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當陽光驅散薄霧,下樓就望見那團紅雲更加濃重,步步走近,那紅艷並不消散。因此知道這一樹紅梅花真的開了。的確是長得好看的那一樹熱烈地開了。
早晨,看見對面的屋頂濕濕的,很松潤的樣子。盥洗完畢,才聽見自己心中冒出話來:咦!春雨。再走到窗前,看昨夜雨過的痕跡。這一夜的雨,真是與看了一冬的雨的感覺大不相同了。
降溫厲害的那些日子,雨水下來可沒有如此溫潤的感覺。嚴冬的凍雨在別處怎麽下的我不知道,但在四川盆地,總要先使天空灰暗壓抑到無以復加,直到正午亦如黃昏,這才慢吞吞地降落下來。其實說降落是要為一個過程找到一個明晰的起點。而冬雨常常是以霧的形態來臨的。用這種方式先醞釀濕重而徹骨的寒意,然後才變成雨,無風也無聲,就那麽四處落下,並用更深更徹骨的寒意威脅盆地里所有綠色的植物:樹、麥子、蔬菜和一切家養與野生的花草。看到街頭人們神情瑟縮,看到一朵朵黑傘飄過,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去到一個有明亮天光的地方。但這樣的雨,每一場都要下好一陣子。而且,在最陰霾深重的日子里,一個多月的時段里要下上好幾場。每一場都像是馬上就要凝成冰變成雪。那時就會想,干脆來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吧!它又不來!它的目的就是讓所有風濕病發作,連帶著為這個時代多弄出一些憂郁癥患者。
那些日子,頑強撐持的三角梅雕零了,菊花雕零了,我們小區院子里那幾樹紫荊大概是因為水土不服而總是遲開,總是開得零落的花朵被直接凍萎在枝頭上。
所有東西都因冰凍而收縮,對面的水泥屋頂也是一樣。冬雨總是浮在物體的表面,不能滲透進那些因怕凍而緊縮的物體中去,只好浮在物體表面泛出一片賊光。用那種光在眼前嘮叨:我要變成冰,我要變成冰。就這麽從十二月一直嘮叨到一月,我想植物們也有些怕,因為這個過程中確乎有好多花草樹木都零落了,後來,植物們也煩了’特別是掉光了葉子的那一些,特別是梅和海棠,反正該零落的都零落了,就很瘦硬地說,那你就變成冰吧。這麽一說,冬天和它帶來的那種凍雨卻也無可奈何了。這種跡象在蠟梅花開得很盛的時候就已經顯現。蠟梅香彌散的時候,漏過雲隙的陽光就一天多過一天。小區中庭那兩樹紅梅的花蕾也一天大過一天。
那時就想,雨水也要變得溫軟了。
不想,這雨水在一個無夢之夜來了,又走了。只留了一些濕濕的痕跡在對面的屋頂。那是雨水浸人到物體內部,使一切松弛並得到潤澤的痕跡。這便是春雨的痕跡。打開鎖閉很久的窗戶,空氣也帶上了清新溫潤的味道。
我挑了維瓦爾第的《四季》佐餐,要讓樂隊放大了的聲音告訴所有事物,春天來了!
寫小說的間隙,讀閑書作調劑,看見古人有所謂“二十四番花信”的說法。
大意是指:自小寒至谷雨共八個節氣,凡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二十四番花信,就是自小寒起,每五天有一種花綻蕾開放。如此次第開到谷雨後,就已萬紫千紅,春滿大地。二十四番花信以梅花打頭,花排在最後。花開罷,以立夏為起點的盛大的夏季便來臨了。
今天已經是1月26日,查了一下二十四節氣表,不只小寒已過,大寒(1月20日)也過去一周了。紅梅這番花信來得遲了些,因此推想,所謂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像是蠟梅,而不是紅梅。這倒應了杜詩中的景:“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住家小區的院子算得上寬敞,容下了眾多植物。中庭疏朗處,有一樹紫薇和兩樹紅梅。紫薇屬於盛夏,此時自然全無動靜。而兩樹紅梅十多天前花蕾就在瘦硬的枝條上一天天膨脹,慢慢醞釀成了並不飄走的淡淡紅雲遠望有形,近看卻又只見一朵兩朵梅花試探性開著,稀疏零落,而且干澀。不過,經過昨夜那樣的溫潤的雨水,那樹梅花應該開了。
當陽光驅散薄霧,下樓就望見那團紅雲更加濃重,步步走近,那紅艷並不消散。因此知道,這一樹紅梅花真的開了。這一樹?不是說有兩樹嗎?的確是長得好看的那一樹熱烈地開了。另外一樹,―上午有多半時間在二號樓和幾株高大香樟的陰影下,直到中午才曬到太陽,總是受了委屈的樣子,枝條不繁盛,花蕾也稀疏,所以這一夜春雨仍沒將那些花蕾催開。
陽光下,我舉著相機繞行的是盛開了的那一樹,踩著書房里取書的梯子去夠高枝上花朵的還是那一樹。
再出門時,就看到城里城外,四處的紅梅都應時而開。而且,玉蘭與海棠,花蕾膨脹得都很厲害了。
自然要翻些古人寫梅花的詩來讀。
這些梅花詩,說喜歡也是喜歡的,有時也不甚喜歡。這緣故卻也簡單。中國詩歌,言志,抒情,有所描述,也是起興,為了意在言外。寫的是這個,要說的卻是那個。寫花,但花是什麽樣子並不真正關心,不過是用花作個引子。今天以觀察植物之美的心情來打量這些詩,就發現這是個問題。單說詠梅詩吧,好像說的是梅花,其實並不是梅花,是詩人自況或別的什麽,孤高清潔之類。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古詩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美則美矣,卻不能讓人知道寫的是蠟梅還是梅。因為兩種梅都是會在雪中開放的。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