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藝術的詩學/再現政體
Rancière緊接著定義了他稱之為藝術的詩學或再現政體。在這種再現或階序性的政體中,「藝術」(l’art)乃透過了「製作/模仿」(poeisis/mimesis)的對偶而被進行了辨識。「詩歌」或「藝術」的事實/行為(fait)5,對於敘事、情節的布置安排、對於行動的再現以及「精緻藝術」(« beaux-arts »)的範疇乃透過「模仿」(mimesis)的法則或再現的邏輯而被進行了辨識,或從種種製作方式的內部被區辨了出來,並由此避免了透過對被規範的技術或製作方式的應用而來的驗證。事實上,這乃是依被再現物的高貴或低賤而對類型以及再現形式/行動的階序進行劃分,並對其合宜性、肖真性或呼應性進行規範,對「相似性」(ressemblances)進行分配,對種種藝術進行比較、區辨和鑑賞的亞里斯多德式的詩學政體:在其中,「行動」凌駕於了「特質」、「敘事」凌駕於了「敘述」、「話語」凌駕於了「影像」。尤其,Rancière指出,「模仿乃是使得這些藝術變得可見的社會職業分配中的皺摺」;它不是某個特定藝術的進程,而是藝術的某種可見性政體,這使得藝術自治並將這種自治扣連到某種社會職業及其相應的製作方式的階序性體制(使得種種藝術成為可見的正是對社會職業進行分配的再現邏輯)。所以說,在整個共同體的階序視野中,這種在種種製作方式的內部區辨出模仿與「精緻藝術」的外在劃界原則同時也是對人民的事務進行吸納及再現,對社會職業進行(重)分配(distribution)的規範性原則。也就是說,這乃是將demos收編進某種憲政、律法、司法邏輯或契約關係(諸如希臘悲劇的catharsis)的「旁設政治」(para-politique),某種在現代早已成了公家機關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進行階序性的吸納、分派與管制,並(在台灣)使得互踢皮球的戲碼不斷上演的「無為政治」或再現邏輯。
藝術的美學政體
最後是藝術的美學政體。在這種政體中,「藝術」乃透過其專屬的感性存在模式而被進行了辨識。在其中,如同德國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所提出的「審美狀態」6、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所重新發明的希臘悲劇、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那作為「舞者的寂靜書寫」的「詩書」(« livre de vers »)理念7、韓波(Arthur Rimbaud)那作為「逃亡者—見者」(fugueur-voyant)的「反叛邏輯」(révoltes logiques)8或布列松(Robert Bresson)那作為「存有而非表現」的「角色模型」(modèles)9 一般,理性與感性、知與非知、意識與無意識、藝術與非藝術、哲學與反哲學乃進行了統一。
5 「fait」在法文裡同時有行為、行動、業績、事件、事實、現象之意。
6 事實上,Rancière也寫到,席勒所提出的「審美狀態」的理念也是第一個對這種藝術的美學政體所進行的展示,某種「感性被動性(la passivité sensible)及知性活動(l’ activité d’ entendement)雙重懸置的事實」。對此,席勒寫道:「當我們因認識而感到快樂時,我們就毫不費力地分辨出從主動到被動的轉移,並且清楚地看到後者開始消失。 相反,當我們因美而感到賞心悅目時,我們就分辨不出主動與被動之間的這種更替,在這裡反思與情感完全交織在一起,以致使我們以為直接感覺到了形式。因此,美對我們來說固然是對象,因為有反思作條件時我們才對美有一種感覺;但同時美又是我們主體的一種狀態,因為有情感作條件時我們才對美有一種意象。因此,美固然是形式,因為我們觀賞它;但它同時又是生活,因為我們感覺它。總之,一句化,美既是我們的狀態又是我們的行為。……當享受美或審美統一體的時候,在材料與形式之間,被動與主動之間發生著一種瞬息的統一和相互調換,這恰好證明了這兩種天性的可相容性,無限在有限中的可實現性,從而也證明了最崇高人性的可能性。……總之,一句話,人如何從美過渡到真理,再也不可能成為問題了,因為真理按其功能已在美之中了;成為問題的是,人是如何為自己開闢道路,從日常現實走向美的現實,從純粹的生活感走向美感的。」請參閱弗里德里希.席勒著,馮至、范大燦譯,《審美教育書簡》(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頁130-131;Jacques Rancière, Le partage du sensible: esthétique et politique (Paris: La Fabrique-éditions, 2000), p. 32.
7 Jacques Rancière, Mallarmé: La politique de la sirène (Paris: Hachette Livre, 1996), p. 95.
8 Jacques Rancière, “Les Voix et les corps”, in Le Millenaire Rimbaud (Paris: Belin, 1993), p. 12, 40-42.
9 羅貝爾・布列松著,譚家雄、徐昌明譯,《電影書寫札記》(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頁4。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