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也談“中華文明歷史上曾長期領先” 1

內容提要:“中華文明歷史上曾長期領先”命題影響大傳播廣,但似是而非。該命題受到李約瑟之謎的影響。李約瑟關於中國科學技術曾長期領先的觀點失之片面。當前我們應以人民幸福民族繁榮為最高目標和價值,揚棄中化還是西化的兩分法,把一切有用的東西拿來所用,即融中西文化所長,在現代化基礎上重建中華文化本體。

有一個命題流傳甚廣影響很大但似是而非。流傳廣影響大因為它聽上去不錯,很正面,很積極,頗能滿足人們的虛榮心,以致在許多人心目中已差不多被當作公認事實,但我認為距實際情況相差很遠。這樣一種認知與事實的巨大反差負面作用頗大,因為它不能使我們正視自己的昨天,因而也影響我們今天的視野與胸懷,從而對現實實踐可能產生某種不利影響。我這裏所說的命題是“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曾長期領先”。

首先聲明,如果真的長期領先,筆者求之不得,否則是數典忘祖罪過不小。但如果根據不足則可能誤人誤己,徒留話柄,應予澄清。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亞裏士多德一句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一個影響很大的命題

先談影響。影響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海量的網頁。網絡時代影響多大搜索便知。我們可用“百度”搜索引擎一試。就在筆者撰寫此段文字之時,百度搜索“中華文明歷史上曾長期領先”,得到的相關網頁結果為1880 ,000個;“中華文化歷史上曾長期領先”,網頁結果為4,210,000個。其他類似的還有:“中華文化曾長期居世界前列”,百度搜索相關結果約5,270,000個;“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百度搜索相關結果約6,230,000個。還有與之意思一致或密切相關的說法,“中國近代落後了”,百度搜索約4,100,000個。“中國近代落伍了”,百度搜索相關結果約1,710,000個。網絡統計可能有交叉重合,也有其他方面內容混入,但把之去掉數量仍不會小,足以表示該命題的影響與關註度。

第二,寫進中學教科書。該命題被許多人廣為接受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寫進了中學教科書,作為一個定論和權威觀點,讓千千萬萬中學生從小接受,逐漸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知識。例如高二政治《我們的中華文化》單元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命題:“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上曾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2010屆天津一中高三政治總覆習“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考點21寫道: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學優高考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課件3(人教版必修)也指出:“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全品高考網2011年高考政治一輪覆習必修第三單元教師備選題庫寫道:“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中華文化也經歷了衰微的過程。”等等。

第三,學界的影響。公眾與教科書很大程度上受到學界的影響。很多學者有些是成名學者持類似觀點,如韓毓海《五百年來誰著史》第三版序寫道:“長期領先於世界的中國,為什麼在19世紀走向衰敗和落伍?長期戰亂分裂的歐洲,為什麼會在19世紀後超越中國、領先世界?――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林毅夫在《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著文指出“中國到明朝中後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約16世紀),直到歐洲荷蘭成立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中國開始慢慢落後於西方!應該領先世界多數國家至少4600年!落後世界時間是近400年!”毛立言《從現代化視野對中國道路的整體認識》(《經濟從橫》2010年第2期)一文論述得更為明確與雄辯:

在人類六千年文明史上,中國曾經有四千年左右走在文明發展的前列。在人類農業文明發展階段,中國的科學技術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長期居世界的前列;農業生產率達到並長期保持了世界最高水平,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體的我國的物質文明,以及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精神文明,始終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舉世公認的貢獻。世界各國學者普遍認為,直到16世紀,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仍居世界前列。18世紀與19世紀的交叉點,是中國歷史坐標系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發展水平由遠遠超出的兩條曲線逐漸接近相交後,又迅速向反方向拉開距離的一個歷史拐點。從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總的歷史過程來講,這是一個“自生型”主動現代化路徑終結和“回應型”被動現代化開始的分界點。在工業革命發生以來的200多年間,中國從18世紀的世界一流強國下降為19世紀的世界二流國家,到20世紀初又跌落到世界三流國家的境地。這就是中國沒有抓住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的歷史機遇而付出的沈重代價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但要說明該命題的廣泛影響我想已經夠了。


問題的由來——李約瑟之謎

推其原始,前述所有關於中華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諸方面歷史上曾長期領先至近代才落後的論述差不多都可溯源到著名的“李約瑟之謎”,或與之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李約瑟之謎”是著名科學家和中國科技史研究者李約瑟先生提出來的純學術性命題,該命題來自他對中國科技史乃至中國文化在世界歷史中地位之思考,具體內容包括在他撰寫的多卷本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等著作中。如在該書的“序言”中李約瑟指出:

“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會長期大致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立是這樣,那麼中國人又怎麼能夠在許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學技術發明,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現和發明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就誕生出現代科學,這種科學已經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沒有能夠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因素又是什麼?”((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第3頁,科學出版社)0

在該書第一章中李約瑟還說研究中國科技史:“所面對的是一系列驚人的科學創造精神、突出的技術成就和善於思考的洞察力。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現代科學,亦即經得起全世界的考驗、並得到合理的普遍讚揚的伽利略、哈維、凡薩裏烏斯、格斯]納、牛頓的傳統——這一傳統肯定會成為統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論基礎——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發展起來,而不是在中國或亞洲其它任何地方得到發展呢?”(《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第43-44頁)


李約瑟的論述大致包含這樣一些內容:

第一,中國的許多發明很重要,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貢獻很大,使得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公元3到13世紀一千年時間裏領先於西方。

第二,總的說來,中國科技長期停留在經驗階段,其理論範型是原始的和中古的即傳統的。

第三,為何中國長期處於經驗階段的科學技術能夠有那麼多重要發明,從而對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貢獻並使中國的科學技術能夠在一千年的時間裏保持領先?

第四,中國科技近代落後的標志是沒有能夠孕育產生近代科學技術,而這些正是現代化運動的主要構成因素和關鍵的推動力量。

第五,我們應思考以牛頓力學蒸汽機等為標志的現代科學技術為何產生於西方而不是東方?

李約瑟的問題是純學術的,是科技史也是文化史的重要課題。他作為一位中國科技史研究者清楚地知曉中國古代有許多偉大發明,同時作為一位有良好素養的科學家又敏銳地察覺其中所包含的問題,並把之尖銳地提出來。概括地說,他的問題主要是,為何古代有很多重要科技成果的中華文明近代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以致落後挨打?

李約瑟的問題牽動著每個勤於思考同時又關心國家命運的中國人的心,因此在學界產生廣泛影響是不奇怪的。問題在於如何解答。

在我看來,中國科技長期停留在經驗階段,其理論範型是原始的和中古的即傳統的,這個判斷沒有錯,問題在於後面的問題。李約瑟看到中國的許多發明很重要,對世界貢獻很大,但他進而把傳統階段經驗領域的技術發明推至科學技術整體,認為中國科學技術整體水平在公元3到13世紀長達一千年的時間裏領先於西方乃至世界,這個判斷就有些簡單與片面了,缺少充足的論據與分析。但這個說法還不算過於離譜,有些人更進一步把科技領先推至文明整體發展水平長期領先,那就更缺少說服力,與實際情況情況愈來愈遠。下面試分析之。

Views: 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