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5)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機制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將所覆蓋的國家和地區整合為一個同歐盟,一樣在政治與經濟政策上高度統一的聯盟,它只是一個「共建」的倡議。但是,通過提出「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和「沿線國家的群體性復興」這樣的理念和目標,它能夠為這一地區提供「最大公約數」。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先提供的是互聯互通建設、知識傳播和分享這樣一些區域公共服務,而在此基礎上,為了使得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更加寬泛、開放的對話平臺與多元合作機制必將逐步建立起來,從而為該地區的一體化和亞洲生產網絡的重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這種形式的地區合作作為一種可行的公共物品供給模式, 其發展前景比霸權和全球主義模式更好,也更能照顧到所有參與者的利益,這也正是當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獲得初步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中國所扮演的角色

無論是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還是亞洲生產網絡,中國都曾是它們跨越邊界帶來的貿易與生產大發展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也在它們的繁榮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既是對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精神的繼承,也是亞洲生產網絡重塑的契機。毋庸置疑,中國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是「經略周邊」「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與周邊國家分享中國的增長成果。為此,中國也需要「跨界發展」,積極參與到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中,讓周邊的國家「搭便車」。這是理所當然的一個趨勢,也是區域公共產品供給多元化的體現。

在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機制建設的過程中,更應當將發展所有參與者的共容利益視為基本準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衰落後,沿線許多地區和國家淪為邊緣地帶和灰色地帶,至今仍在探索復興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將為這些地區與國家帶來再次群體性復興的機遇。同時,亞洲生產網絡也需要尋找拓展邊界、突破發展局限的機遇。

【作者系云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度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立項項目「不確定環境下中國與周邊國家利益匯合點拓展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YB2014026)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不確定環境下中國沿邊經濟區的企業行為與企業集聚研究(項目批準號:71362026)的階段性成果。】

(愛思想 2018-04-16)

Views: 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