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芳·文創之旅的「思與行」:價值共創思維創契機

作者:李慶芳,實踐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副教授。本文以「吸引人的特點、停留久的理由、常回來的渴望」來說明經營一個景點的三個原則。實務上,這三個原則亦可以運用於如何經營一個店家以吸引顧客、如何運作一間學校以吸引學生,也提醒服務提供者背後可以共創的方法。文章由實踐大學國貿系林佳蓉整理,中文系陳詩晴校稿。

這次的移地研究來到日本京都(Kyoto)參訪,它被稱為充滿能量之都,廟宇古蹟特別多,也是創作者容易孕育靈感之都。因此,我也把他當作為「創作之都」。我一直在想,「為何京都每年可以吸引這麼多的日本觀光客與國際觀光客呢?」除了寺廟特別多外,是否有其他特別之處;站在觀光客的角度來檢視京都,究竟該如何經營一個都市、甚至是一個區域或社區。我們從田野觀察中歸納出三個特點:「吸引人、停留久、常回來」。以下,進一步來說明。
第一、「吸引人」的特點
首先,一個文化觀光景點務必要有一個「吸引人的景點與文物」,也就是讓人到此走走的根本理由。旅行,或許可以不用任何理由,但是,若有一個理由的話,成行的機會也就更大了。日本京都有金閣寺、清水寺、銀閣寺等知名景點,除了具歷史文化脈絡外,也是世界文化遺址。這樣的脈絡在台灣也是一樣的,像我們到故宮博物院看翠玉白菜、到竹山紫南宮求財、到佛陀紀念館參訪,總是因為有一個吸引點。倘若到京都若是一趟能量之旅,那我們正營造的屏東佳冬,它會是一個甚麼樣之旅呢?這有待我們VCC價值共創研究團隊進一步的挖掘。
值得進一步探究的是,這個「吸引點」的獨特之處:例如,畢生一定要去一次,求財、求子、改運、雄偉景觀、世界文化遺址等。仔細分析約略可以分為「有形的物件」與「無形的意義」兩類:有形的物件,例如景觀、建築、房舍等;無形的意義,例如「能量、風水、信仰、情緒」等。仔細想想京都清水寺、台灣佛陀紀念館、紫南宮、墾丁、九份等等處,其有形與無形吸引點是甚麼?這絕對是經營一個區域或店家的啟發點。

這也提醒我們,要如何營造「有形物件」與「無形意義」的吸引點,特別從參訪者的生活脈絡中,去釐清有形的物件與無形的意義:例如,到京都清水寺祈福、到竹山紫南宮求財、到墾丁玩水、到客家村體驗文化之旅等。總之,務必先要發展出吸引人的特點。


第二、「停留久」的理由
其次,一個文化觀光景點還要有「停留久」的配套措施,也就是參觀者能停留久一點的理由。旅行不外乎「食、衣、住、行、育、樂」等,以及周邊的脈絡,可以讓旅客久留一些。例如,到京都參訪金閣寺、清水寺等處的經驗,在往吸引人的景點過程中,會經過一個具日本特色的街道與名產街,也會有幾條約莫15分鐘左右的短步道。換言之,除了主要景點外,還必須營造獨特的商店街、必吃店、必買物、紀念品,以便讓旅客可以停留久一點。因此,回顧我們正營造的佳冬地區,又該如何營造出一個具特色的商店街、名產;什麼東西能進來、什麼東西不能進來,要營造什麼樣的步道,才能「放慢」旅人來去匆匆的腳步,可以停留半天以上。

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停留久」的相對應的配套措施,要有與吸引人景點具有一致性的特色,而不是每個景點都一樣,那就無法讓旅客久留。倘若園區夠大的話,便可以規劃單向路線,讓旅客走完園區且久留一些,例如,佛陀紀念館、迪士尼樂園、京都整個城市東南西北等寺廟、神社的串聯。反觀,有些景點是無法讓旅客久留的;例如,我去龍山寺拜拜、紫南宮求財,常常主要目的達成後,就匆匆離開,儘管這樣的景點能具吸引力,但就是較難讓旅客停留久一點。
「停留久」提醒我們,要「如何與主景的吸引點」串連、配套,進而營造出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活動,讓旅客有真實的體驗、也有回憶的紀念。我以大中小論述:大的方向是「名勝(朝山)」,中的方向是「名產商店街」,小的方向是體驗在地的「民生與生活脈絡」。不過,久留的配套也應該與主景點配合且有特色;因此,絕對不能有所衝突。例如,在客家文化村應該賣擂茶、桔醬,而不是黑輪、豆瓣醬。否則你會發現,觀光客絕對會漸漸流失的。仔細觀察一下台灣所有的「老街」,賣的東西大致雷同,較缺乏當地脈絡的特色,這點在經營名產商店街時,要讓參與的店家有所共識與堅持。
第三、「常回來」的渴望
最後,一個文化觀光景點還要營造「常回來」的理由,也就是參訪者願意再來的理由。一旦主景點的名勝吸引人,名產商店街有特色;那麼旅客就會有回流體驗在地的生活脈絡,還想再來玩玩的意願。例如:京都有許多寺廟,一次可能玩不完,遊客會因為「遺憾」或「缺陷」所以會再來。再者,你可能許了願,要再來「還願」,例如,你向紫南宮借了發財金,要再來「還錢」等。或者,你可以因為「積點」、「蓋章」、「收集」而去再度造訪;例如,到各國星巴克收集當地的馬克杯。
因此,經營一個社區,還要形塑「常回來」的理由。值得進一步討論的是「常回來」的理由可以有幾個途徑,一個是「大」,一次走不完,所以下次再來;也可以是「人多」,在迪士尼樂園除了大還人多,一天只能玩到4樣左右的主要遊樂設施;也可以是「還願、借錢、積點」等理由,或者一定要到現場「體驗」,才可以感受到的意義等等。總之,這點要與吸引點相互配合。
「常回來」的渴望提醒我們,要如何讓參訪者再來、甚至帶家人朋友回流的理由。除了到現場才能感受、體驗的遊樂器材、拜拜、能量外,也可以從在地限量、飢餓行銷等方法讓遊客分次體驗。因此,經營一個要能吸引觀光客的區域,你得設計能夠與吸引點相串連,營造出多個到訪的理由。
「思行」:以共創觀點營造契機
我們發現一個文化區域的經營、活化,需要優質旅客源源不斷的到訪。京都是一個文化古都,也是一個充滿能量、修養靈性、啟發靈感的創作之都。一個區域的再造與營造,站在遊客的立場,要「吸引人」、「停留久」、「常回來」,才能活化一個區域。從服務提供者來看,經營一個區域要運用「有形的文化物件」與「無形的人文意義」敘說故事以吸引人;也要形塑景點的特色、特產與活動,以便令人久留;更要讓人留下深刻體驗與回憶,才能常常回來探尋記憶。
最後,若從價值共創的觀點來分析與解讀(Pinho, Beirão, Patrício, & Fisk, 2014; Ranjan & Read, 2015):首先,要釐清各種利害關係人所關心的議題(Pinho et al., 2014),其次,透過資源的互動與整合(Interaction & Integration, I&I);串聯資源、貿易資源、調整資源的實務(Networking、Trading、Adapting, NTA),以開創新的資源。最後,除了彼此資源的互動外,還要與訪客進行實質的互動,讓訪客有實際的體驗,留下深刻的經驗與記憶(Gallan, Jarvis, Brown, & Bitner, 2013; Grönroos, 2011; Saarijärvi, 2012)。
這次京都的參訪中,我們從消費者的使用脈絡,釐清這三個原則:吸引人(獨特性)、停留久(有買點)、常回來(好回憶)。因此,像京都這樣的區域營造、或者文化園區的營運,是需要有整體的配套措施;包括景點、路線、商家、交通、住宿等,應有一個全盤性的考量。
參考文獻:
1.          [60]160805_價值共創思維下的文創契機。
2.          心智圖
Gallan, A., Jarvis, C., Brown, S., & Bitner, M. (2013). Customer posi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s: an empirical test in a health care context.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41(3), 338-356.
Grönroos, C. (2011). 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logic: A critical analysis. Marketing Theory, 11(3), 279-301.
Pinho, N., Beirão, G., Patrício, L., & Fisk, R. P. (2014). Understanding value co-creation in complex services with many actors. 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5(4), 470-493.
Ranjan, K., & Read, S. (2015). Value co-creation: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26.
Saarijärvi, H. (2012). The mechanisms of value co-creation.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5), 381-391.

Views: 8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