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剛: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近代演變——以環南中國海地區為視域(上)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海上通道,它由「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大幹線組成,並不斷延伸、拓展,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海上交通網絡。

就其內涵而言,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被視為中外之間通過海洋通道進行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與融通。


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學界一般認為明清兩代是其發生演變和終結的時期,進而認為鴉片戰爭的爆發標誌著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衰落乃至終結。這一觀點的依據大致在於: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所承載的中外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是和平的、平等的、互利的。上述特征在鴉片戰爭之後的近代均被顛覆:中外關係不再平等,殖民暴力與衝突充斥,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喪失了優勢和主導權,因此原本意義上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宣告終結。

應該說,上述觀點注意到了中國古代對外經貿關係與近代的差別,也據此提出了較有說服力的判斷。但依筆者看來,它也存在明顯的缺陷:第一,它將中外經濟關係局限於中西經濟關係,從而忽視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區域性特征及其影響;第二,它將國家關係視為中外交流的主要考察對象和內容,從而忽視了民間力量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廣泛而積極的參與。因此,關於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近代的演變,一些論者只看到其變化與斷裂性的一面,卻忽視了其延續性與新發展的另一面。事實上,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近代的演變具象,仍有深入探討的必要,本文以環南中國海地區為研究視域,就此稍作探討。

所謂環南中國海地區,概指南中國海的周邊區域,具體而言,包括與南中國海發生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聯系的國家和地區。環南中國海地區內的南洋地區,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通道,歷史上即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構成地域,推動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繁榮。步入近代以後,南洋各地相繼淪為西方各國的殖民地,中國也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伴隨著南洋開發與中國的被迫開放,加上傳統中國的海外交通與海外移民習慣,共同促生了近代中國大規模的國際人口遷移。

據學者莊國土的估算,至20世紀初,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裔已高達四五百萬之眾,其中約九成聚居在南洋各地,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南洋華人已在700萬以上;朱國宏教授更是認為在1840—1949年的百餘年間,中國的海外移民總數高達1600餘萬,其中三分之二的移民集中於南洋各地。在南洋各地的港口及周邊地區,甚至偏僻的鄉村地區,在早期華人移民社區的基礎上,形成了為數眾多的華人聚居區。
(2019-03-13 爱思想)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