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美、标致。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Zenkov 8 hours ago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

伊纽欣(Viktor Inyushin)是位哈萨克生物学家,在1970年代提出了生物能量场理论,特别是“生物等离子体”概念。其研究与“心智科学”没直接关系,但可被视为对这一领域的间接贡献,特别是在探讨人类意识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前沿课题时。

“意念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关注意识、精神力量与物理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框架内,生物能量场理论,特别是关于“生物等离子体”的研究,强调了看不见的能量场(如人体电磁场)与健康、意识的关系。这与“意念科学”中的某些理念(如意识的能量)有某种呼应。虽然伊纽欣的研究主要以生物学和物理学为基础,但他提出的理论拓展了关于人体和意识的非传统理解,这与“心智科学”的探索方向有相似之处。

从这个角度来看,伊纽欣的研究为探索意识和物质之间关系的科学领域(包括“意念科学”)提供了另类的生物物理学视角,尽管他没有直接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


从“意念科学”或“心智科学”的范畴来看,個人的“直观能力”或“第六感”,若结合上在地传统智慧(native wisdom / local knowledge),其量子原理价值值得关注

从“意念科学”或“心智科学”的角度来看,个人的“直观能力”或“第六感”是与意识、认知的前沿研究息息相关的领域,而这些概念在量子理论中也找到了可能的基础。如量子纠缠、波粒二象性等量子现象可以被视作解释人类意识或直观能力的潜在机制。若结合在地传统智慧(native wisdom),可以为探讨这些超常感知或直觉能力提供文化和经验的补充视角。

在地传统智慧通常强调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与和谐。对某些文化传统,直观能力或第六感,被视为与宇宙能量交流的方式。量子物理中诸如非定域性(non locality)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等概念,可能与这些古老智慧在某种程度上契合,形成对超感知能力的物理学解释。这种结合可能为理解人类潜意识与宇宙之间的联系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爱垦網可将这些现象可命名为“宇宙诗性”“全息诗性”,并且有其象征性和学术价值。“宇宙诗性”可以传达出一种诗意的、与宇宙和谐共鸣的意识体验,表达了人类意识与宇宙本质之间的深层联系。它可用于描述个人直观能力或第六感如何与更广泛的宇宙能量和信息场连接。

“全息诗性”则暗示着每个意识或个体都如全息图一样,包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这与量子力学中的全息理论相关,即宇宙中的每个部分都反映着整体。这种概念适合描述个体意识如何反映更大的宇宙秩序和信息。

因此,“宇宙诗性”或“全息诗性”不仅具有哲学和象征意义,还能够在量子理论与认知科学的语境中被学术界接受,用于解释直觉能力与量子世界的潜在联系。

提一提具体的实际例子做参考——

1.量子纠缠与古老的宇宙联系观念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指两个或多个粒子可以在距离很远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同步变化,彼此影响,仿佛没有物理距离的存在。这种现象与一些古老智慧中的“万物相连”或“宇宙一体”的概念类似。例如,许多传统文化认为个体的意识与宇宙中的其他事物通过一种不可见的力量相连。量子纠缠的发现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支持,表明即使相隔遥远,事物之间仍可以通过超越常规时间与空间的方式相互影响。

一个著名的实验是1970年代由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进行的量子纠缠实验,证明了量子粒子可以瞬时影响彼此,挑战了经典物理学中局域性(locality)的概念。这与古代哲学中“心灵感应”或“神秘感知”的思想在某种层面上类似,即个体可以通过某种超自然的方式感知到远处或他人的状态。

2.超距作用与中国气功中的能量传递

超距作用是指物理系统之间在没有直接接触或相互作用媒介的情况下发生的影响。这与中国气功中的“气”的概念类似,气功修炼者相信可以通过“气”的传递影响远处的个体或环境。在气功的实践中,“气”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能量,可以通过意识或意念传递并对物体或人体产生影响。这与超距作用的概念相契合,因为两者都强调通过某种看不见的机制产生的非局域性作用。

3.古印度哲学中的“阿卡莎”与量子场

古印度哲学中的“阿卡莎”(Akasha)被视为宇宙的基本能量场,万物源于此并在其中相互联系。这类似于量子场论(Quantum Field Theory)中的量子真空或零点能量场的概念,后者是能量与信息的基础,所有粒子都从中涌现并相互作用。在量子场论中,真空不是空无,而是充满了潜在的能量波动,这与“阿卡莎”作为宇宙根本能量的观点有着相似的思想框架。

这些实例展示了古代智慧中超感知或宇宙连结观念,与现代量子物理学理论在哲学上的契合点。这并不意味着古人直接预见了现代物理学的发现,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展示了,从不同文化和科学角度探索人类意识与宇宙本质之间关系的可能性。(爱垦網内部探讨/评注记录)

Comment by Zenkov on August 20, 2024 at 2:51pm

微光

無人理會、幽深難解、百轉千回卻義理清晰的詩意 —— 引自第6頁

 一個人乃是其自身的一部歷史,總結了自己的呼吸、思想、行為、原子微粒、創傷、愛情、冷漠與厭惡;同時也包括了自己的種族與國家、滋養自己以及先祖的土地、熟悉之處的石與沙、常年無聲的戰斗與良心的掙扎、女孩的笑容與老婦沉緩的言語、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及無情律法漸進的行動,這部歷史承載了凡此種種以及其他細節,猶如一道火焰,在大火面前終將俯首稱臣,燃放在此刻,下一刻熄滅,來日再有無數時光,也永遠無法再度大放光亮。

你能見到的,全都是不完美投射出來的影像罷了。 —— 引自第180頁

不在身軀肉體 / 不在火焰光翼 / 不在一行一舉 / 實乃心靈皈依 / 就此罷去 / 最終亦即初始 / 我獨允之 / 安息之藥引 —— 引自第197頁

如今盡頭將至,我再度想起你,心中帶有清澈的愛意。 —— 引自第300頁

(摘自从(Possession,作者: [英] A·S·拜雅特;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 新經典文化;譯者: 於冬梅 / 宋瑛堂;出版年: 2008-5)

Comment by Zenkov on July 5, 2024 at 10:38pm


陳明發·那棋盤,那盤棋


1、在短視頻佔據閲聽者注意力的今天,文化的基礎似乎只剩下「食書舞經」;沒錯,食書舞經,不是「四書五經」。

2、曾經,我們朝「高收入」的目標理直氣壯奔去;現在,「有收入」的一點要求,你好意思叫它「目標」嗎?

3、「不成熟」,對十、六七歲的少年,是一份期待;對六七十歲的男女,說是「白活了」比較恰當。

4、人云,北京很大,卻放不下一張平靜優雅的棋盤。閒閒的,說痛了同樣三個字的兩種處境:那棋盤;那盤棋。當然,任何地方都容得下一副棋盤;可是,心裡頭可有一份悠閒把眼前的一盤棋下好?翻開阿城的小說《棋王》,字裡行間的人物在閒靜下棋;而書頁前的讀者,閒靜地看他們下棋。外邊是熙熙攘攘且笨重的「大」時代?忘記了。

(5.7.2024 同時發表

Comment by Zenkov on May 27, 2024 at 8:51pm

[晉]陸機《赴洛道中作》

遠遊越山川,山川修且廣。

振策陟崇丘,安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

頓轡倚高巖,側聽悲風響。

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

撫枕不能寐,振衣獨長想。

延續閱讀:夢: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27

Comment by Zenkov on May 22, 2024 at 8:06pm


張子選·向神佛打聽我一生的出處


我之所以有時哭泣

是因為百世輪回中

你我之間常常隔著茫茫人世


入夜飲馬,黎明磨刀

世事如亂草,莖莖催人老

歲月飛跑,一把短藏刀

我一生的好時光引頸就屠


佛來自印度是受人拜的

你活在世上是讓我疼的

疼不好,瞎疼

像木頭疼火,魚兒疼水

兩雙短藏靴疼一次後悔


你是馬,你是天下

你是寂寞巨大

忽略了眾生的生死和下巴


向魚問水,向馬問路

向神佛打聽我一生的出處

而我呀

我是疼在誰心頭的一抔塵土

一尊佛祖,兩世糊涂

來世的你呀

如何把今生的我一眼認出


風吹西藏,風吹雅魯藏布江

以及花的身體和乳房

風吹過很多年代

現在吹在我的身上

一如風曾經並仍將吹在別人身上


無論彼此熟悉還是陌生

風都將吹遍我們每個人的一生

拿走大家使用多年的馬匹、經卷、鼻息和眼神

再去吹更多事物的手腳和內心

這一點常常令我吃驚


風吹的季節裡也可能天天天藍

只是人間的面見一面少一面

憶及兩隻小小羊兒曾經銜草入世

卻於草淺春深處,被愛情無意間染紅了口唇

滿腹傷心霎時化作知足與感恩

這正像我們在茫茫人間偶遇的過程


多年以後,倘若眾法器由喧囂歸於大靜

整個高原穿戴上一場大雪過後的冷與空

如果那時風仍然吹,這將會成為

你我並肩游走和結伴老去的最好理由嗎


遠在藏北草原,牧人的婚禮上

我們把誰都不認識的那個人叫命


風吹。風其實也吹著

那個叫命的半神

——如果它也覺出了一些生之冷清

我們就去請它也坐過來一起烤烤火吧

況且此間,這世上有些風聲可能颳得正緊


日深——

你替誰操心


夜冷——

誰為你點燈


天下太大,以你為家

是非太吵,有愛撐腰

Comment by Zenkov on May 9, 2024 at 10:58pm

陈明发·建山路:走一趟邻近沙巴亚庇都会的特色乡镇

距离沙巴首府亚庇往北走大约半小时,右拐入下南南(Inanam)建山(Kiansom)路,就是开始进入沙巴最大的国家公园克洛克山脉(Crocker Range)。单单建山这段7公里长的公路沿途,至少有7个可以玩乐的地方:

第一个当然是本图的主角:“成果园”,榴槤季节来了这里有上好的榴槤。我们上回去拜会,得到园主陈老板殷勤招待。除了观众的收成,还有附近果园托在那儿摆售的榴槤种类。一次过,尝尝不同滋味。陈老板还亲自下海讲解,带我们走了果园一圈。看见那么多尚在树上的鲜果,伸手可得,别说伙伴带来的数位中国友人,连我们都兴奋的不得了。

距离“成果园”不远的一座山岗上,有个特大的莲花山庙宇园区,三清宫,非常值得去看。三清宫供奉的三位天尊系道教无极界最高神祗。也就是玉清元始大天尊、上清灵宝大天尊和太清道德大天尊,统称:“三清道祖”。上了香拜了神求个出入平安,再去看看庙宇建筑群的设计与众多的巨型神明雕像,爱好摄影者怎捨得来去匆匆呢?

另一个景点是大亚庇地区著名的“来来”文化村(一般称“马里马里文化村”,Mari Mari Cultural Village),除了沙巴各民族的示范住屋,还有精彩的土着文化表演。最激烈最高潮的毛律人舞蹈过后,只见外国女游客立即冲前要求和健壮英挺的武士合照。

第四个景点,是建山瀑布。山不高,海拔大概就是800米而已,却是最方便亚庇市民泡山水投入野生态的地方。

第五个,因为一种飞禽,建山野外丛林,这一两年成了国际“追鸟族”的热点。

沙巴著名摄影师兼观鸟导览刘富威,正带着中国游客走整个沙巴去拍飞鸟12天,他忙里偷闲告诉我:这鸟叫着“绿胸八色鸫”(Hooded pitta)。在过去一年里,吸引了近500位高消费、独沽一味的爱鸟族先后从全世界飞到亚庇来猎奇。

富威说,目前只有沙巴的山区还看得见这稀有鸟类。我查了查维奇百科,说它其实是属于东南亚地区的飞禽。我猜想,它极可能在大量减少中,其他国家都见不到了,唯有沙巴福地它们还愿意留下来。

第六个,建山瀑布一代山林,也是大亚庇地区男女的Hase(逐兔或猎兔)健行运动胜地,林中野径大概10公里长。

第七,最后,从建山路转进可可尔山(Kokol Hill)。在亚庇,除了丹容亚路海滨,这里看日落最好的地方。在大概也是海拔800米高的高地上,望得见亚庇市区。当然,还有南中国海。天气好的话,还望得见亚庇岸外的海岛群。(9.5.2024)

Comment by Zenkov on April 19, 2024 at 12:42pm


華夏文明之先秦時代植物寓言

自先秦時代,諸子哲理與歷史著作中,就已經有植物寓言的出現,而且題材豐富且形象多變,為植物寓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唐宋時期,古文家寓言和擬人傳體植物寓言,則開創了植物寓言的不同風格。 到了元明清時期,植物寓言更是推陳出新,百花齊放,可說是各體兼備,且成績斐然. 本章分三節,依次討論先秦,唐宋,元明清三大植物寓言的發展情形。

先秦兩漢時期

先秦兩漢的植物寓言,是中國古代植物寓言發展的雛形階段。這個時期的植物寓言大多並非獨立存在的單篇寓言,而是以用作舉例的故事形態存在,以輔助陳說諸子哲理或政治主張; 此外,植物寓言的寓言性質不甚強烈,比如藉助虛擬故事與角色以寓說言外之意的用意並不明確,常常還是被當作文章之中一個比喻性質的橋段運用,還沒有自覺性、成熟性的寓言創作。

然而先秦兩漢植物寓言的形製天然,語言淳樸,寓哲理智慧於簡單樸素的故事中,猶如璞玉未經雕琢,而美質蘊於內;篇幅多半簡短,情節也較單純,沒有絢麗的文采與繁複的典故,常常以最原始簡單的形式,在敘述故事之後,留給讀者尋思和意會的空間。

先秦植物寓言,多穿插於諸子典籍當中出現,其中包括了儒、道、法、雜的各家著作,也有少數篇章蘊涵在歷史著作之中。 在這些論理著作中出現植物寓言的有《晏子春秋》、《論語》、《孟子》、《莊子》、《韓非子》等,歷史著作中則以《戰國策》中的植物寓言最為突出。

初具雛形的植物寓言——

初具雛形的植物寓言應從《橘逾淮為枳》,《佛肸召》,《拔苗助長》三則故事說起,其情節生動轉折、形象逗趣逼真、可以說是眾所熟知的寓言名篇; 但其中的植物形象僅作為平面之寓意象徵,未有立體動態的植物角色,因此只能說是植物寓言發展中的雛型之作。 即使如此,這三篇植物寓言,還是能夠帶來深遠的影響,成為後世創作的典範。 其中的植物象徵,甚至成為人們瑯瑯上口,傳誦不絕的詞匯,《逾淮為枳》、《匏瓜徒懸》、《系而不食》、《拔苗助長》等,用語之精煉,意涵之警醒,都得力於植物意象之新穎與豐富。這 三篇傑作是中國古代植物寓言發展當中的重要里程碑。

《橘逾淮為枳》——為《晏子春秋》 內容,記述春秋時代齊國名相晏嬰的言論思想與事跡, 雖然為先秦晏嬰所著,其實是為戰國時人蒐集有關晏嬰事跡編輯而成。 情節生動、形象鮮明、語言個性化、富有傳說故事的文學色彩。23.5.2020 搜狐:华夏文明之先秦时代植物寓言)

延續閱讀:

Portrait by Nicole Mason

Comment by Zenkov on April 18, 2024 at 9:24pm

《橘逾淮為枳》在晏子機智敏銳的言論中,引用橘、枳的比喻,化解楚王的刁難; 其比喻象徵意涵深入人心,可說是植物寓言發展初期的重要作品:

晏子將至楚,楚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 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 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嬉也,寡人反取病焉」。

寓言中以枳橘為喻,若生長於淮南的是滋味香甜的橘,生長於淮北就成了臭苦不堪的枳,雖外觀相似,內涵實質則大不相同,以此作為比喻,來諷刺楚國水土環境不良而使民偷盜,無關乎齊國人的素質。 這一類的寓言以陳述人物言論的方式,引植物作比喻,以寄托寓意。 枳,橘的形象鮮明,給予後世很大的啟發,是最早運用果實成功形象地比喻來寄托的文章。

《佛肸召》——出自儒家典籍《論語》,由孔門弟子和再傳弟子匯集孔子言行而成。雖然是以語錄體思想類著作,卻有幾篇徵引故事的手法來暗喻事理,也被認為是具有寓言圍的雛形之作。《佛肸召》雖以人物對話為主,卻包含前因後果的簡要事件陳述,並且拿匏瓜這一植物的果實,當作人物剖白心跡時的重要比喻,從這裡可看出植物寓言的早期創作的簡單型態。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佛肸召》中的匏瓜比喻才無所用之人,也屬於以植物為喻的篇章。《論語》中一些寓言的萌芽,與比喻緊密聯繫在一起,如「割雞焉用牛刀?」和「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即是比喻又是寓言的萌芽,這些都能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佛肸召》所運用的匏瓜比喻,可以說是匏瓜寓言的萌芽,只是它以最原始簡單的型態呈現。

 

《拔苗助長》——由戰國之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軻)所作,以孔子之道,倡仁義,王道之說,標榜唐虞三代,後人封為亞聖。此文比喻生動有趣,輕快靈活,與寓言淵源深厚,《拔苗助長》在植物寓言的發展中有著關鍵地位,故事中因為栽植禾苗不得其法,急切強求,而導致禾苗枯槁,暴露自身愚昧無知的宋人典型,跨越文學領空,讓後代無數人自省反思,警惕藉鏡的深刻典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拔苗助長》可作多層面之引申,以宋人急切地培育禾苗,欲速則不達傷害了農作的題材,得出「欲求速成反致危害」的主旨,從植物的「栽植之道」出發,從而開展寓意,說明了一則成功的寓言作品,其寓意的寬廣性和多義性。

 

《莊子》植物寓言形象和思維的創新——

 

莊週(前369?—前295?),戰國傑出思想家,散文家。其學無所不窺,主張萬物齊一,虛靜無為,逍遙自得。莊子藉助寓言、重言、創作出意出言外、怪生筆端、謔弄諷嘲、機趣橫生的獨特散文風格。所作《莊子》一書實乃道家之經典,更是中國古代寓言的寶庫。其中,植物寓言亦為不少,開拓了植物形象的運用,寄寓深遠的哲理意義,將植物寓言的形象和意境,提昇至另一種高度,可謂形象和意境的飛躍與創新。因此,《莊子》的植物寓言,猶如一個明亮閃耀的寶石,在先秦植物寓言的沙河中,最為光彩奪人,價值非凡。其價值展現,分下列兩點說明:

 

(一)塑造多樣植物形象

 

《莊子》中的植物題材,以樹木居多,寫出了各式各樣的樹種,各有不同的意義,令人耳目一新。包括樗樹、櫟社、楸柏桑、與大木等。植物形象豐富鮮明、寓意深刻,在先秦植物寓言中,展現植物題材創作的豐富性和文學運用的想像力。

由於莊子對大自然觀察細密,體驗深刻,且又富有靈感,因而其筆下的動植物的形象就特別生動,多彩多姿。無論是鯤鵬雀鳩、龜蛇蚌鱉、大椿雁鵝、還是海鳥蝸牛、鵷雛腐鼠、魚猴蜩羊、櫟樹馬蹄、朝菌蟪蛄,無不新鮮有趣。莊子把大量植物作為寓言對象,為寓言的創作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這種現象,在先秦寓言中也是少有的,就是在國外的寓言創作上也很少見到。

《莊子》塑造寓言形象的文學功力高超,加上富有瑰奇浪漫的想像,因而天地之間各類各種五花八門之熱鬧景象,都能被化用於寓言當中,當作寄托哲理的對象。《莊子》開啟了嶄新的創作途徑,將無法言說,無法行動的靜態花木,賦予了蓬勃的生命力與奔放的熱情,引領出趣味盎然、新奇有趣的寓言形象。莊子於美學、文學為主;以天和天、大美而不言,力追自然,素樸,恬淡之美。因而,《莊子》中的植物寓言亦表現其散文之自然素樸的美感,結合奇幻新穎的寓言形象,創造出一種瑰奇又純樸之自然美。

Comment by Zenkov on April 18, 2024 at 3:28pm

(二)呈現顛覆傳統的獨特思維

莊子的《匠石與櫟社》——櫟社樹之「散木」,「不材之木」形象,成為貫穿唐宋陸續寫出探討樹木材用寓言的核心價值。如北宋歐陽修《伐樹記》,晚清吳沃堯《投生》等篇,皆從莊子樹木的「無用」,「有用」的價值論辯為寓意出發點。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觀,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櫟社樹之所以保全性命,得養天年,全在是無用的散木,作成舟船易沉,作成棺槨則很快腐朽,作成器用也容易毀壞,作為門戶柱子都易於蟲蛀生蠹,不堪久用。從散木的生存道理連結人事,因而使人體悟無所可用乃為長壽之道,不材之木得保天性。這是從匠石敘述散木得享性命不被斫損的道理開展寓言,又從而響應人間世事,得到啟發教益。

《五石瓠》,《大樗與狸鼪》,《匠石與櫟社》,《商丘大木》,《楸柏桑》,《山木與雁》等篇,植物樣貌豐富多變,形象逼真,有的就像智者的化身,給與世人啟發與教益;有的用以反襯世人愚昧刻板,不知變通。這些寓言經常圍繞著「無用之為大用」,「乘道德而浮遊」的處世觀點,展現出莊子特有的植物寓言,在想像國度中遨遊於無窮哲理的境界。更以其臻於藝術層次的意象語言表達出依意取象、藉象涵意的意象融合寓言。這一類的寓言告誡世人破除對「有用」的執迷,以達到超越「定用」的圓通境界,其寓意思想高度亦讓後世難以望其項背。

 

風格務實的《韓非子》植物寓言

 

韓非(前280?—233?)戰國思想家,散文家,為法家集大成者,力倡君主集權,執法用術,尚功近利,其文氣勢雄健,犀利峭刻,冷峻透闢,又善用故事,寓言,說理嚴密,形象生動。韓非所著書《韓非子》的植物寓言,亦展現此務實質樸,深刻致用的風格,更多取材於日常生活所見所聞,與《莊子》充滿想像、喜以誇張手法表現的植物寓言,恰成兩個鮮明的對比。此外,《韓非子》植物寓言多從「種樹」之題材入手,並以樹木比喻人才,這一類的「種樹寓言」也成為其特色之一。可以從這兩點論述《韓非子》的植物寓言:

 

(一)務實風格

 

《韓非子》的寓言善用日常生活題材,題材來源多為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出於其自創的寓言,也多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改編,或從生活經驗中汲取材料,加以編寫為寓言。韓非是個面向現實的人,他竭力把觸角伸向浩瀚的歷史長河,和紛擾雜沓的現實世界,所以他的故事很少以擬人化的動物,或神異色彩濃厚的神話為題材;也很少出現虛幻的想像和奇異的描繪;而往往以較為平實可靠的歷史事跡或現實生活為題材。韓非子寓言風格務實,貼近生活,不作天馬行空之想,直接闡述道理。

《韓非子》一書在日常生活可見可聞的植物習性與樣貌中,體會出政治或人生的道理。韓非子寓言從實際的植物生長與特性,以隱喻人事,尤其著重於種樹題材的表現。《拔楊容易樹楊難》、《隰斯彌不伐樹》、《陽虎不善樹人》等篇,是其中的代表。

此外,《韓非子》一書中《堅瓠》一篇以堅瓠比喻無益於世,毫無貢獻的人,《陽虎不善樹人》以橘柚比喻知恩圖報的良才,枳棘比喻恩將仇報之奸人。韓非善用故事、寓言、來揣摹刻畫人心,人性。

 

(二)種樹寓言

 

韓非植物寓言的取材,側重在表現對「種樹之道」的闡述類比。從平實的植木、伐木的學問中,聯繫政治及處世的道理。韓非子寓言對植物栽植之道的探討,主要是針對楊樹、橘、柚、枳、棘等樹木的生長習性和特質發揮,並與寓意結合,這對於後來形成的種樹寓言,有一定的影響。如《拔楊容易樹楊難》〉就楊樹的特性敘述:

陳軫貴於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楊橫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之而一人拔之,則毋生楊;.以十人之眾,樹易生之物,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子雖工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眾,子必危矣」。

《拔楊容易樹楊難》掌握楊樹調節力強,容易生長的特性來作比喻,說明即便如楊樹般容易生存成長的樹種,不論橫樹,倒樹,折而樹之,皆可存活,然而當有人意欲除之,雖僅一人除之,猶有十人樹之,則其同樣難以保命,因為種樹之道,大自然法則即為「樹之難而去之易」,破壞永遠比建設容易。此則寓言藉著種植楊樹作為比喻,要為官者以為警惕,一旦反對者眾多,再穩固的勢力都可能面臨崩解危機,更何況破壞力驚人的力量,遠勝於建設與經營,屆時地位岌岌可危也就可想而知了。

又比如《隰斯彌不伐樹》、《陽虎不善樹人》等篇則是以記敘人物事件為主,以伐樹或種樹經驗為外圍事件,從伐木種植的學問當中,關係著重要寓意之所在:

隰斯彌見田成子,田成子與登台四望,三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樹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歸,使人伐之,斧離數創,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變之數也?」隰子曰:「古者有諺曰:『知淵中之魚者不祥』夫田子將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樹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

Comment by Zenkov on April 18, 2024 at 11:21am

陽虎去齊走趙,簡主問曰:「吾聞子善樹人」虎曰:「臣居魯,樹三人,皆為令尹,及虎抵罪於魯,皆蒐索於虎也;臣居齊,薦三人,一人得近主,一人為縣令,一人為候吏,及臣及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縛,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樹人」主俯而笑曰:「夫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隰斯彌洞察田成子心意,本欲伐樹以迎其意,卻在使人伐樹的當下豁然醒悟,先行逆料他人心意可能帶來的危機,遂止而不伐;後者陽虎為君舉才的結果,卻換得忘恩負義,被反咬一口的下場,從而感嘆不善樹人。這就好像大自然中種樹的道理一樣,種得橘柚香而甘,種得枳棘卻成而刺人,讓人聯想人事作為,培育人才也不可不慎。兩則寓言從人物的立場開展故事,敘說植物所蘊含的道理,再與人之作為相連結,在敘事當中藉著植物題材以衍生寓意。

 

《戰國策》寓言擬人植物

《戰國策》國別體史書,一般認為由秦漢間人雜採各國史官或策士的史料,筆錄編纂而成,非一人一時之作。內容主要為當時策士謀臣縱橫捭闔的外交活動和有關言詞主張,反映戰國時代錯綜復雜的歷史,其文長於記事,且誇張渲染,大量運用寓言,比喻,風格生動活潑,鋪張揚厲。書中的植物寓言,率先運用了擬人植物角色,使其成為貫穿故事的靈魂。這樣的植物寓言,更加活潑生動,趣味十足;因為植物角色形象是立體的,有生命力的。它們能夠言語思想,具備主動的行為能力,已非操控於人物之手的被動性工具;如此一來,由植物角色自己來演說的故事,更能使人感到新奇,然後自然而然地接受虛構故事背後的真理。即使擬人手法運用簡略,刻畫不夠精細,《戰國策》植物寓言,仍是先秦植物寓言發展上的一大邁進。

 

(一)率先運用擬人化手法

《戰國策》是先秦文學中,寓言作品最豐富精彩的一部史書著作/最為人們熟知的《鷸蚌相爭》、《狐假虎威》、《南轅北轍》、《土偶與桃梗》、《畫蛇添足》等寓言,皆出自《戰國策》。由這些出色而具代表性的寓言作品,可以看出《戰國策》以寫作人物和動物寓言最為成功,且成功以擬人化手法,將物之自然特點與某種人的社會特性有機地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戰國策》植物寓言篇數雖不多,卻在植物寓言的發展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戰國策》植物寓言也將擬人手法運用在植物角色的創造上,植物角色成形,成為貫穿故事的要素,更加接近現代所謂植物寓言的定義。

《戰國策》寓言中以植物為角色者極少,僅《樹楊拔楊》中的楊樹,及《柱山兩木》中不知品種的樹木,不過兩篇寓言中,植物都有重要地位;而且,《樹楊拔楊》就楊樹在人類栽種下的生長狀況發揮,依然沒有離開與人物的互動;《柱山兩木》中,樹木在神靈化後,具有情緒、思想、對談的秉性,相較之下,後者更有變化,亦增趣味。

《戰國策》寓言另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常用擬人化手法來敘述動物故事,這些動物寓言的出現,往往顯示了作者的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傾向。

《戰國策》寓言擬人手法的發揮運用,不僅出現在動物寓言中,更在僅有的兩篇植物寓言《少年勝神叢》、《柱山兩木》中,表現了以擬人化手法敘述植物故事的浪漫風格。運用少年與神叢的競爭約定,蘇秦與柱山兩木的對話,反映出作者的大膽想像與極度誇張。

《戰國策》寓言作為策士之辭,縱橫家之言,遊說之士的工具,引用有趣的寓言和巧妙新奇的比喻,來達到成功遊說的功效,因而自然形成其故事的虛構誇張與富有極強的渲染力。

 

(二)言語生動的擬人植物角色

應侯謂昭王曰:「亦聞恆思有神叢與?恆思有悍少年,請與叢團。曰:『吾勝叢,叢籍我神,三日不勝叢,叢困我。』乃左手為叢投,右手自為投,勝叢,叢籍其神;三日叢往求之,遂弗歸;五日而叢枯;七日而叢亡。今國者,王之叢;勢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無危乎?臣未嘗聞指大於臂,臂大於股,若有此,則病必盛矣」。 《少年勝神叢》

蘇秦為趙王使於秦,反,三日不得見。謂趙王曰:「秦乃者過柱山,有兩木焉。一蓋呼侶,一蓋哭,問其故。對曰:『吾已大矣,年已長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繩墨案規矩刻鏤我』一蓋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鐵鑽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於秦,而三日不見,無有謂臣為鐵鑽者乎?」《柱山兩木》

前者由假藉人以神性的樹叢最終枯亡,來說明假藉人以權勢的國君亦岌岌可危;後者蘇秦藉柱山兩木的「呼侶」與「哭泣」,來表明自身遭王疏遠的處境。這兩則寓言中,植物角色已成了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代言者,雖然一則假藉神靈之性使之擬人化,一則是在人物的話語中復生,令人見到植物形象的生命力,是植物寓言發展中擬人植物角色萌芽的重要階段。

《少年勝神叢》藉少年和神叢打賭相鬥的故事,來論說政治上大權旁落的災難,提供為君子作為藉鏡。神叢將其神籍與人,也就失去其賴以維生的根本,等於是自取滅亡的不智行徑。因此,為君者當明白所處之地位,和此地位所賦予之權勢,必須審慎掌握權勢,在眾人覬覦之下,明辨時局情勢,不受群小蒙蔽,不被巧言煽惑。若輕易將權柄受以他人,致使地位陷落,則將陷入難以挽回的地步。因此,清楚地畫分權勢輕重,明確地區隔地位高低,可說是使政權穩固,止息鬥爭的重要法門。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