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經濟史(6)集市-定點交易和價格形成

在基督教開創時期的中世紀,修道院從國王和皇帝那裏得到土地,逐漸富有起來,甚至有了從屬於自己的農民。每一個修道院都在自己的領地裏經營著自給自足的經濟。然而有些東西無法自己生產:例如鹽——這是當時十分重要的一種產品,因為它是保存肉類和奶酪不可缺少的材料。但在哪裏才可以交換到缺欠的物品呢?當時的道路很差,強盜和竊賊出沒使國家很不安全。所以就有必要讓農民盡可能不要出門太遠就能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為有交換願望的人選擇一個定時和定點的場地進行交易,那就形成了集市。

法蘭克國王小皮平公元744年下令,在他的帝國中每個大居民點均設立周末集市。這些集市和今天在世界各地的集市沒有什麽兩樣,人們在集市上討價還價。集市在人類發展中,是一個十分驚人的創造。沒有人曾經"發明"集市的規則,完全根據自己的需求,無意識地發展規則。在皮平時代的集市,和阿拉伯城市的集市、跳蚤市場和現代交易所沒有什麽本質區別:誰要是想出售物品,他就想盡可能以高價出售,而誰要是需要某種物品,他就想盡量少支付代價。或者,像經濟學家所說:價格越高,需求越小,因而供應就越多。而如果價格越低,供應就越小,而需求就越大。如果一個集市運作正常,那麽供貨者就不必到了晚上把貨物再帶回家去。買者和賣者將一直討價還價到集市供求雙方"全部抵銷"為止。

只是在人為幹擾時,人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集市的原則。例如世界各地的統治者一再試圖人為地通過法規壓低面包的價格,因為他們想安慰人民對惡劣生活條件的憤怒。凡是用高於規定價格出售面包的人都將受到嚴厲的處罰。後果怎樣呢?首先是,普通人可以買得起更多的面包了,因為它很便宜。然後就是面包的供應越來越少,因為農民不再願意在較差的土地上種糧食了,或者面包過於便宜,跑一趟周末集市的花費太高了。結果就是集市上的面包很快就賣光,顧客必須排長隊購買。惟一的好處??從國王的立場出發??就是人民的憤怒轉到了面包師的身上,因為他們以為,是面包師出於贏利的目的,才少生產面包的。

對集市的另外一種幹預,也會產生類似的消極影響:如果國王安排提高價格,以滿足面包師的願望,結果就是,一方面是供應的面包增加了,而另一方面能夠買得起面包的人卻減少了。面包師到了晚上還有很多面包賣不出去。

因此,在自由競爭中,商販對一種商品可以索要多高的價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供求關系。中世紀晚期的城市裏,手工業者就遵循這樣的原則。他們根據自己的感覺決定價格??而不考慮需求如何;為了在市場上不出現過剩,他們組成了行會,並嚴格規定誰可以從事手工業以及可以提供多少產品。今天的經濟學把這稱為市場壟斷的聯合體??即卡特爾。這種做法開始時導致了手工業的繁榮,因為手工業者在行會中要比在自由競爭中收益更大。由於行會的成員出於自身的利益都希望不要改變現狀,於是很快就又開始妨礙行會在經濟和技術上的進步。

Views: 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