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文化随筆#文化精品頂目創意(5)

《大麥地巖畫》電視專題片主要參考資料:周興華《寧夏古跡新探》《巖畫探秘》《中衛巖畫》《巖畫與文明探源》等著作,束錫紅、李祥石合著《大麥地與寧夏巖畫》等。

中國寧夏西北部有一片連綿起伏的山地叫衛寧北山,有個被群山擁抱著且具有神秘色彩的地方稱之為大麥地。因為大麥地巖畫有可能將中國文字的起源往前推移5000年而備受關注。大麥地巖畫內容豐富,多是實物的象征圖形,也有少量的表意圖形與符號,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生活、生產、經濟狀況、心理活動和生存環境。巖畫多為鑿刻和敲擊,但制作精美,形象拙樸生動,與世界上其他著名巖畫相比,大麥地巖畫最大的特點是內涵極為豐富,它從多方面反映了中華先民的火熱生活、美好願望和熾烈情感,與賀蘭山巖畫一並成為寧夏人民的驕傲。


中衛現代地貌多為地質時代海洋或湖泊底部各種碎屑與碳酸鹽物質堆積而成。距今約200多萬年時,亦即新生代第三紀晚期,由於喜馬拉雅山的上升,山間盆地堆積了厚達100~200米的黃土地層。隨著地殼的擡高,這些地區形成了黃土高原和丘陵山脈。由於大小河流的侵蝕、串聯、匯集,形成了自西向東貫通的黃河古道。黃河兩岸的平原、湖泊、山川、草原、森林,非常適宜原始人類采集狩獵、繁衍生息。中衛黃河兩岸的大麥地、香山、西山所遍布的近15000幅巖畫,就是史前時代居住、遷徙、流轉於該地區的原始人類的鴻篇巨制,無疑是一部遊牧先民的宏偉史冊!

大麥地巖畫帶在黃河北面。該巖畫帶屬矮山丘陵地帶,北靠內蒙古騰格里大沙漠,南接一長串新舊石器遺址,東界中衛市中寧縣棗園巖畫區,西與阿拉善左旗駱駝山巖畫區、通湖巖畫區相接。這里是乾旱區與半乾旱區、沙漠區與半沙漠區、牧區與農區的交界處,四面群山環繞,中間岡巒溝壑遍地,分布巖畫帶約400平方公里,現已發現巖畫點10多個,有大麥地、黃石坡、石房圈、新井溝、黃羊灣、石馬灣等,遺存巖畫13000多幅(個),是中國現今唯一的世界級“巖畫主要地區”。特別是在東西長約2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的核心地區,自北而南排列著東西走向的17道山梁16條山水溝,自東而西排列著南北走向的11條水溝。山梁水溝石壁嶙峋,排列有序,如同一道道天然陳列臺,恰似一野外巖畫博物館。就在這6平方公里山梁水溝的巖面上,遺存著2137組巖畫,含個體圖像8532幅(個),每平方公里圖像達356組,含圖像1422幅(個),超出國際公認的世界“巖畫主要地區”規定標準的142倍。在一個面積12平方米的石板上,鑿刻著216幅(個)圖像,每平方米圖像達18幅(個)。還有一塊長26厘米、寬22厘米的石頭上,竟鑿刻著20多幅(個)圖像,其中的野山羊圖像大多高2厘米、長4厘米,最大的一幅高4厘米、長8厘米。以上這些巖畫堪稱世界之最。北山巖畫帶的密集中心在大麥地,已發現巖畫12000幅(個)。


香山巖畫區在黃河南面。該巖畫區海拔1500-2300米,香山主峰高達2361米。這里崇山峻嶺,溝壑縱橫,地勢開闊,水草豐美,歷來為狩獵放牧的良好場所。香山巖畫區現已發現的巖畫點有石馬溝、石羊溝、大井河、騷猢槽子、紅石水溝、茶樹溝、南長灘、李家水、暖圈溝、火石溝、小井子溝、南井溝、陳水溝、冰溝、寺口子,遺存史前巖畫1000幅(個)左右,其密集中心在南長灘。

西山巖畫區在黃河西北面。該區南近黃河,西與甘肅景泰縣接壤,區域內山地沙漠相連,峰巒溝壑錯綜,古為采集、遊牧地區。西山巖畫區發現的巖畫有100多幅(個),其密集中心在駱駝脖巷。

大麥地巖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記述表達了原始人類的宗教信仰、巫術儀式、狩獵活動、生殖崇拜、祭祀等精神生活、經濟活動與社會實踐,是原始思維、原始觀念和原始社會形態的反映。遺存至今的各種史前巖畫,就是當時他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活動的真實寫照,也是先民刻畫在巖石上的“史書”。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