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主張~「來都來了」:一種後現代心態的文化地景與市場效應 上

摘要:本文從總體文化(macro-culture)與產業機制雙重視角,分析「來都來了」這一流行語所折射的集體心態。我們理解:它雖無關政策或產業趨勢,却是一種在高度不確定的社會氛圍中興起的集體潛意識——以體驗為先、臨場決策、降低對「正確選擇」的焦慮。

此心態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既可能成為促進試錯與即興創造的動能,但也可能淪為短期化與淺層內容的藉口。本文提出多層治理建議,以在「隨遇而安」與「有意識的設計」之間建立健康張力。

一、語彙作為心態的符號:從「到此一遊」到「就在此刻」

「來都來了」表面是情境化的自我說服,深層則是一種去目標化的在場倫理:既然已進入場域,則以當下可行之行動最大化體驗與可能性。與傳統結果導向(是否值得、能否回本)相比,這種語氣把焦點轉向在場本身的價值。在後現代流動社會裡(Bauman),個體面對選擇過載與路徑依賴的雙重壓力——既害怕錯過(FOMO),又擔心沉沒成本。「來都來了」於是成為一種心理補償與風險折現:不再糾纏「應不應該來」,而是追問「既然到了,能做什麼」。

這種話語也具有自我療癒功能:將決策的正當性從前因(動機、規劃)轉移到後果(體驗、收穫),藉由重新定義「成功」來消解焦慮。它同時連接了東亞語境中「順其自然」的文化母體(可追溯至道家)與數位世代的即時性文化(Deuze)——在秩序與偶然之間尋求低摩擦的行動方式。

二、價值轉變:由功利邏輯到經驗邏輯

在體驗經濟(Pine & Gilmore)的框架下,「來都來了」強化了過程的可記憶性勝於結果的可衡量性。它促成三個層面的價值轉換:

從規劃到探索:以「可試可改」替代「一次到位」,擁抱不完全資訊下的效應化決策(Sarasvathy)。從完美到足夠好:將創作視為流動中的版本迭代,而非一次性完稿。從產物到關係:重視與場域、觀眾、素材的臨場互動;作品不是終點,而是參與的容器

這種轉向對文化心態的集體效應,是降低失敗污名、鼓勵即興與拼貼,也同時提高對偶然性與錯位美學的容忍。

三、產業機制:文創場域中的四種正面效應

破除束縛與試錯友善:在資源與時間皆稀缺的文創生產中,「來都來了」降低了行動門檻,讓團隊敢於做原型(prototype)、快閃(pop-up)、小規模預演(work-in-progress)。它以小成本試探快速迭代替代高成本賭注

臨場應變的創意肌肉:展演、沉浸式體驗、互動裝置常處在多變條件下。此心態提升即興編排情境感知(Weick 的 sensemaking),把不確定視為素材而非障礙。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