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柱:中國戲曲與現代文化(上)

——(《心比天高--戲曲演繹西方經典》序)

在標志著中國現代文化全面開局的"五四"運動中,有兩個關鍵的要素和戲劇密切相關:《新青年》大力宣傳的"易蔔生主義"出自"現代戲劇之父",被嚴厲批判的舊文化中對老百姓影響最大的則是"舊劇",也就是戲曲。新舊兩派恐怕誰也沒有想到,那時候形同水火的易卜生和戲曲有一天竟會牽手聯姻。"五四"時的全盤西化派曾斷言,戲曲是只能為封建遺老服務的舊時代的"遺形物",要用西方舶來的"新劇"全盤取而代之;由於戲曲既廣且深的草根性,這個過激的主張並未實現。經過幾代新文化人的艱苦努力,"新劇"也就是話劇總算在中國紮下了根,但還只是在城市里,而且紮得也不算太牢,眼下北京上海以外的大多數城市里,話劇仍然基本上還沒有市場。然而,伴隨著易蔔生式的話劇而來的西方理論卻主宰了戲劇界的話語權,把我們自己的國粹推到了邊緣上--差一點就要推出去了。

僅就歷史而言,戲曲未必都是"舊劇",現存的三百多劇種有不少和出現於上世紀初的話劇差不多,有的甚至還稍微年輕些,上海地區流行的三大特色劇種越劇、滬劇、滑稽戲皆屬此列。越劇恰巧誕生於易卜生謝世的1906年,人們更想不到,一百年後,易蔔生會和他從未聽說過的越劇結下不解之緣。這本書里的頭兩個劇本《心比天高》和《海上夫人》就是易蔔生的越劇版。

杭州越劇院的藝術家們在看到《心比天高》劇本之前,並不知道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人民公敵》等劇之外,還有一個更具現代精神的《海達·高布樂》,在歐美被視為甚至超過那幾個中國人熟知的"社會問題劇"。起初我們也不敢肯定,易蔔生故鄉的挪威人會怎麽看我們的越劇版。是易卜生的曾孫女娜拉·易蔔生最早給了肯定的評價--她特地從奧斯陸飛到杭州看最初排出的半小時戲,當即決定邀請劇組去參加2006年易蔔生逝世百年紀念年的開幕演出,但只選了一個三分半鐘的片段。2006年1月14日在奧斯陸國會大廈舉行的開幕式仿佛一個升級版的的中國春晚,電視直播,現場觀眾包括國王、王後和首相率領的整個內閣,從世界各國頂級院團請來的節目都只有幾分鐘,但我們的片段有點與眾不同,主持人在介紹時做了個小廣告:杭州越劇院九月還會回來演出全劇《心比天高》。所以那年我們去了奧斯陸兩次,聽到的挪威及國際觀眾的反應全都是又驚又喜,人們大都沒想到,海達竟可以用如此美麗的歌舞形式來體現,而這個令人驚艷的呈現又並沒有脫離原劇的故事和人物,觀眾一眼就認出了他們熟悉的海達。挪威"易蔔生國際"的藝術總監英格·布列桑女士看了幾遍後找來,要《心比天高》的原班人馬再創作一個取材於易蔔生劇作的越劇,由她來制作,這就是《海上夫人》的由來。

《心比天高》和《海上夫人》都聚焦於女人,看起來好像意趣相悖:海達心高氣傲,沒有男人比得上;荔達卻很傳統,在丈夫和舊情人之間選擇留在家里相夫教女。但這兩個戲的核心都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自由選擇,這些艱難的選擇用戲曲的歌舞手段展現出來,更顯得步步驚心,絲毫沒有陳舊落套的感覺。"易蔔生主義"和古裝戲曲(包括可說是最"反現實主義"的女子越劇)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五四"時胡適等人以為只有現實主義戲劇才能真實反映現代社會,那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們第一次看到與中國戲曲迥異其趣的歐式寫實話劇,欣喜若狂地急著"拿來",沒心思靜下心來,再看看別的類型。其實戲劇反映生活的方式極其豐富,現代藝術蜂起的十九世紀後期幾乎同時出現了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兩大類戲劇--後者只比前者晚了幾年。易蔔生在寫出《人民公敵》、《玩偶之家》、《群鬼》等現實主義經典之後,在後期作品中大量運用了象征主義手法--《海達》和《海上夫人》里就有很多。來自瑞典的另一位"現代戲劇之父"斯特林堡走得更遠,他在寫出自然主義經典《朱麗小姐》之後,又推出了《鬼魂奏鳴曲》和《一出夢的戲劇》等先鋒劇,擯棄連貫的情節和人物,又成了現代派的鼻祖--有趣的是,他還酷愛中國文化,學過漢字,被稱為瑞典的第一個漢學家。崇拜斯特林堡的美國戲劇之父尤金·奧尼爾也是這樣,對老莊哲學很著迷,還於1928年訪問了中國,把用諾貝爾獎金造的的別墅設計為中式建築,命名為"道居"(Tao House),但能看到中國元素的並不是他的《榆樹下的欲望》、《送冰的人來了》等現實主義巨著,而是《馬可百萬》等現代派名劇。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