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不接地氣 太多國產電影懸浮於社會現實之上

訪著名電影理論專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

近年來,國內電影市場中湧現出不少“粉絲電影”。這類主要為迎合某偶像粉絲而拍攝的影片,雖然制作成本低且不被業內人士看好,但結果大受追捧,票房全線飄紅。

據報道,投資成本僅400萬元的國產片《孤島驚魂》在首映當日,其預售票就在一小時內售罄,上映一周多收獲5000萬元票房。其中,主演的粉絲功不可沒。另一部國產片《大武生》在首映當天,其主演的粉絲團更是聚集在微博上瘋狂刷屏,僅1個小時,就將影片送入微博“1小時話題榜”,甚至有粉絲有組織地包場看片,並以“群眾監票員”的身份自發監督“偷票房”現象。

“‘粉絲電影’本身無可厚非,但我們不能把明星的號召力作為影片的唯一支點。”著名電影理論專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在近日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指出,眾多電影人缺乏自信,不接地氣,致使他們無法有效營造電影賣點,只能將明星作為唯一籌碼。

中國青年報:您怎麽看“粉絲電影”?

戴錦華:利用特定演員的感召力為特定人群拍片,對於商業電影來說再平常不過了。明星、粉絲和電影公司是電影作為一個商業系統和文化工業的基本要素。一年有一兩部甚至十部這樣的電影不足為奇,它們對電影工業系統和文化格局沒太大影響。

中國青年報:但拿明星作為唯一噱頭吸引粉絲而忽略電影的其他元素,這還叫電影嗎?

戴錦華:問題就在這裏。“粉絲電影”本身無可厚非,但我們不能把明星的號召力作為影片的唯一支點。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和防止這類電影粗糙化和泛濫化。

如今某些“粉絲電影”確實粗制濫造,沒有可稱道之處。這就是“一錘子買賣”,最終可能造成對演員商業潛能的過度消耗。面對粗制濫造的“粉絲電影”, 鐵桿粉絲也許不會感到失望,但不太鐵桿的粉絲及其他人肯定會對演員的銀幕表現或形象感到不滿,從而令演員失去既有的及潛在的觀眾群。

另外,“粉絲電影”不可能、也不應在中國電影中占據太大份額。如果真這樣發展下去,你很快會發現沒那麽多偶像可資利用,也沒那麽多粉絲來消費這類電影。要是大家認定某種單一方式,如“粉絲效應”,就是小成本電影的必由之路、唯一出路,那就很可怕了。

中國電影正在呼喚本土觀眾,養育、形成自己穩定的中國電影文化,如果“粉絲電影”一窩蜂地上,或多數作品只矚目單一商業元素,無疑會固化“國片粗制濫造,毫無新意、看點”的定見。

其實,如果擱置對“粉絲電影”粗制濫造或泛濫成災的擔心,幾部“粉絲電影”本身並不構成問題。中國電影業現在的大問題之一是追逐票房,但其商業考量相當單調且極不成熟。就這點而言,“粉絲電影”包含正面啟示——當眾多電影靠大制作和地毯式轟炸的廣告效應來提高、確保票房時,“粉絲電影”則是在嘗試另一種方式和可能性,即通過小成本、針對特定目標人群來獲得票房。

發展小眾、分眾電影應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正路。扶植中低成本電影,也應成為中國電影進一步發展的重點。中國有如此大的潛在電影觀眾群,只有把不同人群吸引到不同影院,中國電影業才能可持續發展。

中國青年報:不過,目前小眾電影很難有呈現的平臺,一些大導演的大制作已經排滿了各大院線的檔期。

戴錦華:這確實是個大問題。中國有蔚為壯觀的電影產業,影院卻大都集中在超大型城市中,省會城市、中小城市的影院非常少,這是很諷刺,也很失衡的。而且,我們經常看到多廳上演同一部電影的情況,觀眾沒有多元選擇的空間。據說,已有相關政策出臺,要求或鼓勵省會及中小城市興建影院,希望有效。更多、更有覆蓋面的影院系統,會意味著更豐富、多元的觀眾群的出現。

中國青年報:現在除了“粉絲電影”,很多國產片都大打“明星牌”,不太重視電影的其他元素,您覺得這正常嗎?

戴錦華:上半年,在美國遇到的一些業內人士對我說,感覺你們中國只有一個女演員——範冰冰,好像每部戲都有她在演。我感覺更大的問題是,比如《趙氏孤兒》,一個包括範冰冰在內的豪華明顯陣容,也未必能填補其敘事的孱弱,內容的空疏,最終無助於商業成功。過度依賴明星的現象表明,電影人缺乏自信,缺少言之有物的表達沖動。

明星並非票房成功的充分必需條件,比如《集結號》,幾乎沒有大明星,但票房大獲成功,而且造就了張涵予這顆“星”。《讓子彈飛》的賣點之一是“三帝一後”,但不難看出,明星陣容只是它空前成功的因素之一,絕不是唯一砝碼。

中國青年報:在您看來,國產電影應依靠什麽提高競爭力?

戴錦華:有賴於電影的整體制作水平的提高,也取決於中國電影人(包括演員)真正有效地跟社會建立起一種互動關系。

在我看來,太多的國產電影懸浮於中國社會現實之上,完全不接地氣;太多電影人已經太久沒和中國社會的任何階層發生互動了,沒有生活的切身體會。他們所處的“電影國”相當封閉和穩定,這使他們難以分享社會任何階層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感。我記得曾有位導演在被問及“為何老拍‘帝王戲’”時說:“我根本不知道中國老百姓怎麽過日子,不拍皇帝拍什麽呀?”她的回答很誠懇、坦率。這也是一部分電影人找不到電影賣點,只能大打“明星牌”的原因。

說到商業化,人們常常仰慕好萊塢,但大家沒意識到,好萊塢的常勝因素也並非僅僅是資本、奇觀或者明星,而是他們對社會生活,尤其是其變動的高度關註和敏感。比如他們近年來的B級片(指低預算拍出來的影片——編者註),會直接呈現金融海嘯、失業、伊拉克創傷等等內容,在打開傷口同時,再以好萊塢特有的形式遮蔽、包裹起來。他們迅速改變了營造“白日夢”的方式及路徑。

當今中國的社會生活充滿了戲劇性,中國電影人如果能真切地關註並體認社會生存狀況,從中尋找故事,延展其講述方式,那麽,哪怕一位偶像、一群粉絲的電影也可能妙趣橫生。(記者 肖舒楠 實習生 張維欣,2011-10-14 收藏自中國青年報)

Views: 10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