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在1979年他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戲劇《紅披肩》,即便是在他進入到他哲學創作的高峰期時,他仍然對文學創作保持了極大熱情,如在1994年,他出版了一部諷刺劇《靈巧的阿默》,此後的1995年他又連續創作了《哲思的阿默》和《阿默的煩惱》,成為阿默的三部曲。1995年他還創作了一部喜劇《南瓜》。1997年,他再次發表了一部小說《一片寧靜的世間》。除了他本人積極創作文學作品之外,他還發表了大量的文藝批評性著作,如1990年的《沒有劇場的戲劇》和1995的《論貝克特》。

最後,巴迪歐仍然是作為一個大學的教授在那里言說著。畢竟巴迪歐不是工會的領袖,也不是左翼政黨的議員,更不是激進組織的成員,他的主要身份仍然是一個大學教授,而且是一位哲學教授。

在巴黎第八大學讀過了三十餘年光陰之後,巴迪歐在1999年又返回到了他的母校巴黎高師,不過這次是在這里謀得了一個哲學教授的座椅。同時,他開始擔當一系列其它組織和機構的職位,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他在此後擔任了哲學國際學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的負責人。最為關鍵的是,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在新世紀的開端,巴迪歐一下子進入了著述的高產期,其中包括《前提》(1992年),《倫理學》(1993年),《德勒茲:存在的喧囂》(1997年),《聖保羅:普遍主義的根基》(1997年),《元政治學概述》(1998年),《臨時性本體論簡論》(1998年),《反美學手冊》(1998年),《世紀》(2005年),《世界的邏輯:存在與事件2》(2006年),《小萬神殿》(2008年),《第二哲學宣言》(2009年)等等。尤其是《世界的邏輯:存在與事件2》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他在《存在與事件》中的數學本體論,也就是說,他在「存在-事件」的二元關係中,插入了第三項,即構成了「存在-世界-事件」的三位一體的格局,在這樣的邏輯中,巴迪歐不再過多執著於抽象的數學表達方式,而是采用更活躍的方式將世界的邏輯在存在和事件的邏輯關係中表達出來。

巴迪歐仍然在繼續,他的生命仍然在誕生出新的神奇,他正在更多更廣的領域中扎根,值得注意的是,在巴迪歐的理論中,永遠沒有那個最終的完成形式,可以說,他的理論是一種繼續,即在世界的邏輯中繼續,用在世界之中的事件性斷裂來重新定義那個作為整體性的「一」。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