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5月14日至18日,第十一屆深圳文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期間,2015中國文化財富榜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高峰論壇也於5月14日至16日舉辦,各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形勢下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成為本屆文博會的新亮點。
該活動於2012年由深圳市委宣傳部、中傳文化財富研究院和國際投資促進會聯合發起,主辦方的主旨是為業界提供一份涵蓋政策制度、運作方法、商業思路、金融配套、標桿示範在內的“智慧圖表”,目標是打造一個權威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及服務公共平臺。
5月14日,與會業界人士考察了深圳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橋頭堡—前海自貿區暨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見證了深圳在文化創意領域的最新成果。
2015中國文化財富榜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高峰論壇,共分為“‘一帶一路’文化發展高峰論壇”“文化金融分論壇”以及“中國文化財富榜首批入圍名單發布”3個板塊。5月15日的深圳寶立方藝術中心,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的賀信中,在鳳凰衛視財經主持人曾靜漪的主持下,數百位政、學、商界代表齊聚“一帶一路”文化發展高峰論壇,解讀當下政策及制度創新探索,共商“一帶一路”行業機遇。5月15日晚間,該活動重要環節之一——“中國文化財富榜”首批入圍企業名單也正式揭曉。主辦方表示,中國文化財富榜要成為行業內特色鮮明、意義深遠的榜單,將立足於學術立場、傳媒視角、市場效應、社會影響,以“客觀、公正、公開”為原則,采取專家評審、媒體、大眾投票的復合形式進行評選。5月16日,“文化金融分論壇”舉行,直面新形勢、新戰略下企業最關心的投融資問題。
2015中國文化財富榜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高峰論壇大型活動,也得到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長江商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深圳大學、武漢大學等數十家學術單位的支持。
以下為參加“一帶一路”文化發展高峰論壇嘉賓的演講輯要:
王京生(國務院參事、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在文博會第二個10年的起步之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老朋友又一次相聚在深圳,參加首屆中國文化財富榜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高峰論壇。
這次活動以“一帶一路”文化為主題,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人文交流為支撐、以開放包容為理念的重要內容。“一帶一路”不僅是我國當前對外的經濟戰略、外交突破,更是實現“走出去”發展的文化戰略。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深圳在文化發展上一向勇於擔當,堅持“全球視野、時代精神、民族立場、深圳表達”,在“一帶一路”的文化絲路上,深圳理應大有可為。
一是延展絲路古道,開拓現代通途。從歷史上看,深圳是在古代路線基礎上不斷拓展出的新航線的重要節點。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口岸和基地城市。2014年,深圳外貿出口總額達到2844億美元,其中核心文化產品出口26億美元,占全國的10.7%。日前,中國社科院把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了排位,其中第一位就是深圳。
深圳是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也是中外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深圳更是擁有特區+灣區+自貿區的三區疊加優勢。資本、人才、技術、創意等經濟文化資源要素的不斷匯集,使深圳具備了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厚實基礎。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國家“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深圳出臺了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意見和行動計劃。
二是匯聚先行優勢,推動產業升級。中國是文明古國和文化資源大國,然而在當今的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文化創新的量與質都不盡如人意,在國際文化市場中的比例還不到5%。發展文化產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越來越顯示出對於國家文化主權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深圳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比較發達的優勢,推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科技型企業,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互聯網”“文化+金融”“文化+旅遊”等創新業態,騰訊、A8音樂等多家優秀文化企業在境外發展,搶占文化產業發展和對外文化貿易的制高點。
2014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1553.6億元,占GDP比重達9.7%,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舉辦的深圳文博會作為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平臺,前10屆已累計實現成交額超過1萬億元,出口額超過1000億元。為進一步發揮深圳的區位優勢和前海的政策優勢,我們正在前海建設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將成為立足華南、面向國際的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對外文化貿易的綜合試驗區。
三是虛實相得益彰,大象顯於無形。論壇的舉辦地寶立方藝術中心,是深圳面向21世紀國際化的珠寶設計展示交易平臺。深圳是全國珠寶產業的重要集聚區,珠寶產業的生產及交易量出口額占全國的60%以上,可以說深圳將這個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商品在新絲路上做出了新的規模,但古絲路聯通的不只是商品貿易,更是東西方兩大文明,如今我們不僅要做一個經濟產業的制造大國,而且還應是世界思想知識和精神產品的生產大國。深圳一直在做這樣的嘗試,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把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以藝術的形式固定下來,在全國開展交流展示,在世界範圍發揮強大的影響力並持續作用。
四是五色交相輝映,八音合奏平和。中國有些傳統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突顯民族個性的同時,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響,在撞擊與交會中實現著傳統文化的生長和創新。
“一帶一路”戰略對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義也在於此。文化包容是現代絲綢之路建設的必要前提,沒有絲路沿線國家在文化的相互包容、在民心上的相互認同,就不會有國家間的深度合作,也就談不上共同建設。
深圳從幾萬人口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人口超千萬的大都市,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為這座年輕的城市帶來了豐富的活力文化因子。在新絲路的建設中,深圳將把這種移民文化和城市創新文化中先天性的優良基因發揚光大,與沿線各個國家和城市實現彼此互信、文化包容和民心相通,推進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該主旨演講由深圳市文化體制改革與發展辦公室主任王躍軍代為宣讀)
於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紮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印尼期間,又提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正式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向國際社會闡明了中國政府的構想與主張,簡言之就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推動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系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
古絲綢之路是亞歐大陸的民眾探索的多條連接歐亞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在漫長的經貿和人文交流中,契合積澱出開放包容、和平合作、互敬互信、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有學者高度評價了“古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交往中的重大意義,認為“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往,基本上都是在保持本土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引進外來文化,通過對外來文化的揚棄,實現本土化轉型,從而使自身的文化更完善、更有力。這不但保持了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不同文明體系的個性,使其沒有因為絲綢之路的貫通而失去本身獨立發展的足夠空間,而且因為絲綢之路的饋贈進一步激活其內部的機體,生發出新的力量。
毫無疑問,古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物質上互通有無,精神上互通“石錯”(所謂“他山之石,可以為錯”)的紐帶,是國際社會共同珍視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當今時代可供借鑒的發展理念。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先後從自身角度出發,提出了“新絲綢之路”的構想,其共同特點是都以中亞為軸心,而位居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等國也多次提出復興“絲綢之路”的願景。相比之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和更強調合作共贏的宏偉藍圖。
“一帶一路”首先是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構想,但這卻是極具國際政治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戰略構想。經濟學家認為,“一帶一路”作為世界經援與合作領域裏的一個裏程碑,是全方位開放的平臺。平等互利、合作共贏是它的首要原則,它改變了60年前美國提出的“馬歇爾計劃”的思維定式,即大國借經援或戰略合作來單項推行其全球意誌。面對美國的“亞太再平衡”,“一帶一路”其實可視為中國的“世界經濟再平衡”戰略,這其中也包括了中國自身化解系統性風險的“再平衡”——中國的過剩資本和巨大產能都需要“走出去”。當然,這不僅對於沿線各國,就是對先後遭遇歐債危機和烏克蘭危機的歐洲經濟復蘇也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甚至認為這也是提振歐洲文明復興的機遇,因為其間包含俄羅斯歐亞大市場建設、包含歐俄和解的機遇,以及包含歐盟全球影響力的提升。
可以說,“一帶一路”借“古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啟發,讓現代人類社會發現了一個擁有無限發展潛力的契機,以及與此相關的更廣闊的輻射面。有學者認為,“一帶一路”把一些彼此隔絕的地區連在一起,展示了它們在現代化道路上的內在聯系,這是一種全新意義的“地理大發現”。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文化發展新機遇新動力,不僅在於經濟活動必然伴隨文化活動,而且在於經濟活動的成功往往需要文化理念先行,在於文化活動也會以某種經濟活動的方式出現,在於經濟活動的效益產生後會帶動文化活動繁榮。中國政府發布的“願景與行動”,在“合作重點”中強調一個“通”字,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民心相通的實質就是“文化會通”。作為發展的新機遇,我們的文化建設一是要更開放、更包容也更堅守;二是要有更大的視野、更大的氣魄、更大的格局;三是要更善於傾聽更善於兼聽更善於鏡鑒;四是要更善於講述更善於溝通更善於凝聚。只要我們理解並緊緊抓牢“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我們的文化發展就會大有作為,有大作為。
白國慶(文化部海外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中心主任)
當前,我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戰略,除了有經濟意義,也要充分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價值。本屆深圳文博會的主題是文化的“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這正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實現中外文化互聯互通,擴大中國文化國際話語權的應有之義。
隨著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文化聯系的日益密切,重建絲綢之路,有助於各國通過溝通和合作來有效管控分歧和爭端,推動各國關系的協調與和諧,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堅持“文化先行”,通過深化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
中國文化“走出去”,首要和基礎是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我們一是要系統地、有針對性地開展國際文化發展戰略研究,構建我國的文化發展戰略和宏觀體系,確立中國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角度出發,制定“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規劃,統籌國內各區域的文化發展,形成文化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完善區域性文化發展規劃,有重點、分層次地有序推動“一帶一路”文化建設。三是要構建開放有序的國內文化市場,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統籌協調體系,推動地方政府和企業聯合發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四是要加大對文化“走出去”的投入,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文化貿易,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同時提升國民文化素質,挖掘文化交流多種渠道,建立文化互通網絡。
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不僅要繼續推動文化“硬產品”的“走出去”,更要推動文化“軟產品”的“走出去”。一要建立良好的文化體制機制,在文化產業發展和建設中註重保護歷史遺跡和文化原始風貌。二要保留傳統特點和文化記憶,因地制宜構建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三要打破地域和行業的壁壘,加快文化創新和跨界融合,加快特色文化產業與旅遊、互聯網等相關產業的統籌結合、融合發展,延伸文化產業鏈條。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扶持職能,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市場體系,優化發展環境。
傳統文化是文化產品的底蘊和根本,民族文化是文化產品的特色,原創文化是文化產品的生命。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與“引進來”相統一。在堅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基礎上,適度、科學、合理地引進國外優秀的文化產品,創作出既有傳統文化的內涵,又有民族文化情懷,同時有具備全球文化視野和流行文化前瞻性的優秀文化產品,提升文化產業的原創力、打造“中國創造”的文化品牌。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喚醒“一帶一路”沿線遺存的文化基因,重建具有強大影響力、輻射力和包容力的絲路文化生態圈,繼而開創各國、各地區之間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我們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要拓展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人才交流和合作;要強化政策和資金支持,針對不同國家的文化需求和特點制定相關的文化貿易政策和文化交流策略,沿線推進文化保稅區、文化自貿區的建設,引導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及地方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向“絲綢之路”相關藝術創作、文化產品制作,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重點傾斜。此外,我們要擴大民間文化交流和文化旅遊,整合各區域文化資源,積極發揮國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互動。
深圳是國家批準建立對外文化貿易的除北京、上海外的第三個城市,從地理位置和區域規劃來講,也是“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在“一帶一路”“文化先行”的戰略體系下,深圳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一方面積極引進國外和港澳的創意文化,另一方面提高對外文化貿易創新產品的出口,為“一帶一路”文化互聯互通做出貢獻。
劉承萱(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兼中國文化報社社長)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秉承絲路精髓、打造文化傳奇”——談“一帶一路”中國文化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全球增長和貿易、投資格局正在醞釀深刻調整,亞歐國家都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激發域內發展活力與合作潛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不僅契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而且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
曾經,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在推動東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人類文明多樣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我們仍應堅持文化先行,通過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作為一家文化央企,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帶一路”中,中國文化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首先,應認識到“一帶一路”倡議符合時代潮流。“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不限國別範圍,不搞封閉機制,有意願的國家和經濟體均可參與,成為“一帶一路”的支持者、建設者和受益者,這其中涉及到幾十個國家、數十億人口。如何讓不同的文明能夠對話,文化交流與合作將成為重要的紐帶和橋梁。文化的影響力是超越時空、跨越國界的,各國間的關系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五通”中,民心相通是交流合作的根本。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於夯實中國同沿線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因此,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要積極發揮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引領作用,加強各國、各領域、各階層、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努力實現沿線各國的全方位交流與合作。
其次,在推動文化交流的同時註重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拓。文化資源是“一帶一路”發展中極為寶貴的戰略資源。在“一帶一路”格局中,具有豐富的文化生態,它們基於不同的民族與文化特性,培育著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對多元、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挖掘、整合,並使之能夠有效地流動與充滿活力,才能有效地激發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和經濟體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的融合、共同發展。也只有在這些文化資源的流動、融合、共生與競爭中,才能形成共識,達成認同,從而推動實施一批有需求和共識、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重大合作項目,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共同打造沿線區域合作的產業帶、人文圈,以更廣範圍、更高水平的文化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第三,充分發揮文化產業戰略資本及市場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沒有戰略資本及其市場的存在,就難以形成“一帶一路”格局中的文化產業戰略。我們知道,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創意,所以它的產業鏈構成比較復雜,涵蓋從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到流動銷售、消費的整個環節。因此,要發揮我們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先發優勢,就要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在全球整合配置產業資源,按照產業分工與整合的內在規律,合理布置產業布局與產業鏈布位,不斷在高端、戰略產業鏈整合中占有主動權。這是有效利用戰略產業鏈整合策略、整合產業資源、拉長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關鍵。戰略資本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資本市場,在“一帶一路”架構下不斷發展統一的文化產業資本市場十分重要。我們應重點關註:一是充分發揮絲綢之路基金及亞投行機制的作用,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關註與投資;二是可以設立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三是重點發展“一帶一路”格局下不同層面的產業投資基金與股權投資基金。
最後,從企業自身出發,把“一帶一路”文化合作落到實處。近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的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中國與沿線大部分國家都簽署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及執行計劃,高層交往密切,民間交流頻繁,合作內容豐富,與不少沿線國家都互辦過文化年、藝術節、電影周和旅遊推介活動等,在不同國家多次舉辦了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項目。作為文化交流活動中重要的主辦和協辦機構,我們要立足現有基礎,打造新模式、探索新機制,深入開展與沿線國家在文化藝術、科學教育、體育旅遊等領域的合作,密切中國人民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實我國同這些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正在世界各國人民心中落地生根。我們將同各國各方一道相向而行,秉承和弘揚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緊密結合各國各方,共謀發展。有夢想,有追求,有奮鬥,一切都有可能。中國人民有夢想,世界各國人民有夢想,這將給世界帶來無限生機和美好前景。
徐世丕(文化學者)
“一帶一路”有它的戰略價值,它首先是古絲綢之路的當代再生體,同時也是中國與域外周邊諸國的歷史性聯系紐帶創新升級版,但它絕不是單純經濟策略的短期功利選擇,更不意味著中國要轉移自己的剩余生產力。它是高瞻遠矚,慎思謀遠、義及周邊、利惠全球的國際經貿文化大戰略,也是一個意義深遠、澤被未來、和平發展、共創美好的綠色人文的工程。
我想從3個方面來講:學習是保證;反思是前提;創新是要點。
第一,學習是保證。“一帶一路”是改革開放和中國外交戰略的整體格局創新的最優設計和最佳決策,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周邊的頂層設計清單,國家外交戰略、創新頂層設計的最新成果就是“一帶一路”,它激活了周邊,同時輻射了全球。
第二,反思是前提。反思中國近現代文化交流碰撞的歷史經驗教訓,是順利實施“一帶一路”經貿文化大戰略的前提和基礎。絲綢之路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急功近利地希望“一帶一路”規劃一蹴而就,這是不切實際的。古絲綢之路從張騫出使西域到羅馬帝國使臣訪問洛陽,中間是304年。當然,今天我們用不了那麽多時間,現在“一帶一路”的規劃願景有望加快實現。
第三,創新是要點。“一帶一路”必須要創新,這個創新包括了很多策略:首先,文化是陸、海“絲綢之路”的靈魂;其次,文化與經貿交流相伴而行,有助於爭取和溫暖民心,還有利於拓展市場,這裏面有很多例子,我們走出去並不是一帆風順,例如泰國高鐵項目的風波等。
此外,文化交往原則要註意哪些?我們虛懷若谷,以人為本,務實為要,互惠合作,要註意換位思考,考量接受心理。同時,要改進工作慣性思維,不是僅僅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而是相互尊重,借鑒合作,互利共贏,不是中國文化強勢輸出,而是跨文化合作與開發,我們在簽訂與沿線國家的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合作協議時,要堅持非排他性原則,這一點非常重要。
陳少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對於“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合作創新模式,我思考的只有一點,即如何建立文化共同體,並在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上開發文化產業。
文化“走出去”,不能像過去那樣僅以輸出為主,而是應進入互動、合作的新狀態,現在首先需要建立讓文化能夠互相接觸、互相交流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有幾個特點,一是它能體現我們的合作,二是能體現我們的共享、共贏、互惠,最關鍵的是要有抓手,形成合作體。我們現在談的互惠大多是理論上的,缺乏實際的抓手來推動產業合作。
那麽,我們是否能形成一種新的結構,這個結構中有一個共享的平臺,如微電影,我們能不能把“一帶一路”上所有的微電影都放在平臺上,不同國家的人都可以分享。此外,“一帶一路”今後會有很多的旅遊項目,遊客能不能一邊旅遊,一邊跟大家分享他在羅馬的一個店,或是北京的某一個地方看到的好的東西,把它變成一個活地圖,讓大家的分享變成一種大眾創作,然後在大眾創作和平臺分享中找到要開發的對象,凡是點擊率高的,或是大家推薦比較好的,就把它作為一種產品來開發,這樣就形成一種衍生品的合作結構。
我們需要達到一個新的目標,即一個真正的跨國的平臺建設,當今是互聯網時代,我們中國在互聯網上的競爭力比較弱,今後能不能建立起一種平臺,一方面能提供內容的分享,另一方面是動員所有的人來做內容、交流和開發,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和各國之間形成多國的、互聯網上的平臺合作,也可以形成巡展與活動的合作。這種交流的成果可以用合作投資的方式來做,如現場拍賣、博物館收藏等,利用互聯網的自媒體,以及傳播自主性、互動性,實現我稱之為“自籌內容”的商業模式,這樣的商業模式能保證我們在前期只要建立一個平臺,在內容基礎上進行組織,並可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建構一個大眾大文化的互惠共同體。我們過去在文化的輸出方面更強調國家的角色,在今後的互動共享的情況下,可以更多地強調大眾分享的角色,以雅俗共賞為側重點,可以強調視覺藝術,包括影像、攝影作品、繪畫、雕塑等,因為它本身較易於交流,也可以形成很好的知識產權之間的交易。在這些優秀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做產業化開發的內容,以及可進一步深化的內容。這樣的平臺可以以節點式鏈接沿線的資源,線上線下一體化,也較容易實現真正的國際化。
李鳳亮(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
“一帶一路”為我們創造了很多機遇,這個機遇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
一是市場機遇:國際視野,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包含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的開發、金融的合作,同時也包含文創合作。舉例來說,中東歐國家與中國聯系非常密切。前幾年,中國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烏克蘭拍攝,引起了重大反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獲得雙豐收。
二是科技機遇:“互聯網+”助力文化傳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式。這一點非常重要,我發現越是文化厚重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步履越艱難。與之相反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化產業發展讓我震撼,王羲之的一幅字用電子化的方式,完全展現了書寫的過程,其實王羲之是不是這麽寫的,誰也不知道,但它通過科技手段,生動地展現了這樣一個過程,所以科技的介入很重要。
三是產業機遇:新思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我們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路徑還需拓展,文化資源開拓還有巨大的空間。
四是人才機遇,“一帶一路”的發展會為我們培養、吸納全世界的人才提供機遇。
另外,從文創角度來講,文創是有黏和性的,創新“一帶一路”的產業發展模式可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
1.文化+科技,當我們開發“一帶一路”文創產業的時候,科技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功能作用。
2.文化+創意,如範冰冰的陶瓷圖案服飾,她將中國的典型文化符號帶到世界。
3.文化+旅遊,旅遊是整個文創非常重要的載體,可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
4.文化+金融,我們過去講“一帶一路”,講“一帶”比較多,講“一路”比較少,實際上“一路”在未來文化產業布局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會不亞於“一帶”的功能,從深圳來講,前海蛇口自貿區如何促進“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的發展,我認為體現在4個方面:
第一,它可以成為文化金融服務示範區,因為前海的定位就是現代深港現代服務業的示範區。第二,它可以成為文化業態孵化區,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孵化新興業態。第三,它可以成為對外文化貿易發達區,文化可以通過文化貿易的平臺走出去。第四,它可以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先導區,這個方面已經有了很多合作。
5.文化+地產,“一帶一路”文創的發展不是一個空中樓閣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載體,其中地產的發展是很重要的方面。我們過去很警惕文化+地產這個模式,但實際上在中西部廣大地區,文化+地產的模式可能會成為未來“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文化旅遊地產方面,
鄧智華(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成立了“一帶一路”辦公室。在做課題的過程中,我切身地感到,我們國家一些很好的項目,有很好的理念,在實施和推進過程中,往往得不到人家以心換心的支持,甚至我們贈送給人家,人家還帶著疑問,很多因素在幹擾我們“一帶一路”的發展。
那麽,究竟如何讓我們的“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得能夠長久,讓世界各國人民對我們的戰略解除一些懷疑或心理上的抵制?我想精神方面、文化方面的因素很重要。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最長命的公司不是那些制造業,也不是那些實體業,而是大學。我們如何讓中國的文化、讓世界變得更和諧,從哪裏作為抓手?這就需要發揮文化的核心元素影響力。
我們國家目前還是發展中,轉型升級的壓力也很大,這方面需要巧力,也需要智慧,如何事半功倍推進我們偉大的戰略,文化界和文化產業界任重道遠。我們只要真正為人類的發展、為人類的福祉去奮鬥,不計得失、不計名利,例如生態文明建設,治理環境汙染等,如果我們能花點功夫下大力氣做好,將比任何話語都有說服力。
趙昌會(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我們所說的“一帶一路”,事實上是用一種歷史的概念連接今天的現實,尤其是中國現在所面臨的地緣政治現實。對中國來講,我們所面臨的機遇遠遠大於美國金融危機之前,尤其是“一帶一路”這樣重大的地緣政治構想,只有在經歷了美國金融危機這種洗禮之下,東風漸漸上升,在這個特別的時代才有可能被接受。
如果從行業機遇來講,我們可以看到“一帶一路”這麽寬廣的地理區域,幾乎把整個世界都放進來了,無論我們是不是在文化創意產業,任何領域、任何行業,從現在開始,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會。中國現在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既有錢,又有技術,同時有強烈政治意願,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在這個時間點上同時達到了應有的高度。
由於“一帶一路”的提出,中國特色的、或者說由中國引領的新一輪全球化開始了。過去30多年,我們用了非常大的精力學習、理解、模仿,一定程度上創新是這麽走過來的。但是今後,中國和世界將進行深度融合一體化,在這個過程中,在座各位都是生力軍,如果說每個行業能夠像今天你們所從事的行業這麽精彩紛呈的話,我覺得有3個方面可以作為保障。
一是我們國家本身到了一個與全世界進行跨洲界,一定程度上也是跨時空和跨文明的交流,這是一種大勢。
二是我們國家不僅站起來了,而且要把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與世界上其他的文明進行溝通,相互借鑒,共同打造有關人類前景的新文明,這是一副重擔,而這副重擔必須由今天在座的棟梁之材挑起來。
三是由於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現在全世界都在看東方,都在看中國,都希望中國能夠發揮領導作用,其中一條就是文化差異,這不僅涉及自信問題,不僅涉及我們幾千年來那些優秀的遺產重新發揮作用的問題,也不僅涉及我們如何賺錢的問題。“一帶一路”的推進肯定要涉及今後幾代人,你們很可能成為未來這個領域中的生力軍。
皇甫曉濤(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從國家發展來說,我們要做的是全球共生文明,不是一個單向的傳播、流通和交流。共生文明是什麽?一是非殖民的,就是說文化的傳播是有淵源的,這種有淵源的傳承有文化方向、有高度、有跨度,可以共生、共贏。二是非沖突的,絲綢之路用千年的歷史證明了它是有淵源的,是非殖民的,也是非沖突的。三是非線性的,它有自主文化的軸心內道,又有共生性,同時又有非物質文明。
另外,中國文化應設立什樣的標準?我認為應建立以下標準:一是人才的引進認證。二是文化景區的標準,如針對國家5A級旅遊景區要做一個5A級的文化、文博、文創、文理的5A級景區標準。三是生態標準。四是文化資本的標準,文化資本應包括三權,即國家主權、知識產權、國際法權,應在保證上述權利基礎上,做出真正的文化資本。五是認證數碼科技標準。六是文化自貿、文化金融等標準。標準問題與創新引擎問題同等重要。
陳海波(國內陶瓷鑒定專家)
中國曾因古老的絲綢之路驚艷世界,但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更側重對外探索,而當下,開啟世界對當代中國的認知則更為重要。“一帶一路”戰略的出臺將為中華文化復興提供新的養料和機遇,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毋庸置疑,文化需要被重視,而且需要先行。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積極發揮文化的橋梁作用,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這讓我們非常振奮,當時,我們正在籌備中國藝術家南極探索之旅,而南極也正是鄭和下西洋時,希望卻未能成功登陸的地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陶瓷文化前往南極是讓海上絲綢之路再次響起新的駝鈴聲的事例。
通過這些問題也帶給我一些思考。首先要重視發揮文化在國家戰略中的作用,企業與政府與駐外企業間的合作,對“一帶一路”的建設也有重要影響。
文化復興也好,“一帶一路”也好,最重要的還是要心懷夢想,以及強化自身的行動力,我們不能僅滿足於企業做多大的利潤,做多好的業績,而應為社會、為時代做一些有益的事。相信文化產業巨大的能量能為中國文化之復興,為中國新絲綢之路之崛起創造出應有的價值。
互動訪談(摘要)
在嘉賓演講之外,論壇還設置了互動訪談環節,主持人的生動提問與精確引領給嘉賓以更多才智碰撞的機會,為論壇平添一抹亮色。
政府與民間協力 共促文化產業升級
曾瀞漪:在文化發展方面,國家政策和制度創新很重要。而制度創新最應該做的是什麽?
陳少峰:在我對目前的文化產業政策研究中,我發現國家在文化產業的資金投入非常多,但都是投在前期,於是有些人做一些商業計劃書,把錢拿到手,最後把它花完。我們可以設立一個激勵機制,比如一個項目立項,先給1/3的資金,剩下大部分錢到後面再給,但必須要向社會公開,如果項目不能達到當初的承諾,就應把錢轉給做得更好的人。我認為我國應設立一種獎勵基金,而不是事先就把錢花掉。
曾瀞漪:文化項目非常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此外,如果政府能提供資金支持,對文化產業的推動將有很大助力。
陳海波:中國文化需要走出去,但要真正走出去我想是有難度的,我們是想利用最能讓老百姓廣泛知道的中國CHINA(瓷器)作為載體去推動,《背著CHINA去旅行》我們剛開始嘗試,我們也建議申報國家藝術基金,用於中國文化的推動。
曾瀞漪:對很多人來說,推動藝術文化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申請國家藝術基金是否可行?
陳海波:對外文化交流不能純粹依托國家資金,而要走出一條政府與民間企業相結合的對外文化的新途徑,我們已經開始實踐。
曾瀞漪:是不是還應該有一些制度上的創新,讓文化產業能夠更好地走向世界,讓更多人接受?
徐世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很多地方發表了演講,每一個演講都把中國傳統文化最優秀的精華拿來宣示。我剛才在發言中提到,中國文化軟實力較好的體現、經典的範例應該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
曾瀞漪: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很難仔細解讀中國領導人的講話。最近我對一部動畫印象深刻,就是關於鄧小平變成漫畫的主角,來講中國的發展,讓人就覺得很親切。
徐世丕:動畫表現國家領導,這正是我們的國家在進步,文化在進步。動畫轉向這個領域有很多優勢,它塑造的形象較容易成功,也比較有親和力。
曾瀞漪:中國領導人給很多人的印象是嚴肅莊重、正襟危坐的,可是動漫這樣的形式會打破思想的窠臼,小朋友也願意來看。這也是文化領域的一大創新。各位嘉賓對制度創新方面,還有哪些建議和思考?
鄧智華:我們可以通過民間引導政府做更多的制度創新,這是我們的文化產業發展方向。我們在金融領域還有很大空間,如亞投行,它主要面向基礎設施,那麽針對文化產業領域,是否也能成立一個文化發展銀行,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建議。
曾瀞漪:是否需要再成立文化發展基金?
陳少峰:我認為,相比資金來說,現在更缺少的是有抱負的人。如果你確實做得不錯,在做的過程中可以向有關政府提出支持和補助的申請。我認為,如果沒有吸引有識之士參與的話,即使給了很多錢也沒有考核,最後很可能沒把資金落到實處。
曾瀞漪:政府使用的是納稅人的錢,要有審核機制,可是文化創新與政府的管理之間肯定也會有不協調的地方。中國在文化發展的制度創新方面,一定要打破以前的一些做法,民間文化機構要跟政府配合時,政府方面的心態應如何調整?
陳少峰:我認為,目前中國文化和文化產業都走到了一個數量化的階段,比如政府審批資金,這個審核機制其實是可以建立的,如找一些專家、企業家做評委,關鍵是我們現在所選的對象中好東西太少。我曾設想過國家的“十個一文化出口工程”,比如國家拿出50億元全國采購10個不同類別、具有市場前景的文化好產品,如一部電影、一部戲,再把這個產品拿到國際上賣。我們現在文化產品的數量很多,但很難走出去,也很難得到認可。我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舉個例子,喬布斯做的動畫電影,前面10年一直做短片,後面做《玩具總動員》就大放光芒,值得我們借鑒。我們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品,恨不得今天投下去,明天就能收回來。而文化產業需要長期的培育,不能急功近利。
曾瀞漪: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是否需要標準?在標準中我們如何開拓商機、把握機遇?
李鳳亮:我覺得標準是相對的,比如我研究的文化科技,肯定要有標準,如舞臺演繹、舞臺布置,動漫視頻技術等。我認為,針對中國的文創界來說,創意無標準,應鼓勵更多的人放開思維,越奇特、越創意、越發散越好,所以這個標準是相對的。
劉承萱: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軟件,二是硬件。硬件當然有標準,而且是嚴格標準,必須按照行業的標準嚴格執行。但就創意產業而言,基本標準就是積極向上。作為一個創作者,應該給他無限的想象空間,但這個無限的想象空間又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文化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現在在講“文化+”,“文化+”在一起要有標準,加進來的內容根據情況也應該有一個標準。
曾瀞漪:對文化創意企業來說,資金扶持非常重要。以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角度來看,文化創意企業需要符合什麽標準,才能獲得貸款和資金?
趙昌會:至少有3個標準。首先,這個作品或創意一定要有市場前景,也就是說,未來的這個產品要能讓盡量多的人喜歡。二是藝術標準,必須要能較大限度地發揮創造能力,或是集大成者,或是橫空出世。三是必須合法,如果說這個東西出來就是觸碰法律的,那顯然是有問題的。事實上,標準是客觀的,但創造力是無止境的。(時間:2015年05月25日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