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載歷史訊息,除了要保留也要管理,不該見不得光地私人珍藏;文物要展示,但不是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不知前因後果。

出於對官方歷史的不信任以及對歷史被掩蓋甚至斷層的焦慮感,華人民間社會自立歷史文物館成風,大大小小文物館遍布各地,為保留文物和傳承歷史盡力而為。

用最簡單的詮釋,文物館就是提供一個展示歷史遺物的空間,讓歷史再現,不讓官方歷史成為“一言堂”,通過搜集和展示散落民間的歷史文物,保留歷史,喚醒逐漸被淡忘的記憶,或口述或記錄,代代相傳歷史的訊息。

巴生客家文物館展覽了許多珍貴照片,包括中國南來大馬創下許多豐功偉績的先賢們照片。

隆雪華堂總執行長兼文史學者陳亞才舉例,一個地方或社區的小型文物館裏所收藏的一個秤子、一個刨木器,顯示木匠工藝曾經是當地的重要行業,通過文物的展示,原本已經淡忘的記憶或忽略的感覺,在見到文物的時候浮現,不止讓歷史重現,喚醒記憶,甚至可能重新建立起不同世代之間的關系鏈。

個人或集體的焦慮感

最近二、三十年,我國民間出現許多私營文物館,從社團會館鄉親組織,到寺廟管理委員會甚至個人興趣,大大小小的文物館,遍布全國各地,形式主題林林總總,讓人目不暇給,足以策劃一場內容豐富的民間文物館之旅。

陳亞才認為,民間私營文物館成風,主要是個人或集體的焦慮感所致——對片面的官方歷史焦慮,對自家文化失傳的焦慮。

長期以來,官方歷史,特別對學校的歷史教科書,不但錯漏百出,或刪減或篡改歷史,突出大馬來主義,抹殺其他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的事跡和貢獻,造成華社對歷史特別緊張和敏感。

另一方面,新生代對方言和各種傳統文化漠不關心,對歷史更是所知甚少或片面和誤導,也因此各籍貫會館社團近年陸續開辦方言班。

陳亞才說,一些文物館的設立,則是為了表揚和紀念某一受人敬仰的人物,借先輩偉人為楷模,傳播優良價值觀,影響及教育後世,比如孫中山紀念館、林連玉紀念館、陳嘉庚紀念館以及沈慕羽文物館等等。

文物館或成未來趨勢

 

“還有一些文物館純屬個人興趣,而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發展的大潮流,也是催生文物館的推手之一。以前競相起摩天高樓展現經濟能力,來到21世紀則是文化內涵的較勁,文化內涵越深厚,文化遺產保存得越多,代表社會就越進步,人文素養越高。”

 

他認為,館具有感染力,一旦有人開始,就有人承接,從中得到啟發和動力,相互模仿和學習,因此民間文物館現象不但會持續,也將成為未來趨勢。

 

在他看來,文物館成風是華社化被動為主動的積極表現,建立一個交流平臺,掌握歷史詮釋權。

 

“焦慮成了推動力,與其等你(官方)把我的歷史寫進去,不然我自己出書自己建文物館。從中可以看到人們的思考已經趨向積極和自力更生,並且掌握主動性和自主性,創造傳承歷史的平臺,把散落民間的歷史遺物和人們重新凝聚。”

 

肩負傳承歷史使命

 

把文物館當成企業,有系統、有制度的管理之重要性就不言而喻。然而,文物館不是企業,而是肩負傳承歷史的使命,除了需要良好的管理,更要以永續為指標,企業經營可能一代或三代就結束,文物館卻必須代代相傳。

 

陳亞才強調,在定義、地位和規模上,民間文物館也許比不上國家博物館,但絕不能低估其展品的價值,散落及藏於民間的文物數量和史料,甚至比博物館和官方資料還要多而齊全。

 

“一些文物和展品是國家發展脈絡的重要見證,比如我國華人是二戰時的抗日中堅分子、重要力量,華社所擁有的史料和文物,肯定比官方多。”

 

改變心態發揮功能

 

在他看來,華社首先要改變的是悲情心態,當前的社會條件比過去成熟得多,人力財力皆有,只要整合及善用資源即大有可為。

 

他認為,小有小做,大有大做,民間文物館規模雖小,卻不需要感覺自卑,也莫因小而不為,量力而為,做出特色,反而會更精細,更能發揮文物館的功能。大樓不一定有好東西,小樓也不一定沒有東西,倘若設想得太偉大、貪心地想要包羅萬象,可能會因為面對空間、資源、經費和專業人才不足等問題而弄巧反拙。

 

時時保持新鮮感

 

文物館是沒有買賣交易的文化服務公司,如何吸引門外群眾跨過門檻進入其中,就像商品宣傳一樣重要,而要如何長保新鮮感、建立及維系彼此間的互動關系,更是挑戰。

 

文物館林立,開始得很容易,經營卻很難,沒有策劃及理念的創立人或管理人,以為只要展示文物就算大功告成,忽略了新時代所要求的“新鮮感”,更甚者,還抱著“姜太公釣魚”的心態等人自動上門。

善用資源策劃活動

陳亞才指出,文物館管理人必須改變心態和觀念,化被動為主動,善用現有的資源,策劃各種活動及采取多種方式,比如近年越來越多的導覽員培訓,甚至在博物館過夜之類的活動,既能吸引人們進入文物館接觸及了解歷史,也間接培訓更多的人力,擺脫非盈利團體和機構後繼難有人的窘境。

“文物館之間也要積極交流,互相提醒,集合意見,自我提升,專業的事就交給專業的人做。”

他以文化工作者張吉安所創立的鄉音館為例,除了設立一個接待的據點,也舉辦許多活動,成為聚集的平臺,也積累出生活的回憶。

 

人力財力缺一不可

 

另外,許多會館及社會為了跟上網絡時代的步伐,紛紛創立網頁,從1980年代至1990年代,開記者會宣布設立網頁幾乎是一種“流行”。然而,創“頁”容易守“頁”難,除了開幕禮及大合照之後,接下來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沒有更新及管理。這些反面教材,都是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文物館必須吸取的經驗和警惕。

使命擺脫不了現實,文物館管理層及社團領導人必須摒棄“文化之事就是義務和免費”的舊觀念,要將文物資料編輯成冊、刊物及設立儲存系統等管理工作,都需要人力和財力。

已落成的文物館:

●吉隆坡陳嘉庚紀念館
●吉隆坡林連玉紀念館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迄今為止較專業和完整的文物館
●霹靂務邊文物館:因個人興趣而建
●檳城孫中山紀念館
●吉隆坡沙叻秀大同文物館
●巴生客家文物館
●馬六甲沈慕羽文物館:成為當地旅遊的必然文化景點
●檳城鄭景貴故居
●陳洛漢紀念館:本地音樂工作者,學生為紀念老師貢獻而設

社團文物的類別及管理

紙版文件/印刷品:

→ 數量最多的一類,最常見的包括會議記錄、書信、賬簿、收據、社團註冊、章程、建築圖測、活動通告、手稿、族譜等等。

→ 需要小心處理,並且附加詮釋,將歷史訊息傳達給更多人知道。

照片:

→ 也是數量龐大的文物,比起文字,有一圖勝千言的優勢,能夠提供許多訊息

→ 舉例,廣肇會館有一張歷史照片,顯示早期在會館內有一面國民黨黨旗,當時的政治立場不言而喻。

其他:

→書畫墨寶、匾額、碑銘圖章。

→書刊等出版物品:時代演變,資料呈現形式也從早期的文字及冊子到後來的光碟,再到現在的數碼和網絡(雲端)。

→家居、器皿、股東、紀念品:比如會館的古老講臺、寺廟的香爐。


文物管理問題

→ 資料收集:如何得到收藏者的信任,將文物托付給文物館

→ 整理:網絡時代,善用資訊科技建立文件、圖片、視頻資料庫及電子檔等電子儲存系統

→ 保存:裝修及搬遷時,往往是文物丟棄/流失最快的時刻,須做好文物鑒定與保存工作

→ 研究、出版

→ 展示、陳列

→ 宣傳(設立網站)、流通:文物不只是展示給人看,幕後還有許多細致的工作,比如考證和處理 → 相關活動配合

→ 儲存問題:文物及保存空間的面積、室內的光線、溫度、濕度

→ 蟲害

→ 專業的修復技術(目前吉隆坡只有華研圖書館和回教藝術博物館有專門的文件/書籍修復小組)

→ 文物照護:匾額及木刻對聯等木質文物需特別及專業的照護

 (報道:陳絳雪 攝影:陳成發、本報資料室 )

Views: 68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