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 (24)

既然是實用的世俗文化系統,當然就有能力融合外來文化,變化自身,自身變化。

有意思的是,這種不斷變化,到頭來卻令人覺得是保持不變的。我想造成誤會的是中國從秦始皇“書同文”以後的方塊象形字幾乎沒有變。漢代的木簡,我們今天讀來沒有困難,難免讓人恍惚。

你們都知道宋朝的李清照,她的丈夫趙明誠好骨董,李清照寫《金石錄後序》講到戰亂時如何保留收藏,說是插圖多的書先丟,沒有款識的古器先丟,原則是留下文字最為重要。

讀書人認為文字留下了,根也就保住了。

不識字的中國老百姓也曉得“敬惜字紙”,以前有字的紙是要集中在一起燒掉的,類似一種儀式,字,是有神性的。記得聽張光直先生說中國文字的發生是為通人神,是縱向的,西方文字是為傳播,是橫向的。

我想中國詩發生成熟得那樣早,而且詩的地位最高,與中國字的通神作用有關吧。這樣地對待文字,文字焉敢隨便變化?

我們可以注意一下詞,詞的變化和新詞很多。大體說來,翻譯佛經產生了很多的新詞,像“佛”、“菩薩”、“羅漢”、“金剛”、“波羅蜜”等等。

第二次是元雜劇,為了記錄遊牧民族帶來的疊音,像“呼啦啦”、“滑溜溜”等等。有個朋友問我“烏七麻黑”怎麼寫,我說“烏七麻”大概是以前北方遊牧民族帶來的形容“黑”的詞的音寫,或者“七麻”是,加在“烏黑”當中,也許都是語音助詞,總之多麼多麼“黑”就是了,將“烏”和“黑”寫對,其他隨便。

第三次仍然是為了適應外來文明,也就是近代。科學中化學名詞最明顯,生生造出許多化學元素的表音表義字,等於詞。明末徐光啟、李之藻那輩人翻譯歐洲傳來的數學天文知識,中國字詞將將夠,對付過去了。清末以後,捉襟見肘,說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反動”、“主任”、“主席”、“主觀”、“傳統”等等等等,都是外來語,直接從日本搬來的詞形。

魯迅講“拿來主義”,他們那個時代,正是拼命拿來的時代。

Views: 6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