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之啟示

教育是不斷的進入生活的新奇、新鮮和驚奇/超越的旅程,發現了生命的活力和存有的更多和超越。被給予的,被期待的,已知的不斷地超越,不斷的打開新方式、新知識、新關係和新覺醒的可能性,創造求知、生活和存有的新方式。

三種研究方法論

1. 科學: 著重技術、實用、 控制(愛墾註:實證主義)

2. 批判理論: 著重解放實踐

3. 詩性智慧: 著重美學、道德、形上學的課程論述


*綜合整理


1、人:俱足但未完成

人的詩性本自俱足,但卻未完成。

2、喪失意義的人

人被科技理性除魅化(disenchanted),喪失了有意義的精神層面,這很危險,也是現代人的困境;這也是被操縱的,非人心本願。《哈利波特》之席捲全球,也許正說明了那共同屬於人心的詩性渴望。

3、靈性需求 靈性旅程

課程若為靈性的需求,靈性的旅程,那就需要詩性智慧來創造它的美學時刻與綜合時刻。讓師生一起進入那一神祕、寧靜、優美、放空的神奇世界。

4、詩性智慧和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提供一環原詩性智慧的素材,可獲得一種體驗自己的“存有感”(Being)和生命的源頭接觸的機會,使一種實質關係更具有緊密的關連性,所以它應該是學習的基本元素。它很重要,必須在學校落實實施。

5、詩性智慧和品格教育及公民素養

詩性智慧追求內在、天然、原始的生命特質,並將之導向於善,故能促進自我覺醒,增進自我的理解,提升自我,以貢獻於社會,促進社會的轉型。將靈性和道德的價值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每一個層面,成為學校生活的一部份,可促進品格教育及公民素養的教育成效。

6、詩性智慧和生命教育

詩性智慧關心生與死等終極領域,和精神疆界的超越,與生命教育息息相關。

7、詩性智慧與後現代思維

後現代思維是地下莖式的思維,多元連接,切斷就地重生,跨越疆界,在(i-betwee)的空間中遊牧發展,一直在流動、轉變、擴張、與連結,生生不息。

後現代思維也是一種未完成的思維哲學(unfinished)。所以有很多的可能性與開放,不被宰制,不受制約,有種「狂」、「俠」卻又「溫文」的俠義正氣。

而詩性智慧,是一種本自俱足卻尚未完成的潛能,它需要一群具彈性思考的頭腦(教師)在一塊充滿無限生機的田園(課程)上,來發掘、深耕、灌溉、施肥,以促使其花繁葉茂、成長茁壯、欣欣向榮。

8、教師彈性思維的隱喻

彈性就是美,就是力量,它像Deleuze所言的圓滑的空間(smooth space)、遊牧的空間(Nomadic space)

Morris(2004)所說的undone、unhome、dis/position、homeless at home(在家中漂泊),是一種becoming、unskin(去皮變臉),一種地下莖(rhizome)in-betwee的空間中蓬勃發展。

Block(1998)所述之徘徊(meandering)和迷路(getting lost)的空間。

Hueber(1999)宣稱之教師即「陌生人」(Teacher as stranger)。

或許那也是一種「第一次見她(他)」的眼光;一種書法上的魏碑;一種太極拳。

原載:https://blog.xuite.net


延續閱讀:課程美學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