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網民自拍的視頻短片出現在內地電視節目上。
YouTube視象分享開展全民播客年代。
傳統廣播機構BBC亦在YouTube開設網上頻道。YouTube被《福布斯》雜誌選為二零零六年度成功改造世界的十大「反斗王」之一。究竟它的成功,展示了甚麼傳媒現象?顛覆了甚麼社會遊戲規則?傳媒教育工作者又應該怎樣回應?
YouTube網站的崛起及受歡迎,帶動了一個「YouTube現象」──大批網民熱中於拍攝及分享短片。這個現象激化了互聯網的進化,掀起了一場人類歷史上重要的資訊革命。龐大網上社群的互動及分享,令互聯網使用全面邁進Web 2.0時代,引來重大的社會變遷。
締造新的「共享場所」
過去一年,類似YouTube的視頻網站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僅在中國內地就有四百多個同類網站設立。眾多的視頻網站鼓勵更多年青人觀看及製作短片。有中國YouTube之稱的「土豆網」,更與褔建東南}視合作推出《播客風暴》,將網民自行攝製的視頻短片,在電視上播出。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也開始播放YouTube使用者製作的影片。該公司每兩周選出五齣YouTube短片放在公司網站上,再由評審每季至少選出一齣在電視上播放,目的是希望傳統電視可結合自製網絡影片的影響力。
根據美國最新的調查,42%的美國網民表示他們喜歡瀏覽網上短片。而那些經常到訪YouTube網站的網民,其中三份之一更表示,由於要瀏覽短片,所以他們減少了看電視的時間。可見YouTube現象的流行,令更多人由傳統媒介如報章、電視和雜誌流向互聯網。
上一個世紀,媒介理論學者米羅域斯(Meyrowitz)曾經提出,電視媒介造就成了一個「共享場所」(shared arena),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傳媒環境,電視有如天氣,大家都受到它的影響,以它為話題。而在廿一世紀,YouTube和其他互聯網視頻網站,建立了龐大的網上社群,締造了新的「共享場所」,它引發話題、牽動情緒。但米羅域斯提醒我們,不應該只是關注新媒體帶來的新內容,而應該探究新表達形式造成的社會及文化改變。
顛覆社會及傳播遊戲規則
視頻網站的表達形式的確別具特色。它由下而上,受眾是內容提供者。它自由開放,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影片不經審查。在這個大同世界G,使用者以視象為共同的溝通語言,隨意創作和交流。而這種表述形式,顛覆了現存的社會人際關係、權力結構和傳播遊戲規則,引發一連串的社會變遷。
首先,它顛覆了傳播者及受眾的分野。在傳統社會,傳播權及內容製造權一向是掌握在傳播機構的手中,但YouTube現象顛覆了這個權力結構,開展「全民播客」的新世代。這個轉變的重要性,是促使「使用者主導的內容」(user-driven content)進入社會傳播的主流。在YouTube效應下,「使用者主導的內容」日見普遍。在娛樂節目方面,普通網民也可以當上導演,製作節目,在網上及電視上播放。在新聞領域,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快速起步,由韓國的Ohmynews.com至本地的「香港獨立媒體」,都由市民提供新聞資訊。在廣告方面,最近美國一些廣告公司,就全國觸目的超級盃美式足球賽(Super Bowl)廣告,公開徵求創作人,結果由球迷製作的球賽廣告大受歡迎。由於成本低效果好,由消費者炮製廣告的風氣已展開。在文學界,全球最大出版商之一的英國企鵝出版集團與英國德蒙特褔特大學合作,推出「百萬企鵝」網頁,邀請全球百萬網民合撰歷史上首部「維基式小說」,任何讀者可隨時參與創作。展望「使用者主導的內容」在未來幾年,將大行其道。
其次,YouTube又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社會監察壟斷權。以往在民主社會,公眾把監察政府及社會的任務交給新聞媒體,由它們當「政府守門人」,於是享有「第四權」(the Fourth Estate)地位的新聞媒體就掌握了監察權,一般老百姓也要通過它去進行社會監察。但自從有了YouTube之後,網民把身邊遭到的不公義事件直接上載到網站,掀起了「全民監察」的風氣。在香港,最近就有網民把警務人員偷懶、粗言穢語及違例泊車等短片上載,供公眾瀏覽,同時促使當局進行調查。
當然,由市民直接提出監察及作出報導,反映YouTube及一些公民新聞網站已顛覆了記者與讀者的關係,開創「人人可以當記者」時代。另一方面,YouTube的媒介特色又顛覆了廣告人與消費者的分野。在YouTube網站上不少人借這個平台「推銷」自己、為政客宣傳及推介產品,行銷再不需要依賴傳統媒體及廣告機構。再者,YouTube打破了地域、文化及種族界限,短片擺脫「本土化」的迆怴A使用者在這個「世界村」緊密接觸,加促了全球化的步伐。
但顛覆背後,同時帶來一大堆社會問題。在開放及自由的表述平台,出現了不少「網絡惡搞」,例如低俗地揶揄美國總統候選人、拿象徵武力的自動步槍扮印度「國父」甘地、播放虛假影片等。網民又胡亂侵犯版權,上載流行的音樂、電視節目及電影片段。有些人為了「出位」,更將虐打朋輩的影片上載,有些又把自己晲悟峇秅H濫藥的情況公諸同好,鼓吹了社會不良風氣。又有網民濫用手機進行監察式拍攝,侵犯私隱。而「全民記者」的後果,可能令新聞的可信度下降,因為民間記者缺乏專業訓練,報導的準確性及客觀性令人存疑,亦容易被利益團體「餵料」。「全民行銷」令公共領域變成了廣告特賣場,資訊和廣告分不清。
對傳媒教育的挑戰
面對YouTube現象帶來的巨大衝擊,教育界也起了波動。傳媒教育的宗旨是指導年青人跟傳媒打交道,每當傳播科技改變或傳媒體制發生變化,傳媒教育的取向及內容都要相應地調整。但今次YouTube現象帶來的改變是革命性的,對傳媒教育來說,無論在理論、課程內容及實踐方面,都產生極大的挑戰,筆者預見傳媒教育將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YouTube和博客(blog)出現之前三十多年,傳媒教育面對的媒體,包括了印刷媒體、電台、電視、及「前期」互聯網,這些傳播介面基本上都是單向的,就算「前期」互聯網有互動功能,受眾並非太積極地主導網站內容。一直以來,傳媒教育的任務是教育「受眾」,讓他們成為有批判能力的傳媒「消費者」(critical media consumer),一方面不受傳媒誤導,另方面懂得享用傳媒帶來的樂趣,以期達到「批判自主」(critical autonomy)的目標。近年傳媒教育多了採用製作模式(production approach),但亦旨在訓練學生創意表達的能力,並非要將他們變為傳播人。
隨著YouTube和博客崛興,以及互聯網邁向Web 2.0世代,整個傳媒景觀改變了。在「全民播客」、「全民記者」、「全民監察員」、「全民行銷員」、「全民作家」和「全民博客」的新環境下,傳媒教育過去幾十年沿用的的基本假設已不合時宜,年青人不再被動地接受傳媒資訊,而是積極地主導媒體內容,所以傳媒教育再不能只是指導年青人怎樣精明地去「接收」訊息,還需要培育他們成為有責任感的傳播製作人。
「反思參與模式」的新範式
筆者在這G倡議在新的範式下,傳媒教育應推行「反思參與模式」(reflexive participation model),訓練具備反思能力的傳媒使用者(reflexive media user),當他們游走在媒體創作與媒體享用之間,能達到「反思自主」(reflexive autonomy)的目標,即不會隨波逐流,能建立獨特的風格和具備獨立的觀點。「反思」在這G包涵了批判思維、角色了解和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判斷。「參與」是指積極加入創作的行列。
這個模式之下的傳媒素養具備以下特色:
(一)反思式醒覺力(reflexive awareness)──
傳媒使用者了解媒體的影響力;能反思自己有沒有不良的創作動機,例如有沒有「惡搞」;得思考分享製作成果的後果,例如會否破壞別人形象。
(二)辨識能力(discriminative judgment)──
無論表達或接收傳媒訊息的時候,都能辨認傳媒訊息背後的價值觀,能分辦內容真偽,鑑別品味。創作可以搞笑好玩,但若果作虛弄假及品味低俗,就破壞了分享平台的純樸性。
(三)創意學習(creative learning)──
認識傳媒運作,熟悉媒體製作技巧,懂得從製作及分享訊息中尋求樂趣,並從中獲取知識。
(四)社會監察能力(social monitoring)──
具備良好地球公民意識,對社會及周遭事物有敏銳觸角及監察力,監察以社會正義、公眾利益和促進民主為依歸,了解傳媒的角色,不被人利用。
(五)合宜參與(decent participation)──
保持共享平台的自由及開放,包容不同意見,關注社群褔利。在參與製作及分享的過程中,懂得遵守法律和道德操守。遵重版權,避免侵犯私穩、誹謗及濫發宣傳。不鼓吹暴力及不宣揚不良風氣。
新範式底下的傳媒充滿動感,豐富多采,內容趣怪多變。年青人跟新媒體打交道,最理想是「理性與感情」並重,在享受感性激情的同時,保持理性的反思頭腦;他們既要成為具批判能力的受眾,又當有創意及公德心的傳媒製作人。
李月蓮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2007-03-15 《傳媒透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