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很多人會問「如果」,但很少人會認真找答案。紐約建築師David Rockwell剛出版的《What if⋯?》,裡面是他三十年來以創意寫下的答案——「如果將生活體驗跟新一代工作模式結合的話?」,答案是紐約會員制公社式辦公室租賃概念NeueHouse;「如果要將三千七百萬觀眾帶到奧斯卡頒獎典禮現場的話?」,答案是將魅力與功能結合的柯達劇院(Dolby Theatre);「如果酒店也是個舞台的話?」,答案是拉斯維加斯The Cosmopolitan酒店大堂的大型互動數碼藝術裝置。《What if⋯?》回顧他已走過的路,更重要是為下一個十年定向。
踏入人生第六十個年頭、職業生涯的第三十一年,Rockwell獲獎無數但作風低調。曾兩度獲《Fast Company》評選為最具創意設計師(2008, 2014)、普瑞特藝術學院頒發The Legends Awards(2009), 2009年度艾美獎最佳藝術指導(綜藝及音樂類節目)等,1956年生的Rockwell先後於紐約Syracuse University和倫敦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接受正統建築訓練,於九十年代初創辦Rockwell Group, 到目前為止已發展成一個250人,在紐約、馬德里及上海設有工作室的創意團隊。
Rockwell的創作不存在既定模式或風格,但不難從作品裡感受到濃厚的劇場氣息。對他來說,每個空間都是一個舞台,建築師是這個舞台的導演、設計就是賦與空間靈魂的劇本。在特定時刻踏進舞台的人,將成為劇本的主角,Rockwell就是要為每一位主角創造不一樣的生活體驗:「舞台和劇場是生活的縮影,我視這為建築設計的靈感。」
這位美國建築師的作品早於2007年已登陸過亞洲,為人熟悉的包括有香港和北京的Nobu餐廳、新加坡的W Singapore Sentosa Cove酒店等等。中國是Rockwell下一個十年的發展焦點之一,已落實的設計項目包括預計於2016年落成的澳門路氹MGM酒店、2017年中於蘇州開幕的W Suzhou、位於成都的渡假酒店概念等,拭目以待。
LJ:Lifestyle Journal DR:David Rockwell
LJ:就由港人最熟悉的NOBU說起,這是你三十年設計事業裡最重要的一個名字?
DR:Nobu很重要。不只是事業,我交到了一個一輩子的知心好友。三十年前我開始為餐廳做設計,第一家是在紐約46街的Sushi Zen,之後是1992年為Jean-Georges Vongerichten設計的Vong,口碑跟市場反應都很好,事業就這樣向着hospitality的方向走。
一次偶然機會下,在一個慈善活動中嘗到松久信幸(Nobu Matsuhisa)的名菜Rock Shrimp Tempura,一吃便愛上了。聽聞他打算來紐約開餐廳,我就主動打電話給他的生意拍檔Drew Nieporent,說我想做Nobu在紐約的設計。也見過羅拔迪尼路(松久的另一個拍檔)後,就落實了雙方的合作關係。到現時我還是抱着這種態度過活——有想做的事,就直接開口,乾等機會是不會自來的。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松久這個人——他從哪裡來的?在什麼環境下成長?一路走過些什麼路?然後又花了很多時間跟他聊天,我要知道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而屬於他的該是怎麼樣的餐廳?松久是個刺身師傅,在南美秘魯生活過,他想要的不是一般傳統印象中的日本餐廳。將這些點點滴滴寫進餐廳的劇本,故事發展下去,就構成了Nobu空間那熱愛自然、食材與工藝的個性。我決定將壽司工作枱跟廚房連在一起,作為餐廳的心臟,在二十年前這是一個反傳統的安排;空間處理上我採用了景觀設計的手法,而當中運用了日本傳統技藝焦灰製造的餐桌,觸感獨特很溫暖,後來更成為Nobu多年來一個不變的設計元素。我們達成了合作的初衷——為Nobu定下一個視覺語言。二十年下來,我們一起創作過19家Nobu餐廳。
LJ:合作了二十年,兩人之間還有火花嗎?怎樣保持新鮮感?
DR:我們的關係很特別、很有默契,我們太過了解對方!作為一個建築師,好奇心是必須的。當有一天你認為你什麼事情都會、都有答案的話,就不能再做好設計了。對於松久來說也是一樣。我們都喜歡觀察生活,喜歡時裝跟舞台,遇到有趣的都會立即告訴對方。當然,作為一個品牌,有一些價值是要堅守的,比如說對當地工藝的重視和運用,於是在不同城市的Nobu都有她的地方色彩。這種關係不常會有,所以我很感激,跟松久就似是樂隊的隊友,我們一起玩音樂,之間少不免會較勁,將對方推上更高的位置,做出更高層次的作品。
LJ:將品牌發展成酒店,Nobu Hotels的概念又是從那裡來的?
DR:跟很多的創意一樣,火花是從不同經驗中拼發出來的。一天羅拔迪尼路跟松久說,他發現每當Nobu開張,所在的酒店人氣跟氣場都有提升,餐廳似乎完整了顧客對酒店的期許和體驗。於是我們就開始了「如果Nobu是家酒店的話?」的概念創作。環看今天成功的酒店品牌,沒有一個是以個人名義、角度出發的。這是Nobu品牌於市場上一個獨有的切入點,遵從omakase(日本料理裡的廚師發辦)的精神,由松久發辦的住宿體驗,將最好的帶給旅客。 位於拉斯維加斯的第一家Nobu Hotel,設計上結合了東方文化對細節的嚴謹和西方文化對舒適的追求。酒店裡不論是藝術品,到客房服務餐單的設計,都是松久的curation,完整了Nobu的世界。來年於馬尼拉、沙特阿拉伯、邁阿密海灘、倫敦和芝加哥的Nobu Hotel將逐一面世。
LJ:你還是最喜歡Rock Shrimp Tempura嗎?
DR:不!目前最喜歡Yellowtail Sashimi with Jalapeno。
LJ:可以談談W Hotels嗎?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你共同創立的酒店品牌概念!
DR:1990年代初認識了Starwood Hotels & Resorts的創辦人Barry Sternlicht,他剛剛收購了紐約Lexington Aveune上一幢建築物,要創辦一個新的酒店品牌。當時的精品設計酒店市場是Ian Schrager的世界(編註:Rockwell目前正為Schrager最新創立的精品酒店品牌The Edition設計於紐約的下一家酒店,品牌今年稍後將進軍中國市場),我的工作室當時只做過酒店裡個別空間的設計,但累積了很多的調查和研究。W Hotels的概念是要創造出隨性、較為都市化的空間氛圍,設計上以柔和色系、輕巧素材為主,再加上水療的元素,營造出強烈的時尚都市感。Sternlicht很大膽的接納了我們的提案,當然我們也證明了構思是可行的,這亦展開了工作室另一個長期合作關係——2012年開張的W Paris-Opéra是我們最新一個W作品,亦是品牌在歐洲的第一家酒店。
LJ:除了餐廳跟酒店,我知道你的工作室還在做不同類型的項目。
DR:是的,將從每一個項目所得到的不同經驗,用於新的創作範疇,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比如說去年完成的NeueHouse,是個會員制公社式的辦公室空間,便集合了我們過去於餐廳、酒店、藝廊、舞台等等的設計經驗。現在我們身處的正是這樣一個「mash-up」的社會狀態,NeueHouse是給流動新一代的工作、生活、社交空間。
LJ:這跟你別的設計項目有什麼不一樣?這個概念的下一步是什麼?
DR:我喜歡與人交流。未來社會將建立在各個不同的網絡之上——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環境與科技之間的,創造一個合適的物理空間,去支援、促進這樣一個社會的發展,是我作為建築師的責任。NeueHouse的概念是全球性的,我們正在設計洛杉磯和倫敦的空間,同時亦積極在各個主要城市找尋合適的場地,配合流動新一代的發展步伐。很多人以為建築師只會做硬件的創作,但我認為、歷史上亦有不少例子,建築師也做軟件的創作——NeueHouse就給我們這個機會——品牌經營、籌辦活動、展覽策展、會員收錄等等,我們都有全面的參與。
LJ:這是你第一個以投資者身份做創作的項目?
DR:對!三十年來第一次!當日就應該投資Nobu,現在後悔太遲了,哈!
LJ:你的工作室裡有一個名為LAB的數碼科技部門,當初設立這部門的目的是什麼?
DR:2007年我們收到可口可樂主席的邀請,項目需要到對數碼科技熟悉的媒體設計師,我們很快便組成臨時工作小組LAB。那一刻我才發現,科技在今天的生活裡如此無處不在,如果我們能運用各項技術,將空間、人和事連繫起來,那會是影響力深遠的設計。之後我們再收到2008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邀請,LAB為展覽創作了互動裝置《Hall of Fragments》,作品帶領觀眾進入一個虛擬的藝術世界。作品很成功,LAB也順理成章的發展下去。投入研究的資源非常多,所以一直堅持到年前,LAB的創作在商業上才開始有一點點的回報。
LJ:科技對於你目前的設計工作有多重要?
DR:LAB有自己的客戶和項目,例如巴黎的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有一些項目是跟工作室裡其他部門合作的,像澳門的MGM酒店。當我們接觸愈多的新科技,就愈明白科技如何融入生活的每個細節,技術將被簡化到不為人所察覺,就像空氣跟水,成為生活中的尋常。位於42街的Yotel就採用了最先進但操作極為簡單的數碼技術。
LJ:你是怎樣得到第一個舞台設計工作的?
DR:我修讀建築之餘,亦同時接受劇場舞台設計的訓練。將舞台設計方法運用到建築之上,可以為空間使用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我熱愛舞台,也看過很多劇場,有很多從事舞台工作的朋友,對我的專業來說這是個有實際用途的嗜好。一次我跟一位百老匯燈光設計師朋友去看舞台劇,看罷我帶點不屑的說:「為什麼舞台設計得那麼爛?」朋友回我說:「你那麼厲害,你來設計看看怎樣?」然後我很認真的花了三年時間,跟許多劇場導演碰面,嘗試設計、畫草圖,了解劇組想要的。我發現舞台的實時性跟靈活性最吸引我,在所有藝術媒介當中,就只有舞台上的建築,會在觀察眼前變形變換,像魔法一樣引人入勝。
一開始也做過幾個失敗設計,直到《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的導演來找我。我租了劇場舊版本的DVD回家看——天呀,這是我看過最蠢的東西吧,誰要做它的設計!後來導演說服了我,實情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故事類型混雜兼搞怪,舞台設計就非得要天馬行空。這是我第一個成功的舞台實驗創作。
LJ:哪一齣是你設計過最喜歡的劇?
DR:我都最喜歡我正在做的一齣!要算的話,《Hairspray》有很好的口碑,剛上檔的《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也很可愛;大家也非常期待將首演的《Side Show》。我很享受跟不同人合作。我的小孩常常問我:「你真的有在工作嗎?」我都會說,我很努力工作呀,只是我比一般人幸運,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LJ:在你曾經入選過,或得到過的獎項中,哪一個是最重要的?
DR:這個很難說。頒獎的都是行內人,被同行同輩認同是很美好的事。記得第一次得到艾美獎的提名,非常興奮。頒獎當天我隆重其事出席典禮,坐着四個小時然後知道落敗了,心想「這根本是在浪費時間吧。」到了下一年,又再次獲得提名(作品為第8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舞台設計),頒獎禮當天和兒子去看球賽,突然時有人拿着香檳和草莓來到我面前說「你得獎了!」那時感覺還真的很不錯。
LJ:那麼,說說奧斯卡舞台設計的邀請吧?
DR:噢,很驚人,很不可思議的經驗!要設計這樣重大的典禮,首先就是不要去想那全球三千萬觀眾對你的設計會有什麼想法!有趣的是,舉辦典禮的柯達劇院是我十年前做的設計,作為一個舞台設計師跟一個建築師的着眼點完全不一樣,幸好那一年典禮的導演很出色,舞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這是我事業的一個高峰——如果以效率、冒險程度、成就來計算的話。
LJ:《What if...》是對過去三十年創作的一個回顧?
DR:固然是。但更重要是從過去的經驗中整理出創作的脈絡,什麼是我們樂意繼續做下去的、什麼是工作室應更投入更多時間去發展的;從歷史裡我們可以想像未來,這是在這一時間點編纂這書的主因。
LJ:那麼在你想像中的下一個三十年是?
DR:回看工作室過去的三十年,我們喜歡跨媒體的創作,我們重視積極性和行動性,我們喜歡創新、研究和開發,我們喜歡與人交流、跟不同文化合作。至於設計方面,「流動性」將會是未來十年的主要議題,就以我們剛為TED於溫哥華設計的流動舞台來說,是我們在這議題上的初步探索。
LJ:你已經跟很多很棒的人合作過了,還有要邀請什麼人合作嗎?
DR:我們正在為Jamie Oliver設計一所流動烹飪學校。進行中的還有跟建築師Frank Gehry、Diller Sofidio+Renfro和時裝設計師Diane von Furstenberg的合作項目。有機會的話我也希望跟Issey Mayake、藝術家Jeff Koons、電影導演Sam Mendes等人合作,我覺得他們都很棒。其實名單天天都在變,因為我時時刻刻都會碰到很棒的人!
30年裡重要的創作回顧
最佳舞台現場體驗
Dolby Theatre(2001)及Annual Academy Awards(2009, 2010),荷里活柯達劇院(Dolby Theatre)是電影界年度盛事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舞台。Rockwell於2001為柯達劇院作設計,十年後連續兩年受委託設計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舞台,第82屆的舞台設計更讓他得到艾美獎最佳藝術指導(綜藝及音樂類節目)的榮譽,這三次的設計經驗對Rockwell來說意義非凡。
作為第一個受委託設計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建築師,要創造一個合適的演出空間,Rockwell認為舞台必須同時具備魅力和功能性。於舞台中心被管弦樂團環繞的,是一個液壓驅動的媒體座艙,讓攝影和廣播成為典禮的一部分;觀眾席跟舞台更只為四個台階所分隔,讓工作人員以最近距離、最佳角度拍攝台上台下巨星的一舉一動,更讓電視前的三千七百萬觀眾有置身現場般的感受。舞台的天花和四周均被水晶所覆蓋,觀眾席可容納多至3,300人。
世界廚師嘗味藝術
CHEFS CLUB(2014),紐約位於曼克頓下城地標Puck Building的Chefs Club,是Rockwell在紐約的最新設計。餐廳是美國權威飲食雜誌《Food & Wine》的概念延伸,是雜誌評選的「Best New Chefs」的表演平台,編輯亦會定期請來世界各地名廚到Chefs Club獻技。Rockwell的設計概念為打破廚師與食客之間的隔膜,餐廳六千平方呎的空間被分為四個專區——酒吧、餐廳、開放式廚師工作室和一個private dining room。設計採用簡約有機的素材、天然色系,如胡桃木、混凝土、皮革和黑鋼等等,來配合建築物的二十年代建築風格。Rockwell更邀請了美國當代設計專家Murray Moss策劃多個藝術裝置,以表現出「The Mind of the Chefs」。
從細節看Rockwell的心思——與當地陶瓷藝術家Jono Pandolfi合作,觸感細膩的餐具為餐廳添上一分fine dining的高雅氛圍;廚師與服務員的服裝、餐單和空間裡的各項平面設計,亦是出自Rockwell手筆。能容納15人private dining room採用了較為清淡的色調,讓廚師與顧客能在輕鬆的氣氛下作交流。 (圖:Emily Andrews)
餐廳概念延伸酒店
Nobu Hotel Caesars Palace(2013),拉斯維加斯由Rockwell跟松久信幸(Nobu Matsuhisa)合作紐約的第一家餐廳算起,二十年後的今天,Nobu已發展成一個酒店品牌,而第一家同是二人合作的Nobu Hotel,亦已於去年在拉斯維加斯掀幕。遵從omakase(日本料理裡的廚師發辦)的精神,由松久發辦的住宿體驗,將最好的所有帶給旅客。將東方文化對細節的嚴謹與西方文化對舒適的追求結合,空間裡不論是藝術品、以至客房服務的選項,都是松久的curation,最全面的Nobu體驗。設計上採用了大量木材、石頭、紙張的元素,遵循餐廳景觀設計的手法處理酒店空間,帶出Nobu時尚卻不花巧的個性。馬尼拉、沙特阿拉伯、邁阿密海灘、倫敦和芝加哥的Nobu Hotel將於2015年裡逐一面世。
公社式辦公室概念
NeueHouse(2013),紐約去年開幕的NeueHouse,是一個會員制公社式的辦公室租賃概念,為新一代創意企業家量身訂造的工作生活空間。建築的前身為一幢舊式工業大廈,空間的開放式佈局是設計的靈魂,讓會員自由交流,需要私人空間的話亦無不可。設計上集合了餐廳、酒店、藝廊、舞台等等的設計元素,日間的佈置到了晚上會轉變,工作氣氛被悠閒所取代,是嶄新的空間體驗。Rockwell相信我們正身處於一個「mash-up」的社會狀態——工作不只是工作,也講求人與人的交流;空間要富啟發性,就從策劃展出的藝術品、藝文活動中得到;配合簡單、時尚亦健康的餐飲概念,說明well-being對創作的重要;以酒店式的concierge代替傳統秘書服務,增加空間隨性的氛圍。
位於Flatiron區的NeueHouse,在短短一年間已成為紐約新風潮。為營造最理想的工作環境和人際網絡,會員都必經過篩選。下一個NeueHouse將於今年稍後在洛杉磯開幕,位於歷史建築、前CBS電台的辦公大樓。空間比紐約大兩倍,將更注重於藝文活動的發展,以吸引更多從事娛樂、創意科技、時裝、設計和藝術的年輕企業家會員。目前已確定下一站為倫敦,作為歐洲的起步點,亦同時在紐約尋找另一個擴充的空間,以照顧眾多輪候申請人的需求。Rockwell說香港將會是NeueHouse於亞洲的理想發展城市。
工匠傳統品牌基礎
Shinola(2013),紐約來自美國底特律的當紅生活設計品牌Shinola,以當地的工匠傳統為品牌建立的基礎,透過一系列高品質的腕錶、皮具、單車設計,重新把城市的創意推廣到世界去。品牌位於紐約Tribeca區的第一家旗艦店,邀請了Rockwell作室內設計。遵循品牌的概念,Rockwell找來紐約當地工匠為空間訂製家具——展示用的桌子、櫃枱、椅子,再加上一系列從紐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搜集回來的工業時代二手家具,把品牌概念完美呈現。進入旗艦店首先會經過一個小咖啡廳,過濾街上的煩囂和壓力,讓顧客靜下心情欣賞品牌的生活趣味,也為志趣相投的人提供一個交流生活心得的悠閒空間。(圖:Eric Laignel)
互動數碼藝術裝置
The Cosmopolitan of Las Vegas(2010),拉斯維加斯為The Cosmopolitan重新設計了大堂、The Chandelier酒吧、Marquee俱樂部和Jaleo餐廳,Rockwell要每個人一踏入酒店便感覺新鮮刺激、感受在日常生活不可多得的舞台感。工作室的數位科技部門LAB,在這項目擔當着主導角色。大堂的焦點落在一個大型互動數碼藝術裝置《Hall of Fragments》之上,八個巨柱型螢光幕放着由編舞家Jerry Mitchell設計的雙人舞蹈作品,舞步會跟隨在螢光幕前的旅客的移動速度和方向而改變,讓旅客成為這舞台的導演。大堂旁邊是比舞台更夢幻的The Chandelier酒吧,酒吧是一座樓高三層的水晶燈,看起來就像懸浮在空中閃爍的雲朵,旅客在雲朵裡享受賭城喧嘩以外的時光。水晶燈本身亦是個大型投映幕牆,雲外看來有不一樣的景緻。(圖:Jeff Green)
文:Yoko Choy 圖:Rockwell Group
(收藏自 信報·優雅生活)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