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愁予·裸的先知

與一艘郵輪同裸於熱帶的海灣
那鋼鐵動物的好看的肌膚
被春天刺了些綠色的紋身
我記得,而我什麼都沒穿
(連紋身都沒有)
如果不是一些鳳凰木的陰影
我會被長羽毛的海鳥羞死

我那時,正是個被擲的水手
因我割了所有旅人的影子用以釀酒
(那些偽蓋著下肢的過客
為了留下滿世的子女?)
啊,當春來,飲著那
飲著那酒的我的裸體便美成一支紅珊瑚


攝影理念:用光影繪出一件美麗的華服,或薄如蟬翼,或柔如絲綢,具有特殊的美感。這是一組流動的,立體的藝術作品。給人帶來了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挑戰傳統的審美理念。

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1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葉子正绿 1 hour ago

陳楨·文章千古事,文身食青蛙

雖然「文身」多見於史書或雜記,但正規詩歌中亦有出現。柳宗元(773年—819年)被貶廣西柳州時,在《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寫道: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這句詩以「百越文身地」標誌嶺南的異俗風情,烘托詩人身處邊陲的孤寂感。柳宗元並未對文身進行細緻描寫,而是將其作為文化差異的象徵。這種書寫,既折射了中原文人對「邊地」的想像,也側面反映了文身作為一種群體身份符號的社會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柳宗元的詩句將「文身」與地理、民族緊密相連,凸顯了中國古代詩文中的「文化他者」書寫方式:文身不是審美描摹的對象,而是「他者」身份的標籤。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譯文

登上高樓,極目所見的是一派荒涼冷清的茫茫沙野,海天茫茫相接,與我的愁思一樣四處彌漫。

急風胡亂地掀動水中的荷花,密密的雨點斜打在長滿薜荔的牆上。

層疊的遠山連綿起伏,遮住了遠眺的視線,那彎彎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結的愁腸。

我們一起來到這邊遠的蠻荒之地,怎堪音書隔絕,人各一方。

打岔一下,講點柳宗元的秘辛。

柳宗元和同樣被後世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相知很早,但彼此的政治理念截然不同。永貞年間(805-806),站在革新派的柳宗元,雖一度與保守派的韓愈關係緊張,却無損於他們真摯的友情。

有趣的是,下場却同樣是落得流放偏遠他方。

韓愈去了廣東潮州,柳宗元則到廣西柳州,二地都是大唐帝國的南夷蠻荒。

陷入人生低潮的二人,在他們的詩文中,没完没了地老交流崇高的事物也不行,畢竟處境萬分難堪,說說吃或可聊慰寂寞。所以,社媒上那麽些豐富的飲食照片,是有它的文化基礎的。

最精彩的,是他們切磋起吃蛙肉的心得!當然,那年代尚無“有機”、“原產”等概念,不然還可以吃得、談得更超越些。

柳宗元在部落之鄉,可能接受不了“文身”這回事,但為了“温肚”,不僅大胆嘗試起来,還慢慢講究起烹娃的厨藝。

Comment by 葉子正绿 12 hours ago

嫣然·為何身體彩繪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少見

從文獻與詩歌主題看,幾個可能原因是:

文化與審美傳統:古代漢文化中對美女與妝飾的描寫多偏向「肌膚雪白、朱唇粉黛、施粉施朱」等妝容或天然之美,而較少記錄身體紋飾或繪色。如果有,也可能屬於異族、少數民族或民間風俗範疇,不是主流文人詩歌常寫的題材。

文人詩歌的規範与雅俗之分:文人多寫雅美之物,對「過於原始或有某種民俗色彩的身體彩繪」可能視為俗或怪異,不為主流文學接受或記錄者少。

史料保存和題材偏向:即便民間或少數民族中存在身體彩繪習俗,它們可能未被主要的文學詩歌典籍記錄或流傳下來;或者相關文字失傳。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