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對吉隆坡來說,也是一個一觸即發的大年份。

話從1857年說起,那是巴生土酋拉惹阿都拉南下馬六甲,向兩位華商徐炎泉和林西河借貸了三萬元,在他的老家盧骨招募了87位華籍礦工,從巴生出發,乘五艘小船在巴生河上逆流而上。

算來是155年前的事了,155周年紀念。

當時的盧骨還是屬于雪蘭莪的屬地,礦產豐富。雪蘭莪當時另一個重要的產礦地,當然是巴生。

那時候的雪蘭莪分劃成五個管理地區:除了巴生和盧骨,還有瓜拉雪蘭莪、冷岳、和安南;但不是主要的產礦地。

阿都拉的家族就是在盧骨因為錫礦稅收而致富,阿都拉後來做了巴生的酋長,協助雪蘭莪蘇丹征收錫礦稅。

但是地處巴生河下游、河水流入馬六甲海峽之前的巴生,礦產漸漸稀少。阿都拉發現偶爾有馬來人從巴生河上游到來售賣錫米。那是他們是個人使用簡單工具、靠雙手勞作沖洗出來的產物。

阿都拉相信,巴生河上游應該擁有豐富的礦藏。于是,借錢雇人前往勘探。

當他們在今天輕快鐵Masjid Jamek旁的巴生河與鵝麥河交匯處下船,初次接觸吉隆坡這快土地時,它甚至還是無名地,吉隆坡或Kuala Lumpur這個名字出現時,已經是1870年,13年後的事了。

連名字都沒有的地方,不能期望會有人家、有支援。所以,一個月內,這批探險家只剩下18個人。這群無名者,只有一位後來開雜貨店外,無名無姓,大家管他叫甜薯阿四,其他的都是無名英雄。堪稱吉隆坡發現號十八羅漢。

 

(老黃照片右側下角為1960年代吉隆坡的巴生河與鵝麥河交匯處,Masjid Jamek教堂。)

Views: 224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