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這個世界有多糟

第一節 溫室效應的後遺症

現今世界人口已經突破七十億大關。它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三倍,是十九世紀的五倍,而往後可能還會持續成長。這麼多人擠在地球上,所消耗的資源、所需求的糧食和所製造的汙染及對環境的破壞等,都快到了極限。當中因耗能而造成資源短缺和溫室效應等連鎖效應,為最立即可見的生態危機,卻沒有那個人或那個國家可以在這日漸惡化的情境中「叫大家停下來」。

大家所以停不下來,有相當成分是應了紀登斯(A. Giddens)新近一本書所描繪的「礙難恐同症」:

如果有任何人要求改變浪費汽油的生活模式,駕駛人總是可以說:「這還沒被證實,不是嗎?」另一種可能的回應是:「除非別人先做,否則我不打算改變什麼。」而且他還可以指出某些人駕駛更耗油的車……還有另一種回應是:「光靠我一個人的改變,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或者他會說:「我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改變。」我們不能低估習慣的強大力量。(紀登斯,2011:26)

這種拖沓或諉過的病徵,只因為災難還沒有明顯到大家生活不下去,所以所有的危機警訊也就未能達到給人「切膚之痛」而必須立即終止行動的地步!

但情況顯然是無法令人樂觀的!原來我們所生存的美好的星球,現在綠洲一點一滴地消失而沙漠日漸蔓延、因為燃燒化石燃料使得地球升溫將近一度、南北及冰層隨著溫度攀升一直在緩慢融解中、許多河川的流量遽減和廣大冰原迅速的消退、熱帶地區的風暴威力更強大和海水由於人類的高排碳量而變酸了三成等,導至全球性的大災難隨時可能會發生。(麥奇本﹝B. Mckibben﹞,2011:23~32)因此,還在推諉自己無能改變現狀的人,很快就會嘗到「好日子無以為繼」的苦果。

這種苦果,會從比較大範圍的溫室效應的後遺症開始。這裡的溫室效應,是特指持續升高的地表溫度而說的。本來經過太陽照射,地表反射的熱能被空中的物質所吸收,部分返回地表,而造成大氣溫度上升的現象,就叫做溫室效應。現在則是這種常態性的情況加入了人為的禍害,不斷地燃燒化石燃料和排放其他廢氣,而讓地球表面愈來愈熱,終於把原溫室效應等同於地球暖化。而就因這一暖化的速度加快,使得人類日益在面對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環境。

大家所以要面臨溫室效應所帶來生態鉅變的打擊,主要是「自作孽」所造成的。我們知道,空中會吸熱的物質,有水蒸氣、二氧化碳、臭氧、氟氯碳化物、一氧化二氮、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村沢義久,2010:38);而當中以二氧化碳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的「累積」最為可觀,幾乎可以說是地球暖化的「罪魁禍首」,也是我們自導自演「不可活」戲碼的終極見證。而這可以從一些數據來反觀人類是如何的在搬演這齣高耗能高風險的戲碼。

資本主義全球化……有愈來愈多人在積極追求美國式的高消費生活方式……在中國和印度,平均一千名居民有二十五輛交通工具;而一千名巴西人平均擁有一百四十輛左右;但一千名美國人則擁有超過八百輛……伊朗目前正處於每年六%的經濟成長。如果照這種速度成長下去,這個石油出口國到了2013年,將會變成石油淨輸入國。(李柏﹝S. Leep﹞,2009:17)

換句話說,人類無止盡的燃燒石油和其他能源(如煤碳、天然氣和核能等),所排放大量非天然的二氧化碳,又把自己所生存的地球緊緊包住,總有一天大家會無法喘息而死!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暖化的關係,我們已經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大自然的反撲!

這些反撲,比較嚴重的,包括:隨著海洋溫度的上升,主要侷限在熱帶區域的颶風和熱帶暴風雨所出現的範圍都會自赤道蔓延,侵襲從未防範過颶風的大型都會區;熱帶疾病的疫區正日漸擴大;在低緯地區的糧食產量已經遽降;海平面上升,高漲的海水將侵蝕陸地並汙染淡水來源等。(辛格﹝P. Singer﹞,2003:52~53)因為暖化的關係,所有的冰河即將消失,而更加速上述反撲的劇烈化。如:

在各大洲融解的冰,表示會有更多水流向大海,使海平面上升。這必定會發生洪水,而影響海岸線旁地平面較低的所有國家,使得財產和農業地盡失、海岸基礎建設受到毀損、純淨的地下水層遭受海水鹹度的汙染……最嚴重的後果是那些近海幾百萬居住者將會被迫遷移;而只要海平面再上升三英尺(近一公尺),就會讓超過一億人以上成為氣候難民。(波拉克﹝H. Pollack﹞,2010:序xvi)

顯然一個愈來愈可見的「無冰的世界」就要來臨,而全球有上百個地方會被海水湮沒(Co+Life A/S策畫,2010;圖說天下編委會,2010),無數的氣候難民即將牽動全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非正常化。換句話說,這背後的具體圖象,就是所有的物理特性都在進行快速的質變。正如有位論者所勾勒的:

北極冰帽正在融解,格陵蘭上方的大片冰河變薄,速度都快得令人倉皇失措。覆蓋地球表面積四分之三的海洋,也變得愈來愈酸;海平面在上升和升溫的海水,更為地球帶來強大的暴風雨、颶風和氣旋……安地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的冰河,以及美西山頂積雪也在融解;原本供應數十億下游人口的水源,在幾十年後可能會減量。亞馬遜河流域的大片雨林正從外緣開始乾枯,很快將蔓延到內陸。北美洲的北部森林再過幾年就會消失。地殼下方的儲油槽,先在空的比滿的多。(麥奇本,2011:72)

因此,大自然的反撲就是不再給予人類美好的生存空間;以致所謂的氣候難民只是前奏曲,接續的則為死亡的變調,將會響徹世界的每個角落。也就是說,全球不斷暖化的結果,我們所在的這個星球一定會變成大墳場,屆時有多少人能逃過劫難,則全然不可測!

先前有人對地球暖化所會帶來的氣候鉅變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因為「地球平均溫度提高幾度,對住在寒帶地區的居民未必是壞事……溫室效應固然會衝擊部分國家的農業,但其他國家的農業勢必會受惠……天氣變暖,海洋蒸發的水氣會更多,其他地區的降雨也會更多……地球可能因此更適合人類居住(梭羅﹝L. C. Thurow﹞,2000:211);而現今也有人認為「全球暖化會帶來強烈、負面、即刻的影響,這種論點通常誇張的過分」,因為「還有很多問題都比全球暖化更重要(如饑荒、貧窮和疾病等)」(隆柏格﹝B. Lomborg﹞,2008:5~6),似乎都不擔心大家卻得在這種不確定會如何「洗牌」或「大搬風」的過程中,不斷地要面臨旱澇交替的煎熬和被吞噬的痛苦(周慶華,2001:82)以及「大地四處的哀號」(王怡,2011)等眾多無法保證明天的苦難。

更何況像北極的海冰因暖化而即將完全消融(麥奇本,2011:24~25),固然會帶來一些好處(如讓西北航道維持長時間暢通,大幅縮短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間的航程;此外,海冰一旦融化,這片海域中的油田、天然氣田和漁場也將更容易開發),但這麼一來自然生態必然遭受嚴重衝擊,而且北極圈周邊諸國的領海和資源之爭也將日益激烈。換句話說,這種的環境快速變更和爭奪消耗資源,勢必會發生大規模的「生態系統崩解」(尹德瀚,2006;閻紀宇,2008),人類終究不可能從中蒙受真正的福分。

可見溫室效應已經迫使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分子走向「無處安居」的末路:所有的陸地、海洋和氣候,以及食物、飲用水和各種資源等,都在陸續起著劇烈的變化和疏離跟人原有的親密關係;導至我們所在的環境愈見惡化,而我們的身心也愈來愈無處安頓。這正應了一句古語「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孫奭,1982:63),人類自己耗用資源造成溫室效應,而溫室效應將人類的生存空間加以剝奪,這條危殆道路不可能會有其他援手出現。


第二節 全面資源短缺和爭戰陰影

要數這個世界有多糟,除了溫室效應所帶來的生存危機,還有全面資源短缺和爭戰陰影。全面資源短缺,是因為資源被耗用殆盡了,而所燃放的二氧化碳直接促發溫室效應,以致它就成了溫室效應間接的後遺症。至於爭戰陰影,則是緣於所見資源越見短絀,所有想維持經濟和科技優勢的國家,不斷地採取各種可能的掠奪行動,而使得有形無形的爭戰恐怖始終徘徊不去。

資源的取得,原是為造福人類的;但當它被過度支用後,在地球這一封閉系統裡就會日漸枯竭,以致於人類的生活全亂了套。再加上氣候變遷和戰爭威脅,有人認為所謂的末日就要來臨了:

末日不再是一種宗教概念,一個靈魂遭到清算的日子,而是我們的社會和經濟即將面臨的一種可能結果。如果不加以控制,光是氣候變遷本身就足以為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能源的枯竭也是,我們的能力絕大部分都仰賴能源。另外還有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或許將因此動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每一項因素有可能彼此交錯而聯袂發生。(紀登斯,2011:280)

而這最驚悚的莫過於全球油源正快速耗盡(康斯勒﹝J. H. Kunstler﹞,2007),預估到2040年就一滴不剩了。(李柏,2009:42)還有其他原物料也正邁向「絕對頂點」,如銻、銦、鉛、銀、鉭、錫和鈾會在四到二十年後告罄;鉻、銅和鋅不到四十年就會用完,鎳和鉑將緊接在後。(同上,45)此外,糧食和水也早就供應不及了。如糧食部分,它的危機被認為跟氣候變遷有密切的關係:

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異常,導至小麥主要出口國的澳洲、烏克蘭和歐盟連續數年乾旱,全球產量銳減而只能消耗既有存糧……為免國內有斷糧之虞,2008年春天,俄國和印度等十八個國家限制了糧食出口,使得國際穀物交易市場幾乎全部休市。埃及等十三個國家因缺糧而引發暴動和示威,數百人至數千人為此喪命。美國最大的通路商沃爾瑪和好事多,也相繼限制客戶購買白米、食用油和麵粉。這波糧食危機,讓歐美國家第一次經歷到「有錢可能買不到糧」的威脅。(彭明輝,2011:46)

另有一份數據顯示糧食還大為不均(而不是大家在鎖國保護那麼簡單):「人類今日的糧食生產總量,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一時刻。然而在此同時,地球上處於飢餓狀態的人口卻超過十分之一。諷刺的是,伴隨著這八億飢餓人口的是另一個歷史紀錄,那就是超重人口的數目達到十億人,遠大於飢餓中的人數。」(帕特爾﹝R. Patel﹞,2009:25)而這相對上因飢餓而引發的疾病又不知凡幾;尤其是「替代性」食物帶來的不適應症,更讓糧食缺乏及其分配不均的問題雪上加霜:

在世界上每個國家,肥胖和饑餓、貧困和富有之間的矛盾,都正變得日益尖銳。舉例來說,印度一方面銷毀數百萬噸農作物或任其在倉庫腐爛;另一方面最貧困人口的食物品質卻是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最差的。1992年,當營養不良問題開始侵襲城鎮和村莊裡的是最貧困家庭時,政府卻讓外國飲料製造商和跨國食品公司進入一直受保護的印度經濟。不到十年,印度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糖尿病患者集中地。(帕特爾,2009:27)

還有為了因應糧食的短缺(實質是在謀利),人類所改以增加畜牧的策略,除了動物排泄物產生大量甲烷一倂促成溫室效應的惡化,有關它的「快速」激生的養殖方式也禍延緜渺。如「狂牛症及其轉移到人類身上的變異型賈庫氏症,都是工業化糧食體系的產物。為了增加飼料中的動物性蛋白質(好讓牛快速增肥),業主在飼料中添加肉和骨粉。牲畜被宰殺後,導至狂牛症的傳染性蛋白質仍可存活很久……牠身上有傳染性的部位又經循環成為動物飼料……進了牲畜的肚子,一直到人類發現這種傳染病。這時候,要阻止它在牛或人類身上造成的影響,已經來不及了」。(帕特爾,2009:369〜370)換句話說,糧食由於短缺所衍生的不安全變數,已經愈來愈逼近臨界點。更何況別有農藥殘害和工業汙染等,正在一點一滴的侵蝕整個糧食系統(詳後),使得相關數量的匱乏延伸到不堪食用的匱乏!

至於如水部分,人類也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汙染和消耗水。當中消耗水方面,包括個人用水(如沐浴和抽水馬桶沖水等)、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和新興產業用水(如汽車業和電子業等用水)等,早就到達上限了。根據聯合國的統計,現今世界有三十一個國家正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超過十億人無法得到乾淨的飲水;將近三十億人沒有公共衛生設施。(巴洛〔M.Barlow〕等,2011:84)至於汙染方面,那就更讓人怵目驚心了:

每天都有大量的農藥、化肥、細菌、醫療廢棄物、化學物質及放射性物質,從成千上萬的工廠、大農場和城水排放或滲透進我們的水源……工業廢氣中硫和氮的氧化物溶解於水中,形成酸雨;酸雨落下後將地表水酸化,可能殺死湖泊和生活在裡面的所有生物……洩漏的汽油油罐和汙水池、城市垃圾場、飼養家禽家畜的排泄物、礦井殘渣、化糞池破裂、原油洩漏、農藥殘餘、甚至清除道路積雪所用的鹽粒,這些都可能引起地下水汙染。(巴洛等,2011:88〜89)

從空氣汙染到食物汙染和水汙染,人類真可說「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了。而換個角度看,我們所呼吸的、吃的和喝的,沒有一樣乾淨,而這都緣於大家「自作自受」,這樣就不僅是我們為天地所不容,而且連我們也不容天地了。

不容天地,結果就是人類更自私的在搶奪愈來愈稀少的資源,而造成大小戰爭不斷:「為了爭奪對世界資源和能源的控制權,從而導至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兩個超極大國之間為了爭奪世界資源及能源的控制權,持續了四十多年的冷戰。中東的石油、南部非洲豐富的黃金、金剛石及其他礦產、薩伊的銅礦……都成為超級大國爭奪的對象,引發了一次又一次局部戰爭。冷戰後,獨霸世界的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而這個戰爭的背後,當然是爭奪石油。」(唐風,2009:14〜15)依此類推,近十年來世界許多區域性的衝突,諸如黎巴嫩南部衝突、阿克薩起義、中非共和國內戰、阿富汗戰爭、象牙海岸內戰、馬格里布伊斯蘭暴動、蘇丹達佛戰爭、法國─象牙海岸衝突、尼日河三角洲衝突、中非共和國叢林戰爭、剛果基伍衝突、查德內戰、埃爾貢山叛亂、黎巴嫩戰爭、伊斯蘭法院聯盟叛亂、伊斯蘭法塔組織和黎巴嫩軍隊交戰、發生於索馬利亞的衣索比亞戰爭、第二次圖阿雷格人叛亂、葛摩入侵安樹昂、以色列─加薩衝突、吉布地─厄利垂亞邊境衝突、索馬利亞伊斯蘭內戰、奈及利亞塔利班叛亂和以色列轟炸蘇丹等(特維德〔L.Tvede〕,2011:201〜202),可能也都跟爭資源有關。這麼一來,人類所該憂慮的事可就多了:

目前氣候變遷而導至最立即的危險,是因氣候不穩定致使世界各地的糧食生產區作物持續歉收。乾旱、洪氾、野火和颶風發生頻率和威力正不斷升高。因這些現象加上戰爭,所引起的汙染,加劇了毀滅的壓力。醫療專家擔憂的是大自然會以疾病來襲擊人類:數十億過度擁擠的靈長類……這對靈巧的微生物來說,根本就是等待著饕客的免費午餐。(萊特〔R.Wright〕,2007:192〜193)

加上「『晚餐吃什麼?』是目前人類唯一重要的問題;不過『今晚有東西吃嗎?』才是歷史人物常說的話」(麥奇本,2011:47)這一略帶戲謔的對白設計的出現,我們不去想「這個世界有多糟」的課題也不可能了。


第三節 能趨疲的極端威脅

依據各種跡象顯示,這個世界確已糟到快要不適合居住了。不但氣候異常和資源匱乏和爭戰陰影不去,而且擁擠的人口也在大為降低生活品質,使的「沒有明天」的寓言愈來愈接近實現的邊緣。而這整體的危機,可以歸結到一個物理效應「能趨疲」(熵,entropy)。

能趨疲是指熱力學第二定律。它有別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後者指出在一個封
閉系統中「質能不滅」;而前者則指出在一個封閉系統中「質能無法互換」。(桑塔格[R.E.Sonntag]等,2002)因為質能無法互換,所以人類所耗用的資源就不可能回復為原資源,最後地球勢必走向「資源耗盡而陷於一片死寂」的能趨疲末路。因此,前兩節所說的溫室效應、全面資源短缺和爭戰陰影等,都要匯聚到這裡來「總其危殆」!

這種危殆,將是毀滅性的。也就是說,不必等到氣候極端異常,或者核戰爆發,或者彗星撞地球,或者如今人從馬雅書曆得到啟發所預言的大變動(艾頓[S.Alten],2010;約瑟夫[L.E.Joseph],2010),只要持續耗用資源就會走到這個地步。而以人類前後對資源的支取情況來看,工業化時代隨著科技的加速發展,整個工業社會日益向上升級,所有的工業產品、製造流程、食品生產、農業耕作、運輸系統、都市結構、軍事裝備、育樂環境、醫療保健,甚至於社會構造、政治系統及經濟模式等等,必然愈來愈趨向於精密和複雜;但在這種高度複雜的工業社會裡,人類必須仰賴大量的資源,生活才能維持下去,倘若資源供應不繼時,就會有嚴重的危機出現。(雷夫金[J.Rifkin],1988:154〜283)而現在工業社會還在昌皇,又多了後資訊社會(網路時代),大家想要透過電腦科技來締造的理想化國度(維加德[H.Vejlgaard],2008;譚瑟[B.Tancer],2011),也是要以無止盡耗用資源為代價的;而這樣下去,在可見的未來地球一定會面臨不可再生能量趨於飽和的能趨疲壓力。因此,已經全面資源短缺的地球,人類再無所節制的支取下去,最終就是徹底的滅亡。

也許會有人引普里戈金(I.Prigogine)的耗散結構理論(普里戈金,1990),認為我們可以求取可再生資源,以作為新的能量基礎,利用遺傳工程學以作為一種新的技術轉化器,依然能造成大量的能量流通,無限制的成長,以及永無終止地追求物質上的進步。(奧利佛[R.W.Oliver],2000;卡洛普[F.Krupp]等,2010)這顯然是過度樂觀的想法,因為它忽略了底下這樣的問題:

就實際的意義上來說,所謂「可再生的資源」,其實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太陽能本身雖然幾乎是無限制的,但形成地殼的「質能」卻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物質是不斷地在衰退和消散。自然的循環再製只不過是為未來所用,取回一部分已用盡的物質能量而已;而其他大部分仍然是無可恢復地失去了……而在同時,能趨疲日益升高對「基因源」及地球脆弱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殘害,將是極其慘重的;它對地球的損害,將遠甚於整個不可再生能量之流的時代。(雷夫金,1988:373)

因此,所謂的無限成長,豈是一個可以等待的夢想?此外,稍早還有人對於能趨疲是否真會發生有不同的看法,而提出類如底下這一勸告世人不必憂慮的意見:「當我們停留於目前的時空觀念、宇宙觀念時,這樣的見解委實嚴峻而徹底。然而,當我們站在新的科學領域裡瞥見更廣闊的真理時,就覺得這危言聳聽也有些可笑!我們相信有三維、四維以上的空間存在。我們相信還有我們現在不知道的更高層次的宇宙的存在。我們相信我們目前看到的這個宇宙是個很狹小的世界……因此,我們已掌握的那些定律(包括熱力學的定律、能趨疲定律),也是在一個非常狹隘的範圍內才成立的定律。我們沒有必要將它們絕對化,因為它們原本就不是絕對真理。」(柯雲路,1996:125)但同樣的,問題也是在我們還無法證實「三維、四維以上的空間」存在且能實際化解能趨疲危機前,我們已經在忍受著日漸惡化的環境和資源短缺帶來的恐慌以及相互爭戰陰影的籠罩。(周慶華,2001:80~81)換句話說,以人類繼續大量消耗資源的情況來推測,勢必會使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量達到飽和的臨界點,能趨疲的極端威脅無法以「想像它不存在」就可以緩和下來。

 

內容簡介

放眼當今社會,可以看見很多的醫療形式,有的為了治癒生理疾病;有的為了治癒心理疾病。前者是靠藥物或物理療法;後者則有心理諮商、意義治療、敘事治療、藝術治療和遊戲治療等,但這些都沒涉及觀念病及其相關的行動。正是這種帶集體性的觀念病及其相關的行動,把世界帶到了一個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環境汙染、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和核武恐怖等不堪的境地,而還沒有一種治療足以擔負挽救它的任務。這就讓人想起要發展實際有效的「文化治療」,來改善目前世界日趨末流的處境。至於這種文化治療,則是從各種精神治療中勝出,同時極力反對文化帝國主義和文化企業等,而以治療觀念病及其相關的行動為終極旨趣。


本書特色

文化治療,是新推出的觀念,要藉為治癒人心的貪婪、躁進和鬥爭等。這有別於過往只具個別性的意義治療、藝術治療和敘事治療等,而以曠觀寰宇的識見,透過特能因應能趨疲(entropy)的文化心靈的召喚,予以世人的集體病症作一診治。當中尤其寄望東方的氣化觀型文化和緣起觀型文化能發揮救渡世界沉淪的作用。最後還試為探向神祕界,汲取回饋現實界所需的資源,以便為更進一層的後文化治療開路。


作者簡介:
周慶華

臺灣宜蘭人。文學博士,前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現已退休。出版有詩集《蕪情》、《七行詩》、《未來世界》、《我沒有話要說──給成人看的童詩》、《又有詩》、《又見東北季風》、《剪出一段旅程》、《新福爾摩沙組詩》、《銀色小調》、《飛越抒情帶》、《游牧路線──東海岸愛戀赤字的旅行》和散文小說合集《追夜》,以及學術著作《詩話摘句批評研究》、《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文學圖繪》、《臺灣當代文學理論》、《語言文化學》、《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佛學新視野》、《兒童文學新論》、《新時代的宗教》、《思維與寫作》、《佛教與文學的系譜》、《文苑馳走》、《中國符號學》、《作文指導》、《後宗教學》、《死亡學》、《故事學》、《閱讀社會學》、《後佛學》、《文學理論》、《後臺灣文學》、《創造性寫作教學》、《語文研究法》、《身體權力學》、《靈異學》、《語用符號學》、《紅樓搖夢》、《走訪哲學後花園》、《語文教學方法》、《佛教的文化事業──佛光山個案探討》、《轉傳統為開新──另眼看待漢文化》、《從通識教育到語文教育》、《文學詮釋學》、《反全球化的新語境》、《文學概論》、《語文符號學》、《華語文教學方法論》、《生態災難與靈療》等。(轉載自 博客來平台) 

Views: 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