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先民靠想像達成「詩性智慧」。想像使先民達成「各種人的完整化的意象」,詩性就來自想像⑩,它是人類與抽象推理能力相對的另一種能力。原始人缺乏推理能力,卻擁有強盛的感覺力和生動的想像力,憑肉體方面的「詩性想像」構思事物意象或觀念。詩、殊相、想像先於散文、共相、理性而興起。早期詩人(如荷馬)就以想像創造出豐富意象,奠立了人類文明的基礎。
維柯首先區分了「詩性真實」和「物理真實」。前者包含著理想的、應得的東西。詩性語句重具體殊相,哲學語句則重一般共相,詩人是人類的感官,哲學家則是人類的理智。但作為詩人的原始民族難道不具理智?維柯的回答不會如此簡單,他挑明了觸及文藝學和美學關鍵的一點:原初時期人們對詩性人物性格的創造,是通過形成「想像的類概念」實現的,(11) 表現為「相當於一般概念的一個具體形象」。哲學家形成「理智性的類」,人類的最初創建者則形成「詩性的類」。詩性智慧來自詩性玄學(玄學即形而上學),那是一種「粗糙的玄學」(12),比起「理性的抽象的玄學」來,它是「感覺到的想像出的玄學」(13),或曰「詩性的形而上學」(14)。從這裏可看出,維柯所說的「詩性」,既通過想像而與理智活動相對立,有相對的非認識性,又發生著對「類」的認識,有相對的認識性,它在基本背景上依托的便是認識論。
這應當考慮到維柯所處的理性主義傳統。一般認為,美學學科的獨立化,是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在1750年完成的,但某些學者如克羅齊認為同時代的維柯才是賦予美學以自主性的「發現了美學科學的革命者」(15)。在維柯不久以前,鮑姆嘉通曾把美學定義為「感性認識的科學」,認定美學的目的在於「感性認識的完善」,「完善」與否取決於「審美的真」能否得到保證。感性認識何以能求真?他深受萊布尼茨影響。在萊布尼茨的分類中,審美仍屬於理性、哲學範圍。
鮑氏則正式將美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他所謂的感性認識作為一種「低級認識能力」,相當於萊氏分類表中朦朧的認識,即降了一格。出於同樣的理性主義立場,他反復強調感性認識需要以理性認識為前提,(16),並為說明這種共處而引出「可然性」的概念,指出感性認識的真不完全等於理性認識的「真相大白」,卻仍能以它的真令人信服、愉悅和震動,這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它和維柯「想像的類概念」思想在取向上有著前後聯系。
認識論立場的影響,還波及維柯身後的美學研究。如康德把藝術分為機械的藝術和審美的藝術,前者與對象的知識相結合,後者與愉快的情感相結合,他又把審美的藝術進而分為快適的藝術和美的藝術,前者伴隨著單純感覺的享受,後者才是合目的的認識方式,他特別把作為語言藝術的詩藝歸入美的藝術範圍中。(17)可知詩藝(文學)作為充滿愉快情感的美的藝術之一,可以成為合目的的認識方式。又如黑格爾談到抒情詩的情感雖屬個人特有、仍具普遍意義時,用「詩性的內心活動的語言」一語命名之(18),黑格爾是以「認識性的自由態度」為前提的,這種穩固的認識論思路,呈現出和維柯有機關聯起來的可能性。
基於以上分析,應該結合認識論這層特定背景來對維柯的「詩性」進行估衡。中國文藝學、美學界20世紀70年代末掀起的形象思維討論,如今看來主要就是在認識論平臺上展開的(今天學界已普遍用「想像力」取代「形象思維」一詞),維柯等近代思想家對當時中國文藝研究帶來了影響,自在情理之中。那反過來意味著,輕易越出上述背景,這種「詩性」可能無法被另一種「詩性」所順利吸收,即海德格爾的「詩性」。
三、海德格爾的「詩性」與本體論背景
事實上,被中國文學研究者頻繁使用以至於顯得隨意的「詩性」一詞,在很長時間裏並不見於海德格爾著作的漢譯本。推究中國文學界產生上述附會的原因,可能在於「人,詩意地棲居」(「……Poetically Man Dwells……」) 之類被漢譯的海氏文句的無形影響。然而,「詩意」這一譯名帶有的濃郁心理學色彩,卻屬於引起海氏批判的浪漫主義思潮體系。這裏的關鍵仍在於詞源與學理。
⑨這方面的代表性近著有《江南文化的詩性闡釋》、《中國詩性文化與詩觀念》、《審美之維與詩性智慧》等,可參閱。
(10)(11)(12)(13)(14)[意]維柯:《新科學》,第30-31、120、175、181、383頁,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15)[意]克羅齊:《美學的歷史》,第64頁,王天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維柯的哲學》,第32頁,陶秀璈、王立誌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16)[德]鮑姆嘉通:《美學》,第37-38頁,王旭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17)Kant,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42,William Benton Publisher,1952,p.532.
(18)[德]黑格爾:《美學》,第3卷,下冊,第188頁,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