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重視置閏.《左傳·文公六年》說:"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閏還不夠,五年要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五年閏兩次又多了些,後來規定十九年共閏七個月.從現有文獻看,殷周時代已經置閏,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稱為"十三月".當時置閏尚無定制,有時一年再閏,所以會有"十四月".春秋時代就沒有一年再閏的情況了.漢初在九月之後置閏,稱為"後九月",這是因為當時沿襲秦制,以十月為歲首,以九月為年終的緣故〔3〕.上古也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之類.當閏而不閏叫做"失閏".如何適當安插閏月,這是古代曆法工作中的重要課題,這里沒有必要敘述.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季),後來又按夏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依次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這些名稱,古人常用作相應的月份的代稱.《楚辭·九章·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4〕,就是指夏曆二月說的.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後來稱春秋就意味著一年.《莊子·逍遙游》:"蟪蛄不知春秋."〔5〕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記的史料在上古也稱為春秋,這是因為"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6〕.後來曆法日趨詳密,由春秋二時再分出冬夏二時,所以有些古書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這是值得注意的〔7〕.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周歲365日平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個節氣〔8〕,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貢獻很大.二十四節氣系統是我國舊曆特有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和順序是: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9〕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節氣細分為節氣和中氣兩種.例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春分是二月中,節氣和中氣相間,其余由此順推〔10〕.

我國人民為了方便記憶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二十四節氣歌",下面這一首流傳較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Views: 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