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行說和五色觀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今天正處在一個“全球化”時代裏,重新發現傳統色彩的文化價值,從傳統審美觀中吸取營養,堅持民族的文化精神,以科學的態度引進西方的色彩理論,借鑒融合西方優秀的色彩文化,才能真正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藝術作品。

一、中國傳統色彩文化

中國的傳統色彩文化歷史悠久,從古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漢唐時期的絲綢制品;從“唐三彩”的釉陶到宋元的青花瓷器,敦煌的彩繪壁畫,以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粉彩、景泰蘭、琺瑯彩釉;從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到各民族豐富的服裝色彩,以及民間藝術、建築彩繪等等,整體架構了我國傳統色彩文化極為豐富的精神內容和敏銳的民族色彩觀念。

在中華民族色彩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具有兩條色彩傾向的主脈絡:一是主要以楊柳青、桃花塢的年畫,惠山泥人等民間工藝品色彩為代表的尚紅、尚黑而健美、動感的絢麗色彩的傾向;二是主要以宋元青花瓷、水墨畫、粉墻黑瓦的水鄉建築色彩為代表的典雅、素樸、靜態感的色彩傾向。如果說前者的色彩性格可與歐洲“巴洛克”風格相比擬;則後者正適合於歐洲“洛可可”色彩風格傾向。縱觀歷史,唐以前,尤其是盛唐時期,《春遊圖》、《韓熙載夜宴圖》、《簪花仕女圖》等筆墨,尤其是色彩的表現,遠比以色彩為突破的印象派、後印象派的“色彩革命”和“解放色彩”要早十幾個世紀。


二、中國傳統色彩體系


1.基於“五行”說的傳統色彩觀


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賦予了色彩不同的文化內涵,並隨著主流文化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形成不同的色彩觀念。中國民族的傳統色彩觀,是建立在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尤其是五行學說的影響較大。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戰國時期的《尚書·洪範》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苗延榮.中國民族藝術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2))五行學說認為,這五種物質是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這五種元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克制、相互補益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了事物內部的聯系和事物之間的聯系,決定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在中國古代,五行學說常與陰陽學說相配合,用以說明自然、社會、人生,但陰陽說側重解說事物存在的形式及變化的動因,五行學說側重於解說事物結構成分及相互轉化的關系。


在五行學說的發展中,人們將此用於自然和社會的各種事物、現象的解釋中,常用五行的“生”和“克”關系進行推測。例如漢代哲學家董仲舒就將“五行”和一年四季的周而復始聯系起來,並指出:春生木、夏生火、夏秋生土、秋生金、冬生水。此外古人還將“五行”與“五方”(東、南、中、西、北)和“五色”(青、赤、黃、白、黑)聯系起來,在加上傳統禮教的影響,形成了色彩符號既:青——和平、繁榮、幹凈(木);赤——富貴、幸福、吉祥(火);黃——皇權、威力、炫耀(土);白——寂寞、悲哀、孝廉(金);黑——破壞、滅亡、神秘(水)。這對傳統色彩觀念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基於“五色”的傳統色彩體系


中國傳統色彩的“五色觀”的形成是在“陰陽五行學說”和構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節、方位、五臟、五味、五氣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的。史書《周禮·冬官孝工記》記載: “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黼,五彩備之謂之繡,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火以園,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後素功。” (李廣元.東方色彩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01))這是關於“五色” 觀的最早記載,比起西方的“七色觀” 、“三色觀”都要早上一千余年。和民族音樂中的“五音”一樣,色彩藝術中的“青、赤、黃、白、黑”也是中華民族色彩體系的基礎,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墓出土的帛畫,已經很好的具備了“五色”的豐富性。


我國傳統色彩以“黑”、“白”二色為基礎,體現了具有辯證思維特點的“陰陽色彩觀”的道家思想。從視覺看來,黑白雖是無彩色,但卻是一切色彩的基礎,白色幾乎能包含全部的光譜色,使視覺感受顯得鮮明充實,黑色恰好具有“充分吸收”的物理特性,給人造成一種神秘的視覺感受,這是古人視覺本能尋找到的最接近自然的色彩。這兩種顏色也是古人最常用的裝飾色彩。以黑、白二色加上青、赤、黃三原色就構成了五個正色的“五色觀”。同西方的光譜“七色”說相比,五色體系中的青、赤、黃就近似於現代色彩體系中的藍、紅、黃三原色,現代色彩理論靠科學研究得知眼睛需要三原色的總和才能達到視覺的平衡,而古人通過五行的觀察直覺地察知了“五色”,並在色彩實踐中發現五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純正的顏色,必須通過從自然界提取原料加以制作,而不能由其它色彩的混合調配來得到。“五色” 體系的確立代表中國古代占統治地位的色彩審美意識,已經從原始的流行積澱中獲得獨立的審美意義。五色體系豐富了色彩和藝術表現力,使人們從原始的單色概念中解放出來,使得色彩的裝飾應用廣泛進入社會生活,並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五色體系的建立對於推動古代色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色彩藝術的繁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五色”觀具有極強的哲學、倫理意味。將五色與時間、方位、五行等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宇宙觀。如下表所示:


當色彩與時、空相連,時、空就被賦予了色彩;色彩與方位相連,方位的卑賤自然對應地體現在色彩上,如中央高於四方,相應的黃色就高於四色,人們祭拜時,色彩也成為膜拜的對象;人們對於味、色、聲的感受同物質要素聯系到了一起,形成了與五行的對應關系。以“五色”為基礎的傳統色彩體系,不僅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而且具有濃厚的社會政治含義,同時還具有藝術上的象征意義。人對時空、世界、歷史與人生的理解就可以通過色彩的符號來言說,色彩在這裏轉化為了一種認知圖式,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作為一種主觀的符號和圖式,被賦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三、中國傳統的色彩美學觀


縱觀中國文化史,儒、道兩家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固有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礎。中國傳統色彩體系尤其是“五色觀”受到道家的影響要多一些。

黑、白兩種顏色是道家“陰陽交合,產生萬物”思想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的就要算“太極陰陽圖”了,一黑一白的圖案反應了道家深邃的宇宙觀、世界觀。正是道家主張淡泊無為,因而他們的色彩主張也是“無色而五色成焉”。這也就確定了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對自然之美的追求。中國美學史上“芙蓉出水”與“錯彩鏤金”一直是兩種不同的審美觀,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最求,並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藝術品。從魏晉開始,中國人的美感走向了新的方面,那就是:“‘初發芙蓉’比之‘錯彩鏤金’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宗白華.中國美術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美學漫話[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12))。這一美學觀對後世影響極大,對於色彩而言,美之極致乃是自然本色,自然、樸素的色彩才是美的最高境界。這也對後世文人畫的色彩美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墨色在中國繪畫中的造型地位。水墨被發展到了極致的境界。另一方面在審美選擇上顯得過於狹窄,影響到本民族色彩精神的全面提升。儒家在色彩上的體現為“比德”觀,既以色彩暗示人的美德,把色彩和“仁”、“德”、“善”融合為一體,有利於當時的社會穩定發展,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後世中國色彩藝術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綜上所述,在中國傳統色彩體系中蘊含著社會歷史、宗教、哲學、民族等多方面信息,從而構成了其鮮明的文化屬性。色彩是構成藝術形象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藝術形式都離不開色彩的表現。而色彩對於情感、情緒的表達有賴於色彩背後所象征的文化內涵。無疑,傳統色彩體系現在仍影響著中國人的色彩傾向,在全球化進程中重新發現傳統色彩的文化價值,重提藝術民族化、本土化,研究和借鑒中國傳統色彩體系的典型傳統元素,從傳統“五行”、“五色”審美觀中吸取營養,堅持民族的文化精神,以科學的態度引進西方的色彩理論,借鑒融合西方優秀的色彩文化,“洋為中用”, 讓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賦予中國傳統色彩體系新的意義,才能真正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藝術作品。
(收藏自2014-10-22 牛BB文章網)

Views: 2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