,出任當時名為商務局的隆雪中華總商會最高領導,時稱總理,乃不二人選。

事實上,當時擔任協理 的陳秀連丶陸秋傑,以及司理的辛亞榮都是丶或曾經是陸佑商業王國旗下的人才。由此可見,陸佑影響力之大與人脈網絡的深植。

李孝式領導有功

他表示,李孝式前後以會長身份領導隆雪中華總商會至少長達18年,即從1936起至1955年止。

李孝式領導隆雪中華總商會,論其建樹,全在第二個9年,即1946至1955之間。在這年間,李孝式除了居中協調,以及領導,最終更催生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

他指出,李延年於1975年擔任隆雪中華總商會會長,至1982年止,前後7年,其接任後,在全體董事的積極推動下,銳意革新會政:對內力求擴大與健全組織,添聘職員工作,推行廣招會員運動。

“我們也許不必刻意提醒中華總商會的領導,1982年卸任的李延年,今年恰好剛滿30年。事實上,國家社會即將邁入另一個分水嶺,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過去例子可以參考,但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特點,不變的是,凡是掌握時勢,並善於開發新局者,也許可以為國家社會開發一番新景象。”

全民呼應:註重短期利益不看長遠

聽眾潘先生認為,本地華商演變的歷史淵源流長,大可分為三個時代,其中包括30年代前丶30年代至60年代以及60年代後。

“早期也就是30年代前的華商,並不值得我們去為他們歌功頌德,因為有很多華商為世人展示負面行為的例子”。

他指出,為了民族與正義,也有不少華商在不了解政治現實的情況下,做出無畏的犧牲,甚至傾家蕩產。

“無論是印尼或越南的排華,還是我國的513事件,都說明了華商不懂得韜光養晦,而且當中也有不少是親中國的華商。”

聽眾熊先生則認為,我國的華商在思維上還是過度保守,不了解轉型的重要性,進而錯失許多機會。“華商基本想法是註重短期利益,都希望賺了別人一筆錢才說,並不在乎長遠的改革。”

他續稱,中國目前雖然已經在經濟上蓬勃發展,但依然還是不容忽視西方的經濟體依然還是在世界上扮演重要的影響。

聽眾黃先生表示,現今的華商都應該學習前人的智慧,學會如何建立經商的信用。

“以前的人都是因為‘信用’二字,而即便沒有現款也可直接拿貨,但是現在卻要簽合同或契約等才可拿貨,可見現今商人的信用相當低。”(劉國偉報導,轉載自2012-06-08《東方日報》專題報導)

RS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