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陪夢散步》 (44)夢、回憶與年齡 (3)

在瀕臨死亡的夢裏,無意識和意識全面會合,於是領悟到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繼續往前流動的一個轉化。


妻子的二伯父往生了。此前,妻子和弟妹到新山醫院探望過老人家。堂兄弟說,伯父病重入院後一直神智模糊,連家人都不認得。似開非開的雙眼在眼皮後,猶如做夢般的速動,嘴裏說著“另一個世界的事物”。妻子一車人到來前兩小時,他卻突然清醒過來對孩子說:“四叔的孩子就要來看我了。 ”沒人對他說過侄兒侄女們要來,一個一個的,他居然念出了來訪者將是誰。等到大家真的來到跟前,他不僅認得,還能應能答。可是大家離開後不久,老人家又迷糊了,還說他就快回到拉美士的老家。第二天,就過世了。妻子奔喪回來提起,親朋戚友談起此事,總有說不明白的神秘。


說不明白的事,最好交給宗教、玄學。我還是就夢是生命課室這話題,續談自己的知識照顧得來的部份。我說過,胎兒和嬰孩需要發夢,就和兒童、成人需要發夢一樣,是讓腦子在我們安睡時,可以整修資訊處理程式,賦予我們更大的能力面對醒來的世界。老人家呢?

有人說,解夢,是老人家才有的“特權”。臨床報告卻說,人的年紀越大夢越少。老人家愛解夢,可能的推敲是,人在年老夢少時,特別珍惜夢。另一方 面,當分散注意力的事物,隨著肢體活動減少時,老人家的內心活動也開始增加。花時間在想夢、談夢,將夢與前塵往事聯系上來的現象,看在似乎仍有無數外在活動可以奔、可以跳的人眼裏,難免是嘮叨、暮氣。

還好,追隨榮格一道工作了三十一年的 von Franz 另有打算。在人老去、死亡的過程中,總算讓夢所扮演的角色,能擺脫人類過去數千年在初探夢理時,所余留下來的鄉野狐談、江湖惑事。1948年,在思考分析心理學未來可能的研究項目時,榮格的其中一個重點,是將人類死亡、意外和病重前的夢遇及心象等關切經驗,納入科學的搜集、整理與解析。36年後,von Franz交出了她的成績;《On Dream & Death》,被喻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著作之一。

借助民族學、神話學與煉金術符號、人類集體無意識原型等方法的探討,佛蘭慈在《關於夢與死亡》一書中,討論了她所接觸過的2500個臨死夢境的部份個案。她總結說,在瀕臨死亡的夢裏,無意識和意識全面會合,於是領悟到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繼續往前流動的一個轉化。一般人的日常意識,癖嗜肢體外在的活動,無法覺知、聆賞這心靈內在的自然現象。而要真正完成自我的 Individuation(個體區別),卻不能少了這份能量。這是夢陪我們此生上的最後一堂課;與在娘胎時陪我們上的最初一堂課,形成了終身學習一個溫情的圓滿。

在1998年的英文譯本序中,佛蘭慈的研究夥伴Kennedy-Xipolitas 透露,在 2500 個案中,事實上,每一個死者的臨死夢象,都流露了人類心靈最深內處,不可摧毀的神聖。這份神聖的表象,是佛祖菩薩,是耶穌上帝,或其他的宗教異象、靈魂意象,則是我們的無意識與意識,平日和信仰、文化互動的結果。

我和妻子曾先後在病榻上,去過死亡的邊境又回來。我也碰過一些有類似經驗的人,大家算是生命最後課程半途退學的同窗,隨便一談就能理解“死過”是甚麼意思。孤獨面對大限時的心靈歷程,沒上過一二入門課的人,還以為是抄襲靈異電影情節。

Views: 1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