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6)

六、今天我們如何使用「詩性」一詞來研究文學?

綜合以上考察,研究文學時就不能再浮泛隨意地使用「詩性」一詞。它應如何得到相對合理、確切的使用呢?本文謹建議學界在以下三點上加強學理意識。

 

(一)避免望文生義地將「詩性」理解成詩歌式特性、「審美性」、「詩意」等

一種現有的習慣性用法以為,「詩性」就是詩歌式特性。有人會爭辯說,中國是公認的詩的國度,立足於這樣一種傳統把「詩性」等同於詩歌式特性來談論,有何不可呢?確實,受到抒情傳統的無形影響,一些中國學者會認為可以順理成章地使用「詩性」一詞而不必在意其具體所指(32),「詩性」就是韻律節奏諧和帶來的詩歌式美感。其實,這只是一種修辭意義上的模糊用法,主要傳達著自己對文本對象中那種類似詩的直觀性、意會性的模糊感受,卻並沒有顧及作為嚴格學術概念的「詩性」中的想像力等內涵。這樣模糊使用,至少將帶來學理上難以說通的四個問題:一是遊離了維柯的概念初始背景,並未觸及由內涵與外延嚴格組成的學術概念本身;二是在與海德格爾「詩性」觀的契合方面存在著出入,即是說,若僅駐足於詩歌引發的心理感受之類主觀情感反應,恰恰因流於身心二元而仍不真正自由;三是充滿形式主義意味,即使將「詩性」理解為「文學性」(33),如前述,也有一個超越結構主義視角的問題,僅從形式因素來看待文學「詩性」,就顯得很不夠了;尤其是,第四,它把它試圖闡釋的文學內涵狹窄化了,不唯難以全面地闡釋抒情(隱喻)文類,而且由於「詩」在西方指稱的廣義的文學含義,置入中國語境中卻往往正好和狹義的詩歌文體合拍,所以,這種用法當面對以想像見長的敘事(換喻)文類時就顯出局限了。

或許因為詩擁有提升人的精神的烏托邦力量,「詩性」也常被籠統地理解為「審美性」(34)。不能說這種用法為中國本土所獨有,19世紀西方人也曾一度把「詩性」界說為「產生美感的東西以及來自審美滿足的印象」,例如諾瓦利斯指稱「詩性」為「暗示性的、神秘的」,波德萊爾和蘭波則指稱之為「朦朧的、謎語般的」(35)。但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一系列用法都是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詩人作出的,便無須對其指稱效用估計過高,毋寧說,這種用法僅表達著詩人從自身創作經驗出發的一種直觀感悟,說「這部作品是詩性的」,近於說「這部作品多美啊」,無非發自情緒反應的感嘆,維特根斯坦就認為這種情形對審美判斷不起作用。關鍵是,審美與認知、道德分屬三個領域,是近代以來的觀念,將「詩性」等同於「審美性」,主要是從認識論立場上進行觀察的結果,卻並不符合海德格爾真美合一、本體論意義上的「詩性」。

另一種習慣性用法則是將「詩性」理解成「詩意」(36)。英文「Poetic」既能譯成「詩性的」,也能譯作「詩意的」,似乎更加劇了這種使用的無可無不可特征。但前已從學理上指明,「詩意」因其純粹心理活動色彩而恰恰又設置下身心二元論,只要這種身心二元論觀念未被克服,主客體二元對立就仍無法避免,「詩意」也就無法從學理上取代(海德格爾意義上的)「詩性」。

 

(二)避免讓「詩性」作為名詞去接受其他定語的隨意修飾

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們在不少論文乃至著作中見多了「古典詩性」之類用法。表面上看,這一詞組搭配只多了兩個字,似乎無傷於大體。但細究起來,這做法隱藏著一個很大的危險,即它反而取消了「詩性」的學理含義。如前述,海德格爾的「詩性」的提出背景是本體論,他認為世界現象從巴門尼德之後才被跳過去,由此,他呼籲恢復被那以後種種理性僭妄之舉所遺忘了的存在,這一學理線索清晰地剖明,被海氏存在化的「詩性」一詞,本身已隱然包含有「回到古典」之意,根本無須在前面再添加「古典」一語進行畫蛇添足的修飾,那恰恰暴露出使用者對學理缺乏切實理解。反過來,當在「詩性」前冠以「古典」之類修飾詞、隨意使用「古典詩性」之類表述時,便給人一個錯覺,仿佛存在著多種不相同的「詩性」,有「古典詩性」,也有「現代詩性」,抑或還有別種「詩性」——這是最具破壞性的後果,它把作為學術概念的「詩性」的內涵給全然消解了,這樣一來,學術討論的有效性從何談起?

(32)如某些學者在使用「詩性」一詞時表示雖取自維柯,卻不完全同於維柯原意,而是將「詩性精神」解釋為「主體所具有的詩的素質、藝術創造的素質」(錢誌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第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本文不同意此解釋,但認為這裏自覺作出的詞源說明是可取的。

(33)鄧曉芒:《文學的現象學本體論》,載《浙江大學學報》,2009(1)。

(34)王海英:《文論的現代性與文學理性》,第13頁,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5)[法]貝西埃:《詩學史》,第533-534頁,史忠義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36)徐岱:《什麽是好藝術——後現代美學基本問題》,第134頁,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劉陽 (1979-),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文藝理論與美學的研究,上海 200241 / 文藝理論2011 年 02 期)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