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魏德東:宗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意義

2013年大陸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設想,現已得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回應,對未來世界格局的影響正逐漸展現。

“一帶一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涵蓋了中亞、西亞、東南亞、南亞、北非和東非,輻射東亞及西歐。“一帶一路”沿線主要都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一帶一路”多被理解為經濟發展帶和區域合作平臺,有人還稱其為“中國版馬歇爾計畫”,即中國通過此一區域合作,轉移自身過剩的產能,改善相關地區的基礎設施,實現經濟發展的多贏。

不容回避的是,“一帶一路”還涉及宗教文化。加強對宗教文化的認知,充分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一帶一路”建設就會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宗教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掣肘。

從宗教學的角度看,“一帶一路”首先涉及伊斯蘭教。從中國的新疆開始,到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沙特直至耶路撒冷,這一古老的絲綢之路從唐宋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伊斯蘭教文化區;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諸國,如印尼、馬來西亞等,也都是伊斯蘭教影響巨大的國家。伊斯蘭教深刻地影響著“一帶一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關係。進入21世紀以來,伊斯蘭教還日益走到國際事務的前臺,成為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顯著因素。無論是發生在中東地區的戰爭,還是針對歐洲、美國的恐怖行動,還是一些國家的“顏色革命”,都與“一帶一路”的伊斯蘭教有直接關係。因此,如果不能對伊斯蘭教及其習俗、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不能對伊斯蘭教文明予以充分的尊重,僅僅將“一帶一路”理解為經濟或政治行為,是不可能如願建設好的。

“一帶一路”還涉及佛教文化。一般來說,當我們提到絲綢之路的時候,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唐僧取經的形象。可以說,在中國文化鼎盛的漢唐時期,絲綢之路就是佛教文化區。今天,佛教在海上絲綢之路上依然佔有重要地位。越南原本就是漢傳佛教文化區,新加坡等地的很多華裔有佛教信仰,而泰國、老撾、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則是傳統的南傳佛教文化區。重建海上絲綢之路,佛教的作用不可或缺。

“一帶一路”還涉及基督宗教文化。作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宗教體系,基督宗教在很多國家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菲律賓的天主教、新加坡的基督教,都是影響當地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視。

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一帶一路”建設,根本上是多元文化的融通,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境界。作為“一帶一路”的宣導國與領頭羊,中國的作用,不僅是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大的經濟保障,也不僅是為地區發展勾畫新的藍圖,而且是充分呈現2000多年來形成的多元宗教文化相互尊重、和諧共存、一併致力於社會發展的中國經驗,為化解“一帶一路”上的各種與宗教有關的衝突,建構和平、繁榮、豐富多彩的新世界作出獨特的貢獻。

中國要弘揚傳統的多元宗教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經驗,首先就要自己認可、尊重這一經驗,並努力研究、提煉這一經驗,建構出博大寬容的當代中國文化,並以此貢獻於“一帶一路”及整個世界。中國文化有這樣的歷史底蘊,需要我們好好地挖掘與呈現。

魏德東 - 哲學博士,副教授。1982至1986年在南開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哲學學士學位,1991至199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習,先後獲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86至1991年任職于天津社會科學院《道德與文明》雜誌社,1997年至200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02年3月至今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任教。

1999年3月至9月由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ACLS)資助在美做訪問學者,考察全美宗教概況。2000年10月至12月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佛教學院講授“唯識學概論”。2000年起為美國科學研究宗教學會、美國宗教社會學會、美國宗教學會會員。2007至2008學年在美國貝勒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公共物品供給視角下的中國農村居民信仰選擇行為理論與實證分析”(管理科學部(70973132)),負責教育部985創新平檯子課題“中國傳統宗教的現代轉化”等。

自2004年起,創辦“國際宗教社會科學年會”,創辦“中美歐暑期宗教學高級研討班”。

自2007年起,創辦“宗教與公益事業論壇”。

主編:《宗教社會科學》年刊,《宗教公益事業論叢》年刊。

 
代表性著作
1,《佛教唯識哲學要義》,臺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4月,167頁。
2,《辯中邊論釋譯》,臺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4月初版,267頁。
3,《北京宗教現狀研究》(執筆),90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98年12月印行。獲統戰部1999年度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4,《佛教學》(合著),北京:當代出版社2000年6月,50頁。


代表性論文
《佛教的生態觀》,《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
《美國憲法中的政教關係原則及其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宗教市場論》,《宗教研究》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015年01月30日, 佛教在線)

Views: 10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葉子正绿 on June 23, 2015 at 11:11pm

中馬新學者倡發揮宗教文化促南海民間外交

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國的十余名專家學者4日會聚海南定安文筆峰,探討道教南宗白玉蟾思想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弘揚傳承,倡議發揮中華傳統宗教文化信仰,促進南海地區民間外交。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相傳是白玉蟾羽化升仙之地。4日,主題為“白玉蟾思想與南海和諧”的論壇在此舉行。

道教和佛教等在東南亞國家統稱為“華教”,在華人社區頗有影響力。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會執行總裁、馬來西亞道教學院董事會主席王琛發博士說,遍布東南亞的華人宗教文化繼承者,各自有落地生根的經驗。東盟和中國許多族群同文同種,許多人擁有相同的宗教文化,互相親近、尊重、分享和學習,促進南海區域的和諧。

馬來西亞國家軍事學院榮譽院士、國防大學教授Ruhanas Binti Harun認為,東盟—中國都是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區域,都倡導和諧文化。雙方除了加強政治、經濟交流外,需註重民間外交,增進草根基層友誼。

明清以來,白玉蟾思想隨著先民下南洋,流傳在古代海上絲路。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秘書甘德政博士表示,中國宗教傳統一直都是華人先民下南洋後對祖家眷戀的精神寄托,中國應可善用在海外的“信仰遺產”,以宗教組織為載體,開展“與信仰有關的外交”,為新形勢下的中國僑務公共外交創造有利條件。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教授楊松年表示,海上絲綢之路對於海外華人不僅是商業之路,還是移民之路,是“絲路心路”。白玉蟾文化內涵豐富。新馬寺廟神壇信眾眾多,他擔任負責人的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願意推動白玉蟾文化在東盟的弘揚。

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海南省道教會會長陸文榮認為,“一帶一路”促進南海地區路通、物通,而文化相通是基礎。宗教“神緣”可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陳進國博士表示,南海諸島上遍布中國本土宗教廟宇,主要祭祀中國海神媽祖、伏波將軍、108兄弟公等,是東南沿海百姓主要信仰,對了解南海歷史文明和文化有深遠意義。中國應發揮本土宗教團體、民間社會的積極作用,促進南海地區“地緣宗教”的公共軟實力提升。

當日論壇上,中馬新三國學者發表宣言,呼籲重構分散在南海地區的民間白玉蟾文化傳播載體,形成有組織的合作,促進各國民間友好往來。(原標題:中馬新學者倡發揮宗教文化促南海民間外交,中新社定安2015年5月4日,記者 王辛莉,中國新聞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