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第14首) 

每日你與宇宙的光一起遊戲。

嫻雅的客人,你與鮮花和流水共臨。

你遠勝我緊緊捧住的,每天,在我手間,

一束花中的每朵白色的花蕾。

 

自從我愛上你,你就與眾不同。

讓我把你撒在黃色的花環中。

誰在南方的群星中用煙雲的字母寫下你的名字?

 

啊,讓我記住你存在之前的你吧。

 

突然大風狂吼敲打我緊閉的窗口。

天空是一張網填塞虛幻的魚。

八方的風從這裏出發,或早或晚,所有的風。

 

雨脫下了她的衣裳。

鳥兒們掠過,逃跑般地。

風啊,風。

我孤獨一人能對抗男人們的力量。

風暴卷起黑色的樹葉

翻散了昨夜停泊在天空裏的所有的船。

 

你在這裏。啊,你沒逃開。

你將回答我的最後的哭喊。

環抱住我吧好像你真的害怕。

即使如此,一道陰影仍掠過你的雙眼。

 

現在,就是現在,小寶貝,你把忍冬花帶給了我。

 

你的乳房甚至散發著她的芬芳。

當淒厲的風去追殺蝴蝶時

我愛你,我的幸福咬住你嘴唇的紅櫻。

 

適應我會使你遭受多少痛苦,

我的粗野的,孤獨的心靈,我那令人逃避的名字。

多少次我們註視著晨星的燃燒,親吻著我們的眼睛。

 

我們頭頂上灰色的光芒散開它旋轉的扇。

 

我的詞語雨一樣地落向你,敲擊你。

許久以來我一直愛著你閃爍著珍珠光澤的身體。

 

我甚至相信你是宇宙的主人。

我將從群山中帶給你幸福的花,藍色的風鈴花,

黑色的榛子,和一籃籃淳樸的吻。

我要

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櫻桃樹上做的事。

 

沈睿 譯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1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an Lab 16 hours ago

智慧教育蓄勢待發

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於傳統行業,那些機械重復、繁瑣枯燥、大量使用體力的職業可能都會被機器人所取代,甚至連一些專家決策工作也面臨風險。

比如,擁有大數據分析能力的智能醫療診斷,在某些疾病上比普通醫生判斷的准確率更高;智能金融系統在風險預測、股票投資等方面大顯神通,成為金融機構爭先布局的重點領域……

隨著一系列連鎖反應的疊加,人工智能正在觸發一場劇烈的社會分工調整,我們很可能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代需要和機器去競爭工作的人。

「我們是如此徹底地改造了我們的環境,以至於我們現在必須改造自己,才能在這個新環境中生存下去。」——「控制論之父」維納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將會成為決定人類能否在人工智能時代勝出的關鍵。

現行教育體系是工業社會的產物,核心是通過整齊劃一的教學流程批量化地生產人才。盡管難以照顧個性差異,但卻為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基礎。

但是,當人類社會邁進人工智能時代,這種工業化的教育體已經無法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時代發展迫切需要一場教育變革。

2016年3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題為《教育的新願景:通過技術培育社會和情感學習》的研究報告:

倡導把人的社會性和情感教育置於應對新工業革命的高度,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四種勝任力,以及好奇心、首創精神、堅毅、適應力、領導力、社會文化意識等六種個性品質。

換句話說,教育不是由外而內傳遞知識,而是由內而外覺悟智慧。我們必須打破整齊劃一的傳統教育形態,構建與人工智能時代相適應的智慧教育體系,利用智能技術對學習環境、學習內容、教學方式、管理模式進行改造,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我們認為,智慧教育是運用人工智能促進學習環境、教學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轉型,在普及化的學校教育中提供適切學習機會,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

它不僅是教育設施的信息化、智能化,而且是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的轉型升級,從注重「物」的建設向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轉變。

鑰匙一:智慧學習環境,從「教育工廠」到「學習村落」

如果把原來的學習環境比作是「教育工廠」的話,那麼,智慧學習環境就是「學習村落」。

在這裡,每個學習者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相互匹配的導師,提供精准的學習支持,從而開展積極主動的個性化學習。

全面感知的學習場所

現在,校園只是一個開展教學的物理場所;未來,校園將變成萬物互聯的智能空間。

人工智能會把冷冰冰的機器設備變成充滿溫情的「私人助理」,通過不斷學習人類的行為和習慣,提出針對性的輔助策略,幫助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個性化學習。

一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溫度、光線、聲音、氣味等參數進行監測,自動調節窗戶、燈具、空調、新風系統等相關設備,主動響應校園安全預警,保障學校各系統綠色高效運行,為學生創設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

二是,借助情境感知技術在自然狀態下捕獲學習者的動作、行為、情緒等方面的信息,精准識別學習者特征,全面感知學生的成長狀態,提供學習診斷報告、身高體重走勢圖、健康分析報告等,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習過程進行跟蹤,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在學習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提供量身定制的最優學習路徑。

靈活創新的學校布局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教育理念和教學組織形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學習空間的呈現形式也將隨之改變。

未來的學習空間將把千篇一律的教室變成靈活創新的學習空間,把單調乏味的建築打造成智慧的育人環境。

一是,創新教室布局,打破工廠車間式的教室設計,配備可移動、易於變換的桌椅設施,支持教師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二是,擴展學校的公共空間,按照多功能、可重組的設計思維,加強學習區、活動區、休息區等空間資源的相互轉化,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交往空間,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彌合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之間的鴻溝;

三是,優化校園空間,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場地,建立創客空間、創新實驗室、創業孵化器等新型學習環境,培育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實踐社群,鼓勵學生把創新想法轉化為實際作品。

深度交互的網絡學習空間

網絡教育的真諦在於實現人文交互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要突破網絡學習空間活躍度不高、在線交互停留於較淺層面的現實瓶頸。

一是,開發智能學習助手,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路徑和檢索痕跡,按需推送學習資源,過濾無關的信息,減輕認知負荷,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隨需進行高質量學習;

Comment by Suan Lab yesterday

二是,強化成員間的關係網絡,加強對互動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包括訂閱、觀看、轉發、提問、評論等,精准識別師生、生生互動關係,提供更加匹配的組合方案,形成穩定的趣緣合作共同體,促進深度交互的發生;

三是,提供遠程協作、社會網絡、同步課堂等方面的工具,鼓勵跨學校、跨區域、跨國別的協同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突破常規手段難以解決的教育均衡問題,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

鑰匙二:智慧學習方式,從「學以致用」到「用以致學」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僅靠死記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識或技能逐漸失去價值,因為人工智能在這些方面比人做的更好。

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從「學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學」,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他們在解決問題中學會解決問題,在做事中學會做事,成為能適應未來挑戰的人才。

深度學習

在人工智能的語境下,深度學習是一種新的算法,它通過模擬人類神經網絡,構建具有多隱含層的機器學習模型和海量的訓練數據,讓機器自動學習有用的特征,從而提升預測的准確性。

在語音識別、圖像理解、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采用深度學習算法之後,其准確性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正是這種算法模型的突破,讓機器擁有了類似人類的智慧,引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崛起。

巧合的是,深度學習既是決定人工智能興衰的關鍵所在,也是決定未來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人類要想從人工智能時代的職場中勝出,就必須從強調記憶和練習的傳統學習中脫離出來。

一是,還原知識的豐富情境,知識從哪裡來,深度學習的起點就應該從哪裡開始;

二是,面向實踐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學習,提供接近專家及其工作過程的機會;

三是,用不同視角透視學習,提供社會化軟件及其它認知工具來支持學習,允許共同體成員擁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鼓勵提出不同觀點,讓學生在對話和互動中建構知識;

四是,提供成果展示及表達的機會,促使思維清晰化,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五是,建立更加立體的評價,把關注點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強調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創造力,利用學習分析、課堂觀察等技術手段,為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標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

跨學科學習

人類的智慧來源於知識觀的完整,它不是零敲碎打的,而是與整體特征密切相關的。

現行的分科教學有利於系統知識的習得,但不利於完整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

跨學科學習倡導根據生活中的問題設置主題,將不同學科圍繞同一個主題聯系起來,構建相互銜接貫通的課程體系。

一是,學科知識整合取向,分析各學科的知識結構,找到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連接點與整合點,將分散的課程知識按跨學科的問題邏輯結構化;

二是,生活經驗整合取向,從兒童適應社會的角度選擇典型項目進行結構化設計,讓學習者在體驗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習得蘊含其中的多學科知識與技能;

三是,學習者中心整合取向,這種模式不是由教師預設問題,而是由學習者個體或小組提出任務,任務內容需要學習並運用跨學科知識。

值得說明的是,跨學科學習需要堅實的學科基礎,沒有學科就沒有跨學科,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要處理好分科教學和跨學科學習的關係,從更廣闊的視野認識學習的本質。

無邊界學習

陶行知先生指出,如果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不緊密, 學生的學習不是從自己的直接經驗裡長出來的,那就是一種呆板的、低效的教育。

學校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組織系統,要建立與真實世界的聯系。

美國的密涅瓦大學就是「一所沒有校園的大學」,四年本科學習分布在全球七大城市,包括舊金山、香港、倫敦等,通過與當地的高校、研究所、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合作,學生可以使用一流的圖書館、實驗室等進行學習,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開放辦學,實現了教育的結構性創新。

無邊界學習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它包括:

一是,把知識學習和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學生的學習場所不再固定,隨著課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區、科技館和企業,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學,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

二是,建立實踐共同體,加強學校與產業行業之間的合作,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引導他們運用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從而獲得真正的本領;

三是,技術增強的泛在學習,利用混合現實技術,讓學生有機會觀察微觀世界、感知抽象概念,使學習變成一種豐富情境下的親身體驗。

鑰匙三:智慧教育管理,從「科層機構」到「彈性組織」

當前的教育管理大多采用科層制,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職權關係等級分明,按照標准化流程開展工作。

這種模式有利於提高效率,為現代學校運行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但在人工智能時代卻暴露出缺陷:在嚴格的條條框框下,學校被程序化、行政化,很容易就會陷入具體細節之中,對新變化缺乏適應能力。

原本充滿智慧的教育,變成了按部就班的機械操作,學校和教師逐漸失去自主性和創造性。

智慧教育管理要改變這種局面,更加關注人的完整實現,增強組織運行的靈活性,從根本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下續)

Comment by Suan Lab on Friday

破除「效率至上」的評價導向

教育作為培養人、發展人、成就人的事業,所有的外在指標都應服務於這一根本目的。現在普遍存在的分數、升學率等量化指標,設計初衷都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在過去也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圍繞效率而構建的工業化教育體系正面臨危機。由於過於強調效率,學生的創新意識、完備人格以及興趣志向都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

實際上,效率從來不是教育的關鍵,人的智慧成長才是教育應該關注的重點。

一旦學校被功利化、浮躁化的思想所綁架,就會陷入「誰先減負誰就利益受損」的囚徒困境,並最終走向共同毀滅。所以,智慧教育一定要破除「效率至上」的痼疾。

一是,不用單一片面的標准評價學生,把品德、行為習慣、身體健康、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表現納入評價指標,利用人工智能對定性數據進行分析,更加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全面成長;

二是,綜合考慮學生的起點水平,引導學校不搶生源、不過分拔高、不惡性競爭,把增值性作為評價學校的基本原則,重點關注學校提供高質量課程的水平和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程度,一流學校不一定是擁有一流生源的學校,而是把一般生源也能培養成一流人才的學校;

三是,基於大數據的教育管理優化,動態模擬學校布局、入學形勢、就業渠道等方面的變化,更加關注教育公平,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充分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當前,學校作為辦學主體,面臨著有責無權、權責不對等、人權財權不匹配等突出問題,無力推動更深層面的教育改革,主要精力都用來應付上級部門的各類評比和檢查。

管理轉型是智慧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必須解決傳統管理與學校創新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從根本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一是,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教育格局,推動教育、財政、人事等管理部門向學校下放權力,讓學校享有教師評聘、經費使用、課程安排(包括大小課、長短課、階段性課程等)、修業年限(包括彈性學期、混齡編班等)、育人方式(包括社會實踐、參觀考察、研學旅行等)等方面的自主權,從根本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二是,完善學校的內部治理結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水平,促進「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型,建立普通師生、家長、社區以及相關利益方參與學校管理的機制,形成依法辦學、自我約束、多元參與、社會監督的網狀治理結構;

三是,增加學術團體的權利,形成新的治理單元,通過職能重新定位,明確劃分行政事務與專業事務的邊界,強化教師領袖的專業影響力和學術領導力,激發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構建行政管理和學術引領相融合的學校治理體系。

構建全社會參與的教育生態

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智慧教育決不能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老路,要從構建良好生態的高度進行教育改革,建立學校與外部社會的協同機制,形成校內外相互溝通、資源高度共享、流程無縫銜接的新格局。

一是,積極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教育,促進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產品和服務,適當放寬辦學資格門檻,為教育公益組織的成長創造更大空間,廣泛開展薄弱學校委托管理、第三方教育評價等方面的探索。

二是,建立行業專家駐校制度,包括科學家駐校、工程師駐校、文學家駐校、藝術家駐校等,鼓勵行業專家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指導研究性學習、開展技能培訓等;

三是,探索多樣化的教師補充渠道,提升兼職教師評聘的靈活性,引導各行各業的專業力量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的提供者不僅是教師,也可能是科學家、工程師、工人、農民、醫生、商人等,任何有專長的人都可以成為「教師」;

四是,支持學校購買教育服務,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拓展教育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幫助學校構建起一套覆蓋廣、選擇多、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課程,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教育是人類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的根本力量,只有通過智慧的教育培養智慧的人,充分發掘生命的內在潛質,才能讓人類在人工智能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促進教育變革的同時,也隱含著巨大風險:當機器越來越智能,對學習的預測越來越精准,就會反過來限制學生的選擇自由,導致一部分人成為量化評估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

因為,所有的數據都來自於過去,我們完全依賴過去來判斷未來,表面看是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教育,實際上卻讓學生只能成為過去自己的延伸,而非新生的自我。(見:教育專家談:我眼中的AI時代的教育

Comment by Suan Lab on Thursday

[月光]

月光像建築師於貝·羅貝那樣,給每家花園裡點綴上白石台階、噴水池和半掩的柵門,但是它偏偏把電報局大樓吞噬掉了,只給它留下一根攔腰截斷的柱子,虧得柱子上還保存下了不朽遺跡的壯美。。

[無辜]

人們覺得有欲望是無辜的,但他人也有欲望則是殘忍的。……有什麼比這類謊言更為常見的呢?那是保存自身最必要和最常見的工具。然而我們卻試圖把謊言排斥在我們愛戀的女人的生活之外,它正是我們到處窺伺、偵查和憎惡的東西。它使我們心煩意亂,足以導致一種決裂,在我們看來它似乎隱瞞了最嚴重的缺陷,除非它隱瞞得極其巧妙使我們完全沒有任何懷疑。我們正處於這樣古怪的境地:我們對一種病原是那樣的敏感,這種病原到處迅速而又大量的繁殖使它對於其他人變成無害的,而對不再有免疫力的不幸之人卻變得十分危險!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Suan Lab on June 13, 2024 at 3:38pm

布爾迪厄·合法性的暴力~~競爭的群體被差別分開,這些差別基本上處於時間順序中。這個系統給予信用這樣一個地位並非偶然:通過競爭的斗爭實現的對合法性的規定,被所有傳佈文化信仰的熱忱行動強化,這種對合法性的規定,乃溫和的暴力,依靠受害者的同謀得到實施,並且能夠賦予對需要的隨意規定以一種由遭受暴力的人所要求的解放使命的外表,所以,這種對合法性的規定傾向於產生作為需要的奢望,這種奢望先於完全實現自我滿足的手段而存在… —— 引自章節:第二章 社會空間極其變化

(摘自:布爾迪厄的《區分副標題: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副標題: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作者: Pierre Bourdieu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年-2002年];出版年: 2010-04-23;出版社: Routledge;頁數: 640;中文版譯者: 劉暉;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年: 2015-10頁數: 943)

Comment by Suan Lab on May 28, 2024 at 12:48pm

勒內·夏爾《圖書館著火——給喬治.布拉克》(上)

通過炮筒的嘴,下起了雪。這是我們頭顱中的地獄。同時,這是我們指端的春天。這是重新被允諾的步伐,熱戀的土地,茂盛的草。

精神,像每一件事物,戰栗了。

鷹在未來。

每一次進入靈魂的行動,盡管對靈魂一無所知,都以遺憾或痛苦為結局。必須答允它!

作品是怎麼來的?就像冬天,一根羽毛落在我的窗玻璃上。馬上,壁爐裡升起了劈柴之戰,至今尚未結束。

日常目光的絲一般的城市,坐落在其他城市之間,在只有我們足跡的大道上,在閃電的翅翼下,閃電應和著我們的期望。

我們身上的一切,只該是一個歡快的節日,當我們料想不到的事物,當我們未曾照亮的事物,向我們的心宣講,並且通過它們僅有的方式,完成自身。

讓我們繼續投擲我們的探測器吧,讓我們繼續用平等的口氣說話,通過集結的詞,我們最終迫使這群狗啞默,使它們同牧草混合;我們用冒煙的獨眼相互監視,當牧場上的瘋,抹去狗群的脊背。

閃電令我存在下去。

只有與我相似的人,妻子或丈夫,能將我從昏沉中喚醒,掀起詩,把我拋給古老荒漠的尺頭,讓我去戰勝,決不是其他人。不是天空,不是幸運的土地,也不是讓我們戰栗的事物。

龜,我只伴你起舞。

人們不會這樣開始一首詩:沒有他自身或世界的一塊錯誤的土地,沒有最先那些詞的無知的稻草。

在詩中,每個字,或幾乎每個字,必須在它原初的意義上被使用。有些字松動,成為多意義的。遺忘症患者的字。孤獨之星高高舉起。

詩,從我身上盜走了我的死。

為什麼「消滅的詩」?因為駛向祖國的旅程結束之後,因為誕生的黑暗和土地的嚴酷以後,詩的完成就是光,存在對生命的支撐。

詩人不牢記他所發現的:一經記錄,消失在即。但其中有他的創新,他的無限,以及他的危險。

Comment by Suan Lab on July 4, 2021 at 4:08pm


勒內·夏爾《圖書館著火——給喬治.
布拉克》(下)

我的職業是絕對的職業。 

我們在人群中誕生;我們死時,未曾得到神的撫慰。 

迎來種子的土地是憂郁的。面臨艱難險阻的種子是幸福的。 


有一種不幸,不像任何其他不幸。它在怠惰裏閃爍,有著可愛的品質,構成一張令人安心的臉。但怎樣的動力,騙局已過,怎麽的攫取終點的狂奔!可能,因為它疊起的影子是兇惡的,地域是純粹秘密的;它躲避召喚,總是及時溜走。它在天空的帆上描繪那些可怕的預言的英明。

 

沒有運動的書。但書在今天有彈性地被接納,激起一種牢騷,舉行一些舞會。 

如何說出我的自由,我的驚異,在千百次迂迴後;沒有底,沒有極限。 

有時,一匹馬的年輕的影子,一個孩子的遙遠的影子,光明地駛向我的額頭,跨過我的擔憂。為此,泉水在樹下重又吟唱。

 

我們渴望對愛我們的人的好奇心保持陌生。我們愛他們。 

光有年齡。夜沒有。但什麽是這整個源泉的瞬間? 

不需要懸掛的,好像覆蓋著雪的好幾個死者。只需一個,裹著細紗。而沒有復活。

 

讓我們停步在那些能夠切斷自己源泉的靈魂旁,盡管對它們來說,不為深度而存在。等待,在它們身上挖掘一種令人眩暈的失眠。美,為它們戴上花冠。 

鳥群,把你們的纖弱,你們危險的睡眠,委托給蘆葦!寒冷來臨,我們與你們多麽相似! 

我贊嘆盛滿的手,並且,為了吻合,為了貼緊另一只,手指拒絕骰子。

 

我有時想,我們存在的水流很少能被抓住,因為我們不僅承受其變幻不定的性質,而且承受其四肢的簡單運動,後者將我們帶向我們想去的地方,垂涎的岸邊,不同的愛豐富著我們;這一運動從未完成,很快,形象被忽略,像我們思想中球形的芳香。

 

渴望,渴望它知道,我們從我們的黑暗中並不拽出更多,除非從一些帶著不可見的火焰和鏈索的絕對精神出發,後者慢慢浮現,一步一步,讓我們發出光。 

美,獨自造就它卓越的床,奇異地在眾人間樹立它的名譽,在眾人旁邊,但隔著距離。 

讓我們種下蘆葦,讓我們在山丘上,在我們精神的傷口邊緣種植葡萄。殘酷的手指,謹慎的手,這可笑的地點是吉利的。

 

發明者,與發現者不同,僅僅給事物,僅僅給靈魂帶來面具,模棱兩可,一種鐵的粥。

整個一生,當我至你至深的愛的真實中扯掉溫柔。 

請靠近雲朵。請守住工具。每一顆種子都被憎恨。

 

人們的善心,一些尖利的清晨。在狂熱的雲堆中,我飛升,我閉合自己,一條未被吞進的昆蟲,被追蹤著,堅持著。面對這些水,堅硬的形狀,整座綠色大山的花束散落著從中流過,神聖的時辰貼緊神。 

清澈的太陽,我是它的藤。

樹才(譯)

Comment by Suan Lab on June 11, 2021 at 9:03pm


馬奎斯·思維没趕上生活器物

在馬奎斯名著《百年孤獨》中,有關於來自西方的現代文明如何為拉丁美洲所接受的書寫,那些片段讀起來往往令人忍俊不禁。比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看到現代機器造出的冰塊,把它當成時代最偉大的發明,再比如,馬孔多的居民初識電影,看到一個大活人在一部電影里死了接著卻在另一部電影里活過來變成了阿拉伯人,覺得受到了嘲弄,遂將電影院的座椅砸了個稀巴爛。

在這里,馬爾克斯筆下的同胞們、鄉親們接受的不是科學,而是器物,是現代科學結出的果實。這些果實的培育者、制造者是西方人,拉美人只能稀里糊塗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接受和消費這些東西。當現代科學的發明成果迅速地充斥了他們的生活環境,他們也迅速地適應了這些現代生活的器物時,他們的思維和觀念卻是進化緩慢的。
(張偉劼·解讀《霍亂時期的愛情》)

Comment by Suan Lab on June 1, 2021 at 9:43pm


托妮·莫里森:女人之恨

那些既有丈夫又有情人的平凡女人,因為漢娜不像她們那樣依賴一段感情、全無嫉妒之心而恨她。(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1931-2019,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秀拉》)

Comment by Suan Lab on May 26, 2021 at 7:21pm


奥威爾·摻雜的神秘崇敬

他對她感到一種神秘的崇敬,這種感情同屋頂煙囪後面一望無際的碧藍的晴空景色有些摻雜在一起。奇怪的是對每個人來說,天空都是一樣的天空,不論是歐亞國,還是東亞國,還是在這里。天空下面的人基本上也是一樣的人——全世界到處都是一樣,幾億,幾十億的人,都不知彼此的存在,被仇恨和謊言的高墻隔開,但幾乎是完全一樣的人——這些人從來不知道怎樣思想,但是他們的心里,肚子里,肌肉里卻積累著有朝一日會推翻整個世界的力量。(喬治·奧威爾《1984【70】)

                  (The Voices in My Head - Do you hear them too?)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