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錢學森的藝術與科技結合思想及當代啟示 2

錢學森對於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有較多涉獵和思考,涉及文學、音樂、美術、書法、電影、電視、舞台、民族傳統藝術、工業設計、新藝術等多個領域。他的關注直達前沿,將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作為創新的新高地不斷地展開思考,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領域:

(一) 推動「技術美學」研究

錢學森晚年極力推動科普文藝,他一方面嚴謹地區分了科學小說與科幻小說,前者必須實事求是地以人類科學研究成果為基礎展開創作,後者則可以超越科學技術的限制,加入創作者主觀臆想:另一方面,他從科學家的視野,倡導藝術創作對於藝術傳統題材的突破。比如他曾呼籲美術工作者拓展現有題材范圍,把文藝的觸角伸展到更微觀和更宏觀的宇宙之中,將科學工作者眼中的葛洲壩建設,宏觀的太陽風磁暴、地幔的層次和色彩,微觀的細胞核的結構、人類的基因等科技現象中的美以視覺或聽覺的藝術形式展現給世人。他多次呼籲藝術家要幫助人們認知豐富多樣的世界,擴展藝術實踐的領域和空間。

錢學森的創新思維還展現在自覺地將科學技術前沿融入藝術思考,比如1994年6月21日《光明日報》刊出了一篇報道《立交橋的神話》,文章介紹了我國近些年城市立交橋建設的成果。錢學森讀後批注: 「不但如此,立交橋還可以和中國園林藝術相結合,創中國新文化。」

關於文藝的門類劃分,錢學森認為要基於對文藝范圍的認定。他對文藝范圍的認識不斷納入現代內容,從最初的6個方面,逐漸擴展到11個方面: 「小說雜文,詩詞歌賦,建築,園林(包括盆景、窗景、庭院、小園林、風景區、國家公園等),美術(包括繪畫、造型藝術、工藝美術),音樂,技術美術(這是一門新的學科,即工業設計與藝術相結合),烹飪,服飾,書法(這是我新加的),綜合藝術。」

這裡,錢學森最早提出了「技術美術」的概念,他認為應該將傳統的工藝美術擴大成為「技術美術」,適應時代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關於技術美術的內涵,錢學森認為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工藝美術(注: 工藝美術屬於美術還是技術美術,錢學森有過先後不同的劃分,反映了他的思考在不斷深入,他勇於否定、矯正自己的先前觀點),二是工業美術(工業設計),三是技術藝術。

關於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它既屬於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要體現美感,同時也要面向市場經濟,講求科學。為了推動我國工業設計的進步,錢學森曾寫信給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校長朱鶴孫,支持北京工業學院成立工業設計學院,創辦《設計》期刊:關於技術藝術,它是研究一切工業設計的通用原則,甚至也包括服裝、烹飪、盆景等塑造美的原則。錢學森的「技術美術」擴大了學院派認定的藝術范疇,將現代科學技術引入對美的追求。

錢學森認為高度文明的社會應該是藝術、美無所不在,科學技術也無所不在的社會。他站在科學家的角度,呼應了「科學美」。他認為: 「科學美」一詞應分為「科學中的美感」和「技術美」這兩個不同的領域。在為「文化學」設計分層結構時,錢學森又引用了「技術美學」的概念,即研究技術設計產品為什麼美,是工業設計的審美理論,其核心是審美,是技術藝術的哲學指導。「技術美學」的研究為工業設計、技術藝術的展開奠定了理論基石,是錢學森為中國藝術生產力建設殫精竭慮的思考和貢獻。

(二)探索藝術的新領域

在錢學森為人類規劃的藍圖中,21世紀人類進入「第五次產業革命」,即信息化革命。錢學森關注計算機在藝術創作、表演中的應用,積極思索電影、電視等新的綜合性藝術的創新,並與藝術界的朋友討論,在我國率先提出了「計算機藝術」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他雖已退休,思想仍緊跟科技前沿,積極探索新科學技術在藝術領域中的實踐。

(文章原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關鍵詞:錢學森; 藝術與科技; 思維科學; 系統論;作者簡介:馮亞, 音樂學博士,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孟雲飛, 藝術學博士,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