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艾寧《哆啦A夢·第 1 篇》 哆啦A夢是不死的;關於他的夢,也是。

以前,他叫小叮噹。

我不是小叮噹迷。 他什麼時候改叫哆啦A夢,我當然不知道。

不是我拒絕迷戀他, 而是在四十年前的鄉下,很少能看到此讀物。

印象中就二、三本吧, 鳳毛麟角的, 要升為迷級,實在連門兒都沒有!

但他討趣的模樣讓我過目不忘。

進入青少期,為渴望被人稱讚“老成持重”, 刻意避看所有漫畫書。人們都說,那是幼稚、無益的閑書。

後來,雖然也翻過一些哆啦A夢, 我卻世故得不為所動; 同時不屑於那些死忠派叮噹迷, 怎麼可以如此的廢寢忘食? 這些人以後的前途,堪憂啊........

我慢慢有了自以為絕對錯不了的結論: 以後我若有孩子, 打死也不讓他們碰漫畫書;漫畫書?哪能和“修養”、“深度”挨上邊?

大家沒見過嗎?多少人家的的書架上,總少不了一套世界百科全書、偉人傳記等, 這些印刷物對有小孩的家庭, 才是宇宙超級棒的安全感呢。

因此,身為家庭主婦後, 我立志要防止小腦袋瓜被"劣質讀物"攻陷。篩選讀物,成了我惶惶恐恐的天職。

可是.......漫畫書或卡通光碟,為何沒人買, 卻總是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溜進家中客廳?

“你怎麼會有這種書?” 

“哦,同學借我看。”

拆開某朋友送來的舊書箱, 總會有幾本、幾片漫畫CD"偷渡"進來, 而孩子們的激動程度, 我只能以"欣喜若狂"來形容!

河東獅吼: 快快看完, 限定時間看完, 快快拿去再循環收集處, 別再給我看到它們!

孩子未上小學時, 家中只留下兩本漫畫,讓他們閑時解饞。那恩澤, 夠他們感激流涕啦。

喜愛看漫畫書,可是孩童的天性啊,怎麼防堵呢?只要逮到機會, 他們總是一副機不可失、饑不擇食的模樣;天下父母怎不同聲一嘆: 他們對讀學校課本,要是也如此有勁,倆老也就高枕無憂了。

某日。我帶三個兒子去理髮店理髮, 老大八歲, 老二六歲, 老么才三歲。

理髮店,是永遠有讀物任你翻看的老地點。

漫畫書好像鎮定劑,最能罩住孩子,叫他們安份的靜下來,在渾然不知中讓理髮師猶如刨丁解牛般理完一粒頭。

我大兒子那天津津有味在翻的,是英文版的哆啦A夢。

回家路上,他激動不已。從上車講到下車,都是這個懂得英文的哆啦A夢。我這無知的主婦多少也感染到,他開天僻地似的新發現。

我也是首次知道,原來有英文版的哆啦A夢

他突發奇想地說:

"有中文版的, 又有英文版的, 這兩個加起來很像字典吔! 媽咪, 若有一本以哆啦A夢漫畫做成的字典該有多好! 字典當漫畫看, 學習變得多有趣啊!"

放下孩子, 我沖入廚房, 滿腦子的柴米油鹽, 如山的家務在等我侍候, 大兒子的話被水嚨喉的聲量中淹沒了。

然而,哆啦A夢是不死的;關於他的夢,也是。

沒想到,這個夢,成了我陪伴孩子長大最珍貴的禮贈之一。

Views: 38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悠遊 on August 28, 2015 at 4:02pm
但愿你们的美梦成真<3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16, 2015 at 8:19pm

美國家庭改善親子關系的十句話

在親子關系中,良好的溝通是父母抵達孩子內心的不二秘訣。目前定居美國的資深教育研究者、專欄作家南橋參加了一個關於親子關系的班,在這個班上,南橋不斷聽到一些同樣的主題在重復,他將其濃縮為十句話,基本概括了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對其他文化家庭同樣有借鑒意義。

幾個星期,我一直在參加一個關於親子關系的班。班上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經理、律師、地質師、警察、會計、教授、雜工,等等。主講的老師讓我們從各自童年愉快和不愉快的經歷出發,尋找怎樣去影響我們的下一代。

聽了大家七嘴八舌的分享,結合我過去的觀察,我不斷聽到一些同樣的主題在重復,我這裏濃縮為十句說法,或許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另外很多說法,也一樣適用於其他文化之下的家庭。

1、I care. (我在乎。)

家庭成員之間說“我不在乎”(I don’tcare。) 可能是很危險的事。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和無所謂。父母和孩子之間,理應相互關心對方的福祉,看有什麽事情讓對方開心,盡量避免讓對方難過,讓對方摔跟頭。如果一切都不在乎,家庭成員之間就會各顧各,相互孤立,如水上浮萍。而在乎,如同紐帶,讓家庭成為一個緊密的集體。

2、You can have your space. (你可以擁有自己的空間。)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間,孩子不需要你的24小時環繞立體聲包圍。孩子非常珍惜自己的生活空間,有時候需要和父母保持適當距離。有些話,沒有必要一再嘮叨。給他人一點空間的同時,也給我們自己一點空間。有“安全的距離”,反而會讓關系更親密。就好比樹一圈籬笆,反而能讓鄰裏相處更和諧一樣。(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3、Let s talk. (我們聊聊。)

孩子和父母發生矛盾,不如找個雙方都很放松的場合,比如咖啡館,茶樓,用“我們來談談”開始,推心置腹談談。話悶在心裏,誤會了他人看不見,委屈了他人也看不見。有問題就要解決,問題不會長腳跑。回避是不行的,因為一轉角,問題接著又和你撞見。不如直面問題,面對真相,那真相讓你自由。可是在生活裏,多少人在過著“捂著耳朵吃炒米 —— 自己哄自己”的日子啊!與其在背後論他人的短長,使得話傳來傳去傳走樣,不如直接和對方說。這很難,可是誰許諾過關系的經營容易呢?

4、Let s forget and forgive. (盡量忘記並原諒。)

寬宏大量的大道理誰都懂,但落實到具體人身上就難了。家庭內部,相互之間有所得罪,要是計較下去,一環套一環,錯誤和冒犯相互糾結,沒有理得清的時候。外人往往都明白“清官難斷家務事”,不多插手,可是自己怎麽辦呢?快刀斬亂麻的辦法,只能是忘卻和原諒。記仇可恥,原諒高貴 —— 這種品質,違反我們的本能和人性,如逆水行舟,但也往往是我們擺脫關系困境的唯一辦法。這是日後夫妻關系中常遇到的一個問題。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這胸懷是練出來的。得從小就讓孩子練習,使得他們把忘卻和原諒當成理所當然的事,這樣他們以後的各方面人際關系更和諧。

5、You ve got an anger issue。(你好像有怒氣問題。)

很多家長[微博]忽略青少年發怒這些性格上的因素。當今社會戾氣很重,人人都一肚子憤怒。有時候,表現出義憤,使得我們顯得富有正義感。美國人往往把憤怒看成是一個不好的品質。常發怒的人,被視作有怒氣問題(anger issue), 嚴重的被視作心理疾病。雅各書1章19-20節稱:“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 20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人被怒氣控制,不是什麽光彩的事,也不一定說明我們內心正直。我們必須學會面對自己的憤怒,甚至將它管制住,不讓其產生負面影響。這是孩子童年時代所需培育的修養。

6、We are all dysfunctional。(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不正常。)

在視野狹隘的時候,我們擔心自己的家庭和別人的不一樣,並因此難為情。“跟人一樣”是不少家長鼓勵、鞭策自己和孩子的一個說法。問題是沒有一個家庭是正常的,家家都有自己的問題。讓孩子接納家庭的不完美非常重要,這會讓他們學著接納以後勢必也不完美的單位、婚姻和他們自己的孩子,比在此基礎上尋求改進。我們也不能過早給孩子們灌輸宿命感,讓孩子認為自己生在某樣的家庭裏,結果就一定先天決定。不要告訴他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人是可塑的,也是可以改變的。什麽樣的家庭裏,都可以成長出傑出的、健康的、高效能的人。同樣,也不要把任何失敗,怪罪給自己的家庭,或自己的父母,形成一種走不出去的無助心理的泥沼。

7、My kids are probably just average. (對自己說的:我的孩子或許很普通。)

我們常聽美國小孩誇孩子特別,出色,等。為了這樣的出色,美國一些中產家庭對孩子推得很厲害,不亞於虎媽,只不過可能他們是在體育方面推,而不像我們在文化課和音樂方面。據說美國小孩打棒球的時候,那些兒童棒球聯賽(Little League Baseball)能激發出孩子身上最優秀的東西,比如團隊協作和隊友之間的關愛,同樣也能激發出家長身上最壞的東西,因為家長求成心切,會催逼自己的孩子,甚至對其他孩子或者對方球隊話語粗魯。但我也發現,大部分美國家長,在孩子失落的時候,對他們的平凡非常包容。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但有時候我們需要放松一些,允許孩子普通,這樣就更容易接受他們的方方面面,包括他們的挫折和失敗,這反而能拉近我們和孩子的關系。我們也能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去接受、關心他們。不要做勢利的爸爸媽媽,孩子有出息了才去關註他們。

8、Let s create some memories。(我們制造一些回憶吧。)

美國家長非常重視給孩子創造一些未來能回憶的事件。這包括打破生活的常規,去別的地方度假。但這未必要花錢。一些蓄意制造的親子機會,作用不比花錢度假小。中國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比較“順其自然”,但美國人強調一些有結構的活動。比如我記得我孩子上學的時候,學校安排Doughnuts with Dad(和爸爸一起吃多納圈)、Muffins with Moms(和媽媽一起吃松餅)、Mom and Son Day(媽媽和兒子親子日), Dad and Daughter Party(爸爸和女兒親子日)這些活動。有些活動還是頗有必要的,我發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時候父母一方可能會和孩子疏遠,比如青春期的女兒,有時候會跟爸爸疏遠。這些刻意安排的活動,有助於讓這些關系更親密,也能創造留給未來的記憶。當然,記憶總是有好有壞,我們不能光當攝影師,還要學會當剪輯,把不好的地方給編輯掉。帶著垃圾往前走,生活是無法精彩的。

9、I ll be there for you。(我會永遠做你靠山。)

當小孩有所需要的時候,沒有什麽比父母親都不在、不管更無助的事了。父母不必任何時候都得在孩子身邊圍繞著轉,有時候他們只需要沒油的時候,你像一加油站一樣,等在他們的下一個出口。幼子在,不遠遊,能守護在孩子身邊,非常有必要。不要把自己的離開,說成是生活所逼的“無奈”。這樣的無奈其實比我們想像地要少得多,很多是個人選擇,我們歸結給外部原因,以求內心安寧而已。你真有心,總是有辦法。

10、The particulars get us. (細節定成敗。)

上述大道理可能大家都知道,你給孩子講的大道理孩子也知道。可是你要告訴他們:魔鬼在細節中。任何一件可能會影響親子關系的細節上,我們如果先別急著順著自己的性子和本能,而停下來想一想再說,再做,可能會好很多。孩子們也一樣,不要讓他們贏在道理,輸在實踐的細節上。

帶孩子成長大不易,珍惜吧。有朝一日,回頭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已經長大了,離開了,我們想影響他們,再無機會。作為父親,我在以上任何一條上都需要進步,不過還是先寫下來,或許他人會得到些許啟發,咱們影響一個是一個。我也意識到,關於親子關系的道理現在網上傳得滿天飛,可是具體該怎麽做?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具體的說法中找到一些啟示。(2015年01月28日你好網)

Comment by Lavance on August 16, 2015 at 6:27am
Support u alway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