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所有人其實都躲不過……
你常獨來獨往嗎?
你想成為哪一種獨行者?
為什麼你得一個人讀這本書?
在我開始談論自己的經驗、軼事、訪談內容或相關佐證前,我這個理念堅定的寂寞狂愛者,想要先談談你──親愛的讀者,你為什麼要花時間讀這本書呢?
第一個可能:你「認為」自己很寂寞。
如果是這個原因,我要說:錯了!你只是「覺得」寂寞。「認為」自己寂寞跟「覺得」自己寂寞,這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舉個例子,氣象報告中的氣溫和現實生活中的感受是不同的,可能會因為風的大小或季節因素,一樣的溫度卻讓不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感覺。
有時你認為自己寂寞,只是因為:
你的心情、你的顧影自憐,你對「寂寞」的自我解讀。
卓越的外語能力讓你聽著每首熱門英文歌曲時,總是會聽到「lonely」這個字。
你有超強的想像力,放眼望去只看見周圍的人正在愉快的聊天、親暱的擁抱,歡樂的氣氛、沉浸在幸福情緒或有著令人臉紅心跳的親密動作。
只因為這個、那個及其他千百種理由,你「覺得」寂寞,而不認為自己只是一個人而已。
你會讀這本書的第二個可能是:你並不寂寞,但害怕有一天或幾年後(誰曉得呢?),或老了以後(這比較可以確定),甚至是害怕有幾小時空檔可能會寂寞。只是對於未來的事,我們除了等待也沒什麼好說的。
有人會在徹夜等待某個人後,才發現自己一夜之間變孤單了;或是一個細心照料孩子長大的母親,在孩子長大離開後,只能寂寞地在家中盼著孩子有空歸來;而有些人因為戰爭、逃難、生病或年老生病等狀況,被迫變得孤伶伶的。
這些人在寂寞中並沒有崩潰,而是選擇重新出發:放眼新的靠岸。這些人擁有無懼的勇氣同時又帶著謙卑,有時大口深呼吸,有時又如釋重負,甚至感到解放,他們也詫異自己並不因此感到不幸,而是感覺某種程度上──得到與命運握手言和的幸福,而不是怨天尤人、勢不兩立地對峙。
還有第三個可能:你讀這本書,但你並不寂寞,卻渴望寂寞。
也許你只是想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認為自己已經成熟到可以安然自在地待在寂寞島嶼上。在人際關係豐富及複雜的生活中,如果你渴望找尋或偶爾想要擁有這種天堂般寂寞島嶼的人,那這本書真的挑對了。
你會從這本書中得到鼓舞、激勵,並且想要立刻付諸行動。
這是一本自己一個人看的書
不過我建議你最好偷偷讀這本書,就像學生時代讀課外讀物一樣,必要時我會準備幾個「我這樣經營婚姻」、「團結力量大」及「兩個人會更好」等類似書名,讓你可以應急、避人耳目。因為周圍的人(另一半、孩子、父母、岳父母、公婆、同學、急診醫師、瓦斯抄表員……)可能會不斷地問:「你在看什麼書,看得這麼津津有味?」
用別的書名來掩護的另一個原因是,如果剛好有人在路上做閱讀習慣問卷調查時,你就可以大方地填出你正在閱讀哪一本書了。
寂寞這個議題以各式各樣的型態,涉入每個人的生活。有人期待它,有人因它而崩潰;有人提出受寂寞牽引而創造歷史的偉大靈魂為證,有人則說出一個受不了寂寞而跳出窗外的鄰居的故事……。
這些事和寂寞到底有何關係?寂寞,不就是一種獨處嗎?
你需要另一種和寂寞相處的模式
我們很清楚,當不快樂者的「不快樂」突然被拿走,他會變得更不快樂,而且這樣的人還不在少數。習慣也是一種樂趣,即使它是地獄。所以不要冒然嘗試,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安排寂寞。
但是,改變觀點未必會讓你飽受驚嚇,而換個角度有時不必大費周章。以我們的情況來說,只要對獨處和寂寞換個不同的看法與角度,就代表輕鬆和幸福。培養新的、非傳統的想法,並熟悉新的、非傳統的行為模式可以是一種充實的冒險。
忍痛或說謊,是抱怨命運的寂寞者最喜歡採取的兩種因應方式,而改變對寂寞的看法則可能成為第三種方式。改變看法是一種從現況中學習、和現實交鋒、確實掌握日常生活並打破規則的能力。
這種想法的轉換「不」需要放棄自己的理念或見風轉舵。例如,我有一個童年摯友,她支持的政黨和我不同,她熱心參與社會活動與教堂唱詩班,烹飪功夫更是一流。因為家庭因素辭掉工作後,她開始當起忠實的妻子和操心的母親。
如果說,有哪兩個人完全相反、搭不起來,就是我們。可是我們已經習慣一種彼此都不會難受的相處模式。她對我懶散的單身生活不以為然,我會在她談起教會婦女團體時,躲去吃她親手做的蘋果派。
怎麼辦到的呢?我們決定,要一起超越日常生活和意識型態的鴻溝彼此相愛,若是讓一些芝麻小事破壞我們的友誼就太愚蠢了。
換個想法,準沒錯!
微笑著期待下次的約會
我和一個住在郊區的男人已交往幾年,我們習慣每個週末約會,在他家裡或是我城裡的住處。即使在剛開始熱戀的三個星期,每個星期天晚上彼此要道別時,我也不會覺得特別難捨。返回慕尼黑的路上或關上家門後,我會在陽台上和他揮手道別,然後我轉身深吸一口氣:終於又是我一個人了。
戀愛、享受依偎、全然的渴望,和他相聚的那幾小時的溫暖,有如一件輕盈的大衣包圍著我,我微笑著,期待下次的約會。
而現在,我一個人,就是檢視、沉澱、清理(廚房、浴室、思緒或回憶)的時間。共處的美好時光延續為美夢,狂野的夜晚成為平和的回憶。比起那已消逝的過去,此刻的回音聽來更為和諧。面對另一半時的全心付出,此刻被坦然自在所取代,獨處時無需任何的體諒及和解。
我很快地從默想轉為沉思,這是在有意識的寂寞下最舒適的活動之一。
寂寞並不丟臉,裝熟才丟臉
寂寞應該感到不好意思嗎?
飽受寂寞之苦的人,往往要承受著雙倍的痛苦,除了徹底絕望的寂寞,及失落地處在幸福兩人或多人的世界,還有第二種的痛苦──為落單感到不好意思(覺得丟臉)。沮喪的寂寞者常會羞愧到無地自容,因為他們害羞、不喜歡被注意,而往往當他們隻身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就會引人注意。
人群中落單的自己被突顯了,只好忍受被眾人注目的目光。他們會揉爛手中的紙巾,咬斷自己的香菸或指甲;沒有伴侶的落單者,在派對中仔細研究主人書櫃上的書封或逗玩主人家的寵物;隻身前往劇院的人,則會在中場休息時,待在自己的座位上,研讀節目介紹手冊。
這些事情,在別人的眼裡看起來或許悲慘、但愛好寂寞者卻不覺得可恥,他們願意耐心強調自己不是愛講話、個性外向的人,不想像花蝴蝶或開心果般四處周旋。因為就算樂於交際者也非個個都是社交天才,有不少人只是喜歡討好任何人、表現自己的人緣。拜託,這些人才應該覺得可恥!
當「參一咖」不能讓你快樂……
當你看到牆上有蜘蛛時,連忙逃開,你從此就不再害怕蜘蛛了嗎?
答案大家都知道——不會。那麼,逃避寂寞,對寂寞的害怕就會消失嗎?
奧地利女作家艾森巴哈(MarievonEbner-Eschenbach)在十九世紀就寫下:「當寂寞和我們同處於世間的紛攘中,感覺讓人痛苦;但當它侵入我們的家庭溫暖時,那更令人難以忍受。」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每逢除夕夜的小型聚會,在滿桌的歡樂氣氛中,總會有人落淚,這情景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歡聚的氣氛,加上極佳的日期,引發了自憐自艾,新仇舊恨一一湧現。如果問他,恐怕只能得到哲學式的簡短回答,像是「別問!」或「到最後,我們在這世上不也是孤單一人?」這種了無新意的答案,不過夜晚也就這麼過了。
還有無數瘋狂參與任何慶典、狂歡派對或音樂祭等活動的人,投入狂熱的歡鬧中,只為撫平寂寞帶來的痛苦。但他們之後往往大失所望,反而更加拖著寂寞的腳步回家。即使身邊有人攙扶,但身旁的人其實也是同樣的心態,想要找到可以攙扶自己的人。
那些在熙攘人群中才有歸屬感,喜歡融入、凡事「參一咖」的人,也許認為在群體中就能麻痺單獨一人的痛苦意識。
有些人需要別人和他面對面,盡可能擠迫、盡可能靠近。「他們期待,親近能產生溫暖。」美國社會學家理查‧桑內特(RichardSennett)在《再會吧!公共人》(Thefallofpublicman)如此寫道:「他們努力追求一種緊密的合群關係。然而,他們的希望卻變成失望。人們彼此愈接近,他們的關係便愈不愉快、愈痛苦、愈具毀滅性。」
但也有不是這樣的。他們不要暫時的麻醉,勇於做出不同選擇,我指的不是去找醫生、心理治療師或神職人員。通常他們會被療癒,同時有能力痊癒他人,這些人常常是偉大的寂寞藝術家。
晒恩愛很累,單身赴會最開心
獨行者觀察家,總是在聚會中注意到「幸福的伴侶關係」如何被展現。男女主角幾乎無法克制一些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互屬標記,例如,一對夫妻在聽某人談論匯差時,妻子會用關懷般的主導性手勢,輕輕地為丈夫拂去衣袖上那想像的、不存在的毛球。這個手勢傳達了三項訊息:第一,我照顧他;第二,我可以這麼靠近他;第三,他屬於我。
另外,在聚會上獨行者也能觀察到一種現象:當一方還沒來得及和獨行者友人或異性朋友說到話時,他(或她)的另一半就用狐疑的眼光開始尋找、拉長著脖子,搜尋他(或她)的所在位置。
「一個女人生命中最快樂的角色」,絕對不是她們最光鮮亮麗的角色,而是在她扮演這個角色時,也要感到舒適才算數。
而伴侶關係經常在沉悶的厭煩、難堪的占有欲,和潛藏的猜疑中度過。我所說的並不是以柔情溫暖彼此的熱戀情侶,而是關係穩固的伴侶,那些所謂的幸福關係,往往只是在公開場合給人幸福的印象罷了。
單身女性應該很熟悉以下我所遇到的狀況:聚會上,我只是和一個男人談得開心點,突然間就會擠進一個女人,宣勢性地挽住男人的手臂,認真的看著我。最好的情況是,她鼓勵的說:「你們說你們的,別管我。」最壞的情況是,她忌妒的問:「你們在說什麼?」而這突然冒出的女人,通常是他的老婆。
我根本沒有任何非分之想,只是想談論一個共同的同事以及他的健康情況。這對黏膩像堵人牆的夫妻站在我面前,頓時令我說不出話來。
而真相就是,成雙成對的伴侶們其實需要獨行者的存在。因為上述所有微妙信號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需要一個第三者,一個會嫉妒或讚嘆他們的人;或是一個被告誡單身者要有分寸、單身很悲慘的人,來讓他們知曉自己的「幸福關係」。否則這些身體或心理的小動作,都沒有任何意義了。
獨行者的出現,能讓雙人伴侶有機會將第三人當作獵物,或消除自己的不完美、感覺人生的完整。或許伴侶們也會發現,原來一個人出席聚會是如此興奮刺激、自由自在。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