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我心中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澳門文化命運 2

何況,認為澳門是"東方拉斯維加斯"、"東方蒙地卡羅",其實也充其量只是一種因為隔岸觀火而必然產生的欲望投射。 由於距離的間隔,澳門也就成了大部分的來澳門旅遊的欲望投射的想像空間。 因為是為賭博而來或者是慕賭博的名而來,他們所看到的,當然也就只是澳門能夠滿足自己欲望的那個方面,至於真實的澳門,作為遊客的他們,則是完全不屑一顧的。 可是,作為澳門的研究者,卻無論如何都不能如此輕率而且任意。

於是,又有人將目光轉向了遙遠的過去。

400多年前,澳門並不以"賭城"名世,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海洋中國的出發點。 綿延18000公里的海岸線和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海洋國土面積,為澳門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舞臺,由此啟航, " 大陸中國"轉向"海洋中國","耕地"轉向"牧海",當此之時,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作為"大陸族群",中國人也確實曾經一改"精衛填海"的傳統,脫離原先內陸帝國的運行軌道,"頭枕東南,面向海洋",躋身世界上最早探索海洋的族群之一。 盡管,後來我們人為地終止了這一偉大的歷史行程,藍色終成往事,不過,畢竟要承認,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里,中國確曾擁有東西方交通樞紐--海上絲綢之路的命脈,作為東方的"海上馬車夫", 中國也曾在帆船時代寫下了一篇又一篇走向世界的藍色傳奇。 為此,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相信:人類的現代世界不是開創於歐洲,而是開創於大明帝國,人類的第一次世界經濟也不是開創於歐洲,而是開創於大明帝國。 而澳門之為澳門,重大的意義也就在這里。 它毫無懸念地成為了"海洋中國"的歷史見證。

不過,這一切也畢竟已經成為過去,也畢竟已經是澳門曾經的輝煌。 在"帆船時代"之後,在"輪船時代",一海之隔的"大香港"早已迅速崛起,也早已成為遠東日益繁榮的貿易轉口港,這意味著:盡管葡萄牙人入據澳門是自1553年始的,香港則是在1843年才"割讓"給英國,其中存在著將近300年的時差,然而,缺乏深水港的澳門的逐漸退出"海洋世界",卻是無可改變的歷史事實。 何況,457年來,在澳門頻繁交流的,遠遠不僅僅是白銀,而是文化。 也因此,與其把澳門界定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海洋中國的出發點", 當然就不如把澳門界定為"中西文化第一次交流的視窗"、"中國文化寶庫的又一個敦煌"、"世界文化的重要遺址",確實,相當的一部分澳門的關注者也就是這樣起步的。 可惜,類似的看法卻仍舊是令人陡生困惑。 這當然是因為,當澳門一旦成為"窗口"、"敦煌"、"遺址"的時候,它也就偏偏不再是澳門了。 因為它已經"死去",已經進入"博物館",已經成為了"歷史文物"。

在我看來,對於澳門的關注,必須從未來開始。 澳門之為澳門,其中最最重要的,並不在於它是否是 "窗口"、"敦煌"、"遺址",而在於:它是否還存在著、是否還活著、是否還能夠滿足未來的時代需要。

於是,我們就還有必要再回到前面提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

不難看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非常可取的話題。 因為古老的中國畢竟不能老是充當西方國家的學生的角色,不能總是躲在別人的模式後面去謀求發展,而且,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東方國家,也完全有能力、有責任通過自己的成功實踐,去豐富和發展世界發展模式, 並且為人類文明的不斷走向繁榮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甚至,也完全有能力、有責任通過自己的成功實踐,去成為世界發展新思路、新范式的領跑者,從而, 拓寬後發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豐富人類對現代化發展道路的認識,同時,也促進全球化時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發展。

而且,中國的古老文化決定了,它必定是一個稟賦著"文化欲求"的大國,也必定是一個有其自身的"文化追求"的大國,也因此,能否在文化特色、文化經驗、文化道路上做出自己的建樹, 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種具有普遍價值的文化理念,事實上也正是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嚴峻考驗。 只要中國還不能在文化上為21世紀的世界注入全新的價值理念,或者在文化上為21世紀的世界提供全新的文化經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可能夢想成空。


(本文作者:潘知常;原題:我心中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中的文化命運;原載:2019-12-18 爱思想平台)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